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67.91 KB
- 文档页数:2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465例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随访,统计其复发情况,分析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随访期间84例房颤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8.1%;分析复发患者的临床特点得知,BMI、房颤病程、左房前后径、年龄、合并高血压等因素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有关(P<0.01或P<0.05);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BMI升高、病程延长、左房前后径增大、合并高血压等是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P<0.05)。
结论: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较多,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及早干预,例如行早期射频消融术、控制体重等,有望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
【关键词】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复发;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0-0081-02房颤轻则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重则会出现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引起残疾和死亡率升高。
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但术后复发的患者也较多。
为此,本研究探讨了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巩固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间我院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465例房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有男性352例、女性113例;平均年龄(63.71±9.45)岁;平均病程(4.46±3.09)年。
所有患者均已经临床明确房颤诊断,持续性房颤7d以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无法转复窦性心律,符合射频消融术指征,排除预期寿命不到1年者,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合并严重肺病、血液病、肝肾功能不全者。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患者术前均对抗心律失常药和抗凝药物予以停用。
采取局部麻醉后,进行右股静脉穿刺,经鞘管穿刺房间隔并经穿刺孔进入左心房,进行肺静脉造影,将肺静脉电位予以记录,施行逐步消融法。
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内房性心律失常与房颤远期复发的关系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内房性心律失常与房颤远期复发的关系引言:阵发性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主要方法之一。
尽管射频消融术在改善患者房颤症状和降低房颤复发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现房性心律失常,甚至在术后空白期结束后再次发作房颤。
因此,了解房性心律失常与房颤远期复发之间的关系对于改善射频消融术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100例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对其进行了详细的临床资料收集和随访。
在术后空白期结束后的24个月内,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定期监测,并记录下出现的房性心律失常,同时通过电话或面谈方式了解患者的症状和是否发作房颤。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术后空白期内,房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并发症,100例患者中有80例(80%)出现过房性心律失常。
这些房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和房性停搏等。
其中,房性早搏是最常见的表现,共有70例患者(70%)出现。
此外,术后空白期内房颤远期复发的发生率为30%。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房颤远期复发有显著相关性(P<0.05),即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的患者更容易在术后经历房颤的再次发作。
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房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和频率与房颤远期复发的风险密切相关,特别是房性停搏。
讨论:射频消融术对于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效果已被广泛证明,但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仍然不可避免。
这可能与术中的射频能量对心脏组织产生的慢性损伤有关。
房性心律失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脏电生理的紊乱,因此患者在术后空白期内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可能预示着房颤的再次发作。
此外,研究还发现房性停搏是房颤远期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这可能与房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电生理紊乱较为严重有关。
结论: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内房性心律失常与房颤远期复发具有一定的关系,患者在术后空白期内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可能预示着房颤的再次发作。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遗症在刚刚作完房颤射频消融后,少数患者短时间内可能会有后遗症的表现,这种后遗症会给我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在平时需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调理和治疗,配合上合理的适应症,加快手术的康复,慢慢的调理就能避免后遗症的出现。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遗症开胸直视射频消融手术,可与其他心脏疾病手术同期进行,手术时间仅延长数十分钟,同时会切除或关闭左心耳(血栓发生最主要的部位),从而降低病人脑卒中几率。
微创射频消融手术,是在腔镜辅助下,通过双侧胸壁的小切口,直接对关键区域进行消融,以达到理想治愈的目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仅3-5天。
同时,也切除左心耳,将房颤所致脑卒中率降低至10%以下。
我病区目前开展本项技术,大多数是在其他心脏手术的同时完成。
所用设备有单极射频消融笔及双极射频消融钳。
★疗效开胸直视射频消融手术,不仅可以治疗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也可以用于治疗内科导管消融术效果不确定的永久性房颤。
据报道治疗永久性房颤的中、远期疗效可达到70%-80%以上。
微创射频消融手术针对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12个月的治愈率可达到90%-95%以上,且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适应证一般来说,频繁发作、难以忍受症状、药物治疗欠佳、且没有手术禁忌的患者,都可以进行治疗,尤其是需要进行开胸手术的房颤病人、慢性房颤患者及内科导管消融失败的患者。
★术后康复出院后根据情况继续服用强心、利尿、抗心律失常及抗凝药物,增减或停用药物一定要遵从医嘱。
术后早期因为心房消融线附近炎性反应的影响,约有30%患者术后仍有短期的房颤,不必过度紧张,一般术后3个月炎性反应彻底消退后可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
长期房颤对心脏、肌肉造成的损伤则需要更长时间(大约6个月)恢复。
出院后定期复查,明确房颤是否转复为窦性心律及心功能改善情况。
胸骨愈合大约需要3个月,在此期间,您可以根据体力逐渐恢复日常生活锻炼。
适当休息、劳逸结合。
休息与恢复工作应逐渐过渡。
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应用瑞舒伐他汀钙术后早期复发率及HsCRP和IL—6的临床观察目的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应用瑞舒伐他汀钙术后复发率及HsCRP和IL-6的临床观察。
方法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他汀组,即对照组22例,给予常规抗凝及抗心律失常治疗;他汀组22例,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
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房颤复发率、左心房内径、hsCRP及IL-6的变化。
结果两组比较,他汀组在减少房颤复发率方面不优于对照组复发率,治疗组9.1%,对照组36.4%。
他汀组与对照组左房内径缩小无明显差异,而hsCRP下降及IL-6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他汀组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不能够降低房颤的早期复发率及左心房重构,但可明显减少术后炎症反应。
标签:房颤射频消融;瑞舒伐他汀;复发率;hsCRP;IL-6阵发性房颤的非药物治疗方案中最常见有效的方法是三维标测系统下进行环肺静脉消融,但术后有可能复发。
这可能与房颤术后炎性反应以及心房基质以及心房肌组织重构有关,相关研究指出炎性产物如hsCRP及IL-6等在房颤术后会有相应增高[1]。
针对房颤基质和房颤心房肌重构以及导致房颤的炎症反应的治疗又称房颤的上游药物治疗,目前预防房颤心房基质和心房肌的重构以及炎性反应的药物有以下几种: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他汀类、皮质类固醇等。
并且联合用药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共同预防和治疗房颤。
本研究旨在观察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静脉消融术后应用瑞舒伐他汀观察房颤的早期复发率,左房内径、hsCRP以及IL-6的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4研究对象为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院心内科的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血脂水平均在正常范围。
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他汀组,即对照组22例,男13例,女9例,他汀组22例,男12例,女10例。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下行环肺静脉消融,消融终点为:利用环Lasso电极至肺静脉口标测经验证达到双向阻滞,若仍外房颤,给予同步电复律转复心律。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荟萃分析诺扎·代尼尔;木胡牙提【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病程,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左心房前后径(left atrial dimension,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持续性房颠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95-2018)、CBM(1995-2018)、中国知网(1958-2018)、万方数据库(1995-2018)、VIP(1989-2018)等数据库,对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影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进行检索,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个RCT,282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房颤病程[MD =2.83,95% CI(2.48,3.19),P<0.05]、BMI[MD=0.84,95% CI (0.49,1.18),P<0.05]、左心房前后径[MD =2.63,95% CI(2.14,3.12),P<0.05]均大于未复发组;复发组LVEF低于未复发组[MD=-2.14,95% CI (-3.04,-1.25),P<0.05];患者术前是否患有冠心病[OR =0.75,95% CI (0.55,1.03),P>0.05]、糖尿病[OR =1.15,95%CI(0.86,1.53),P>0.05]、高血压病[OR =1.07,95% CI (0.75,1.54),P>0.05]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无关系.结论现有证据显示,房颤病程长、BMI数值大、左心房前后径长和LVEF低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患者术前是否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与房颠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无关系.【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9(034)003【总页数】6页(P267-272)【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复发;危险因素;meta分析【作者】诺扎·代尼尔;木胡牙提【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心脏内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心脏内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5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危害性极大,对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着重要影响[1-2]。
心电图P波参数与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相关性都雯 迪丽努尔·买买提伊明 宋媛 【摘要】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参数与射频消融术(RFCA)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且首次接受RFCA的10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1年内是否复发房颤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
比较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P波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100例接受RFCA的患者中,复发者28例,复发率为28%;RFCA术后,患者的PWD、Pmax、Pd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未复发组患者的PWD、Pmax、Pd分别为(134.02±5.34)ms、(105.38±6.02)ms、(49.07±5.25)ms,均低于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年龄较大、术前PWD≥150ms、Pmax≥120ms、Pd≥50ms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而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左房直径对RFCA术后房颤复发率无明显影响。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PWD≥150ms、Pmax≥120ms、Pd≥50ms是影响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论:P波参数PWD、Pmax、Pd较长是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射频消融;心电图;心房颤动;复发doi:10.3969/j.issn.1673 6583.2020.03.014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8D01C314) 作者单位:830001 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功能检查科 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成功率可达80%以上,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1 2],但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RFCA的成功率仅为50%[3],大多数患者需要二次消融,而且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复发率高[4]。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以环肺静脉消融(CPV A)为特征的导管消融技术是目前治疗房颤的主要方法之一,此法可治愈大量的房颤患者。
然而单次术后的复发率仍偏高。
因此,如何降低一次消融后的复发率以及房颤复发的原因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影响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因素总结如下。
1一般临床情况对房颤射频消融复发的影响1.1年龄部分学者认为年龄与术后是否复发无关。
Pappone等[1]随访发现年龄与手术成功率无关。
而部分研究者认为房颤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退行性疾病,推测年龄因素可能是房颤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雷汉东[2]等发现年龄≥55岁组术后复发率高于年龄50岁组患者首次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50岁组。
1.2左房内径大小左心房扩大往往存在纤维化,在房颤的发动与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
雷汉东等[2]研究发现左心房内径是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心房直径≥39 mm者首次治愈率下降。
Lee等[4]研究也证实,与消融术效果最为相关的指标是左房内径和房颤的类型。
Pappone等研究结果与此类似[1]。
1.3房颤类型多项研究结果表明CPV A治疗持续性房颤的复发率远高于阵发性房颤[5]。
在持续性房颤中,报道的有效性从22%到45%。
而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单次CPV A的有效性从38%到78%。
1.4房颤持续时间部分学者认为,房颤持续时间与CPV A术后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1]。
但Chen等对72例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行CPV A,对比结果发现:房颤病史的长短是决定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6]。
2左心房瘢痕对房颤射频消融复发的影响目前多项研究均证实,左房瘢痕是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夏云龙[7]等研究发现消融复发患者均较成功患者的心房瘢痕区面积增多。
证实心房基质变化可能导致房颤消融复发的一个因素。
Veima等[8]人证实存在的左心房瘢痕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
3 消融术式对房颤射频消融复发的影响自Haissaguerrem等人提出肺静脉内房颤的触发机制,随后率先创造了点式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
P波间期与阵发性房颤首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夏振伟;冯磊;毕莎莎;李敬涛【摘要】目的评价P波间期对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10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在Ensite Velocity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结果术中肺静脉隔离率100%.术后随访(14.0±5.5)个月,其中72例成功维持窦性心律(窦律维持组),28例复发(复发组).复发组最大P波间期及P波离散度均较窦律维持组明显延长[最大P波间期:(138±16)mm比(126±14)mm,P波离散度:(58±21)mm比(49±15)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标准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所测的最大P波间期及P波离散度可预测术后复发.【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年(卷),期】2014(012)009【总页数】3页(P834-836)【关键词】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P波间期;P波离散度【作者】夏振伟;冯磊;毕莎莎;李敬涛【作者单位】116033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市中心医院心内二科;116033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市中心医院心内二科;116033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市中心医院心内二科;116033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市中心医院心内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房颤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慢性和反复发作性快速心律失常,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中发病率为2%~5%,在80岁以上的人口中则高达8.8%。
房颤本身及其引起的并发症(如血栓栓塞事件等)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1]。
目前环肺静脉前庭射频消融作为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其根治阵发性房颤的总有效率达80%[2]。
肺静脉与左房电连接的恢复是阵发性房颤复发的关键因素,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环肺静脉前庭隔离完全仍复发[3,4],提示一部分患者肺静脉外的异常电活动在房颤的发生与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射频消融术后阵发性房颤患者心率减速力对复发的影响及临床意义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主要方法之一,射频消融术后阵发性房颤患者心率减速力对复发的影响及临床意义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导管介入的方式,在心房内进行射频能量的烧灼,以达到改善心房内传导通路,减少或消除心房颤动的目的。
射频消融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尽管射频消融术可以有效地控制阵发性房颤的发作,但是一定比例的患者在术后仍然会出现阵发性房颤的复发,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射频消融术后阵发性房颤患者心率减速力对复发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率减速力是指心率在一定时间内的减慢程度,它反映了患者的心率调节功能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状态。
一些研究发现,射频消融术后阵发性房颤患者心率减速力较低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阵发性房颤的复发,而心率减速力较高的患者则复发率较低。
这表明,心率减速力对射频消融术后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
那么,心率减速力如何影响射频消融术后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复发呢?一方面,心率减慢可以减少心房内的电生理异常活动,降低心房颤动的易激抑制,从而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复发;心率减慢还可以提高心房的顺应性,减少心房内的应力和张力,从而减轻心房组织的损伤和病变,减少阵发性房颤的机会。
心率减速力对射频消融术后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预后具有双重的保护作用。
射频消融术后阵发性房颤患者心率减速力的评估还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率减速力,临床医生可以更好地判断患者的预后,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复发。
心率减速力的评估对于指导射频消融术后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射频消融术后阵发性房颤患者如何提高心率减速力呢?合理控制心率是关键。
通过药物治疗或心脏起搏器的植入等方式,及时控制心率,可以有效地改善心率减速力,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复发。
网络出版时间:2022-06-2716:56 网络出版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34.1065.R.20220624.1741.022.htmlCHADS2及CHA2DS2VASC评分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晚期复发的预测价值张 雨,何 非,盛建龙,许邦龙2022-05-23接收基金项目:安徽省全科医学临床科研课题(编号:2016QK017);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1808085QH235);2019年度安徽省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资助项目(编号:GXGWFX2019010)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合肥 230601作者简介:张 雨,女,硕士,主治医师;许邦龙,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责任作者,E mail:Xu banglong@126.com摘要 目的 观察CHADS2及CHA2DS2 VASc评分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CA)术后晚期复发的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住院并首次行心房颤动CA手术的患者92例。
自术后第3~6月每个月固定至心房颤动门诊随访,包括复查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了解心房颤动CA术后有无晚期复发,根据复发与否分成未复发组及复发组,比较两组间临床项目资料和评分积分的差异及其对房颤CA术后晚期复发的影响,评估两种评分对复发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收集92例患者,其中3例随访期间失访,89例完成随访,术后晚期复发21例(24%)。
与未复发患者比较,复发患者的年龄、吸烟比例(30%)、合并糖尿病(38%)、合并心衰(29%)、血小板计数、左心房内径(LA)、CHADS2和CHA2DS2 VASc评分积分均升高;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将未纳入评分的差异因素分别与两个评分进行逐步分析,CHADS2(OR=13 473,95%CI:3 804~47 713),LA(OR=1 193,95%CI:1 049~1 356)(P<0 05);CHA2DS2 VASc(OR=5 363,95%CI:2 822~10 193),LA(OR=1 245,95%CI:1 087~1 426)(P<0 05);进一步绘制ROC曲线,AUC(CHADS2)=0 8578(95%CI:0 7618~0 9539),AUC(CHA2DS2 VASc)=0 8848(95%CI:0 7985~0 9711)。
房颤的药物治疗及其复发因素
李建波;傅绪杰
【期刊名称】《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
【年(卷),期】1996(0)5
【摘要】众所周知,心房纤颤(房颤)的药物治疗效果差、且易复发,许多因素与之有关,是心内科的难点。
本文介绍心律平及异搏定治疗房颤的疗效并分析使其复发的相关因素。
1 方法 1.1 病例选择 1990年7月至1995年6月间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房颤病人123例。
年龄59.7±12.1(31~82)岁,其中男72例,女51例,所患心脏病为:瓣膜
【总页数】2页(P328-329)
【作者】李建波;傅绪杰
【作者单位】济南市55177部队门诊部;济南军区总医院心内科 250022;25003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7
【相关文献】
1.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晚期复发的相关因素 [J], 沈启明;刘伏元;苏浩;徐健
2.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晚期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J], 林德仿
3.左心耳超声心动图学指标与阵发性心房颤动药物治疗后复发的关系 [J], 张晨峰;李静;刘伟;邢颖;胡莹;于丽娜;杨颖;张明;张新文
4.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房颤远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要点 [J], 黄英茹; 张盼盼; 户艳艳
5.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内径及心房颤动复发率的影响 [J], 于海峰;安毅;亓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替米沙坦联合螺内酯用于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临床观察目的探究替米沙坦联合螺内酯用于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临床观察。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接收并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6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而研究组采用替米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hsCRP及NT-proBNP 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替米沙坦联合螺内酯运用于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早期复发,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标签:替米沙坦联合螺内酯;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早期复发心房颤动属于心律失常中的一种,其致残率极高,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1]。
由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虽然疗效显著,但容易出现术后早期复发,因此,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降低其复发率。
本文主要研究替米沙坦联合螺内酯用于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临床观察,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接收并行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6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男33例,女31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4.8±3.35)岁。
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而研究组采用替米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每组32例。
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即给予华法林与胺碘酮,而研究组则采用替米沙坦联合螺内酯治疗。
其中,替米沙坦服用计量为20~80 mg/d;螺内酯剂量为20 mg/d。
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不予以他汀类、非甾体抗炎类、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发表时间:2018-08-17T14:11:50.26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作者:帕丽达·库尔班
[导读]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引起痴呆,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内二科843000
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行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121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随访结果将其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
对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与分析。
结果在本组121例行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中,复发63例(52.07%),未复发58例(47.93%)。
两组相比较来看,复发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左房内径指数均大于未复发组。
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术后时间、早期复发、左心房前后径等。
结论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主要危险因素为早期复发、左心房前后径、术后时间等,应加强对患者的术后随访。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复发;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引起痴呆,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
当前在房颤的临床治疗中导管射频消融术是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尤其是对阵发性房颤疗效较为理想,虽然该项技术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根据临床研究和观察发现,术后房颤复发率较高,因此对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1]。
本组就针对我院近年来行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术后复发危险因素进行探究,从而为临床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行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121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为不能耐受药物治疗和抗心律失常治疗无效者。
排除术前检查明确心房内有栓子者;有抗凝禁忌症;有严重心功能不全,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病者。
1.2方法:患者行局部麻醉,将消融电极导管和标测进行常规放置,所有患者均经生理检查确认,建立左心房三维模型,预设消融功率为25-35W,温度控制在25-45℃之间,分别行左肺静脉消融和右肺静脉消融,到肺静脉电隔离,可诱发典型二尖瓣房扑或三尖瓣房扑,折返性心动过速者,辅以二尖瓣峡部,三尖瓣峡部和左房顶部线性消融[2]。
术后服用华法林3个月,控制INR在
2.0-
3.0之间,同时口服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逐渐减少药量,如三个月后无房性心律失常复发停药。
通过电话访问或门诊随访,讯问患者房颤相关症状发作情况,术后并发症问题及复发时间等[3]。
以24h心电图结果作为复发依据。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应用软件SPSS15.0对本组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
P<0.05表明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在本组纳入的121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中,所有患者都进行随访,完成本次研究,其中男61例,女60例;年龄61-86岁,平均年龄(67.2±1.5)
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病程(3.7±2.4)年;合并有冠心病27例,高血压49例,糖耐量异常23例,高脂血症22例。
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为(66.81±5.1)%,左心房前后径(35.7±5.4)mm,右心房上下径为(43.7±5.3)mm,左心房内径指数(1.89±0.46)cm·m-2. 2.2随访结果:在本组121例行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中,复发63例(52.07%),未复发58例(47.93%)。
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为未出现心脏穿孔,左心房食管瘘,肺静脉狭窄、食管周围迷走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2.3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根据单因素分析发现,未复发组患者左房内径指数和左心房前后径小于复发组,
P<0.05;在高血压病史、年龄、性别、冠心病史、左室射血分数、右心房上下径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见下表:
3.讨论
根据本组研究结果发现,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为52.07%,导致术后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术后时间、左心房前后径、早期
复发等,随着手术时间延长,复发率明显上升[4-6]。
经过随访发现,虽然射频消融方法并无治愈作用,但患者房颤发作次数与症状均明显减轻,起到缓解作用,使患者痛苦减轻。
根据研究推测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为刺激因素和结构基质,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术后时间,早期复发及左心房前后径大小,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识别,从而实施个性化治疗,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指导依据。
参考文献:
[1]吴巧云,梁海棠,朱志玲,李范强.P波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指数与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
志,2017,37(20):5046-5048.
[2]王小斌,夏振伟,冯磊.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内房性心律失常与房颤远期复发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9):37-38.
[3]杨少辉,董平栓,来利红,王红雷.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肌钙蛋白I与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10):1236-1239.
[4]张芳,夏振伟,冯磊,王小斌.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应用胺碘酮对复发率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9):10-11.
[5]林德仿.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晚期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医院,2014,14(12):47-48+50.
[6]陶惠伟,刘少稳,林佳雄,聂振宁,吴鸿谊,陈松文,葛均波.体表心电图指标与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J].上海医学,2007(S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