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理论分析方法—感知环境东北林大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33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沈阳摘要: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一、城市意象概念1、城市意象二战以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所占的空间迅速扩大,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密切关注。
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由于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明显地对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
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
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
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2、城市意象空间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
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校园环境的认知地图研究分析(共五则)第一篇:校园环境的认知地图研究分析校园环境的认知地图研究分析摘要:本次认知地图研究是以吉林建筑大学为调查对象,对学校进行更进一步地了解。
在本次的调查结果中显示,影响校园意象的要素是:建筑、场所、道路、标志、边界、区域。
得出学校的公共意象范围、意象空间结构、同一性、认知意象元素和特殊意象元素。
同时,在调查中发现校园内的可意象性强与弱的环境并对这些环境从认知地图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找到环境建设中成功的和有待改善的方面,成功的方面在以后的环境建设中给予支持,对有待改善的方面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且调查主要是通过开放性的调查问卷与意向图。
关键词:认知环境、意象、校园、地图正文:一、调查对象概况:吉林建筑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建设的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学校始建于1956年,时为国家城市建设部设立的新中国首批十所建筑类专门学校之一。
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开始举办本科教育。
1997年学校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优秀”等次。
学校已成为吉林省城乡建设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科技研发基地和决策咨询与服务基地。
2013年更名吉林建筑大学。
学校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1亿元人民币,校区占地面积9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
学校设有图书馆、行政馆、公共教学馆、实验楼、土木教学馆、逸夫建筑艺术馆以及文体中心等教学中心。
其中吉林建筑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为37484.5平方米,设有7个阅览室,研究间一个,有阅览座位2800席。
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其中纸质图书为112万册,电子图书76万册;藏有中外文报刊1400种,其中中文期刊1008种,外文期刊92种,中外文报纸112种。
藏书结构以建筑科学为主要特色,兼有理工、文学艺术、经济、管理、法律、交通及其它各学科藏书。
北理环艺理论考研题目及答案北京理工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考研题目及答案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
答案: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空间的美学价值、增强空间的功能性、促进社会交往、反映城市文化特色等方面。
通过艺术化的设计手法,可以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公共空间,满足市民的休闲、交流等需求,同时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
2. 论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答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强调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体验。
设计师需要从人的行为习惯、心理感受、审美偏好等方面出发,创造出既舒适又具有艺术感的空间环境。
同时,还要关注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实现设计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3. 简述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运用的原则。
答案: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运用的原则包括色彩的和谐性、色彩的功能性、色彩的心理效应等。
设计师需要根据空间的性质、功能和使用者的需求,合理选择和搭配色彩,以达到美化空间、引导人流、调节情绪等目的。
同时,还要考虑色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4. 论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设计理念。
答案: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设计理念强调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
设计师需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还要通过生态设计手法,如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增强空间的生态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 论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在设计理念、设计手法、设计材料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更加注重创新性、科技性、生态性,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创造出具有时代感和未来感的空间环境。
而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则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地域特色的体现,运用传统设计手法和材料,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韵味的空间环境。
东北林业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分析摘要: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要素和大学校园景观特点。
选取了东北林业大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地块:主楼南侧绿地、丹青楼前广场和文博楼前广场,进行环境景观的分析,提出了三个地块中各自存在的问题。
在设计原则、植物景观设计、历史文脉的体现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校园环境;景观分析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I summarize the landscape elements of the university campus environment and the campu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I chos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hree plots of th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outh green space of the main building, front square of Dan Qing building and front square of Wen Bo building, analysis landscape and put forward their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three plots. Based on design principle, plant landscape design, the embodiment of the historic context, I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Key Words: campus environment; landscape analysis1 大学校园环境景观概述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特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引言在战后20多年的经济增长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在70年代经历了数次经济衰退,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与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各次经济危机一样,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表现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
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城市和区域演化(urban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进入了一个活跃时期。
地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更为突出,表现在各个空间层面上。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和区域演化的内在机制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包含了不同范畴中和不同层面上的各种因果过程。
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和区域的结构重组(urban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地域实证研究是这个领域的主要课题。
本文将回顾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学科和地理学科的一些新发展的基础上,阐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框架,并以西方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化作为示例。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
尽管如此,许多学者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Foley和Webber是试图建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框架的早期学者之一。
根据Foley(1964年)的观点,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应该是多层面的。
首先,城市结构包括三种要素,分别是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第二,城市结构包括空间和非空间两种属性,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是指文化价值、功能活动和物质环境的空间特征;第三,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分别指城市结构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空间作用的模式;Fo1ey认为,尽管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历史时期,城市结构的演变还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在城市结构的概念框架中引入第四层面,即时间层面。
基于Foley的概念框架,Webber(1964年)的论述限于城市结构的空间属性,包括形式和过程两个方面。
城市空间活力的理论框架及量化评价方法——基于“人—空间”视角王玉琢摘要:随着城市通讯、交通等新技术的冲击,城市人口、物资、信息的流动日益频繁,城市生活更加高效丰富,城市结构特征更加复杂多变。
与此同时,在城市空间急剧扩张、城市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也出现了许多“城市病”,如城市交通拥堵、公共空间缺乏、场所认知度降低……这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共同引发了城市空间品质下降、城市活力消解的难题。
如何“以人为本”地识别并城市空间问题、重塑活力空间,是引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城市空间活力为研究对象,基于对城市空间活力形成过程、主客体构成要素及其内涵的深入解析,确定了城市空间活力以人群活动为外在表征、以空间特征为内在机制的双重内涵,从人与空间的双重视角建构了城市空间活力理论框架,并从空间的静态维度、时间的动态维度及主体基本特征三个方面对城市空间活力的量化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筛选,提出了城市空间活力的量化评价方法,对后续城市空间活力的实证量化研究建立了理论基础与方法。
关键词:城市空间,空间活力,城市空间活力1引言在当今城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满足多样化的人群活动需求、优化市民的城市生活质量,真正做到“城市以人为本”是当代众多城市亟待解决却又常被忽略的问题。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重塑活力空间,为多样化的人群活动提供舒适的、充足的、优质的物质环境,建构以人为本的生活秩序是建设健康、生机、魅力城市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此,如何认识城市空间活力的现状、探索空间活力的营造要素及内在机制,进而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中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成为一个关键议题。
目前,已有关于空间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微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视角局限在微观空间环境品质的研究。
本文以广义上的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从空间活力的形成机理入手,对城市空间活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定义与内涵解析,进一步提出城市空间活力的评价指标及量化方法。
基于知觉理论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分析作者:李嘉王天宏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4期摘要: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在人居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居民内在心理需求的驱动下,显著影响居民的行为和活动。
有效的公共活动空间应能够满足不同居民的多样需求,提供适应各种偏好和活动的环境,这也是评价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质量的关键标准。
以上海徐汇区乐山社区空间更新为例,结合知觉理论方法,探讨如何在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中应用知觉理论。
通过关注居民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要素,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区和谐发展。
关键词: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空间设计;知觉理论城市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社会进步,但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却显得不够活跃,忽略了居民的内在需求。
这些空间功能单一,无法满足不断增加和多元化的居民需求,出现了互动机会有限、居民之间联系不足等问题。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23年11月发布了《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
如今,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以人为本的社区空间建设。
基于知觉理论,设计者需要理解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感知和认知方式,以创造更适应居民心理需求的社区空间,促进友好互助关系的形成。
一、知觉理论与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相关概述(一)知觉理论基本原理知觉理论关注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感知、认知和理解过程。
该理论由爱德华·托尔曼于1932年在《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中首次提出。
他认为动物行为受到内部认知地图的影响,这是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知觉理论强调人类通过感官系统接收外部刺激,经历感觉、注意、理解和记忆等心理过程,最终形成对环境的感知。
知觉理论是环境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与环境心理学紧密相关。
环境心理学关注人在各种环境中的行为和经验,而知觉理论提供了理解感知和认知过程的基础。
二者共同关注情感、态度、行为反应和适应性,深化了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城市景观设计与空间感知研究城市景观设计与空间感知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景观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城市,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的空间感知。
城市空间感知是指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知、感受和评价。
好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提高人们对城市的空间感知,从而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筑设计、绿化环境等方面的设计,创造出美观、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好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提高人们对城市的满意度和归属感,并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空间感知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空间感知是指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和感受。
好的空间感知能够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空间感知包括视觉感知、听觉感知、嗅觉感知、触觉感知等方面。
好的城市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到这些方面,从而创造出美观、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视觉感知是空间感知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好的视觉感知能够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好的视觉感知需要考虑到建筑设计、绿化环境、道路布局等方面。
建筑设计需要注重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的布局,创造出美观、舒适、宜居的建筑环境。
绿化环境需要注重绿化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创造出美观、舒适、宜居的绿化环境。
道路布局需要注重道路宽度、车道数目、人行道宽度等方面,创造出美观、舒适、宜居的道路环境。
听觉感知是空间感知中比较重要的方面之一。
好的听觉感知能够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好的听觉感知需要考虑到噪音污染、声音传播等方面。
噪音污染是城市中比较普遍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噪音污染,创造出安静、舒适、宜居的环境。
声音传播需要考虑到声源位置、声波传播路径等方面,从而减少声音传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嗅觉感知是空间感知中比较次要的方面之一。
好的嗅觉感知能够提高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好的嗅觉感知需要考虑到气味污染等方面。
气味污染是城市中比较普遍的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气味污染,创造出清新、舒适、宜居的环境。
requirement of comfort for outdoor activit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utdoor micro-climate, a canopy that covered the project site was propos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optimizing the shading coefficient of the canopy while designing the openings forms can improve the overly heating conditions during summer.Key words outdoor microclimate; thermal sensational index; Ladybug & Honeybe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 FD)近年来,城市空间布局中室外或半室外的活动场所逐渐增加,鼓励市民增加室外活动、亲近自然,为健康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物理空间条件。
因此,热舒适度成为室外或半室外活动场所的评价要点之一。
极端的热环境可能对室外活动人员造成感官上的不适,更有甚者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例如:降低器官生理机能、提升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等[1,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更加需要关注城市微气候中人员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3]。
影响室外热环境的因素较为复杂。
其中,一类因素是自然环境条件,主要包括风速、太阳辐射等;另一类因素是人为设计,主要包括建筑群的布局安排、下垫面的形式等[4]。
除了前述客观因素以外,有的评价标准也将人员主观行为列为影响因素之一[5]。
针对人员热舒适,国内外已有多种舒适度评价指标,各个评价指标包含的参数各不相同,且评价标准的侧重点各不同。
本文将对常见的几种室外热舒适评价指标进行文献综述对比,并通过结合实际项目案例进行室外热舒适度的模拟分析计算。
景观意象理论研究引言景观意象理论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它强调人们对自然景观的感知、理解和体验。
在当今社会,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景观意象理论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概述景观意象理论的内涵、探讨其核心概念及相关研究、分析应用实践,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概念阐述景观意象是指在人们内心中所形成的对自然环境或人造景观的印象、感知和理解。
它不仅与自然元素有关,还涉及到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
景观意象理论的是人们在面对自然环境时,如何产生情感共鸣,以及这些情感如何影响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行为。
理论探究景观意象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景观认知、景观情感和景观意象。
景观认知是指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它受到文化、教育、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景观情感是指人们在面对自然环境时所产生的情感反应,包括喜爱、敬畏、愉悦等。
景观意象则是人们在景观认知和情感反应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自然环境的印象、感知和理解。
在景观意象理论的相关研究中,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的特征、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
景观的形成过程包括多个阶段:观察、理解、描述、记忆、想象等。
每个阶段都涉及到人们对景观的认知、情感和意象的塑造。
景观意象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独特性、文化敏感性、主观性和动态性。
应用分析景观意象理论在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文学方面,景观意象常常是作家描绘人物情感和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古诗词中的山水田园,近代文学作品中的自然风光。
在艺术方面,景观意象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绘画、摄影、雕塑等,它们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展现出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在建筑领域,景观意象理论对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自然环境,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好空间。
此外,景观意象理论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播景观意象,可以促进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人文地理学中的城市空间感知与环境质量分析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空间感知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地理空间以及城市等之间关系的学科,其中城市空间感知与环境质量分析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和城市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是指个体对城市空间的主观感受和认知。
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知可以通过感知地理景观、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等来实现。
感知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取决于个人对城市环境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个人经验等方面的因素。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人文地理学家可以收集和分析居民对城市空间的感知数据,从而深入了解城市居民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主观认知。
其次,城市环境质量是指城市提供给居民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以及居民在城市中生活的舒适程度。
城市环境质量包括但不限于空气质量、水质、噪音污染、交通状况、绿地覆盖率等多个方面。
人文地理学中的环境质量分析侧重于定量分析城市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以及与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之间的关系。
通过环境质量分析,可以评估城市环境的健康状况,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空间感知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影响。
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会受到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而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变也会影响居民的空间感知。
一方面,城市环境的恶化会导致居民对城市空间的不满和厌恶,进而影响他们对城市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居民对城市空间的感知也会影响城市环境的利用和管理方式。
例如,居民对某个地区的空间感知可能会影响政府部门决策,从而改变该地区的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间感知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
定量方法如调查问卷、实地观察和统计分析等,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取大量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揭示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特点和环境质量状况。
定性方法如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和文献分析等,可以从个体层面深入探究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体验和环境感受。
环境认知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环境认知进行分析,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于不同的环境。
环境认知是指个体感知和理解周围环境的过程,包括对环境中的人、物、场景等的注意力、感知、记忆和推理等认知活动。
环境认知的分析将以心理学、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进行研究。
2. 环境认知的概念和重要性2.1 环境认知的定义环境认知是指个体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感知和理解的心理过程。
这种过程是通过接收、加工和组织环境信息来实现的。
环境信息可以包括触觉、视觉、听觉等感知通道获取的信息,以及通过社交互动获得的信息。
2.2 环境认知的重要性环境认知在个体的生活和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环境认知能够帮助个体准确地感知环境和情境的变化。
其次,环境认知对于决策、规划和行动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环境认知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的环境挑战。
3. 环境认知的影响因素3.1 个体因素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特点是影响环境认知的重要因素。
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而个体的特点则包括性格、情绪和经验等方面。
3.2 环境因素环境本身的特点也会对个体的环境认知产生影响。
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都会对个体的环境认知能力有所挑战。
此外,环境的结构和组织性也会影响个体的环境认知。
3.3 社会文化因素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对环境认知产生影响。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可能会影响个体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同时,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也会影响个体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4. 环境认知的研究方法4.1 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法是一种直接观察个体行为的方法。
通过观察个体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反应,可以推断其环境认知的能力和方式。
4.2 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通过控制和操作环境因素,来研究个体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实验设计中通常包括自变量(环境因素)、因变量(个体行为或认知表现)以及控制变量等。
4.3 认知建模方法认知建模方法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环境认知过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