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窦性心律者无需长期抗凝-哈医大一院 梁兆光
- 格式:ppt
- 大小:4.87 MB
- 文档页数:18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冠心病患者需要抗血小板治疗减少心肌缺血事件,血栓栓塞高风险的房颤患者则需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以减少卒中风险。
当冠心病与房颤合并存在时,如何选择最佳的抗栓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6月11日,在沈阳召开的东北心血管病线上论坛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曲鹏教授公布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编写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这也是我国首部致力于解决不同类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临床实践问题的共识,下面让我们通过6个问题快速掌握核心内容。
问题1如何评估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缺血和出血风险?问题2ACS和/或PCI的房颤患者,PCI术中抗栓药物如何使用?图1:房颤患者PCI术中抗栓策略抗血小板药物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后推荐立即口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100-300mg),之后维持剂量75-100 mg/d;在已了解冠脉解剖结构或紧急情况下,如很可能行PCI,可考虑采用P2Y12受体拮抗剂进行预处理。
抗凝药物维生素K拮抗剂(VKA):对于VKA治疗且行冠脉造影和/或PCI的患者术前通常无需停用VKA,但需查INR;术中在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225s)的指导下使用低剂量(30-50 U/kg)普通肝素治疗。
NOAC: 对于NOAC治疗且行急诊PCI的患者无需停药;但若行择期PCI可考虑在术前停药(通常术前停药12-24h,达比加群经肾脏清除率较高,肾功能不全者需考虑延长术前停药时间)。
无论是否中断NOAC,术中均需在ACT指导下使用肝素治疗。
PCI术后早期,例如当天晚上或次日早晨,建议开始NOAC(术前剂量)治疗。
问题3ACS和/或PCI术后房颤患者的抗栓选择:双联还是三联?疗程多久?PCI围术期需在双联抗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三联治疗)直至出院;对于高缺血/血栓栓塞和低出血风险的患者,出院后阿司匹林可继续使用至术后1个月。
慢性心房颤动并长R—R间期射频消融术后窦房结功能测定作者:黎海文等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3年第18期[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长R-R间期(>1.5s)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恢复窦性心律后窦房结功能测定情况,了解慢性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窦房结功能有无障碍。
方法选择15例慢性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初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并恢复窦性心律的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常规行心脏电生理检查测量患者窦房结功能恢复时间及窦房传导时间了解有无窦房结功能障碍,术后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有无长R-R间期再发,并对比术前及术后平均心率变化。
结果窦房结功能测定结果显示15例患者窦房结功能恢复时间及窦房传导时间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且术后Holter均未见长R-R间期情况。
结论慢性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窦房结功能多无异常改变。
[关键词] 慢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长R-R间期[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8-53-03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1],部分患者伴有长RR间期或心动过缓,对此类患者是否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或用药物调整心率治疗一直存在争议。
一项前瞻性的研究认为休息状态下的无症状的心动过缓及长RR间期不是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指征,亦不需要用药物调整心率[2]。
也有研究表明慢性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有可能存在窦房结功能障碍而需要置入永久起搏器置入治疗[3]。
我们研究了15例慢性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经射频消融恢复窦性心律后,行常规心脏电生理检查检测其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及窦房传导时间(SACT),以了解其窦房结功能状况。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入院2009年1月~2012年11月因心房颤动在我科行射频消融治疗患者,15例均为慢性房颤伴长R-R间期的房颤患者,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48~65岁,平均(54.0±14.2)岁。
---------------------------------------------------------------最新资料推荐------------------------------------------------------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10问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 10 问本期专家李毅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心脏节律学会委员(FHRS)。
长期从事心律失常发病机理和治疗研究,是中国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技术的最早掌握和推广人之一。
多年来对射频消融技术和各种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
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 300~600 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 100~160 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房颤的危害相当大:1. 增加血栓与中风的危险。
房颤时心房丧失了充分有效的射血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进而形成血栓。
2. 长期的房颤会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
3. 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昏倒。
房颤患病率的增长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据估计未来 50 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1 / 7病之一。
目前房颤的常规治疗方法有 3 种,一是药物治疗,二是射频消融,三是手术治疗。
相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手术创伤大而言,射频消融更易于被患者接受。
1 问:什么是射频导管消融术?答:射频导管消融术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创的房颤治疗方法。
它通过把一根很细(直径 2. 7 毫米)的导管经过静脉血管(一般是股静脉)送到心脏的特定部位(通常是心房和肺静脉的连接部位,这些部位也就是房颤的病灶所在部位),然后释放射频或者其他能量(如超声)进行治疗的一项技术。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护理要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发生房颤时心房失去收缩功能,血液易淤积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导致脑栓塞和血栓栓塞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7倍,病死率增加1. 5-2. O倍,房颤对公共健康的挑战不容小觑。
心脏射频消融术在治疗房颤方面发展迅速,研究证实其节律控制的有效性显著优于药物。
房颤行射频消融术是将一根特制的电极导管送到左心房,经电极导管输入射频电流,对左心房内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对环肺静脉口或心房内线形消融,通过热效应造成局部心肌组织变性、坏死,破坏折返途径或异位兴奋灶,达到根治或控制房颤的目的,是房颤主要治疗手段,射频消融术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具有创伤小、安全、不易复发、疗效确切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治疗房颤的首选,并发症发生率为6%—6.5%, 包括心包积液、急性心脏压塞、急性左心力衰竭、出血、气胸、肺静脉狭窄等,如未及时发现进行抢救,可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做好术中术后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
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及护理措施血栓栓塞血栓栓塞是最棘手的并发症之一,以脑栓塞和肺栓塞常见。
据统计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可达0.5% ~2.8%[6]θ因此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和血气指标的变化,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术肢皮肤温度、颜色变化,注意肢体有无肿胀和疼痛,以便及早发现栓塞的发生。
术前充分抗凝,常规行食管超声排除左心房血栓。
术中鞘管内需高浓度肝素盐水留置,在更换电极导管时鞘管要严格冲洗。
术后24 h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鼓励下床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处理。
心包填塞心包填塞是最重要、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0.17%o 多发生于放置冠状窦电极、房间隔穿刺及左心房内放电次数较多时,由于局部结构异常或导管操作不当导致冠状窦静脉撕裂,左心房或左心耳穿孔造成心包,填塞;术后4h内也是发生心包填塞的危险期。
心房颤动节律控制总体原则、药物使用、AADs转复窦性心律、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特殊人群房颤疾病类型和处理措施节律控制总体原则1.症状驱动节律控制房颤节律控制必须在综合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包括对有指征者进行抗凝治疗以及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控制等。
AADs节律控制策略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或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可根据房颤症状评分辅助节律控制治疗决策。
症状在2b及以上者,有指征可考虑节律控制。
2.早期节律控制房颤确诊后应尽早启动节律控制策略。
对仅表现为疲乏或运动耐量下降、缺乏房颤特异性症状的患者,可行试验性复律治疗,因较难辨别房颤与其症状间的关联。
试验性复律治疗有助于判断此类患者的症状是否由房颤所致,若患者症状有所改善,节律控制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当决定放弃节律控制策略而采用心室率控制策略时,应停用AADs。
症状驱动节律控制和早期节律控制建议:1.症状性房颤患者结合其意愿,应用AADs和/或导管消融进行节律控制,特别是具备以下临床特征的患者:年轻、初发房颤或房颤病程较短、房颤相关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房内径正常或稍大/房内电传导正常或稍延缓、室率控制症状缓解不佳。
2.诊断1年内的无症状性房颤,合并CHA2DS2 -VASc ≥ 2分,结合患者意愿,尽早进行节律控制治疗,治疗策略包括AADs和消融。
节律控制药物1.氟卡尼和普罗帕酮氟卡尼和普罗帕酮为Ⅰc 类 AADs,可阻断心脏Na+通道,延长有效不应期,减慢心房和心室内传导,延长QRS波时程及H-V间期。
Ⅰc类药物对急性房颤转复作用强。
氟卡尼和普罗帕酮可用于左心室功能正常、无明显左心室肥厚和心肌缺血的房颤患者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口服单剂量可在医院外用于终止发作不频繁、药物耐受性良好、无严重心脏病患者的房颤发作。
静脉注射较口服药物起效更快。
增加剂量疗效更佳,但会引起更多的不良反应。
Ⅰc类AADs治疗过程中,如房颤转换为房扑,常可致1︰1房室下传诱发快速心室率,故建议同时使用阻断房室结药物,但需注意有负性肌力、负性频率及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
[心脑血管] 心房颤动首选药物治疗[心脑血管] 心房颤动首选药物治疗Tags: 心房, 药物, 首选, 治疗心房颤动首选药物治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郭继鸿伊布利特是一种抗心律失常新药,主要适用于阵发性或持续性房扑及房颤的快速转复。
在此之前,临床尚无治疗房扑、房颤的药物可以选择,一般情况下,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率时,常用电转复。
电转复的有效率为90%,其缺点是转复时,患者需要全麻,需要禁食6小时。
《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治疗指南》指出,伊布利特是持续7天以内房颤的首选药物,以及房颤持续7天以上的一线治疗药物。
围手术期预先给予伊布利特,还将有助于预防房颤发生。
伊布利特还可用于普罗帕酮复律失败,以及普罗帕酮或氟卡尼治疗期间房颤复发的患者。
文献证实:伊布利特快速转复房扑的成功率高于胺碘酮、普鲁卡因酰胺、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等药。
伊布利特适合应用于心外科手术后、起搏器植入术中、射频消融房颤术中发生房颤的患者。
其特点是静脉推注后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即可见效,不需静脉维持,不用按公斤体重计算用药剂量。
伊布利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常可自行消失。
患者用药前应查血清钾、血清镁的水平,用药后应心电监测4小时。
左室射学分数低和心力衰竭患者慎用。
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是当前心血管药物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心房颤动(房颤) 、心房扑动(房扑) 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
房扑、房颤可引起心悸等症状。
房扑、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时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使血压降低,冠状动脉灌注减少。
长期房扑、房颤易使心房内产生血栓和血栓脱落。
房扑、房颤还可引起心脏结构的变化(心房扩大、心室肥厚) ,使器质性心脏病加重[1]。
目前使房扑、房颤复律特别是快速复律的药物尚较少。
近年研究表明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ibutilide)是一种速效、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对快速终止房扑、房颤疗效较好。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9), 1892-1898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0.109284房颤导管消融成功后抗凝王丽娟1,汪敏2*,双东思21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湖北武汉2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湖北武汉收稿日期:2020年8月18日;录用日期:2020年9月2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9日摘要房颤患者有发生脑血管栓塞事件(cerebrovascular embolic events, CVEs)的风险,包括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口服抗凝药物治疗(oral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OAT)可以有效地预防CVE,而导管消融(catheter ablation, CA)治疗房颤已成为部分患者最有效的节律控制策略。
尽管有回顾性研究认为通过CA消除房颤或减轻房颤负担可能会显著降低卒中风险,然而在导管消融成功后是否可以安全地停止OAT 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口服抗凝停止,卒中Anticoagulation after Successful Catheter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Lijuan Wang1, Min Wang2*, Dongsi Shuang21Wuhan Medic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2Wuhan Asian visceral Disease Hospital, Wuhan HubeiReceived: Aug. 18th, 2020; accepted: Sep. 2nd, 2020; published: Sep. 9th, 2020Abstract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re at risk for thromboembolic events (cerebrovascularembolice-vents, CVEs), including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Anticoagulant therapy (oralanti-*通讯作者。
房颤射频消融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曹中南; 张明惠; 左国兴; 王宽; 张祥灿【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9(030)011【总页数】3页(P1814-1816)【关键词】房颤射频消融术; 抗凝治疗【作者】曹中南; 张明惠; 左国兴; 王宽; 张祥灿【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天津 3004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9房颤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类型,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心律失常,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
房颤发生时心房激动显著增加,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心跳频率不规则性加快,甚至可达100~160次/分。
房颤没有统一的分类,一般看房颤发生时间长短分为永久性、持续性及阵发性,阵发性房颤临床症状较轻,发作时间多不超过48h,7d内多可转为窦性心律;持续性房颤发作时间超过7天,需电击或药物治疗才可转为窦性心律;永久性房颤指转复为窦性心律后24h内仍复发或无法转为窦性心律。
房颤持续发作极易引起左房功能障碍,进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此外,房颤明显增加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导致脑卒中等,且该病引起的脑卒中后果更加严重[1,2]。
射频消融术是用于房颤治疗的介入性技术,可通过导管将电极经动脉或静脉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促使局部心内膜及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从而阻断导致房颤的异常传导束及起源点,达到控制窦性心律、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同时该技术微创性好,适用于绝大部分房颤患者,患者接受度高。
本文旨在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围术期抗凝治疗房颤射频消融术与其他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相比,临床操作更复杂,治疗时间更长,术中血栓栓塞风险明显增加,最高可达到5%,不仅影响手术效果,还不利于患者预后,增加房颤再次发生风险[3,4]。
房颤射频消融术导致的血栓栓塞发生机制目前尚不能完全明确。
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相关:(1)射频消融治疗会导致消融局部形成焦痂;(2)消融术前左心耳等部位可能有未经发生的血栓,消融操作可能会导致血栓脱落;(3)介入治疗仍是创伤性操作,可能引起血小板、纤溶系统、凝血系统活化;(4)治疗期间窦性心律可能转变为心房顿抑;(5)介入操作导致的空气栓塞。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对预后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预后往往受到影响。
射频消融术在房颤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但术后心律失常仍然是一种常见并发症。
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但目前对其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还存在争议。
研究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对预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系统分析不同药物的选择和应用方式,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的用药建议,进而改善房颤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旨在探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对预后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药物的选择和应用方式,研究影响预后的因素,并评估药物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指导,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房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情况。
通过深入分析药物的应用效果,我们还希望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一些建议,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应用,为临床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3 意义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在发生房颤后容易发生血栓形成和卒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有效治疗房颤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心律。
射频消融术后仍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制。
通过深入研究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应用情况,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也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和研究方向,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本研究对于提高房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研究价值。
2. 正文2.1 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十分重要,对患者的预后有着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