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 1.1 科学在我们身边课件1 青岛版五四制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22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五四制)1.叶子是植物的呼吸器官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叶子可以分为单叶和复叶两种类型。
3.叶子的主要结构有叶柄、叶片和叶脉。
4.叶子的光合作用可以制造出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
5.叶子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叶子表面的气孔释放水分。
6.叶子的蒸腾作用可以调节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
7.叶子的气孔可以打开和关闭,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二、判断题1.叶子只有光合作用的功能,没有呼吸作用的功能。
(×)2.叶子的主要结构包括叶柄、叶片和叶脉。
(√)3.叶子的蒸腾作用可以调节植物体内的温度。
(×)4.叶子的气孔可以打开和关闭,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5.叶子的蒸腾作用可以制造出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
(×)三、实验题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叶子的蒸腾作用。
将一片叶子放在干燥的玻璃片上,用显微镜观察叶子表面的气孔,可以看到气孔中释放出的水分。
也可以将一片叶子放在湿润的玻璃片上,观察叶子表面的水滴,可以发现水滴会慢慢蒸发,这是因为叶子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水分。
1.将一片刚摘下的叶子浸入热水中,会产生气泡,这是因为叶子表面有气孔。
2.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气孔散失到空气中,这就是叶子的蒸腾作用。
3.大部分被根吸收的水分用于植物的蒸腾作用。
4.叶子的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植物的体温,促进植物吸收水分,还可以增加空气湿度。
5.在移栽较大的植物时,为了提高成活率,会摘除一部分叶子,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蒸发,从而减少叶子的蒸腾作用。
6.森林里空气湿润是因为植物的叶子蒸腾作用。
7.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抑制了叶子的蒸腾作用,适应了干旱的气候,因此不需要过多浇水。
二、判断题1.气温越高,叶子的蒸腾作用会加快。
(√)2.森林里空气比较湿润,是因为树叶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
(√)3.叶子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长非常重要,没有蒸腾作用,植物就无法生长。
(√)三、实验题用塑料袋把两株植物扎在一起,放在阳光下,一株去掉叶子,一株保留叶子。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1、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对视察过的事物提出“为什么”,是我们解决问题、走向创新的起点。
2、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揣测,就不会有宏大的发觉。
”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能帮助我们明确探究的目标和方向。
3、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4、科学家为了弄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和原理,就要不断的做试验,直到弄清晰为止。
5、有了科学探讨,才会有独创创建,我们的生活才会不断改善。
我们身边到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6、科学探究六个要素:(1)提出科学问题;(2)进行猜想和假设;(3)制定安排,设计试验;(4)视察与试验,获得事实与证据;(5)检验与评价;(6)表达与沟通。
7.科学探究的四个步骤:(1)提出问题;(2)进行猜想;(3)试验验证;(4)得出结论。
其次单元我们怎么知道1、眼睛、耳朵、鼻子、舌头都是我们的感觉器官。
2、感觉器官能帮助我们辨别出物体的不同特征,如颜色、大小、气味、冷热、轻重等。
3、在全部的感觉器官中,眼睛从四周的世界中获得的信息最多。
4、哪些科学仪器能帮助我们视察?答:(1)医生用听诊器帮助诊断;(2)我们用显微镜视察细胞;(3)科学家用哈勃望远镜视察星空。
另外还有放大镜、潜望镜、胃镜、潜水仪等。
5、分类是科学探讨的重要方法。
分类时,首先要确定肯定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相同。
6、分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比如超市内给食品分类,我们更简单找到我们要购买的食品。
7、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有:超市里给食品分类、给服装分类;图书馆里给图书分类;文具店里给文具分类;医院里给不同门诊科室分类(如内科、外科、五官科等等)。
8、给我们的文具分类:(1)按“用途”分,可分为书写类文具和工具类文具;(2)按“大小”分,可分为大型文具、中型文具和小型文具。
还有其它多种分类方法,比如按颜色分类,按材质分类等等。
9、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课本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常见的动植物,知道它们的特点和习性。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教育学生关爱自然,保护动植物,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认识自然第1课:大自然的声音第2课:大自然的颜色第3课:大自然的形状2.第二单元:身边的动植物第4课:校园里的植物第5课:校园里的动物第6课:动物的家3.第三单元:天气与季节第7课:天气的变化第8课:四季的变化4.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第9课:地球家园第10课:保护我们的家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通过播放自然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大自然的世界。
2.学生分享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学习第一单元:认识自然1.第1课:大自然的声音教师播放不同自然声音的音频,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学生分享自己听到过的自然声音,讨论声音的来源。
2.第2课:大自然的颜色教师展示不同颜色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
学生用颜色词汇描述大自然中的物体,锻炼表达能力。
3.第3课:大自然的形状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自然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类。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中的形状,培养观察能力。
三、学习第二单元:身边的动植物1.第4课:校园里的植物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里的植物,认识不同种类的植物。
学生观察植物的特点,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
2.第5课:校园里的动物教师带领学生寻找校园里的动物,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
学生观察动物的特点,了解它们的习性。
3.第6课:动物的家教师展示不同动物的家,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为什么要有家。
学生分享自己对动物家的认识,培养关爱动物的情感。
四、学习第三单元:天气与季节1.第7课:天气的变化教师通过天气预报,引导学生了解天气的变化。
学生讨论天气对生活的影响,提高生活常识。
2.第8课:四季的变化教师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1、玩具里的科学时间课时:2课型:新授教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目标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
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前置作业: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第一课时活动过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从玩玩具开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学。
(板书课题)2、玩玩具、说特点。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样玩有趣味性,怎样玩有创造性?在玩得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2)学生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介绍玩具的特点。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有哪些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在玩玩具的同时学会了观察。
3、提出问题师: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说?师:这么多“为什么”,怎么去解决呢?我想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勤于研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得到解决。
总结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作业: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活动过程:4、设计或改进玩具提出活动要求:同学们发现了那么多问题,你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一点儿也不比科学家差,老师真佩服你们!在研究过程中,你们对现在的玩具还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现在,就让你们当一回“小科学家”、“小设计师”,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创造力,设计或改进一种玩具,可以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也可以把它画出来,小组成员要团结协作,开动脑筋。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 我们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索身边的科学问题2. 动物与植物认识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的特征3. 空气与水空气的性质水的奥秘4. 声音与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传播与现象5. 磁铁与电磁铁的性质与应用电的基本概念与电路二、教学目标1. 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2. 认识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3. 掌握空气与水的性质,提高环保意识。
4. 理解声音与光的传播原理,培养探索自然现象的能力。
5. 了解磁铁与电的基本概念,为学习更深入的物理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磁铁的性质与应用电的基本概念与电路2. 教学重点:动物和植物的特征空气与水的性质声音与光的传播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动植物标本、磁铁、电路元件等演示实验器材:声音传播实验器材、光学实验器材等2. 学具:动植物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册彩色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本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身边的科学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动物和植物的特征,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学生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填写观察记录表。
6. 知识巩固: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理解空气与水的性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重点知识框架2. 板书形式:采用图示、表格、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知识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描述它们的特点。
收集有关空气和水的资料,讨论它们的性质。
2. 答案:动植物特点描述准确,语言表达清晰。
资料收集全面,能正确阐述空气和水的性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科学小实验,探索更多科学奥秘。
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试题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一、填一填1.我们一般()、()、()等几方面来描述玩具?2.玩玩具时要边()、边(),边()。
3、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4、观察事物能提出"为什么",是我们()、()的起点。
二、小法官:1、玩具是学生童年的伙伴。
()2、为了研究玩具的秘密,有时要把玩具拆开进行研究。
()3、铅笔盒中也有科学道理。
()4、阳光下,我们发现肥皂泡是彩色的。
()三、生活中的科学:1、装发条的玩具为什么会动?2、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我们的问题。
答案一、 1、颜色、形状、大小、性能 2、观察玩具的特点、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探究玩具的秘密 3、提出 4、解决为题、走向创新二、1、√2、√3、√4、√三、(略)第二课我们周围的动植物一、填一填1、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有()、()、()、()等;校园里的植物有()、()、()、()等。
2、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
对问题进行猜测和假设,能帮助我们明确探究的()和方向。
3、一株完整的植物一般包括()、()、()、()、()和()六大部分。
4、蚂蚁是根据()来认路的。
二、小法官:1、冬青的叶子是圆形的。
()2、观察完蜻蜓后可以把它踩死。
()3、任何植物到了冬天都会枯萎落叶。
()4、我们要学会和动物交朋友,并要爱护小动物。
()三、生活中的科学1.怎样跟植物交朋友?2.怎样跟动物交朋友?3.举例说明怎样保护小动物?4.植物都有哪些用途?答案:一、1、猫,狗,羊,牛;花,树,草,庄稼。
2、猜测,目标。
3、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4、气味。
二、1、× 2、× 3、× 4、√三、1、答:给植物浇水、给植物施肥,给植物捉虫、给植物挂牌介绍它的生活环境等等。
2、答:喂小动物吃饭,给小动物洗澡等。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植物的根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身体”的构成部分。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过程3.能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自行设计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活动,体会创新的乐趣。
4.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小朋友浇树的图片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水浇到树的根部?3.学生猜测:植物用根吸收水分。
4.引出研究课题:植物的根二、教学过程观察凤仙花的“身体”有哪几部分构成。
1.教师提出问题:凤仙花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总结:凤仙花的“身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其他植物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1.教师出示苹果树、向日葵、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的图片或视频,提出问题:这些植物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总结:有的植物“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
3.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周固的植物“身体”由几部分构成吗?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周围植物的构成部分。
观察植物的根,我一找它们的特点1.教师提出观察任务及要求:对比观察带来的植物,记录植物的名称、根的形状、根的长度、小根的数量。
2.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
3.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根的不同,说出它们的特点,并进行分类。
4.教师根据分类结果介绍直根系和须根系,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两种根系的特点。
5.教师比较、分析萝ト利红薯属于植物的哪一部分,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也是植物的根。
教师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变态根。
6.应用:说出这些植物根的特点及各属于哪种根系。
●根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植物根的作用。
2.教师出示卡通图或视频:狂风吹大树和小朋友用力拔草。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4.教师出示灌溉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产生“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猜想。
2021最新版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五四制)第一单元植物的“身体”第1课植物的根一、填空题。
1.有的植物的“身体”由根、茎、吐、花、果窘、种子构成,如苹果、桃子、向日葵、凤仙花等。
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中几部分,如绿萝、苔薛、海带、蕨类植物等。
2.有粗壮的主根和许多侧根的根系,属于直根系,如菠菜、查菜、更上、芸某、花生等:没有明显的主根,只有很多像胡须一样细长根的根系,属于须根系,如盈、韭菜、大蒜、玉米、小麦等。
3.根据根的形态,根可以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类。
4.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等作用。
5.拔草的时候,很费力,这是因为根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6.有的植物的根具有储藏营养的作用,如萝卜。
人参的根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7.给植物浇水,一般要浇在根部。
8.移栽植物时,把树坑挖得深些,让树木多带些泥土,可以保护好根部,这样才容易成活。
二、判断题1.萝卜属于直根系。
(V )2.所有植物的根只能生K:在土壤里。
(X )3.做“研究根的作用”实验时,我体会到了科学研究必须严谨、认真。
(J)4.山药、胡萝卜的根部,是人们常食用的蔬菜。
(V )5.移植树木时,应该把树坑挖浅一些,让树木少带点儿土,这样容易成活。
(X )三、实验题做“根的吸水”实验时,把植物的根浸入水中,并在水面上覆盖一层植物油,是为了防止水分从杯口蒸发。
一段时间后,杯子里的水会速少,说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4.古代的计时工具有旦昼、沙遍、圭表、丞理、遍刻、水运仪象台等。
5.现代的计时工具有机械钟、手表、石英钟、闹钟、原子钟等。
二、辨别题日届[gul]沙漏圭[gul]表第四单元混合与分离第13课怎样加快溶解一、填空题1.搅拄、加愁、堡性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2.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担回的实验称为对比试验。
3.粗细均匀且等量的两份食盐,分别放在盛20°C水的一号杯了和40°C水的二号杯了里,= 号杯子中的食盐溶解得快。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要点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1、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对观察过的事物提出“为什么,是我们解决问题、走向创新的起点。
2、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
”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能帮助我们明确探究的目标和方向。
3、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4、科学家为了弄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和原理,就要不断的做实验,直到弄清楚为止。
5、有了科学研究,才会发明创造,我们的生活才会不断改善。
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6、列举出我们身边的科技产品和科技成果:血压计、笔记本电脑、天文望远镜、摄像机、宇航员在太空中行走、无土栽培、风力发电、海上石油开采、磁悬浮列车、克隆羊。
7、一名学生端坐在椅子上,双脚前放。
另一名同学用食指抵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向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答:坐在凳子上的同学无法站起来。
因为人坐着的时候,身体的重心在脊椎下方,如果想保持上身直立而从椅子上站起来,必须把身体重心移到小腿以上。
人从椅子上起立的那一瞬间,必须克服体重的巨大阻力才能站起来,在重心没有前移的情况下,人的大腿肌肉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做到这一点。
因此,人好比粘到椅子上一样,无法站起来。
8、桌上有蜡烛、火柴、瓶子、木块,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点燃的蜡烛,能把蜡烛吹灭吗?答:隔着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等吹不灭蜡烛。
因为隔着瓶子吹气时,因为空气流动越快,气压越低。
空气沿瓶子四周流动形成低压区,外部气体迅速流入低压区,正是这种空气流动吹灭了蜡烛。
9、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
蜡烛能被吹灭吗?答:用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吹气时,火苗将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吹灭。
这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
如果吹气时,用力大,也能将蜡烛熄灭。
10、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蜡烛能被吹灭吗?答:蜡烛将很容易被吹灭。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学期备课一、学生情况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刚刚开设科学课,重要的是他们对科学这个词有着神秘感,同时生活中的许多为什么也激起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我希望通过我的科学课学生能够热爱科学,培养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科学》三年级上册由“科学在我们身边”、“我们怎么知道”、“水的科学”和“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四个单元组成。
“科学在我们身边”通过学生了解周围的生活,初步探索周围的科学。
“我们怎么知道的”在这里是对科学探究方法的初步训练与感知,而“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是学生通过对天气观察进一步将科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最后的“水的科学单元”通过以物质世界中学生最熟悉的物质水入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物质世界。
科学在我们身边——走近科学感知科学,我们怎么知道——科学方法掌握技能,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水的科学、研究与实践: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体验过程三、教材分析第一单元课与课之间的主要联系:《科学在我们身边》单元是科学工作者教科书的绪论单元,它是小学生学习本套教科书的基础。
本单元包括六课内容,分别是《玩具里的科学》、《我们周围的动物》、《我们周围的植物》、《我在哪里》、《猜猜我是谁》、《科学在我们身边》。
设计了“用感官判断玩具的特征”、“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定性描述人和物体的位置”三方面内容及“判断声音”和“找科学”两节弹性内容,它们都与学生平日生活相关,便于学生直接感受“科学在我们身边”的道理,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更重要的是教科书在培养学生方面层次性强,较好的树立了开放教学观念,科学课不仅局限于教室,而是将学生领入到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紧密结合了学生已有的探究经验和方法,是本册书集中体现“科学探究”方法理念的单元。
通过本单元学生对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可以获得更多的体验,可以更好地为今后的科学探究做准备。
本单元由运用感官认识到利用工具测量,以及对事物内部本质的探究、对同类事物进行对比探究,较好地体现了科学探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1.玩具里的科学1.把有趣的玩具记录下来:(1)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
(2)树叶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3)汽车做成流线形主要是为了美观。
(4)要认识一个物体,就要将它拆开研究。
3.做个小游戏:在玻璃杯中放半杯水,在杯口放一块硬纸片,在纸片上放一枚鸡蛋,迅速把硬纸片抽走,结果会怎样呢?快来试一试吧!我的猜想:我的发现:说一说其中的道理:4.万吨货轮为什么能在海上航行?说说其中的道理。
5.生活中有好多玩具是充气的,如果放了气或充气不足,还能玩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6.我来猜想:(1)布娃娃会说话,里面有:(2)电动小车里面有:7.我的创新设想:设计或改进一件玩具。
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或画出来。
参考答案:1.略2.(1)√(2)×(3)×(4)×;理由:略。
3.我的猜想:略。
我的发现:鸡蛋会漏进杯中。
其中的道理:鸡蛋具有惯性,纸片快速抽走后,鸡蛋会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因此,鸡蛋不会被纸片带走,只有漏进杯子中。
4.这是因为万吨货轮在水中受到了大于它本身重量的浮力。
5.不好玩了。
因为压缩空气有弹性。
玩具充满了空气,玩具就具有了弹性,充气越足,弹力就强,弹跳效果就好。
如篮球,充满了空气后弹跳就好,如果篮球的充气不足,就弹跳不起来。
再比如,蹦蹦床充满气后,人就能在上面弹跳,如果充气不足,就无法弹跳了。
2.我们周围的动植物1.我来选一选:(1)下列观察植物的方法中,比较科学的是()。
A.观察图片上的植物,做好观察记录。
B.到自然界中观察植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2)“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
”这句话是()说的。
A.牛顿 B.爱迪生 C.爱因斯坦(3)我们在研究科学时,要先提出问题,再对问题进行(),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A.验证 B.猜想与假设 C.观察与汇报(4)下列物体中,有生命的是()。
A.火 B.松树 C.石头(5)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是()。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一、单元分析:《科学在我们身边》单元是科学工作者教科书的绪论单元,它是小学生学习本套教科书的基础。
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分别是《玩具里的科学》、《我们周围的动植物》、《科学在我们身边》。
本单元内容都与学生平日生活相关,便于学生直接感受“科学在我们身边”的道理,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更重要的是教科书在培养学生方面层次性强,较好的树立了开放教学观念,科学课不仅局限于教室,而是将学生领入到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提出问题2、表达与交流: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3、猜想与假设: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猜想2、对待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3、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关注身边的科学,关注科学新产品、新事物科学知识:1、物质世界: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等特征2、生命世界:认识常见的动植物3、理解身边处处有科学的道理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等特征难点:。
1、理解身边处处有科学的道理2、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四、教学方法:1.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开展探究活动,敢于向权威挑战,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
3.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5.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保证科学探究顺利开展。
6.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科学,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7.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辅助教学。
8.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获取有关资料。
五、课时安排:1 《玩具里的科学》 1课时2 《我们周围的动植物》 1课时3 《科学在我们身边》 1课时课题《1、玩具里的科学》年级:三年级课题《2、我们周围的动植物》年级:三年级课题《3、科学在我们身边》年级:三年级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一、单元分析:本单元共六课时,分别是《怎样认识物体》、《给文具分类》、《哪杯水热》、《水温的变化》、《哪杯水多》、《有趣的不倒翁》本单元紧密结合了学生已有的探究经验和方法,是本册书集中体现“科学探究”方法理念的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