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理论和方法(1)
- 格式:ppt
- 大小:6.52 MB
- 文档页数:9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及实践发展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这个时代对于整个规划行业的需求也正在不断变化中,挡墙的规划设计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规划对于空间的整合以及设计,更多的是在结合相关学科统筹设计,而关注的对象也逐渐发展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维度。
而数字技术正好能够解决这个繁杂的问题,进行多学科交互,解决一些规划专业从业者所不擅长领域的问题,实现最终规划成果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关键词:空间形态、经济性、美学修正理论研究:东南大学的杨俊宴教授在《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一文中,阐述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本质内涵,在文章中以城市各基准评价单元的内在作用以及联系为基础,论述了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和城市空间形态内在的公平性、高效性和经济性的价值取向。
同时对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要素进行了筛选,[7]分析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阐述了城市用地开发强度的研究体系,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方法,同时以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对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底线进行了制定,提出以城市发展的经济性为原则的基础模型和基于美学修正的修正模块的建立。
在杨俊宴教授的另一篇关于城市高度形态的控制方法一文中,针对总体城市设计工作中高度形态控制的特征与难点,提出了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编制思路和技术路线;同时,以高度控制结合控制强度的理念,建立了二者间的对应关系矩阵,从而对城市高度形态的实施进行调控与管理。
在《控制与引导:控规层面的城市设计思路与案例》一文中,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引导下的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辩证的角度来思考控制项详细规划的控制与城市设计的引导相融合,且协同管理的可行性,同时也提出了在控制项详细规划层面进行城市设计的操作思路和具体策略。
薄力之在《城市建设强度分区管控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一文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香港、新加坡、纽约以及东京的城市强度分区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同时也对这四个城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文化以及城市风貌进行了总结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一直是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从20世纪初期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诸多的理论流派。
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生态学派、区位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行为学派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流;20世纪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成为主流。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1)社会生态主义学派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型,即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
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同心圆城市结构学说。
他在研究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特点后,提出了由五个同心圆带组成的城市格局。
他认为在城市不断扩张的同时,形成了不同质量的居住带,依次向外为:①市中心为商业中心区;②过渡带;③工人住宅带;④良好住宅带;⑤通勤带。
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提出了扇形理论。
他认为城市由市中心沿着主要交通路线发展或沿阻力障碍最小的路线延伸,故城市结构呈放射状的扇形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多核心理论,多核心城市结构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模式,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多核心化和郊区化。
(2)城市区位主义学派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南部德国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这也是近代空间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
他继承了古典经济研究方法,运用抽象的理论演绎方法建立了精确化的理论。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进行大量调查,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此后,德国学者廖什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社会行为学派出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克服了社会生态学派和经济区位学派对人简单化和理想化假设的缺点,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土地利用者的区位决策行为因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和掌握信息等方面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程度,而且最大经济效益和最佳效用并非人们进行区位决策的唯一目的。
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
空间分析理论和方法是一种研究地理现象、探究空间模式和空间关系的学科。
它应用空间数据和地图信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 和遥感技术,来分析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空间现象。
空间分析理论包括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空间交互、空间分布、空间模式等多个方面,其目的是提高人们对空间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空间分析方法则包括空间统计分析、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空间交互分析等多种操作性方法,它们可以帮助研究者在大量空间数据中发现关键信息或构建有用模型。
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适用于多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比如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交通规划等等。
它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地理上的问题,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引言在战后20多年的经济增长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代经历了数次经济衰退,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表现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和区域演化(urban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
地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更为突出,表现在各个空间层面上。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内在机制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包含了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因果过程。
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和区域的结构重组(urban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地域实证研究是这个领域的主要课题。
本文将回顾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一些新发展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并以西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作为示例。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
尽管如此,许多学者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Foley和Webber是试图建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早期学者之一。
根据Foley(1964年)的观点,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应该是多层面的。
首先,城市结构包括三种要素,分别是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第二,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是指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的空间特征;第三,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Fo1ey认为,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在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中引入第四层面,即时间层面。
基于Foley的概念框架,Webber(1964年)的论述限于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
城市研究中的空间句法入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涵盖以下内容:城市研究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学科领域,涉及到对城市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在城市研究领域中,空间句法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旨在介绍空间句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入门知识。
首先,我们将介绍空间句法的基本概念。
空间句法是一种研究空间结构和组织方式的理论。
它将城市空间看作是一种由不同要素相互关联和组织而成的复杂系统。
通过分析和描述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空间句法可以揭示城市空间的内在结构和发展规律。
其次,我们将探讨空间句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领域。
空间句法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社会地理学等领域。
通过分析城市空间的结构和组织,空间句法可以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最后,我们将总结空间句法在城市研究中的意义,并展望它的发展前景。
空间句法作为一种理论和方法,为城市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它有助于深化对城市空间的认识,促进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科学化和可持续化。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空间句法在城市研究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将从概念、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三个方面介绍空间句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入门知识。
通过对空间句法的学习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城市研究中的空间句法。
首先,在引言部分对本文进行概述,介绍空间句法在城市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其次,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空间句法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空间句法在城市研究中的意义和发展前景进行总结和展望。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标。
随后,我们将介绍城市研究中的空间句法的概念和定义,并探讨其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的作用。
在介绍空间句法的应用领域时,我们将重点关注其在城市交通规划、土地利用和空间分布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引言在战后20多年的经济增长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代经历了数次经济衰退,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表现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和区域演化(urban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
地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更为突出,表现在各个空间层面上。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内在机制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包含了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因果过程。
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和区域的结构重组(urban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地域实证研究是这个领域的主要课题。
本文将回顾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一些新发展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并以西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作为示例。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
尽管如此,许多学者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Foley和Webber是试图建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早期学者之一。
根据Foley(1964年)的观点,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应该是多层面的。
首先,城市结构包括三种要素,分别是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第二,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是指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的空间特征;第三,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Fo1ey认为,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在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中引入第四层面,即时间层面。
基于Foley的概念框架,Webber(1964年)的论述限于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各阶层居住地的空间相互关系,将其提炼、抽象出结构模型,用以反映城市内部的空间格局。
一、Burgess的同心圆模型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1925年根据芝加哥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构成的空间分异模式,提出了针对北美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同心环模式的中心观点在于城市人口迁入及其移动导致了城市地域分化。
环带1代表中央商务区(CBD),是城市商业、社会和文化生活的焦点。
在中心区的外缘是批发商业地区,分布有仓库、轻工业或市场;CBD也保留了比较小的、分散的居住用地。
环带2是离中央商务区最近的过渡地带。
早期在此居住有许多商人,随着城市增长,工业由内城转移到此处,居住环境遂渐遭到破坏。
此带内部边缘是工业用地,而其外缘则由不断减少的邻里构成。
一度盛行的独户住宅(Town House)已转变为平房、备有家具的出租房,甚至小的工业。
这里人口之间差别较大,既有老居民也有第一代迁居户,既有游民也有罪犯。
这里的犯罪率及精神疾病比例全市最高,较多的流动人口是本区的特征。
环带3是独立的工人居住地带。
本区人口由工厂和商业工人构成。
他们有足够的经济承受力以逃离环带2,但其到达工作地点的途径仍需便宜且方便。
本区焦点是工厂,其人口构成以工厂工人和商业工人等工薪阶层为主体,有各种年龄群体的居民。
环带4是较好的住宅区分布地带。
分布有私人住宅和公寓群,是中产阶级的家园,并且辅助性的商业中心得以发展。
环带5是通勤地带,与CBD之间的通勤时间在30-60min,这里是郊区单身家庭宿舍的集中分布地带。
在上述5个地带以外,还有周围的农业地带以及城市的宽广腹地。
图8-14同心圆模式图理论局限性:(1)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的推论基于均质性的平面,划带过多,同心圆形状过于规则,没有考虑现代交通运输对城市及人们居住的影响,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城市内的易达性,更会影响土地价值及土地利用形式。
因此,同心圆模式的适用性受到局限。
高一地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介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特点及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特点及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研究。
2.城市规划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内容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指城市内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关系,它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最基本形式。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分类可分为:单中心型、双中心型、多中心型、辐射型和不规则型等。
1.单中心型:即城市内只有一个中心区,其他功能区呈半径向分散状分布。
2.双中心型:即城市内有两个相对独立的中心区,呈两个半径向分散分布的形式。
3.多中心型:即城市内有多个相对独立的中心区,呈多个半径向分散分布的形式。
4.辐射型:即城市内有一个中心区,其他功能区呈放射状分散分布的形式。
5.不规则型:即城市内内部空间分布不规则,缺乏中心性。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1.功能分区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关系,形成了多层次的功能空间体系。
2.城市空间流动性城市内部空间分布结构与空间连通性都对流动性产生影响,交通、人流、物流的流畅性与城市的发展、竞争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
3.城市空间的层次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体现了城市空间的层级结构,即各种不同功能区的相对等级关系。
4.阶段性与动态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其发展历程和演化趋势也是不同阶段的产物。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城市历史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内部空间的结构。
2.政策与规划城市空间利用规划是指国家、地区、城市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同类型用地,按一定的比例和关系进行布局和规范,从而形成城市内不同区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分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