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颜真卿的评价
- 格式:docx
- 大小:27.60 KB
- 文档页数:8
颜真卿书法评价语
颜真卿,字子明,河南颖州人。
他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的书法作品以气势恢宏、豪放灵动而著称,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感受。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活力,每一笔都显露出他的个性和情感。
他的字体刚劲有力,筆画饱满有力,充满了阳刚之气。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更展现出了他对生活和社会的热爱和关注。
颜真卿的作品中最有名的要数《祭侄文稿》。
这是一篇哀悼亡侄的文章,颜真卿以其极高的艺术造诣展现出了对亡侄深深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他的字体粗犷有力,充满了深情和悲壮,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他个人的悲痛之情,更表达了对家庭和亲人的无尽思念。
除了《祭侄文稿》,颜真卿的其他作品也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字体工整、结构严谨,每一笔都流淌着他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上的美感,更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情感世界。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深的情感打动了世人。
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活力,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感受。
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他个人情感和人格的展现。
他的书法作品将永
远被人们所铭记和赞美。
Famous Works 名家名作south wind 南风 21“字如其人”,是出自西汉文学家扬雄之口的一句话:“书,心画也”,书法的创作者通过线条的勾勒来抒发自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绪变化,“意谓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
纵观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要数唐代,而颜真卿用其极具创造性的书法技艺和刚正不阿的品格修养,继“二王”之后,又一次将书法技艺推向新的艺术巅峰。
他的书法作品兼具创造性和时代特征,是唐代盛世下的书法技艺精神的集中体现。
从颜真卿的作品入手去看他的个人品格以及艺术造诣,能看到,他的字体宽广厚重又不是灵性,给人以博大流畅的感觉。
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本身的品行人格的反应,是艺术创作中主客体间的反馈与再创造。
颜真卿用刚正的品格和突出的书法成就成为了“字如其人”的典范。
1 至善至美的中庸之道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对古代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做了这样的阐释,“艺术是一种技术, 古代艺术家本身就是技术家, 然而他们不只是服务于人生,也是表现着人生, 流露着个性和人格”。
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都与艺术家本身的心绪情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就像的人一样,钢劲独立,挺拔雄伟。
颜真卿是书香门第出身,其祖父昭甫,舅舅惟贞都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大家。
颜真卿是舅舅养大,并因此继承舅舅的笔法,虽自幼生活清贫,但在书法上一直勤奋有加,其平辈旭卿、允南、茂曾、阙疑、曜卿等都善书法,但仍然以颜真卿最为突出。
成年后,他的品行正直,刚直不阿,不惧怕权贵,卑躬屈膝,在官海沉浮几十年,终于在平定安史之乱后,战功显赫才得以名垂千史。
受这样正统的书法世家出身以及日后官场的沉浮,奠定了他“中庸”处事风格和行书特点。
此处的“中庸”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行事为人和刚劲挺拔,平画宽结的书法中和美。
欧阳修对他的品行和书法评价说:“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自可以光后世传无穷,不待其书然后不朽。
怎样评价颜真卿颜真卿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
他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人们对颜真卿是如何评价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后人对颜真卿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对颜真卿的评价无论是书法家还是一般书法爱好者,你可以不写颜体字,但却不能不说颜真卿。
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的位置仅次于书圣王羲之,被称作亚圣或楷圣,加上其崇高的人品与刚烈的性格,成为艺术与人格均受到后人崇仰的人物。
颜真卿,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出生于京兆万年县敦化坊(今西安市),祖籍为山东琅琊临沂孝悌里(今山东费县方城镇诸满村)。
颜真卿4岁丧父,先后投靠舅父殷践猷、外祖父殷子敬。
其五世祖颜之推精通经史文艺,著有著名的《颜氏家训》。
其祖父辈的颜勤礼、颜师古,父辈颜维贞、颜元孙,皆精通经史训诂文辞书法。
其母亲殷氏、伯祖父殷令名、祖父殷令言、伯祖父殷仲容钧善书,对颜真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颜真卿26岁考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
后出任醴泉县尉、长安县尉。
39岁时升任监察御史,进入朝廷作官。
此后,颜真卿在京官与地方官之间多次反复,其原因主要是他忠义直言,屡屡得罪权臣奸相,多次贬官。
地方官主要作过平原郡太守、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刺史、蒲州(永济)刺史、饶州(江西波阳)刺史、升州(南京)刺史、浙西节度使兼江宁军使、蓬州(四川仪陇)长史、吉州(吉安)司马、抚州刺史、湖州刺史等。
京官先后作过户部侍郎、河北采访使、宪部尚书、刑部侍郎、户部侍郎、吏部侍郎、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三品)、广德三年三月,晋封鲁郡开国公上柱国二品勋阶,后又升任刑部尚书、太子少师、太子太师(一品官)等。
颜真卿经历安史之乱,以力拒叛军而名声大振。
建中三年(782),李希烈叛乱,自称建兴王,威胁洛阳、长安。
奸相卢杞向代宗建议让颜真卿前往许州劝降李希烈,德宗听信,封真卿为淮西宣慰使。
劝降未果,贞元元年(785)正月,颜真卿给朝廷写遗表,并自撰墓志铭,不久被李希烈派人缢杀于龙兴寺,年七十七。
2020·04颜真卿是我国盛唐时期的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艺术具有比较强的创造性,也融入了盛唐时期繁荣的艺术精神,因此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颜真卿书法作品具有比较强且比较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对于目前国内书法艺术来说,无疑是一份丰富的艺术遗产,并且具有充分的借鉴意义。
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对颜真卿书法美学思想进行详尽的阐述,并且提出一定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为我国当代书法艺术的突破和革新贡献一定的力量。
一、颜真卿书法艺术的主要特点笔者对颜真卿的书法艺术进行一定的了解之后发现,其书法作品的外在表现与很多其他书法艺术家不同,很多书法艺术家专注于某一个类型的书法写作,因此其作品的表现方面会比较单一,但是颜真卿的书法作品表现却是变化多样的。
根据调查得知,颜真卿曾经学习过很多书法大家的书法,其中包括蔡邕、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等等,在后续的书法艺术钻研道路上又得到了张旭的指点。
颜真卿的作品《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1]当中详细地记载了颜真卿自身学习书法的经历,从这一点中就能够发现,颜真卿是具有深厚的书法功底的,这也为其书法艺术道路的前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初唐时期,王派书法艺术占据了整个时代的主要位置,在发展过程中也诞生了比较多的书法艺术代表人物,其中包括欧阳询和著遂良等,在后续的时代发展进程中也逐渐形成了非常强盛的书法流派,这也是早期颜真卿学习王派书法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这一派别的书法艺术从强盛逐渐走向末路,其主要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就是对原有的书法艺术墨守成规,其次就是之后的书法艺术作品缺乏新意,并且逐渐演变成了初唐时期比较流行的方正瘦硬风格的字体。
这一发展进程中的代表人物是虞世南[2],其书法艺术彻底地继承了前人的特色,书法作品缺乏创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首先做到的一点就是跳出了从前的王派书法艺术的框架,无论是在书法艺术的笔法方面还是在章法方面,颜真卿都真正意义上地做到了独树一帜。
198作者简介:口锋军(1994— ),男,汉族,甘肃平凉人。
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
盛唐时期的颜真卿的书法在北宋四家蔡襄、苏轼、米芾和黄庭坚的书法理想看来是矛盾又统一的。
宋四家因颜真卿书法的书体、作品的不同,而对颜真卿的书法评价也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令笔者疑惑。
这些评价一方面暗藏着宋人的书法审美理想,另一方面则是可以对颜真卿的书法定位有着直接影响。
一、宋四家尚意视角下的颜真卿书法清代梁巘在《评书贴》中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这一论据被后来较多书家所认可和推崇。
而北宋时期以苏黄米蔡为尚意书风的主要代表人物对盛唐颜真卿的书法却褒贬不一。
颜真卿的书法在他所在的时期并无盛名,而是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在北宋尚意书家的谈论下直接将颜真卿的书法推向了世人,让北宋时期的人重新审视颜真卿的书法。
蔡襄作为北宋时期“尚意”书风的第一位大胆尝试者,对颜真卿的书法虽没有文字性的评价,但从其书法风格来解析,无疑是出自于颜鲁公。
曹宝麟先生对蔡襄的书法的取法是这样记载的:“如《颜真卿自书告身跋》意在颜真卿与徐浩之间;《刘蒙伯墓碣》则更接近颜真卿《多宝塔碑》;《万安桥记》是竭力模拟颜氏《大唐中兴颂》。
”由此可知蔡在学习和继承鲁公书法的多以楷书为范本,而现存的蔡襄的书法则能看出较浓的颜楷味儿,故可以推测出蔡襄对颜真卿书法的重视是颜楷,对于颜真卿行书的继承倒不是很多。
这成为后来米芾和黄庭坚等人对蔡襄书法的褒贬不一的一大因素。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坛领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是较高的。
他的行书作品《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在书法上所追求的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书法理想,他将颜真卿的书法直接推到了至高的位置,曾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而对于颜真卿书法的学习,挚友黄庭坚则于苏轼所作的《黄州寒食帖》卷后跋文曰:“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诚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文/ [日]石田肇 译/姚宇亮一现存的为世所知的颜真卿(709-785)楷书墨迹有《竹山堂连句》和《自书告身》,前者过于强调颜体蚕头燕尾的特征,一般被判为临 本[1]。
后者藏于(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由于其告身的性质,作为文书学的对象也很有名,但在真伪方面,近来的观点却多认为其近伪。
从颜真卿之存在的重要性来说,断然将此书定为伪作,本人也很踌躇,在论述《自书告身》时,以前或未触及其真伪,或多采用了含混不清的说明方法。
虽也有认为关于《自书告身》已完全研究尽了,已无再须讨论的观点,但拙稿还是想从以前所没有论述到的几个史料出发,将此《自书告身》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中再作一思考。
此课题无论对南宋初期对颜氏的存在和对颜真卿评价的相关问题,还是对考察《自书告身》真伪的讨论,都有一定意义。
二告身即相当于现在的任命书,唐代在除授官爵时,由相应高下而分为册授、制授、敕授、奏受、判补五个阶段,它们在程序和书式上都不一样。
此《自书告身》在分类中属敕授告身,由于此书现存日本,故在文书学方面已作了详尽的研究,可确定其在程序和书式方面是与当时文书的一般情况相符的[2]。
由于中国文书中此类文书实物现存者极少,故此告身当有很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由于其被认为乃颜真卿所自书,在书法史方面作为颜真卿真迹而倍受重视,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建中元年(780),任吏部尚书要职的颜真卿为宰相杨炎所嫌,于当年八月被任命为太子少师。
太子少师为皇太子的教育官,故他得以此避居闲职,这时的任命书就是自书告身的内容。
告身为本人的任命书,故可推测在本人殁后,当由其家族妥善保管。
但唐代的很多告身,在由唐入宋的动乱中,或在以后的混乱时代中丢失了,所以传到现在的告身数量很少。
就此自书告身来说,其在宋代中期以前的流传情况不明,虽有至和二年(1055)蔡襄(1012-1067)的跋文:鲁公末年告身,忠贤不得而见也。
莆阳蔡襄斋戒以观。
至和二年十月廿三日。
但却未见于北宋的著录。
论颜真卿与柳公权楷书对比6篇第1篇示例:唐代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颜真卿和柳公权是两位代表性的书法家,他们的楷书作品在后世影响深远。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其楷书作品雄浑有力,气韵磅礴,被誉为“楷书圣手”。
柳公权则是唐代另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其楷书作品遒劲有力,端庄稳健,被誉为“楷书宗师”。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颜真卿与柳公权的楷书进行对比,探讨他们在楷书艺术上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
我们可以从笔画的线条特点来比较颜真卿与柳公权的楷书。
颜真卿的楷书线条流畅有力,筋骨丰满,笔墨之间的力度变化明显。
其作品中的横折弯钩和撇捺扭结,勾画出的形体轮廓明显,具有立体感和厚重感。
柳公权的楷书线条则更显端庄稳重,每一笔都显得稳健有力,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整体上更加平稳和谨慎。
柳公权的楷书线条处处透露出一种庄重的气质,给人以沉稳之感。
我们可以从用笔的技法特点来比较颜真卿与柳公权的楷书。
颜真卿擅长运用大字笔,用笔的宽度和力度掌握得非常精准,笔触厚薄变化自如,使得作品既有豪迈的气势,又具有细致的表现力。
柳公权则更加注重用笔的平稳和精细,用笔的轻重适度,力度适中,使得作品整体感觉非常平和舒展。
柳公权的楷书作品充满了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每一笔每一画的铺陈都显得非常精致。
我们可以从整体布局和结构来比较颜真卿与柳公权的楷书。
颜真卿的楷书作品结构严谨,字体自成一体,整体布局紧凑,字体之间的联系紧密,展现出强烈的整体感。
柳公权的楷书则更加注重字体之间的自由流动和空间的变化,其作品整体感较弱,但通过细致的排布和巧妙的结构,也能引人入胜。
柳公权的楷书布局更加灵活多变,给人以和谐的视觉感受。
颜真卿和柳公权作为唐代楷书的代表人物,尽管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颜真卿的楷书作品雄浑有力,气韵磅礴,柳公权的楷书则端庄稳健,变化自如,各有千秋。
他们的楷书作品在后世的发展中对楷书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楷书的楷书楷刻的典范。
后人怎样评价颜真卿颜真卿的书法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书法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与魅力。
那么,后人是如何评价颜真卿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颜真卿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后人对颜真卿字体的评价一、历代颜真卿书法批评的总体概况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书法现象可谓读一无二。
如此说是因为,颜真卿崇高的书法地位为隔代树立。
只要仔细查阅书法史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颜真卿在享有崇高地位的同时,对其批评的声音也相当激烈。
孰是孰非,暂且不论。
将各种观点一一清理罗列,然后再进一步结合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才是充分尊重历史的态度。
下文将诸种历史观点分类列出:(一)、早期两种极端评价一是以苏轼为首的推崇。
苏轼曾在吴道子的画后作跋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平原,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句话成为人们认识颜真卿书法成就的一个靶子,他所引起的反响恐怕连苏轼本人也是始料未及的。
在这一段话中苏轼提到了四个人,其中杜子美被后人称为“诗圣”,吴道子被称为“画圣”,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评价,如此排列显然表明了苏轼有意将颜真卿推到一个更高的位置。
宋代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秦观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 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1]“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上古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
在这样的评价序列中颜真卿的地位不言而喻。
二是一米芾为首的批判。
米芾(1051~1107年)在对《乞米帖》的跋语中说:颜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
此帖尤多褚法,石刻《醴泉尉诗》及《麻姑山记》皆褚法也,此特贵其真迹耳。
非《争坐帖》比,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
安氏《鹿肉干脯帖》、苏氏《马病帖》浑厚淳古无挑踢,是刑部尚书时合作,意气得纸札精。
颜真卿书法特点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厚、重、雄、劲、园、真。
以下是详细解读:
1.厚: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给人以厚重的感觉,他的笔触饱满有力,结构宽厚,显得浑然一体,如同一块坚实的石碑,给人以稳重感。
2.重:颜真卿的字重而有力,无论是笔画的起承转合,还是整个字的结构,都显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这种重量感让人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雄:颜真卿的书法作品雄浑大气,气度非凡。
他的字形多以方正为主,线条粗壮有力,字与字之间的连接自然流畅,整体上给人一种豪放、雄浑的感觉。
4.劲: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中,每一个笔画都有力道,线条刚劲有力,转折处更是棱角分明,显得骨力十足。
这种强劲的力道让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5.圆:颜真卿的书法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圆”。
他的字形圆润饱满,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
这种圆润的线条让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更具有艺术美感。
6.真:颜真卿的书法作品还体现出一个“真”字。
他的字形真实自然,每一个笔画都一丝不苟,字与字之间的连接更是浑然天成,整体上给人一种真实、自然的感觉。
总的来说,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厚重、雄浑、强劲、圆润、真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后人对颜真卿字体的评价后人对颜真卿字体的评价一、历代颜真卿书法批评的总体概况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书法现象可谓读一无二。
如此说是因为,颜真卿崇高的书法地位为隔代树立。
只要仔细查阅书法史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颜真卿在享有崇高地位的同时,对其批评的声音也相当激烈。
孰是孰非,暂且不论。
将各种观点一一清理罗列,然后再进一步结合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才是充分尊重历史的态度。
下文将诸种历史观点分类列出:(一)、早期两种极端评价一是以苏轼为首的推崇。
苏轼曾在吴道子的画后作跋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平原,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句话成为人们认识颜真卿书法成就的一个靶子,他所引起的反响恐怕连苏轼本人也是始料未及的。
在这一段话中苏轼提到了四个人,其中杜子美被后人称为“诗圣”,吴道子被称为“画圣”,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评价,如此排列显然表明了苏轼有意将颜真卿推到一个更高的位置。
宋代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秦观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1]“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上古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
在这样的评价序列中颜真卿的地位不言而喻。
二是一米芾为首的批判。
米芾(1051~1107年)在对《乞米帖》的跋语中说:颜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
此帖尤多褚法,石刻《醴泉尉诗》及《麻姑山记》皆褚法也,此特贵其真迹耳。
非《争坐帖》比,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
安氏《鹿肉干脯帖》、苏氏《马病帖》浑厚淳古无挑踢,是刑部尚书时合作,意气得纸札精。
谓之合作,此笔气郁结不条畅,逆旅所书。
李大夫者,名光颜,唐功臣也[2]。
米芾的语言总是充满着火药味,因此后人经常借用他“疯癫”的性格特征对他的言论表示怀疑。
对颜真卿的评价对颜真卿的评价无论是书法家还是一般书法爱好者,你可以不写颜体字,但却不能不说颜真卿。
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的位置仅次于书圣王羲之,被称作亚圣或楷圣,加上其崇高的人品与刚烈的性格,成为艺术与人格均受到后人崇仰的人物。
颜真卿,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出生于京兆万年县敦化坊(今西安市),祖籍为山东琅琊临沂孝悌里(今山东费县方城镇诸满村)。
颜真卿4岁丧父,先后投靠舅父殷践猷、外祖父殷子敬。
其五世祖颜之推精通经史文艺,著有著名的《颜氏家训》。
其祖父辈的颜勤礼、颜师古,父辈颜维贞、颜元孙,皆精通经史训诂文辞书法。
其母亲殷氏、伯祖父殷令名、祖父殷令言、伯祖父殷仲容钧善书,对颜真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颜真卿26岁考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
后出任醴泉县尉、长安县尉。
39岁时升任监察御史,进入朝廷作官。
此后,颜真卿在京官与地方官之间多次反复,其原因主要是他忠义直言,屡屡得罪权臣奸相,多次贬官。
地方官主要作过平原郡太守、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刺史、蒲州(永济)刺史、饶州(江西波阳)刺史、升州(南京)刺史、浙西节度使兼江宁军使、蓬州(四川仪陇)长史、吉州(吉安)司马、抚州刺史、湖州刺史等。
京官先后作过户部侍郎、河北采访使、宪部尚书、刑部侍郎、户部侍郎、吏部侍郎、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三品)、广德三年三月,晋封鲁郡开国公上柱国二品勋阶,后又升任刑部尚书、太子少师、太子太师(一品官)等。
颜真卿经历安史之乱,以力拒叛军而名声大振。
建中三年(782),李希烈叛乱,自称建兴王,威胁洛阳、长安。
奸相卢杞向代宗建议让颜真卿前往许州劝降李希烈,德宗听信,封真卿为淮西宣慰使。
劝降未果,贞元元年(785)正月,颜真卿给朝廷写遗表,并自撰墓志铭,不久被李希烈派人缢杀于龙兴寺,年七十七。
观其一生,官阶不小,却始终没能介入权力中心,不断抗争的性格对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真卿书法成就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楷书,二是行书。
其行书建立在楷书基础上,而楷书的成因则众说不一。
有源于褚遂良、欧阳询说,有源于《泰山金刚经》说,有源于汉隶说等,皆有些迂远。
拙见以为,颜真卿楷书受家学影响不大,而受外家殷氏的影响至巨,其成熟期代表风格源于河南碑刻(殷氏籍贯正为河南)《太公吕望表》。
清代毕沅《中州金石记》云:“太公吕望表,穆子容书之于石。
书法方正,笔力透露,为颜真卿蓝本。
”康有为亦有“颜公专师穆子容”之说。
刘熙载持见亦同。
颜真卿以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将此碑风格发扬光大,世遂有“颜体”之称。
颜真卿传世书迹碑刻有70多种,且有真迹传世。
一般把颜真卿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为50岁以前。
这个时期的书法属于向前人学习阶段。
以44岁所写《千福寺多宝塔碑》及46岁所书《东方朔画赞》为代表,字形欹侧,不类后期中正之态。
中期为50岁到60岁时期。
此期以54岁时所写《鲜于氏离堆记》及56岁书《赠太保郭敬之庙碑》为代表,虽然风格未能完全摆脱早期的影子,但颜体刚健雄厚、大气磅礴的风格已初具规模。
这个时期,他的行书取得了极高成就,以《祭侄稿》、《与郭朴射书》、《刘中使帖》等为代表。
晚期则在60岁以后。
代表作有60岁所书《颜勤礼碑》、63岁的《大字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64岁的《右丞相宋璟碑》、《八关斋会报德记》、72岁的《颜维贞家庙碑》等,终于完成了颜体书法的演变过程。
颜体书法大致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大气磅礴、气象宏伟。
其字愈大愈见气势,与整个中唐的审美风格相一致。
充分体现了唐人博大宏伟的胸怀。
其次是结字宽博、端庄方正。
颜体字与初唐书家结字中宫紧收不同,而呈方形填满界格的结字特点,且字形端正,有正面视人的视觉效果,其审美境界与汉代印章相表里、相一致。
第三是以篆书用笔入楷,点画圆润浑厚。
颜真卿成熟期的楷书及行书,化用篆书笔法,圆劲浑厚,方圆笔并用,极具立体感。
其行书几乎纯用中锋,圆转流走,纵横涂抹,极具感染力。
颜体书法对后世的最大贡献在于结束了王羲之书法一统天下的格局,出现了颜体书风与王羲之书风分庭抗礼的局面。
尤其是他的外拓笔法与王羲之的内拽笔法成为书法的两大笔法系统。
颜真卿以后的中国书法也形成了难以逾越的纯学王羲之、纯学颜真卿、王羲之与颜真卿相结合的三种情况的局面。
对鲁公书法之不足,前人多有论及。
米芾讥讽颜体字为“叉手并脚田舍汉”。
王世贞《润苍轩碑跋》言“鲁公书《多宝塔碑》最窘束”。
王澍《虚舟题跋》云“评者议鲁公书,真不及草,草不及稿,以太方严为鲁公病”等等。
对颜真卿行书,非议较少,持异议者主要是他的楷书。
颜真卿以其固执耿直的性格,写得一手刚健挺硬的颜体书法,所乏正在不够洒脱、方严窘束,且用笔藏头护尾,为法所拘,学之者极难放开手脚。
所以,才情不足以纵横驰骋者不能学颜也不敢学颜,以其易入而难出也。
古今学颜而学出来者傅青主、何子贞、伊秉绶数人而已,故当代书坛学颜者少,不只是时风使然,亦因其难学也。
卫俊秀先生生前教人学书,谓入手时“不学颜,便学魏;不学魏,便学颜”,然此亦应以自知为前提,否则一入颜家窠臼,终生难以摆脱,凡有此失,当属咎由自取,无自知之明,当非鲁公之过也。
颜真卿的历史评价李隆基: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李萼: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
卢杞: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李适: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属贼臣扰乱,委以存谕,拘肋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
殷亮:昨段秀实奋身击泚(朱泚)首,今颜真卿伏缢烈(李希烈)庭,皆启明君臣,发挥教训,近冠青史,远绍前贤。
裴敬:以忠烈称者,颜鲁公、段太尉。
刘昫等:①国,是武之英也;苟无杨炎弄权,若任之为将,遂展其才,岂有朱泚之祸焉!如清臣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昌文之杰也;苟无卢杞恶直,若任之为相,遂行其道,岂有希烈之叛焉!夫国得贤则安,失贤则危。
德宗内信奸邪,外斥良善,几致危亡,宜哉。
噫,‘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二君守道殁身,为时垂训,希代之士也,光文武之道焉。
②自古皆死,得正为顺。
二公云亡,万代垂训。
宋祁: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
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
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忠矣。
详观二子(段秀实、颜真卿)行事,当时亦不能尽信于君,及临大节,蹈之无贰色,何耶?彼忠臣谊士,宁以未见信望于人,要返诸己得其正,而后慊于中而行之也。
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姚兕:吾慕其人耳。
米芾:颜真卿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特立,卬然有不可犯之色。
綦崇礼:昔唐天宝之乱,河北列郡并陷,独常山、平原能为国守者,盖杲卿、真卿二颜在焉。
刘珙:此五君子(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其心则皆所谓光明正大,踈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揜者也,其见于功业文章,下至字画之微,盖可以望之而得其为人。
朱熹:颜鲁公只是有忠义而无意智底人。
当时去那里,见使者来,不知是贼,便下两拜。
后来知得,方骂。
王应麟:①颜鲁公为《郭汾阳家庙碑》云:‘端一之操,不以险夷概其怀;坚明之姿,不以雪霜易其令。
’斯言也,鲁公亦允蹈之。
②颜真卿、郑畋以兴复为己任,倡义讨贼,其志壮矣。
真卿权移于贺兰进明,畋见袭于李昌言,功不克就。
故才与诚合,斯可以任天下之重。
徐钧:一曲霓裳失太平,渔阳鼙鼓暗风尘。
君王只识杨丞相,不识平原老守臣。
赵秉文:①陛下勿谓书生不知兵,颜真卿、张巡、许远辈以身许国,亦书生也。
②肃代有一颜真卿而不能用,德朝有一陆贽而不能用,宣朝有一李德裕而不能用,自是以还,唐衰矣。
高棅:鲁公情欣所遇,悉综古调,颇尚格气,不事弥文。
虽有一二近体,不过游戏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
今集中所载不及百篇,大都守吴兴时,与皎僧、陆处士之流结思岩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旷世之情,优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时色相。
丰坊: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
”论书势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
”自钟、王以来,知此秘者...唐则欧阳信本、虞伯施、褚登善、薛纯陀、薛嗣通、孙过庭、钟绍京、贾膺福、李泰和、贺季真、李太白、张伯高、杜子美、颜清臣、柳诚悬、钱藏真、张从申...虽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师法,非孟浪者。
董其昌: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杨凝式)得之,赵吴兴(赵孟頫)弗能解也。
王夫之:颜鲁公谓卢杞曰:‘先中丞传首至平原,真卿以舌舐其面血,公忍不相容乎?’近世高邑赵冢宰以魏广微叔事逆奄,而欢曰:‘昆溟无子。
’鲁公陷死于贼中,冢宰没身于远戍,取祸之繇,皆君子之过也。
李光地:①立言最要谨慎。
魏郑公、颜鲁公,为人忠亮节义如此。
②颜鲁公忠义强直,至死不变。
蔡东藩:①拚生一击报君恩,死后千秋大节存。
试览《唐书》二百卷,段颜同传表忠魂。
[55] ②颜真卿奉敕宣慰,不受李希烈胁迫,且累叱四国使臣,直声义问,足传千古。
至朱泚窃据京城,复有段秀实之密谋诛逆,奋身击笏,事虽不成,忠鲜与比。
唐室不谓无人,误在德宗之信用奸佞,疏斥忠良耳。
评价颜真卿及其书法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
颜鲁公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
在吐露风华的青年时代,颜真卿就向张旭请教“如何齐于古人”的问题。
这是颜氏的书学心声,亦是颜氏高悬的鹄的。
这位从小以黄土帚扫墙习字的颜氏苗裔,几乎在一开始就站到一个高耸的书学起点上。
而在书学上鲲鹏展翅,则经过了几乎长达三四十年岁月的历练,才稍成自己的面目与气候。
继之又以数十年工力百般锤炼、充实,使得“颜体”形神兼具。
而其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颜体”终于在书坛巍然屹立。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颜师古五世从孙[2] 、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
因受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为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时。
起义军对抗叛军。
唐肃宗即位后,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
至凤翔,授宪部尚书,后迁御史大夫。
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兴元元年(784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凛然拒贼,终被缢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