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花鸟画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美术欣赏课本中第8课《中国古代花鸟画》。
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本课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针对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发展概括及其艺术特点作系统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绘画,掌握欣赏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
本课以多媒体展示相关作品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为主线,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学习到相关的知识。
2、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古代花鸟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独特的艺术传统以及发展概况有更深了解。
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3、重点分析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花鸟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人物画和山水画,同学们对中国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作为三大题材之一的花鸟画在绘画手法上、艺术形式上较之前者有很多不同之处,只有认识它的艺术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作品欣赏)4.难点分析掌握对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感知和分析(要通过对“形”的认知深入到对“意”的理解,但意境往往较为抽象,而且不同时期、不同的画家通过不同的物象所表达出来的生活遭遇、思想感情、理想追求都各不一样,学生较难理解。
因此我把如何理解花鸟画中的“意”?作为本课的难点)二、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讲授法以及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回答的方式进行教学。
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作品,不断地采用欣赏——设问———讨论——启发——回答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在探讨中感受到乐趣,既培养了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又使学生在审美中获得快乐。
三、学习方法1.自主性探究法。
2.对比法。
高一的学生思想素质达到一定高度,自学能力较强,因此我增加了自学、讨论、问答的份量。
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适当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性探究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
中国古代花鸟画论选天下有山堂画艺清汪之元撰墨竹指三十二则写竹之法,先习用笔,如书家之用中锋。
中锋既熟,复以全体之力行笔,虽千枝万叶,偃仰欹斜,无不中理。
若使一笔不中,则桃叶、柳叶,百病俱集。
学者欲驱此病,必须握管时心心在中锋,行笔时念念着全力,久习而后能佳。
凡笔未着纸之先,必须悬起臂腕,紧握笔管,端然尽力而为之。
正如钩镶格抵,非一身之全力不可。
更须笔尖与腕力俱到,其梢叶足长五寸,秀健活泼,生气尽浮纸上,迎风听之若有声然。
今人写竹其病全是臂腕无力。
只将指推引笔管,轻轻撇捺开去。
但不知撇捺开去之叶,长不过寸许,甚至桃叶、柳叶,形像毕露矣。
不独写竹为然,则学书亦有此病,良可叹也!梅道人以书法作竹,东坡以竹法作书,其所以然,前人未尝道破,遂误后人,东涂西抹,沾沾自以为能事也。
钱塘诸曦庵墨竹,梢叶长五寸,生气浮动,皆以此法运用,惜乎曦庵亦未拈出,以教后人何缺也。
写竹竿自上而下,悬腕中锋,如书法作真竖,必使骨干筋力,直追下来,则脉络贯通,方有生气。
若自下而上,即是偏锋,乃竹片耳,何可为法? 写竹先要安竿,不犯鼓架、编篱之病,不犯疏密失宜之病,虽百十竿,森森林立,布置帖妥,勿使一竿有不适然者,然后生枝。
枝好则叶有情,叶之多寡,皆由枝定。
枝繁而叶少其势秃,枝疏而叶稠,则零乱无着。
且枝粗细亦当均匀,过细如以线穿叶,纯无生气,过粗即枝与叶了不相干,均为病也。
竹叶起自四笔耳,虽千万叶之多,亦只如此,然此四笔乃文章家之起、承、转、合也。
四叶必须相向有情,不可使一叶相背。
而且一竿之势,一枝之态,一叶之雅倩,其高下、向背、浓淡、疏密,俱要得宜,则风流潇洒,翩然凌云,得竹之三昧者。
浓为嫩叶,淡为老叶。
大竹则淡叶居多,小条以浓叶为主。
若错乱互异,非其法也。
叶之长者不过五寸,然全身之力,何至限于此,但笔行到叶尖处,自然而然手腕暗中上提,或笔尖带出回锋,此用力之效也。
否则尖锋透露不能饱满,是叶之病也。
墨竹之妙,全在游泳于矩度之中,奔放于形迹之外,加之沉郁顿挫,则不至于欹侧怒张,腕转低徊,自不落锋芒圭角。
学术论坛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33中国画在世界艺术领域内自成独特体系,它是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
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风格。
在描绘物象上,主要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 ;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文学、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中国画按题材划分,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作为中国画三大画科之一的花鸟画,其描绘对象不仅仅是花与鸟,而是泛指各种动植物,按传统的分法,分为花卉、蔬果、翎毛、草虫、畜兽等。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面。
1 以写生为基础中国古代花鸟画重视写生,以写生为花鸟画创作的基础。
所谓写生,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客观的花卉禽鸟,而是要求在真实的描绘客观对象的基础之上,能表现出花卉禽鸟的生命力及其各不相同的个性,重视传神。
作品《芙蓉锦鸡图》是宋代皇帝画家赵佶的传世画作,此图所画锦鸡,飞临于疏落的芙蓉花枝上,转颈回顾,翘首望着一对留恋彩蝶翩翩起舞,此图状物工丽、神情逼肖,锦鸡神态自然、生动,全身毛羽设色艳丽。
芙蓉枝叶因锦鸡重量而轻轻摇曳,描写精妙入微、且每一片叶子都不相同,各具姿态。
此画用笔精娴熟练,双钩设色细致入微,空间分割细致自然天成。
赵佶的美学思想于绘画中注重诗意的含蕴回味,及观察事物的精细入微,以及写实表现的传神精切,于此画中展现的一览无余。
2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性能和特点。
借物抒情,是强调艺术作品与作者的情感关系。
艺术与冷漠是不相容的,强烈的情感是艺术的基本特点之一。
托物言志源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诗言志”说,“志”即志向怀抱。
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另一重要特征即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元代画家王冕,他在《墨梅图》中描绘了一枝含苞欲放的梅花,横斜在画幅中间,劲拔的枝干有数尺之长,已开未开的梅花洋溢着一种蓬勃的生机,左上角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花鸟画的历史进程唐韩干《牧马图》在魏晋南北朝之前,花鸟作为中国艺术的表现对象,一直是以图案纹饰的方式出现在陶器、铜器之上。
那时候的花草、禽鸟和一些动物具有神秘的意义,有着复杂的社会意蕴。
人们图绘它并不是在艺术范围内的表现,而是通过它们传达社会的信仰和君主的意志,艺术的形式只是服从于内容的需要。
人类早期对花鸟的关注,是孕育花鸟画的温床。
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不少独立的花鸟画作品,其中有顾恺之的《凫雁水鸟图》、史道硕的《鹅图》、陆探微的《半鹅图》、顾景秀的《蝉雀图》、袁倩的《苍梧图》、丁光的《蝉雀图》、萧绎的《鹿图》,如此等等可以说明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虽然如今看不到这些原作,但是通过其他人物画的背景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花鸟画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飞鸟等。
这一时期的花鸟画较多的是画一些禽鸟和动物,因为它们往往和神话有一定的联系,有的甚至是神话中的主角。
如为王母捣药的玉兔,太阳中的金乌,月宫中的蟾蜍,以及代表四个方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
一般说花鸟画在唐代独立成科,属于花鸟范畴的鞍马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如今所能见到的韩干的《照夜白》、韩滉的《五牛图》以及传为戴嵩的《半牛图》等,都表明了这一题材所具有的较高的艺术水准。
而记载中曹霸、陈闳的鞍马,冯绍正的画鹰,薛稷的画鹤,韦偃的画龙,边鸾、滕昌佑、刁光胤的花鸟,孙位的画松竹,不仅表现了强大的阵容,而且各自都有杰作。
如薛稷画鹤,杜甫有诗赞曰:“ 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
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
低昂各有意,磊落似长人。
”(2)花鸟画的画法花鸟画的画法大致可分为二类:工笔花鸟;写意花鸟。
昆虫亦有工、写之分。
表现的方法有:白描(又称双勾)、勾勒、勾填、没骨、泼墨等等。
他和山水一样,有悠久的历史。
花鸟画的学习步骤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
表现的主题有:竹、兰、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鸟有:鸡、鹅、鸭、仙鹤、杜鹃、翠鸟、喜鹊、鹰;昆虫有:鹦鹉、蝴蝶、丰、蜻蜓、蝉,杂虫有:蝈蝈、蟋蟀、蚂蚁、蜗牛、蜘蛛等中国古代花鸟画与人物画、山水画,并列为中国绘画的三大画科。
五代花鸟画大师徐熙作品五代徐熙《豆荚蜻蜓图》局部徐熙,五代南唐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人,—作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
因不屑于踏入仕途,终生置于画院之外,故后人称他“江南处士”或“江南布衣”。
一生未进皇家画院,耳目所习皆为江湖田野,山果渊鱼,所画题材,多为花竹林木、菜蔬药苗、蒲藻虾鱼。
他画翎毛,多为凫雁鹭鸶等野禽,骨贵清秀,后世称之为“野逸派宗师”。
他不慕虚荣,不求奢华,处事宁静淡泊,专心绘画。
擅画江湖间汀花、野竹、水鸟、鱼虫、蔬果。
他常游山林园圃,细察动植物情态,所作花木禽鸟,形骨清秀,独创“落墨”法,用粗笔浓墨草草写枝叶萼蕊,略施杂色,使色不碍墨,不掩笔迹,一变黄筌细笔勾勒、填彩晕染之法,从而创造出“清新洒脱”的花鸟画新风格。
北宋郭若虚曾赞其“学穷造化,意出古今”,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说他这种以“墨笔”为主的画法“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却能充分表现出“神气迥出”的“生动之意”。
更有苏东坡题徐熙《杏花图》诗云:“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
”可见徐熙的画法以墨色为主,近手写意,同时讲究线与色的相互结合,这种注重表现对象精神特质的花鸟画新风格,被后人称为“徐体”。
徐熙虽身居画院之外,但在李璟、李煜两朝仍享有盛名。
据说,后主李煜对他的作品十分看中,收藏其名迹很多,并将他的画挂于宫中。
这种被称为“铺殿画”、“装堂花”的殿堂装饰画,据《图画见闻志》载:“意在位置端庄,骈罗整肃,多不取生意自然之态。
”我们在此看到的《玉堂富贵》图,可能是这类挂在墙上的有装饰意味的绘画。
但不同的是,此画以淡墨勾线,造型生动,以淡彩敷色,给入超逸清雅之感,从中不难看出徐熙也能工精巧一体的花鸟画。
然而仅凭画史的记载,以画家的在野身份来确认徐熙的画旨,过于强调其“野逸”的一面,对徐熙画风的研究不免失之于狭隘。
其实,徐熙的祖父徐温为南唐列祖李昪的义父,李昪篡位后,徐氏家族与南唐主李昪仍保有特殊关系,每以“布衣”身份出入内廷,尤为异数。
3、花鸟画花鸟画在两宋时得到空前发展。
一方面有画院、画家应宫廷堂壁装饰之需而创作的承袭五代“黄家富贵”的花鸟画风;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的水墨花鸟画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不拘陈法,寄情笔墨之中,与院体花鸟画并存而形成鲜明对比。
①精工富丽的院体花鸟画宋初的花鸟画延续了五代画风。
在宫廷画院中,以黄筌的儿子黄居寀为代表的花鸟画;继承了黄筌画风。
作品工笔重彩,富丽华贵。
这种以深入体察自然,力求真实生动、风格端庄富丽、绘制精细不苟的绘画,深得皇室的赏识。
院体风格的确立,甚至影响宋代宫廷达90余年,并一度成为皇家画院评鉴优劣、录用舍去的标准。
院体画的繁荣,宋代历代皇帝特别是宋徽宗的大力提倡起了重要作用。
涌现了一大批技巧高超的花鸟画家,黄居寀、赵昌、崔白、易元吉、吴元瑜、赵佶、李安忠、林椿、李迪等均在艺术上独有专长。
崔白的影响尤大。
黄居寀,是黄筌的三子,深得家传,擅长花竹飞禽,精于勾勒,用笔挺劲,画怪石山水超过其父。
传世作品有《山鹧棘雀图轴》。
作品细腻精工富丽华贵,生机勃勃。
赵昌,善画花果,兼工草虫。
赵昌常于清晨朝霞未干时,观察花木神态,然后描绘,故自号“写生赵昌”。
易元吉,长河人,善画獐和猴。
他除了常深入到山林中观察动物,而且还在家中养各种动物,细致观察、反复实践,所画动物特生动自然。
崔白,工人物、山林走兽,以花鸟画成就最高。
作画重视写生,常不打草稿,放笔挥写。
技巧纯熟,一改黄氏父子的刻板精工的路子,擅于表现不同季节、自然环境中的物象情态,营造出动人真切的气氛。
传世作品《双喜图》,在技巧上融入水墨画的效果,打破了北宋院画“黄氏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
寒雀图崔白赵佶,北宋宫廷花鸟画在徽宗时达到创作高峰。
赵佶在政治昏庸无能,但在书画上却贡献极大,他亲自指导画院创作,勤于实践,造诣精湛,山水、花鸟、人物皆能。
他注重写生做到精工逼真、富丽堂皇。
传他画禽鸟,常以生漆点睛,形成点形突出于画面,亮而有神。
传世作品有《芙蓉锦鸡图》、《瑞鹤图》、《听琴图》等。
中国传统花鸟画的艺术内涵与意义中国传统花鸟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类。
花鸟画传承了千年的传统,被称为“文人雅集”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
这种文化传承了许多理念、思想和价值观念,并为后代留下了无数美好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世界上被广泛认可和赞赏。
一、艺术内涵花鸟画在表现花草鸟兽时,强调线条清晰,构图准确,色调简洁自然,表现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自然主义与写意之美。
它使用淡而不失柔韧的水墨,体现出古人喜爱“留白”、充满意境的表现特点。
花鸟画以花鸟为主要题材,围绕着“化境为形”、“以形寄情”的原则,强调画家对自然的把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通过忠实地描摹花鸟的特点,描绘它们的生动形象,表达画家对花鸟的深刻理解。
花鸟画在表达生命之美、人与自然之间的交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它以特定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直观而生动地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存,表现出中国文化中“君子爱禽兽,小人畏之”的思想和生态保护的价值观念。
二、意义花鸟画是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瑰宝之一,它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花鸟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朝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融合了汉朝、唐朝、宋朝等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道德观等文化谱系贯穿其间,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鸟画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花鸟画不仅在中国有着无数的爱好者和收藏家,也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的欢迎和赞誉。
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画廊、拍卖行等地方,花鸟画都有着不小的市场需求和厚重的价值。
此外,花鸟画也与其他领域相互融合,在诗词、书法、礼仪等方面都有着别具一格的表现和展示。
诗人、书法家们以其独特的魅力,赋予花鸟画更多的美感,丰富了花鸟画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三、结语中国传统花鸟画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起源于古代,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和潮流的变革,而始终被人们所传颂和爱戴。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画艺术中的绘画技法,更营造了一种自然、和谐、协调的美感,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