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置训练中“两点一腔”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唱好高音的关键!高位置头腔共鸣的两种训练方法头腔共鸣,能使声音上下统一、咬字清晰以及向更高音区扩展。
也就是说利用头腔共鸣能够使歌者在歌唱的时候,对声音位置准确定位,一张嘴、一发声都是在同一个地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高位置演唱,一旦声音处于高位置上,那么无论歌者唱什么音或是以多大的声音唱都能够运用自如,这时,你便变成了声音的控制者。
那么,声音就可以流畅、连贯的发出来了。
接下来就给大家简单的说一下两种简单训练头腔共鸣的方法!一、哼鸣训练法用声母“m”闭口哼唱,这种训练方法叫哼鸣法。
1.训练方法用打“哈欠”时的吸气状态,笑肌微提,将嘴唇轻轻闭上,上下牙略分开,口内略呈“0”型状,舌根放松,软腭上提,用平缓的气流冲开声带发出带“m”音的哼鸣声,音量不宜过大,并将声音延长哼唱,尽量使声音的集中点和着力点往前、往上,好象声音发自鼻腔后部的上方。
这时,嘴唇有“麻”的感觉,同时眉心及周围的骨面应有明显的振动感觉,说明初步掌握了哼鸣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要使嘴唇“麻”的感觉逐步减轻,让声音集中在鼻腔后部引起较大的振动,使眉心及周围的眉骨、额骨、鼻骨都有更明显的振动感觉。
2.注意事项哼鸣要轻柔、气息要均匀,相关发声共鸣器官要适当放松,集中精力想象发声的位置,使大脑中有一个准确的高位置声音概念。
3.自我检验方法在哼鸣延长声音时,将嘴唇轻轻打开,音色特性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哼鸣发声位置正确。
若打开嘴唇时,音色立即起明显变化,说明发声位置不集中或发声位置在咽喉部。
4.纠正方法认真按照打“哈欠”吸气时的动作状态练习,注重软腭的提起和咽喉腔的打开两个中心环节,使声波顺利通过喉腔在咽腔以上集中振动。
5.自我检测方法在唱“mi(咪)、ma(妈)”延长音时,用手指将鼻孔口堵住,这时若鼻孔内没有气息受阻现象,声音仍保持不变,说明头腔共鸣正确,若鼻孔中有气息受阻现象和声音有明显变化,说明有鼻音,应及时纠正。
6.纠正鼻音的方法发声时软腭适当上提,舌根放松使舌身自然前伸,打开口腔和咽腔使声音自然放出,将发声的集中点和着力点放在哼鸣发声的位置进行振动,有一种气息从鼻咽部位向下回流和声音往上走从眉心飞出的感觉。
最新唱歌如何找到声音高位置的方法篇一:歌唱的高位置一、什么是高位置的声音我们不妨把高位置与低位置的声音各自的特征、区别作一剖析:高位置的声音,就是发声的共鸣位置高,确切一点说,声音的冲击点在头顶,声音是垂直的,自腹部贴咽壁冲向头顶而暴发。
高位置的声音是掩盖、竖而圆润,具有相当的音量和飞扬性,并富于声音色彩的变化,在气息的积极支持,采用软起首(或软起音)或哈气起首,歌者会感到高位置的声音在声带之上形成,这是由于声音在头部共鸣器官共振的结果。
高位置的声音明亮、传得远,既不费力,声音夕姑一低位置的声音大部分听上去是开放、扁而尖**够的声音容量,靠肌肉的压力为支持。
声音逼紧**歌者自感响亮,这是由于形成低位置声音时,咽**紧张就感到从咽鼓管传过来的对耳朵非常强的压**成歌者自感响亮的错觉,这种声音没有穿透力。
二、怎样才能获得高位置的歌唱方法高位置的歌唱具体部位在“鼻咽口”(富立明在《美声》一书提出)。
中低音区需要它,高音区更是它在起作用。
它是高位置共鸣的向导,位于口腔与头腔接缝处。
所以,我们叫它“通往头腔的门户”。
“鼻咽口”处于软愕以上,与鼻咽腔紧密相通,我们称它为‘鼻咽口’,是为了更形象、更明确一些。
“鼻咽口”,共鸣时在一定程度上是感觉用内鼻唱(不是指鼻孔),实际上并不是用鼻子唱,而是下意识地形成一部分鼻腔共鸣。
如果我们把鼻子捏住,它的声音位置不变,可能略闷一点,仍然不失其音色的本质。
声音的运动方向是向上向后,而不是向前。
因为上咽壁肌在向上向后提拉,控制着声音的走向。
如拼命向前唱,必定造成我们所反对的前鼻音·向上向后提拉着唱,声音便有很强的穿透力。
歌唱的音域中每一个音都应具有相应的共鸣色彩。
高的声音较多地采用头部共鸣,较低声音仍须保持高位置而加以适当的胸腔共鸣。
歌唱时咽腔扩展、舌头平放,最好形成一条潜状,悬雍垂提起,使口腔和咽腔调节出较大空间。
让气息畅通流动,舌头按吐字的着力点往前伸,音越高舌头越往前滑。
唱歌如何找到声音高位置的方法一、什么是高位置的声音我们不妨把高位置与低位置的声音各自的特征、区别作一剖析:高位置的声音,就是发声的共鸣位置高,确切一点说,声音的冲击点在头顶,声音是垂直的,自腹部贴咽壁冲向头顶而暴发。
高位置的声音是掩盖、竖而圆润,具有相当的音量和飞扬性,并富于声音色彩的变化,在气息的积极支持,采用软起首(或软起音)或哈气起首,歌者会感到高位置的声音在声带之上形成,这是由于声音在头部共鸣器官共振的结果。
高位置的声音明亮、传得远,既不费力,声音夕姑一低位置的声音大部分听上去是开放、扁而尖**够的声音容量,靠肌肉的压力为支持。
声音逼紧**歌者自感响亮,这是由于形成低位置声音时,咽**紧张就感到从咽鼓管传过来的对耳朵非常强的压**成歌者自感响亮的错觉,这种声音没有穿透力。
二、 __获得高位置的歌唱方法高位置的歌唱具体部位在“鼻咽口”(富立明在《美声》一书提出)。
中低音区需要它,高音区更是它在起作用。
它是高位置共鸣的向导,位于口腔与头腔接缝处。
所以,我们叫它“通往头腔的门户”。
“鼻咽口”处于软愕以上,与鼻咽腔紧密相通,我们称它为‘鼻咽口’,是为了更形象、更明确一些。
“鼻咽口”,共鸣时在一定程度上是感觉用内鼻唱(不是指鼻孔),实际上并不是用鼻子唱,而是下意识地形成一部分鼻腔共鸣。
如果我们把鼻子捏住,它的声音位置不变,可能略闷一点,仍然不失其音色的本质。
声音的运动方向是向上向后,而不是向前。
因为上咽壁肌在向上向后提拉,控制着声音的走向。
如拼命向前唱,必定造成我们所反对的前鼻音·向上向后提拉着唱,声音便有很强的穿透力。
歌唱的音域中每一个音都应具有相应的共鸣色彩。
高的声音较多地采用头部共鸣,较低声音仍须保持高位置而加以适当的胸腔共鸣。
歌唱时咽腔扩展、舌头平放,最好形成一条潜状,悬雍垂提起,使口腔和咽腔调节出较大空间。
让气息畅通流动,舌头按吐字的着力点往前伸,音越高舌头越往前滑。
后咽壁竖立练习发纯mi音,舌头不但能使字吐准确,还可使舌后部与咽壁之间形成气团帮助气息流畅。
声乐教学中高位置训练的几种方法作者:张快彩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23期[摘要] 在声乐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的通病:在练声和歌唱的时候,由于气息位置比较浅,喉咙打不开,导致声音位置低,直接影响到声音的音色、音质、音量等问题。
[关键词] 声乐教学高位置训练方法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47声乐训练方法都有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和科学的自然阶段三个过程。
自然阶段,即是没有经过训练但也有高音、也有特点、也有韵味。
唱歌时往往凭感觉和模仿,也能达到一定的自然平衡,许多通俗歌手都属于这个阶段。
不自然阶段,即嗓音条件很好,但方法不对,喉头不稳定,喉咙有点紧,位置低、气息浅。
在老师指导下,个别环节一改就正,但已破坏了原有的自然平衡,于是唱起来很不自然,原来有的高音也上不去了,许多学生都要经过这个阶段。
老师在教学中,应设法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
尽快度过不自然阶段,进入科学的自然阶段。
不自然阶段是正常的,但这个阶段不能太长,太长了会破坏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科学的自然阶段,即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歌唱习惯,对各种方法运用自如,要强则强,要弱则弱,高低、明暗、虚实都能掌握,并能用各种方法表达作品所需要的感情。
启发性的感觉教学是我贯穿在教学训练过程中的基本原则,所谓启发性的感觉教学,就是通过生活中能做到的感觉,启发学生找到正确歌唱的发声状态,使学生尽快度过不自然阶段,达到科学的自然阶段,其中还包括形象的比喻,即通过某种比喻,达到声东击西,举一反三的目的。
这一原则也是我在教学中度过自然阶段和不自然阶段的方法和特点。
当然,在掌握启发性的感觉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后,老师仍应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要求。
声乐的基本要求是位置要高一点,气息要深,横膈膜要降下来,喉咙要打开,声音要靠前。
怎么才能达到这些要求?获得高位置方法有:一、母音演唱训练方法在教学中,我经常用的是两组母音。
浅谈歌唱中的“声音的高位置”作者:范振乾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1期【摘要】声音的高位置是一种概括的表述,是歌唱时的内在的感觉,也就是说歌唱时声音的冲击点的位置。
【关键词】呼吸器官;横膈膜;气息本文通过自身一点心得的论述,来阐释“声音的高位置”这一抽象概念歌唱中的一些困扰。
这里谈的“高位置”它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高音位置。
而是一种歌唱状态下高低音的走向和共鸣状态的复合体,是歌唱共鸣的一种状态. 拥有了高位置共鸣,不仅能拥有穿透力极强的金属般音色,而且能延长歌唱寿命。
高位置是一种形容或习惯,它是指声音需要有头腔共鸣的位置。
反之,失去头腔共鸣的声音位置就低。
歌唱中训练大部分实质是各共鸣腔体的不断转变和配合、相互协调的过程。
高位置的声音就是有相当的音量,又能强弱变化自如,声音集中,富有金属感和穿透力,共鸣点明显。
体力消耗小,声带负荷轻。
怎样才能获得声音的高位置呢?首先要有正确的气息支持。
要获得正确的气息支持,就要充分打开口腔。
这就使得我们平日里多做打开口腔练习,具体方法是两眼睁大平视前方,双手紧握拖住下巴,在张嘴练习过程中防止下巴下移。
吸气的同时,打开喉咙,提起软腭,舌面放平舌尖紧贴前门牙的下牙根,以致增大口腔共鸣空间。
下巴放松,象打哈欠一样,软腭和硬腭同时抬起(切忌下巴向下移动)象闻花香时口鼻同吸,气息吸到腰部皮带处,假想皮带为自行车内胎,要将“内胎”充满。
形成“气环”。
胸部放松,不疆不提。
软腭和小舌随气息的加深而慢慢抬起,横膈膜保持下沉,两肋向外扩张。
要吸的深,又不能过量以致紧张。
保持一会。
气息吸满后随着笑肌的微提后咽壁竖起来,切忌喉头上移,随着气流的吐出而将上颚和小舌在放松状态下慢慢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吐气时,气息一定要均匀,这个过程中假想手中握着一盏蜡烛,气流吹动光焰的倾角一直保持不变,这就可以做到对气息的自然控制,为将来歌唱中均匀用气打下良好而扎实基础。
在这个练习过程中一定要理解体会上面提到的几个假想(“打哈欠”、“闻花香”、“自行车内胎--气环”、“吹蜡烛”)的感觉,这对于呼吸和打口腔练习非常重要。
声乐演唱中高位置声音的训练方法声乐演唱中高位置声音的训练方法声乐艺术是众多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它是通过人的歌唱来表达音乐的一种艺术形式。
声乐艺术作为人声的艺术,因其使用乐器的不同而使其在音乐艺术中具有独特的魅力,正如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美妙的歌唱是世间最美丽的音乐,也是人类最早的音乐。
也正因为其独特的使用乐器,使得声乐学习和声乐训练都较为特殊。
声乐教学法是研究声乐具体教学实践的学科,以具体的教学方法为中心,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声乐教学法的研究是尤为重要的。
科学的歌唱方法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声乐教学方法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科学的教学手段,指导声乐学习者更加科学、高效、省力、流畅的歌唱,这也是研究声乐教学法的目的所在。
歌唱高位置训练是声乐教学法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是声乐高级训练阶段必经之路,对歌唱的音域、音色甚至是歌唱生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歌唱的高位置歌唱的高位置指的是歌唱共鸣的高位置,是当人声进入到高声区时,共鸣的方向、位置。
“随着音高的不断提升,声带的振动方式也会逐渐调整过渡到边缘振动及缩短的边缘振动下状态下。
与此同时,“贝努力效应”的作用更加显现,更多地发挥了咽喉腔共鸣管的高频共振作用,并进一步引起包括歌唱共振峰在内的一系列泛音共振,歌唱者头腔的共鸣传导感觉会明显增多。
由此而形成所谓声音的‘声束’感、‘音柱’感、方向感。
所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歌唱家在谈到唱高音的体会时,均有诸如:‘高位置’、‘头腔共鸣’、‘面罩共鸣’、‘脑后摘筋’以及‘靠前’、‘靠后’等形象的描绘。
”我们知道,当人声进入高声区时,所用到的主要共鸣是头腔共鸣,换言之,歌唱的高位置指的就是如何获得充分的头腔共鸣。
“所谓头腔共鸣是声乐发声的一种方法。
头腔共鸣是沿袭了科学知识尚不发达的19世纪的声乐术语,是一种练声方法。
头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面移动一些,把下胛放下来(好像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的感觉),同时,软腭和小舌头也随之上抬,舌根则有放下一些的感觉,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些,声波沿着上腭传递向鼻咽腔、鼻腔和诸窦,引起声波的回荡。
高位置声音的发声方法
1. 放松喉咙很重要呀!就像你唱歌前要先开嗓一样,想象你的喉咙是一个宽敞的通道,让声音能顺畅地通过。
比如你看那些歌唱家,他们在演唱前都会做充分的喉咙放松。
别紧张,一紧张喉咙就收紧啦,声音还怎么高高地飞起来呢?
2. 运用气息也超级关键的呢!把气息想象成推动声音向上的力量。
你看吹气球是不是得有气呀,咱们发声也一样。
试着深吸气,然后慢慢地吐出来,感受气息的支撑,就像运动员跑步时的那股劲儿一样。
“嘿”,这样发出来的声音是不是更有力量啦?
3. 注意发声位置哟!试着把声音想象成在头顶上方,往那个位置去送。
比如老师上课用扩音器,声音不就传得更远嘛。
咱也把声音往高处送送,“哇”,感觉声音一下子就立起来了。
4. 咬字清晰可别忽视啦!就好像你清楚地说出每个字,别人才能更好地理解你呀。
你说含糊不清的,谁能听明白呢,对吧?试着慢慢地说一句“我爱你”,每个字都咬清楚,这声音听着多舒服呀!
5. 共鸣也很神奇的呀!就像乐器有共鸣箱能让声音更饱满,咱们身体也有呀。
试着找找鼻腔、胸腔的共鸣感觉,“嗯”,是不是一下子声音就丰富了呢?
6. 情感投入可不能少哇!没有情感的声音多干巴巴呀。
想象你在跟最亲近的人说话,那份情感加上去,“哎呀”,声音马上就变得不一样啦!
7. 多练习是必须的呀!这就和你学骑自行车一样,不练怎么会呢。
每天坚持练一会儿,你会发现自己的高位置声音越来越好啦。
不信你试试咯!
结论:掌握高位置声音的发声方法真的很重要呀,只要按照这些去做去练习,你的声音一定会变得更棒哟!。
记住三个细节,教你用哼鸣训练获得高位置
声音的高位置,是指充分的头腔共鸣,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面罩共鸣。
获得充分头腔共鸣的声音,是一种集中、明亮、松弛且具有穿透力的声音。
歌唱感觉比较松弛,音色比较明亮优美。
运用哼鸣练习,可协调获得高位置声音。
哼鸣时,首先要感觉到所有腔体已全部打开,然后同时用“哼——吸——叹”的办法哼出高位置的声音。
“哼”的感觉是:头部的鼻窦、蝶窦、额窦都从里面撑开,鼻根或眉心有一种向里“绷”的感觉,舌头轻轻堵上后鼻道出口,形成哼鸣状态。
“吸”的感觉是哼出轻松、明亮的声音之后,把舌头轻轻离开后鼻道出口,这时声音变成一个圆润的半哼半唱的“啊”。
“叹”的感觉和“半打哈欠——叹气”的感觉一样,目的是加强气息的流动,获得松弛的声音。
“哼——吸——叹”用力的方向是协调配合的。
“哼”的感觉向前,“吸”的感觉向后,“叹”的感觉向下。
这又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内部气息与腔体的协调统一。
“哼——吸——叹”分解开是三个动作,但要通过练习把这三个动作协调统一成同时发出的一个整体动作,发出来的声音才会有半哼半唱的感觉,明显感觉到自然的明亮、轻松、通畅。
另外,纯哼鸣时,嘴巴无论是轻轻打开,还是轻轻闭上,或是做咀嚼的动作,对发出来声音的音色、通畅与稳定应该毫无影响。
声乐教学中的“高”、“松”、“通”、“透”EmpireCMS,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上海音乐家协会儿童音乐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上海市中小学音乐教学新思路高级研修班”。
聆听了上海市小荧星合唱团的指挥林振地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石林老师和上海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原上海市音乐教研员郁文武老师的精彩讲座。
真是不虚此行,受益非浅。
特别是林振地教授在长期的儿童合唱团训练中总结出来的四字真经:“高”、“松”、“通”、“透”给我们的启示最大,我把它整理出来,和同行共享。
一、高——高位置高位置指的是要有头腔共鸣。
任何的童声合唱训练高位置的训练是最重要的。
平时大家在训练时首先考虑的是训练气息,要求学生吸气时上腹扩张,呼气时上腹保持,下腹推。
这些纯肌肉的运动很容易使人的肌体僵硬掉,而如果我们用理念去代替肌肉保持,就不会有副作用,而且容易做到,气息深了,位置也就高了。
具体的做法是:唱的时候,颧骨飞起来,眉毛扬起来,所谓的眉开眼笑抬颧骨的面罩唱法。
然后想着“树要长高,树根一定要扎得深”,脚趾紧抓着地面。
气息沉下去了,位置就自然高了。
二、松——真假声混合童声合唱要训练真假声的混合。
儿童的音域很窄,如果光靠真声,唱到高音就会很紧。
所以童声合唱一定要训练儿童的假声,然后把它们融合起来。
儿童的真假声的比例就象米和水的关系,水放多了,饭会烂,水放少了,饭会很干,只有当饭和水的比例正正好好的时候,才能烧出香喷喷的米饭。
而且整个合唱队的假声比例要统一,七分假声和三分真声的比例,同五五对开的比例混在一起,位置就会不统一一了。
三、通——上下贯通上下贯通包括两点,一是指声音的贯通,要打开颧骨,声音要有着力点。
二是气息的上下贯通,就是上述说的树要长高,树根一定要扎得深的理念。
四、透——靠前的共鸣好听的声音一定要有透彻的共鸣。
很多学生的共鸣是往后的,而解剖学告诉我们,人的后脑是软组织,声音反射到软的地方,出来的声音是闷的,而头腔的前部是骨头,鼻窦等硬组织,又有能产生共鸣的空间,所以,训练孩子打开共鸣要靠前,声带和共鸣腔成直角,这样产生的声音共鸣是有质地的,有弹性的。
浅谈高位置训练中的“两点一腔”
摘要:歌唱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协调的过程,“两点一腔”对获得具有高位置的声音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声乐教学;高位置;低气息;腔体打开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提到“高位置”这个词,声音高位置的确立,成为声乐教学当中声音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如何训练高位置,使声音快速进入高位置状态,成为众多声乐教师和学生追求的一个目标。
一、对高位置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高位置是由于声带震动所发出的声音,通过各种共鸣腔体,引起共振,产生大量的泛音,变成圆润、明亮、穿透力强,传得很远而优美的声音。
但是,这个概念对实际训练特别是初学者不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高位置就是对眉心位置的准确把握,找准了眉心的位置,把声音始终挂在眉心位置去歌唱,这样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进行有效的练习。
歌唱中声音的高位置是一种需要保持的状态,这种状态是要贯穿于发声的整个过程,不仅高声区需要高位置,中声区和低声区也同样需要高位置。
只有在高中低三个音区都保持有高位置状态,声音才会达到统一与谐和。
和声音的高位置相对立的就是声音的低位置。
对声音低位置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对高位置声音的明确。
有的学生自我感觉音量很大,但这样的声音一般都比较白,无穿透力,给人挤压的感觉,而且不能表现强弱变化,声音不易于流动。
尤其是超出了中音区的范围之后,低
了会发不出声,高了会摇晃不定或者破声。
低位置的声音因为以口腔共鸣为主,没有头腔共鸣,所以,声音的支撑全压在了喉部肌肉上,很容易引起咽部肌肉的过度紧张,导致自我感觉很好,而实际上却是不正确的声音。
这样长期歌唱,不仅得不到柔美的声音而且会引起病变。
二、高位置不是单独存在的,高位置和呼吸息息相关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歌唱的动力,没有呼吸就没有歌唱,呼吸当然也是获得高位置声音的前提。
有坚实的根基才能支撑高层。
然而,这个理论很简单,作为声乐教师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并在实践中应用才是硬道理。
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说,一个歌唱者能否控制好气息,关键要看呼气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配合的状况如何,由于两组肌肉群对抗而产生一个力量,控制起来就要容易得多。
歌唱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生活中的吸气可深可浅,只要不影响说话即可,而歌唱中的吸气,则要求根据歌曲中乐句的长短和语气的强弱来把握吸气的多少和深浅。
所以把握小腹向内的适当推力和横膈膜向下的适当张力尤为重要,二者形成的呼吸对抗要为高位置的产生做强有力的支撑,才能找到高位置。
呼吸不是压下去就可以了,而是要像初打哈欠一样,上下贯通,低气息要连接到眉心方向的高位置。
如果只顾小腹用力,而忽视了和眉心的对接,很容易导致发不出声音、声音压抑、声音沙哑等问题,高位置是依附气息的通畅而存在的。
多数学生不是不会吸气,而是不会出气,也就是不会呼气,其实,呼气的时候只要把握好用力点,即小腹部里应外合的感觉,让
气息在腔体活动自如,高位置也没有传说中那么难。
当然,里外对抗必须是适度的,需要多少呼多少,不能要一点,却给很多,也不能要很多而只给了一点,要根据歌曲表现、情绪推动的需要,适时适度地给予。
在这个过程中,气息推送的多了,容易造成漏气,气息推送的少了,容易造成声音不流畅,最好的效果是用最少的气息唱出最美最有控制力的声音。
三、歌唱的腔体是高位置和低气息的重要纽带
歌唱的腔体犹如高位置到低气息之间的道路一样,只有腔体畅通,高位置和低气息才能互通有无。
通过收小腹有控制地把腰部打开的时候,胸腔、口咽腔也会有一个连锁反应,软腭和小舌都有向上提的兴奋感觉,此时,感觉气是贴着后背自然地向眉心流动的。
腰部周围的肌肉只有自然的配合,才能达到有力地、有韧劲地扩张,以形成圆柱体的感觉。
同时,胸腔也要积极的配合,胸腔的自然打开会给整个歌唱解除好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胸腔紧了会导致胸腔以上僵硬而无法歌唱。
胸腔打开了则能让呼气穿过喉咽腔、口腔、鼻腔等部位顺利地到达眉心,前胸内壁也能感觉到气息流动时所产生的一种震动,而口腔和喉头则是保持吸气的状态,整个感觉和初打哈欠一样,自然而有支持,同时又是集中的。
声乐界好多专家都支持吸着唱,其实,吸着唱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要打开喉咙,并且保持打开的状态。
只有保持打开的积极的状态,才能让歌唱形成稳定的腔体,成为连接高位置和低气息真正的纽带。
歌唱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状态,如果能很好地保持这个打开的积极的状态去歌唱,
那么,声音将会流畅地送出来,达到腔体扩大进而美化声音的效果。
歌唱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协调的过程,很多声乐教师会把所谓的头腔、咽喉腔、胸腔等分开来训练。
其实,只强调一个方面会给歌唱带来更大的障碍。
犹如声乐教学中经常会让学生寻找“吓一跳”的感觉,而“吓一跳”已经把低气息、中腔体、高位置巧妙的配合。
低气息、高位置这两个点是共同存在的,一个腔体则把这两点结合的更加完美,两点一腔对获得具有高位置的声音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