1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358.50 KB
- 文档页数:50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治疗标签:类风湿性关节炎;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多关节(主要是小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可能导致严重残疾的疾病,发病最初两年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是决定疾病转归的最重要阶段。
1发病机制RA属中医痹症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乘虚侵入人体,流注经络,留于关节,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和,闭阻不通而出现疼痛、关节肿大、关节周围结节、屈伸不利等症状。
故本病病机以正气虚弱为本,邪滞关节为标,其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不通则痛。
如寒性凝滞,寒邪偏胜,则其痛多较剧而痛处不移,此为“痛痹”;若因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感受风寒湿外邪,郁久化热,或脾湿内蕴,复感湿热外邪,热邪与人体气血而致使关节红肿疼痛、发热,此为“热痹”。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支原体、分枝杆菌、肠道细菌、EB病毒感染有关。
主要病变发生在滑膜,可累及关节软骨、韧带、肌腱及全身组织,引起关节畸形、骨骼肌萎缩、功能活动障碍,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者可以导致残疾。
家系研究提示:本病有遗传倾向,HLA-DR分子第三多变区的特定氨基酸顺序,是易患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遗传因素,因人体HAL-DR分子中的决定性成分具有能识别启动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抗原的能力。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大分子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E,是一种自身抗体,见于70%的患者血清中,其滴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比。
2临床表现四肢远端小关节出现晨僵、呈对称性、肿胀甚至畸形,晚期可影响大关节,病痛可累及腕部、肘部、肩部;踝部、膝部、髋部。
还常累及颈项部、背部、腰部及骶髂关节等。
一般参考世界公认的国际诊断标准是: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1)晨僵至少1 h,且持续时间≥6周;(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且持续时间≥6周;(3)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胀,且持续时间≥6周;(4)对称性关节肿胀,且持续时间≥6周;(5)皮下结节;(6)X线改变(骨质疏松、间隙变窄、囊性变);(7)类风湿因子1∶32。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1. 引言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该疾病会造成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 诊断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根据是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关节肿胀、疼痛、晨僵、关节活动受限等,通常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
实验室检查方面,常见的指标包括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和抗环瓜氨酸肽(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nti-CCP)等的阳性率。
3. 初步治疗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初步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3.1 药物治疗3.1.1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NSAIDs可以有效减轻关节疼痛和炎症反应,但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程和改变关节结构的进展没有明显影响。
3.1.2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可用于控制关节炎的活动,但长期使用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仅适用于短期控制疾病活动或严重关节炎的患者。
3.1.3 疾病修饰性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DMARDs是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包括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羟氯喹等。
DMARDs可以改善疾病活动、减轻关节炎症状,并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
3.2 非药物治疗3.2.1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通过运动、按摩、热敷等手段,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3.2.2 改善生活方式改善生活方式也可以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充足睡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