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真题地理学科分类汇编07-人口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322.86 KB
- 文档页数:6
人口与环境人口数量、素质与环境9.J110.J1[2013·XX卷] 图9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
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9~10题。
图99.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9.D [解析] 读图可知,1950年至2010年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均大于10‰,为正值,故人口出生率大于人口死亡率,A错误。
读图可知,1990年至2010年世界人口死亡率均在10‰左右,变化最小,B错误。
读图可知,199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2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2‰,故C错误。
读图可知,195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9‰,197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22‰,故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10.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A.①B.② C.③ D.④10.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当代欧洲和北美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①②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不可能为北美洲。
当代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北美洲地区且增长率接近0,故④应为欧洲,③为北美洲。
11.G212.G2J12013·XX卷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据表回答11~12题。
1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11.C [解析] 主要考查分析图表能力。
由图可知,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说明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呈增加的趋势。
12.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12.D [解析] 主要考查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专题八 人口一、单项选择题(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海南卷)图2示意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读图2,完成4~5题。
1.图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 .①B .②C .③ D.④2.图示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A .①③④②B .②④③①C .④②③①D .①②③④ 【答案】B【解析】千万要注意金字塔图的底部的横坐标,①图的人口数量单位是“百万”,其余三幅图的单位是“千”,还要注意②图横坐标上的每个格表示50千人,③④两幅图横坐标上的每个格表示100千人。
另外,四幅图中30—39岁人口数量在纵坐标中都是两个柱状。
3.(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文科使用))我国是多灾害国家,下列地区中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频发的是( )A.内蒙古高原B.云贵高原C.山东丘陵D.长白山地1 0 02 0 0 3004005000100200300400500 0 1 0 0 2003 0 0 400500 1002003004005000②女 性男 性①④人 口 数 量 / 千人 口 数 量 / 千人 口 数 量 / 千人 口 数 量 / 百 万 0 2 . 5 2 1 . 5 1 0 .5 3 . 5 4 3 02 . 5 2 1 . 5 1 0 . 5 3.5430 5 0 1 0 0 1 5 0 2 0 0 2 5 00 501 0 0 1 5 0 2 0 0 2 5 05.(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山西卷(新课程))图2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的国家是( )图2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过渡型”的人口应该是出生率比较高而死亡率比较低。
6.(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进入新世纪,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是( )A.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B.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趋势C.提高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D.保持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答案】A【解析】当前我国人口特点表现为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解决人口问题主要对策为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专题六人口的变化(2015•北京卷)图4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
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中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
读图,回答问题。
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十)(2015•上海卷)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2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A、2003年B、2008年C、2010年D、2012年2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A、基本稳定B、逐年增加C、先增后减D、整体趋减23、“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新政给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远影响可能是()①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②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③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④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15•福建卷)图3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A.人口性别比B.老年人口比重C.青壮年人口比重D.少儿人口比重8.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方案()A.a方案较合理B.b方案较合理C.c方案较合理D.均不合理(2015•广东卷)4、表1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
由此可判断该年()表1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2015•广东卷)5、图2为2005年-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
由图可推断该省是()A、海南B、四川C、广东D、浙江(2015•山东卷)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科综合(地理部分)一、选择题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下图,完成1~3题。
1.每年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
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A.地形较平B.降水较丰沛C.气温较高D.土壤较肥沃2.哥伦比亚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采用()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C.航空运输D.海洋运输3.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A.运费低B.热量足C.技术高D.品种全下图为45°N 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
读下图,完成4~6题。
4.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大气环流B.地形C.纬度位置D.洋流5.该区域位于()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6.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
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
据此完成7~8题。
7.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总人口减少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8.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A.美国B.日本C.俄罗斯D.德国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
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
读下图,完成9~11题。
9.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A.偏东风 B. 偏南风C.东北风 D. 西北风10.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A.14日14时B.14日19时C.15日4时D.15日11时11.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A.华北平原,3、4月份B.四川盆地,1、2月份C.黄土高原,10、11月份D.东南丘陵,4、5月份二、非选择题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3年全国高考文综地理卷全国二卷第一组题本组题目考查人口迁移及其影响,考查考生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题,要求通过图表判断几个省的人口迁移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解答本题时主要看清示意图的纵横坐标表示的内容:人口迁入比重、人口迁出比重。
由于各省的人口数量不同,人口多的省份虽然人口迁移比重低,也可能迁移人口数量多。
目前,我国的人口迁移对人口自然增长率影响不大。
难度0.7.第2题,人口迁移加剧了人口迁出地老龄化,对迁出地的城市化影响不大;延缓了迁入地的老龄化,加剧了城市化。
难度0.75。
第二组题本组题目考查了我国现在许多农村地区使用地膜覆盖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推理判断能力。
第3题,地膜覆盖主要是对土壤保温、保水,我国是的大部分地区地区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不需要保温,秋冬季节北方许多地区即使使用地膜覆盖也无法农业生产,春季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播种季节,气温低、雨水少,使用地膜覆盖可以保温、保水。
难度0.7第4题由第3题分析可知,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春季气温低,最适合地膜覆盖。
难度0.7第5题,本题要注意问的问题是“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的影响,它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水肥运移。
难度0.6.第三组题本组题考查局部区域的气温、降水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及对植被的影响。
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6题,有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台湾岛,等温线和台湾中央山脉走向大体一致,反映出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难度0.7第7期,本题问降水最少的地区,而图中并没有给出等降水量线,需要根据等温线判断地形,根据地形,结合台湾的气候特点,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少。
难度0.65第8题,本题考查植被的地区分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地带性植被,①②③④地中,④为位于热带,先排除,③海拔高,气温低,①地降水少,都不会大面积发育亚热带典型植被。
2013年全国统一高考地理试卷(新课标Ⅱ)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每题4分,共44分)如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4分)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考点】51: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5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而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图中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的是人口迁入比重和人口迁出比重,没有人口总数,所以得不出人口迁出或迁入的人口总量.【解答】解:A、迁出的人口数量与贵州和四川的总人口有关,图中只有人口迁出的比重,故不符合题意;B、迁入的人口数量与上海和广东的总人数有关,图中只有人口迁入的比重,不能计算出迁入人口数量,故不符合题意;C、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
从而从图中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故正确;D、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图中信息只有人口迁出比重和人口迁入比重,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命题立意重点在于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该题的易错点在于统计图的判读,易把横纵坐标的相对量看作绝对量,属于简单题.2.(4分)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过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进程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过程【考点】5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析】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表现,一般具有个人的主观决策性。
专题九人口的变化高考试题考点一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7)如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
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
据此回答第1题:1. 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总人口减少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解析:D 由图可知,该城市20世纪80年代的总人口增长率约3%,而90年代不到2%,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但其总人口增长率一直大于0,故总人口增加;比较两个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可知,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略有增加;但该城市20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净迁移率都在下降,即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国家2000~2010年人口年均增长率(%)2009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010年0~14岁人口比重(%)2009年出生时预期寿命(岁)男性女性中国0.6 143 19.5 72 75 印度 1.4 389 30.6 63 66 法国0.7 118 18.4 78 85 美国0.9 34 20.1 76 81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解析:D 根据表中数据可直接判断: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低于印度,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低于美国,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美国最接近,2000~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仅为0.6%,在表格所列四个国家中是最慢的。
(2013年浙江文综,9~10)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
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回答3~4题:3.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4.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3.D 4.C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在于图中曲线数据的判读与分析。
2013年高考真题——地理(全国新课标卷Ⅱ)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科综合(地理部分)第Ⅰ卷一、选择题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2005~2010年()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3~5题。
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9~11题。
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11.夏季,S市主要受()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第Ⅱ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专题七:人口的变化一、单选题(2013高考题安徽卷)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23~25题。
错误!未指定书签。
.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答案】B【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图表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解题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处于较快阶段、且从柱状图城市人口比重30%以上,在根据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可以读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 故选B项。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 三产业转移【答案】D【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地理数据的提取与分析能力;考点定位:区域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对策【解题思路】据图可判断出从1985年——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显著,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反映劳动力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错,D正确。
从图中无法获取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的信息,C错;第二产业就业比2000年后才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自1995年快速提高,故A错误。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答案】A【命题立意】运用柱状坐标和折线复合图考查提取数据信息、整合分析处理相关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考点定位:工业区位与分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解题思路】 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故选A。
(2013高考题广东卷)错误!未指定书签。
.表1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国家2000-2010年人口年均增长率(%)2009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010年0-14岁人口比重(%)2009年出生时预期寿命(岁)男性女性中国0.6 143 19.5 72 75印度 1.4 389 30.6 63 66法国0.7 118 18.4 78 85美国0.9 34 20.1 76 81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答案】5.D。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从地理图表中的信息获取、不同类型数据的转换”。
试题难度:易。
【解题思路】直接提取表格中数据或进行简单的数据转换。
(2013高考题四川卷)表1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据表回答11~12题。
表1时期(年)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6. 49 5. 72 6. 22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3. 774. 28 3. 79错误!未指定书签。
. 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错误!未指定书签。
.据表1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答案】11.C 12.D【命题立意】本组题考查学生阅读表格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城市化的相关知识。
难度中等。
【解题思路】由表格可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均为正值,说明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都在不断增长,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第11题选C 。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为正值,可知城市用地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故第12题选择D 项;城市用地主要以住宅和工业为主, A 项错误;我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且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转变为现代型,城市人口增长应以机械增长为主,C 项错误;B 项判断依据不足。
(2013高考题新课标2)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错误!未指定书签。
.2005-2010年A .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B .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C .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 .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错误!未指定书签。
.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 .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B .延缓了沪,_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 .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D .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答案】1.C 2.B 【命题立意】以文字和直角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影响及直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
命题立意重点在于获取和解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题组难易程度:易。
【解题思路】第(1)题: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
从而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C 项正确。
A 、B 项迁出、迁入人口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D 项人口自然增长率本题无此信息。
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
第(2)题:我国2005-2010年人口迁移以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乡村人口迁出,人口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
文字材料信息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迁入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剧迁出地区的老龄化水平。
故B 项正确,A 、C 、D 项错误。
【易错点拨】该题的易错点在于统计图的判读,易把横纵坐标的相对量看作绝对量。
上海北京浙江 广东 天津 江苏 四川 贵州 江西安徽迁入人口比重/% 051015 20 25迁出人口比重/% 0 2 4 6 8 10(2013高考题浙江卷)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
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9~10题。
错误!未指定书签。
.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 .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 .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 .195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D .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及图标的分析能力。
从图中可以得出,未标符号的曲线代表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
195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故人口死亡率小于人口出生率。
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死亡率从28‰下降到12‰左右,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出生率从45‰下降到38‰左右,所以出生率的下降幅度小;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但从总体的趋势来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均大于零,所以人口总数上升。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从图中可以得出北美洲和欧洲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而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又低于北美洲,为图中所列数据的最低的值。
故本题C 正确。
(013高考题新课标1)图3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 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中人口约1300万。
据此完成7~8题。
错误!未指定书签。
. 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A . 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 . 总人口减少C .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D . 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难度较小。
自然增长 国际净迁移 自然增长 国际净迁移国内净迁移 国内净迁移 总人口增长 总人口增长1981~1990 1991~2000 02 31 4-3-1-20 2 3 1 4-3-1 -2 人口年变化率%图 31950年 1970年 1990年2010年世界 ①② ③④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死亡率(‰) 第9、10题图 50 4030 2010 050 40 30 20 10 0 10 20 20 30 3020 10 0 人口出生率(‰)【解题思路】由图可以看出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大A、C项错误;总人口增长速度大于0,所以总人口增加,B项错误;人口净迁入量为国际净迁移率和国内净迁移率相加再乘以总人口,图中显示国际净迁移率为正略有下降,而国内净迁移率为负且下降较大,所以人口净迁入量减少,D项正确。
错误!未指定书签。
.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A.美国B.日本C.俄罗斯D.德国【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难度居中【解题思路】读图可知该城市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迁入量都比较大,而国内迁移率为负,且90年代比80年代大幅下降,说明90年代该市国内迁出量较大;90年代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发展迅速,东北部城市环境质量较差,导致年轻人口出于经济就业因素和老年人口出于环境因素考虑,由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地区,故A项正确;而德国、日本和俄罗斯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不符合题意,故B、C、D项错误。
二、综合题(2013高考题江苏卷)错误!未指定书签。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材料一底特律始建于1701年,1830年后工业稳步成长,1903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公司建立,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市”。
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了赌场等第三产业,但未能扭转经济衰退趋势。
2007年房地产市场崩溃,2013年2月19日底特律市宣布已经陷入财政危机。
材料二图19是北美五大湖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图20是底特律人口数量变化图。
⑴18世纪五大湖区许多工业城市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有____________。
(3分)⑵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是____________,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