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 格式:docx
- 大小:428.41 KB
- 文档页数:5
初识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性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以导致脑卒中或心力衰竭等致残、致死性的并发症,危害较大。
前面提到,房颤的治疗包括抗凝、心室率控制及节律控制3个方面。
节律控制治疗除药物及电复律外,还有相对较新但发展迅速的介入治疗方法——导管射频消融术。
在此简单介绍,希望大家在了解这种技术后可以对其不再陌生或恐惧,以后还会将各部分分开来详细介绍,敬请期待。
一、什么是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外周血管将消融设备送入心脏,通过高频电流能量造成局部心肌坏死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
其名字里包括一个“术”字,其实与外科手术不是一个概念,严格讲都不能算作手术,体表也没有明显的伤口,它是一种介入操作,只不过我们内科医生喜欢把这种操作也称作“术”,以区别于药物保守治疗。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是节律控制治疗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或终止房颤的发作以改善症状和生活方式。
它也是目前治疗房颤效果最好的内科方法,显著优于电复律及抗心律失常药物。
二、诞生与发展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诞生于1994年前后,灵感来自于治疗房颤的外科手术,可以说是个比较年轻的技术,算得上“90后”了,但成长却十分迅速。
大约自1998年起,全球电生理室均开始尝试和改进这项技术,我国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也开始于这个时期。
经过10余年的发展,该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三、原理研究表明,房颤大多起源于肺静脉,少数可能来自肺静脉外的一些位点,因此隔离肺静脉的心电活动可治疗房颤。
肺静脉位于左心房后方,是连接肺和左心房的血管,一般有4条(图1)。
名字叫“静脉”,里面流动的实际是动脉血,肺静脉负责把肺里氧合好的血液输送回心脏。
射频是一种高频电流能量,作用于心肌时可以导致局部坏死,此后以瘢痕组织替代愈合,从而截断传导通路。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森林大火时拔除树木和野草而制作的隔离带。
沿肺静脉开口周围或邻近的左心房壁通过消融导管一点一点进行消融,使点连成圈,组成隔离带,将房颤病灶隔离开来,使之不能向整个心脏传导而达到治疗目的(图2)。
浅谈房颤射频消融术您真的了解吗?射频消融术今天,⼩编带⼤家粗略认识⼀下我们常说的射频消融术,揭开⼼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神秘的⾯纱,看看介⼊医⽣究竟是如何进⾏⼿术的,了解⼀下房颤患者在⼿术时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律失常⼼脏犹如⼀个⽔泵,可以将⾎液泵⼊机体,维持正常⽣命活动。
⼼脏正常的节律性收缩与舒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跳”,维持着⼼脏泵⾎的功能。
⽽⼼脏的电活动,犹如⽔泵的电池,每次“⼼跳”都是由相应的电活动所触发的。
正常⼼脏有着⾃⼰规律的电活动,⼀旦电活动紊乱,就会导致⼼脏跳动的异常,即医⽣⼝中所谓的“⼼律失常”。
⼼律失常类型众多,房颤是其中常见的⼀种类型。
房颤,即⼼房颤动,顾名思义,是⼼房电活动出了问题。
房颤时,规则有序的⼼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序紊乱的电活动,⼼房规律有效的收缩丧失,代之以⽆序的颤动,使得⾎液在⼼房内瘀滞,易形成⾎栓。
⾎栓脱落可导致脑梗塞,因此,脑卒中成为了房颤患者潜在的最⼤敌⼈。
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术是将带有电极的导管(图1)经静脉或动脉⾎管送⼊⼼腔特定部位,通过释放射频电流使导管头端的电极产⽣⼀定温度(通常为45-60°C),导致局部⼼内膜及⼼内膜下⼼肌发⽣坏死,从⽽阻断异常的电活动,恢复⼼脏的正常节律,保证⼼脏规律舒缩。
射频消融术属于微创的介⼊性治疗,损伤⼩,不会造成机体危害,已经成为根治⼼动过速最有效的⽅法。
图1⼿术使⽤的带有电极的导管⼼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诞⽣于1994年前后,算是⽐较年轻的技术,但成长却⼗分迅速。
经过20余年的发展,该项技术已经成熟,是⽬前安全⽽有效的微创介⼊⼿术。
⾸先⼩编带⼤家看看房颤消融的原理。
研究表明,房颤⼤多起源于肺静脉,因此隔离肺静脉的⼼电活动成为治疗房颤的基⽯。
肺静脉位于左⼼房后⽅,是连接肺和左⼼房的⾎管,⼀般有四条。
简单的打个⽐⽅,左⼼房就像是⼀座房⼦,房⼦有四个门,分别是四条肺静脉,四个门外有坏⼈捣乱,这个坏⼈就是肺静脉的电活动,因为坏⼈的捣乱破坏搅得房⼦⾥不得安宁。
导管消融:房颤治疗的有效选择马长生【期刊名称】《家庭医药:就医选药》【年(卷),期】2017(0)2【摘要】我们知道,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而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周围静脉血管将直径为2.67毫米(大小与普通圆珠笔芯类似)的射频消融导管送入左心房,在心房与肺静脉连接的部位发放高频电磁波,即射频能艟,沿着肺静脉开口消融一周,电磁波产生的热量使周围心房肌肉组织温度升高(一般不超过40℃),形成环形疤痕,将引起心房颤动发作的肺静脉的异常激动阻断在肺静脉内,使之不能传导至左心房,从而达到根治房颤的目的。
【总页数】2页(P34-35)【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持续性心律失常;高频电磁波;左心房;肺静脉【作者】马长生【作者单位】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5【相关文献】1.导管消融治疗药物难治性房颤患者: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研究) [J], Stabile; G.; Bertaglia; E.; Senatore; G.2.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和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Meta分析 [J], 宋晨宇;黄颖;王耀群;苏虎松;杨丽3.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使用冷冻球囊消融与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及长期有效性Meta分析 [J], 史艳军;孙萌;张楠;焦丽琴;潘非非;李鹏;王睿4.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和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Meta分析 [J], 宋晨宇;黄颖;王耀群;苏虎松;杨丽5.既往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心包压塞患者接受再次导管消融治疗的安全与有效性分析[J], 赵欣;李松南;郭雪原;王伟;胡荣;杜昕;董建增;马长生;苏鑫;龙德勇;桑才华;喻荣辉;汤日波;刘念;白融;蒋晨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房颤介入治疗操作方法
房颤介入治疗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射频消融术:通过导管引导下的射频能量使异常起搏点或传导通路失去功能,从而恢复正常心律。
操作方法包括导管插入、定位、射频能量传递等步骤。
2. 内膜消融术(BALLOON):通过导管引导下的气囊球进行触压心脏内部组织,使用冷冻或放射频能量消融引起房颤的部位,恢复正常心律。
3. 心房线路封闭术(LARIAT):通过导管引导下的特殊套环系统,在心房周围形成一个线路,然后用控制线将心房套环拉紧,达到封闭异常传导的目的。
4. 输注抗凝剂:房颤患者易形成血栓,易引发脑梗塞等并发症。
因此,房颤介入治疗后,通常需要输注抗凝剂以防止血栓形成。
这些介入治疗方法需要通过导管在心脏内部进行操作,因此需要经过精确的导管插入和定位。
具体的介入治疗方法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而定。
操作方法要求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培训。
心房纤颤疾病简介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以达到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我国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为0.77%,男性房颤患病率(0.9%)高于女性(0.7%),80岁以上房颤患病率达7.5%。
此外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一般将房颤分为三种类型:阵发性房颤是指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正常心率)的房颤患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 h ,但反复发作是阵发性房颤的重要特点。
发作持续48h以上未能自行转复而需要药物或非药物干预后才能转复的称为持续性房颤;经治疗也不能终止的房颤(发作持续≥7天)为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慢性肺部疾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心包炎等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它类型心律失常。
随着患者病程的发展,有的患者房颤复发常常出现某种条件依赖性,房颤发作与日常生活中的某种活动有关,即某种活动往往成为触发房颤的条件。
如劳累、饮食、生气、焦虑、熬夜,严重者甚至连上厕所、某种睡觉的姿势都会成为诱发房颤的因素。
上述条件依赖性,有很大的个性差异,这与个体房颤病的成因和病程进展有关。
房颤病情越重、病程越长,诱发房颤的条件也会越多.疾病症状房颤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国际上最先进治房颤方法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患者容易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对于房颤患者来说,及时有效地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国际上最先进的治疗房颤的方法之一是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在心脏内部进行的微创手术,通过高频电能热灼术消融心房内的异常传导组织,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相比传统的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恢复快等优势,因此备受关注。
射频消融术的治疗原理是利用导管在心脏内部定位并热灼心房内的异常传导组织,使其失去传导功能,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这项手术需要在心脏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由经验丰富的心脏专家团队完成。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导到心脏内部,精确地热灼异常传导组织,同时监测心脏节律,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射频消融术的优势在于疗效确切。
相比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可以更直接地治疗心房颤动的根源,从而更有效地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同时,射频消融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术后恢复快,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射频消融术还可以预防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患者的长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射频消融术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房颤患者。
患者需要在专业心脏医生的指导下,经过全面的评估和检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射频消融术。
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
总的来说,射频消融术作为国际上最先进的治疗房颤的方法之一,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恢复快等优势,备受关注。
然而,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不断的科研和临床实践,能够为更多的房颤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国际上最先进治房颤方法房颤,又称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上出现了一些先进的治疗方法,为房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首先,射频消融术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治疗房颤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导管介入的方式,利用高频电能对心脏组织进行热损伤,以消除心房内的异常电活动,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射频消融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房颤患者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选择。
其次,冷冻消融术也是一种国际上先进的治疗房颤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导管介入的方式,通过向心脏组织输送冷冻气体,使心房内的异常电活动区域受到冷冻损伤,从而实现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与射频消融术相比,冷冻消融术同样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且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可能具有更好的疗效。
除此之外,最新的国际上也出现了一些介入手术治疗房颤的新技术,例如射频消融联合三维心房电图导向下的心房内膜消融术、心房耳封堵术等。
这些新技术在治疗房颤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临床效果,为一些难治性房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总的来说,国际上最先进的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包括射频消融术、冷冻消融术以及一些新的介入手术技术。
这些方法在治疗房颤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为房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然而,需要提醒患者的是,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综合考虑,避免盲目跟风选择治疗方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综上所述,国际上最先进的治疗房颤的方法为房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慎重考虑,避免盲目跟风。
希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能够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为房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初识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性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以导致脑卒中或心力衰竭等致残、致死性的并发症,危害较大。
前面提到,房颤的治疗包括抗凝、心室率控制及节律控制3个方面。
节律控制治疗除药物及电复律外,还有相对较新但发展迅速的介入治疗方法——导管射频消融术。
在此简单介绍,希望大家在了解这种技术后可以对其不再陌生或恐惧,以后还会将各部分分开来详细介绍,敬请期待。
一、什么是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外周血管将消融设备送入心脏,通过高频电流能量造成局部心肌坏死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
其名字里包括一个“术”字,其实与外科手术不是一个概念,严格讲都不能算作手术,体表也没有明显的伤口,它是一种介入操作,只不过我们内科医生喜欢把这种操作也称作“术”,以区别于药物保守治疗。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是节律控制治疗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或终止房颤的发作以改善症状和生活方式。
它也是目前治疗房颤效果最好的内科方法,显著优于电复律及抗心律失常药物。
二、诞生与发展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诞生于1994年前后,灵感来自于治疗房颤的外科手术,可以说是个比较年轻的技术,算得上“90后”了,但成长却十分迅速。
大约自1998年起,全球电生理室均开始尝试和改进这项技术,我国房颤的射频消融治疗也开始于这个时期。
经过10余年的发展,该技术已经基本成熟。
三、原理
研究表明,房颤大多起源于肺静脉,少数可能来自肺静脉外的一些位点,因此隔离肺静脉的心电活动可治疗房颤。
肺静脉位于左心房后方,是连接肺和左心房的血管,一般有4条(图1)。
名字叫“静脉”,里面流动的实际是动脉血,肺静脉负责把肺里氧合好的血液输送回心脏。
射频是一种高频电流能量,作用于心肌时可以导致局部坏死,此后以瘢痕组织替代愈合,从而截断传导通路。
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森林大火时拔除树木和野草而制作的隔离带。
沿肺静脉开口周围或邻近的左心房壁通过消融导管一点一点进行消融,使点连成圈,组成隔离带,将房颤病灶隔离开来,使之不能向整个心脏传导而达到治疗目的(图2)。
经过这种消融治疗,多数房颤可以消失。
四、简要操作过程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前需要完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除外心房血栓(详见2014年10月31日的专题“房颤患者为什么要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该操作一般选择股静脉入路,穿刺点位于两侧腹股沟(即大腿根部),皮肤表面的伤口仅2~3mm宽,比粗针眼略大。
我们知道,身体静脉里的血液最终将流回心脏的右心房,再由心脏送至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因此,静脉系统与右心房相连。
消融导管、标测导管等设备经穿刺处送入股静脉后,可以沿静脉一直到达右心房,再穿刺房间隔(左、右心房间的那堵“墙”)至左心房进行环肺静脉消融(图3)。
射频过程会产生热量,需要向消融部位缓慢注入低温的生理盐水灌注冷却,和高速切割工艺时洒水降温的道理一样。
阵发性房颤一般完成肺静脉消融即可,持续性房颤在消融肺静脉后可能还需要进行3条线性消融(左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及三尖瓣峡部线),连同环肺静脉消融的2个“圈”一起被称为“2圈3线”。
每处消融后都要验证电活动的传导是否阻滞,若没有达到阻滞则继续消融直至阻滞。
消融后一般还要进行诱发,如果诱发出房颤、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患者可能会有短暂的心慌、头晕或憋气等不适),我们会继续消融,直至不能诱发心律失常结束操作。
操作中患者始终保持清醒,甚至可以说话(但不要乱动),消融刺激到心脏附近的神经时可能会有疼痛感,疼痛严重时会适当给予镇静药物。
术后需要平卧制动8~12小时以利穿刺处止血,然后就可以下地活动了。
五、操作时间及难度
导管射频消融术操作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
我们知道房颤时间久了,会导致心房变大及纤维化,为房颤的持续提供温床,即房颤本身可以促发房颤,是个恶性循环。
因此,房颤病程越长、左心房越大的患者,消融难度也越大,操作的时间也会更长,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时间长于阵发性房颤。
六、术后注意事项及成功率
射频消融术后心脏内创伤的愈合需要一段时间,创面愈合前局部容易长血栓,因而这段时间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不论患者之前的CHA2DS2-VASc评分如何都必须要进行抗凝治疗(同样可以选择华法林或达比加群)。
抗凝时间不少于2个月,我的建议是3个月,临床中也是这样做的。
操作后消融部位或附近的心肌也会水肿,导致心电活动不稳定。
术后3个月内可能会发生各种房性心律失常,但这并不代表消融失败。
事实上,不少3个月内的心律失常会在3个月后消失。
这一时期的心律失常可以考虑暂时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或电复律治疗。
3个月后,心肌水肿消退,创面愈合,瘢痕形成,电活动稳定,如果仍有房性心律失常发作,常为肺静脉传导恢复所致,提示此次消融失败。
消融时受射频能量刺激,即便未被消融的心肌可能也会出现钝抑,暂时不工作也不传导了,这时验证是达到阻滞的。
但术后这些心肌逐渐恢复,又开始工作了,就成了隔离带上的缺口。
还用前面的比喻,这就像森林大火制作隔离带时拔了地上的草和树,但有些草根树根被留下了,地上也看不见,过些时候,草又长出来了,形成了连通,只要隔离带有一个缺口火就会烧过去到达隔离带外围肆虐(图4)。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简单来说也是这个道理,这时就可以考虑再次消融治疗了,操作时只需找到恢复的地方,把缺口堵住即可。
阵发性房颤首次导管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在70%左右,持续性房颤仅有60%。
但由于前面提到的复发机制,第2次射频消融的成功率会显著提高,可达80~90%。
若术后还有复发,3个月后可以考虑第3次消融,成功率更高。
七、适宜人群和禁忌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最适于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患者也是适合的,尤其是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欠佳的情况下。
前面曾经提到(详见2014年10月17日的专题“房颤“律”的药物控制”),抗心律失常药物一般副作用较大,效果又不理想,阵发性房颤患者症状明显时也可以将导管射频消融术作为首选。
实际临床中不少患者也是如此,消融的效果很好,患者也免去了吃药的副作用和风险。
相对越年轻、房颤病程越短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消融成功率越高,也更加推荐。
不能进行任何抗凝治疗的患者是射频消融的禁忌。
此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发现心房内已经有血栓形成的患者要先进行抗凝治疗,直至血栓消失后才能考虑射频消融。
八、操作的主要并发症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较严重并发症的有心脏填塞、栓塞、心房食管瘘、肺静脉狭窄等。
国外汇总多国数据统计的发生率为4.5%,死亡率为0.15%。
我国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9%。
这还是很低的,与阑尾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相当,导管射频消融术是安全有效的。
今天在这里对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作简单的介绍,旨在帮助大家认识这种相对还比较新兴的技术。
以后关于这种操作的适宜人群、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术后用药及并发症等内容还会分成专题继续介绍,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