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 格式:ppt
- 大小:5.34 MB
- 文档页数:71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一)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改革的方向:(1)改革的目的: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改革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改革的方法:有秩序、有领导地进行;相互协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三)改革之所以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因为(1)从改革的目的看,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从改革的对象和方式看,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新的探索和制度的创新。
(3)从改革的广度和深度看,都是一场新的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的革命。
(4)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四)改革是全面的改革第一阶段,理论创新和局部试验阶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1978-1984)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
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时期。
从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综合改革。
(从1992年至今)改革的全面性的表现:(1)从改革的历程上看,改革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
改革由农村改革→城市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 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2)从改革的广度来看,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尽管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但它需要政治体制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的配合。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如何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