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主题班会系列---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 格式:pptx
- 大小:13.70 MB
- 文档页数:129
二十四节气惊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惊蛰这一节气的含义、特点和相关习俗。
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感受季节变化。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惊蛰节气的特点和意义。
(2)与惊蛰相关的传统习俗。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惊蛰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生态的影响。
(2)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传承惊蛰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或视频,如盛开的花朵、发芽的树木等,引导学生思考春天的特点和变化。
(2)提问:“在春天里,有一个特别的节气,它标志着万物开始苏醒,你们知道是哪个节气吗?”引出惊蛰。
2、讲解惊蛰的含义(1)解释“惊蛰”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惊”表示惊动,“蛰”指蛰伏的动物。
惊蛰意味着春雷惊醒了蛰伏在地下冬眠的动物。
(2)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惊蛰时节,天气逐渐变暖,雨水增多,大地开始充满生机。
3、惊蛰的特点(1)气候特点气温回升:讲述惊蛰后气温逐渐升高,但早晚温差仍然较大。
降水增加:解释此时雨水增多,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利。
(2)物候现象桃始华:介绍桃花开始盛开,是春天的美丽景象之一。
仓庚鸣:讲解黄莺开始鸣叫,声音清脆悦耳。
鹰化为鸠:说明这一特殊的物候现象,虽然并非真正的鹰变成鸠,而是古人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想象。
4、惊蛰与农业生产(1)讲述惊蛰对农业的重要意义,如农民开始春耕、播种等。
(2)举例说明一些适合在惊蛰时节种植的农作物,如蔬菜、豆类等。
5、惊蛰的习俗(1)祭白虎解释祭白虎的由来和寓意,据说白虎在惊蛰这天会出来觅食,为了避免灾祸,人们会祭祀白虎。
介绍祭祀的方式,如用纸绘制白虎,用生猪肉涂抹其嘴等。
(2)打小人讲述打小人的目的是驱赶身边的小人,祈求好运。
描述打小人的具体做法,如用鞋子拍打纸做的小人等。
(3)吃梨探讨吃梨的原因,有说法是“梨”与“离”同音,寓意远离害虫和疾病。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吃梨的经历。
第1篇一、班会主题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利用。
为了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次班会以“了解二十四节气,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
二、班会时间2022年10月20日三、班会地点学校多功能厅四、班会参与人员全体班主任、全体学生五、班会流程1. 班主任致辞班主任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班会的主题和目的,强调了了解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希望大家通过本次班会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2. 二十四节气知识讲解(1)班主任简要介绍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历史和文化内涵。
(2)播放二十四节气知识短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每个节气的特点。
(3)邀请学生代表上台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二十四节气知识。
3. 二十四节气诗词朗诵(1)邀请学生代表朗诵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感受古人对大自然的赞美。
(2)组织学生分组,分别朗诵不同节气的诗词,增加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4. 二十四节气手工制作(1)发放二十四节气手工制作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制作。
(2)教师现场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作品。
(3)展示学生作品,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工艺奖等。
5. 二十四节气主题演讲(1)邀请学生代表进行二十四节气主题演讲,分享自己对节气的理解和感悟。
(2)评选出最佳演讲奖。
6. 总结发言班主任对本次班会进行总结,强调了解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关爱环境,传承中华文化。
六、班会成果1. 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学生通过手工制作、诗词朗诵等形式,感受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3. 学生在主题演讲中表达了对节气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 学生在互动环节中积极参与,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七、班会反思本次班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
小学惊蛰主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惊蛰这一节气的特点和意义。
2、引导学生观察惊蛰时节的自然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3、通过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理解惊蛰的含义和特点。
(2)引导学生感受惊蛰对自然界的影响。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惊蛰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2)怎样组织活动,使学生能在实践中更好地体会惊蛰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践活动法四、教学准备1、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2、准备一些与惊蛰有关的诗词、故事。
3、准备制作惊蛰手工艺品的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春天万物复苏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春天里,大自然有哪些变化?”从而引出惊蛰这一节气。
(二)讲解惊蛰的含义和特点1、解释惊蛰的含义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醒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2、讲述惊蛰的特点(1)气温回升较快。
(2)雨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
(三)惊蛰与自然的变化1、展示一些惊蛰前后大自然变化的图片,如草木发芽、春花绽放、鸟儿归来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惊蛰会带来这些自然变化?”(四)惊蛰的习俗1、祭白虎讲解祭白虎的习俗由来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这一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吃梨向学生介绍惊蛰吃梨的习俗,以及其背后的寓意。
3、蒙鼓皮讲述蒙鼓皮这一习俗与惊蛰时节春雷的关系。
(五)惊蛰的诗词与故事1、分享一些与惊蛰有关的诗词,如韦应物的《观田家》,让学生感受古人对惊蛰的描绘和感悟。
2、讲述与惊蛰相关的民间故事,增加学生对这一节气的兴趣。
(六)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制作与惊蛰相关的手工艺品,如绘制惊蛰主题的手抄报、制作纸青蛙等。
2、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公园进行观察,记录惊蛰时节的自然现象。
惊蛰节气讲解一、什么是惊蛰节气?惊蛰,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3月5日左右。
在这一天,阳气开始升发,大地回春,万物生长,气候逐渐变暖,是表示春天开始的节气。
在惊蛰节气到来之际,冬天的寒冷逐渐减弱,春天的气息渐浓,人们开始感受到徐徐回暖的气息,万物生发出新的生机。
二、惊蛰节气的气候特点惊蛰节气标志着春天的开始,在这一时期,气温逐渐回升,昼夜温差逐渐减小,阳光逐渐变得温暖,昼夜长短逐渐接近。
从天气方面来说,惊蛰节气多雨水,天气比较潮湿,大地开始解冻,开始进入春季里最寒冷潮湿的日子。
此时,要注意添衣保暖,同时要预防寒潮雨雪引发的感冒等疾病。
三、惊蛰节气的农事活动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每个节气都有着特定的农事活动。
惊蛰节气是春耕开始的节气,农民们在这一时期会陆续进行春季耕种工作。
他们开始翻耕土地,施肥种子,为新一年的农作物生长做准备。
惊蛰时节农事繁忙,是农民们希望有个好收成的时候。
四、惊蛰节气的饮食养生惊蛰节气是一个气温回升、气候湿润的时候,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适合以清淡爽口的食物为主。
在饮食方面,可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芦笋、菠菜、苹果等,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五、惊蛰节气的养生保健根据中医养生学的理论,惊蛰节气正是阳气初现、气候逐渐回暖的时候,人们要注意保护阳气,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在这一节气里,可以多参加户外活动,晒太阳,保持心情愉快,有助于调整身体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
结语惊蛰节气,是一个春天开始的节气,它标志着大地苏醒、生机勃勃的时刻。
在这一节气里,人们开始行动,农民们开始春耕,市民们也要注意保护阳气,调养身体,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个节气里,保持健康,充满活力,享受春天的美好。
二十四节气主题班会黑板1. 冬至篇:- 传统习俗:了解冬至的起源和传统习俗,如吃饺子、祭祀祖先等。
- 饮食健康:介绍冬至时的营养需求,如多摄入热量、多喝汤等。
- 心理调适:讨论冬至为一年中最短的白天,如何调整心态迎接寒冷的冬季。
2. 小寒篇:- 预防感冒:分享小寒时节防感冒的注意事项,如保持室内通风、勤洗手等。
- 保暖措施:讨论如何适应寒冷天气,如穿多层衣物、使用暖手宝等。
- 美食推荐:分享小寒时节的美食,如热汤、炖菜等,让同学们了解并尝试制作。
3. 大寒篇:- 冬季运动:介绍适合大寒时节的户外运动,如滑雪、冰上运动等。
- 饮食保健:讨论大寒时节应该如何调整饮食,如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喝姜汤等。
- 应对寒冷:分享防寒的技巧,如保护好头部和四肢,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4. 立春篇:- 春联和习俗:了解春节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等,感受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
- 新年计划:分享每个人在新年时制定的计划和目标,激励彼此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 饮食健康:介绍立春时的饮食调整,如多吃蔬菜水果、减少油脂摄入等。
5. 雨水篇:- 肌肤护理:讨论雨水季节肌肤的保湿和保护,如使用保湿霜、避免长时间淋雨等。
- 雨水的特点:了解雨水季节的气候变化,如降雨量增多、湿度较高等,请同学们积极应对。
- 雨季交通安全:强调在雨季里,注意行车安全和出行注意事项,如减速慢行、及时修护车辆等。
6. 惊蛰篇:- 节气知识:介绍惊蛰这个节气的由来和特点,如气温变暖、蛰虫苏醒等。
- 春季养生:分享惊蛰时节的养生方法,如饮食清淡、适量运动等。
- 积极心态:鼓励同学们迎接新的季节和新的挑战,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节气之惊蛰春雷惊醒冬眠的生物春天的开始节气之惊蛰春雷惊醒冬眠的生物春天的开始春天,是大地苏醒的季节。
在中国的传统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让人翘首以盼的节气,那就是“惊蛰”。
这一天,雷声轰隆,冬眠的生物开始苏醒,大地也迎来了春天的开始。
一、春雷惊醒冬眠的生物1.1 动物苏醒“春雷惊蛰,百兽出游”,正是因为春雷声的出现,才能唤醒沉睡在冬季中的各类动物。
熊猫、松鼠、黄鼠狼等动物都在冬眠期间陷入了深度休眠状态,但随着春雷的响起,它们蜷缩的身躯逐渐苏醒,开始活动。
1.2 植物复苏在冬天沉寂了好几个月的植物,也因为惊蛰而开始焕发生机。
以杏花、梨花为代表的一些早春花卉,在春雷助威下,开始挤出嫩芽,逐渐绽放出引人入胜的花朵。
此外,春雷的出现还能促使树木的茁壮成长,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
二、春天的开始2.1 大地回春随着冬眠生物的苏醒和植物的复苏,大地也开始逐渐回春。
阳光逐渐增多,温度也逐渐回升,寒冷的冬季被取代,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愉悦的感觉。
每年的这个时候,大地仿佛换上了新的衣装,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2.2 农事开始在农业社会中,惊蛰标志着田间耕作的开始。
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犁田、播种、施肥等一系列农事活动也开始有序进行。
春雷惊蛰的到来,让农民们更有信心地开展农田工作,为新一年的农作物丰收奠定基础。
2.3 春季运动惊蛰节气的到来,也标志着气温的回升和天气的逐渐好转。
这对于户外运动爱好者来说,是一个好的时机。
徒步、登山、马拉松等户外活动开始逐渐增多,人们积极参与其中,享受春日的阳光和清新空气。
三、春雷与民俗习俗相传春雷能助人消灾、催生万物,因此,在我国的一些民间习俗中,春雷有着独特的地位。
3.1 擂花在一些地区,惊蛰这一天,人们会选一颗适合的桃树,在树下摆上鞭炮和丰盛的食物,然后用重物击打桃树,以模拟春雷的震撼力,据信这样可以让桃花更加茂盛、带来好运。
3.2 踏青春天是户外活动的好时机,到了惊蛰这一天,许多人会选择外出踏青。
惊蛰主题教育活动方案惊蛰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和目的“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它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到来,也是新一年种植农作物的重要时期。
同时,“惊蛰”还有一个寓意:冬天的沉寂破碎,大地万物开始苏醒。
以“惊蛰”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去认识春天的到来,了解生命的蓬勃与成长,以及如何调整心态面对新的挑战。
本次教育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与综合能力。
二、活动内容与形式1.春季植物观察在这个教育活动中,学生们将亲自体验春天的到来。
他们可以每人选择一种春季植物进行观察和照料,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进行比较分析。
同时,学生还可以研究植物的特征、生命周期和繁殖方式等方面的知识。
形式:个人观察、小组讨论、实地考察。
2.摄影展览学生可以以春季为主题,利用手机或相机拍摄自然景观、植物、昆虫等,展示春天的美丽场景。
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摄影展览的形式,表达出对春天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形式:摄影比赛、展览。
3.春天的音乐会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演奏春天相关的音乐,或是编写原创的音乐作品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美好期望。
此外,学生还可以组织音乐会,分享自己的音乐才华,给大家带来欢乐与感动。
形式:音乐演奏、原创音乐创作、音乐会。
4.春季绘画与手工制作学生可以利用水彩、油画、素描等技法,表现春天的美丽景色、万物复苏的场景等。
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手工制作春卷、花灯、竹编等,体验传统文化与创意设计的结合。
形式:绘画展示、手工制作。
5.情景剧表演通过情景剧表演春天的故事,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到春天带来的喜悦和希望,同时也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形式:情景剧表演、主题讨论。
三、活动进度安排为确保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并分配相应时间。
1. 活动准备阶段(1天)- 教师讲解活动的背景、目的和内容。
二十四节气故事之惊蛰中国传统节气惊蛰,关于这个节气你知道多少有关学问和故事呢?你知道吗,从今日起先,天气回暖,各种小虫子完毕冬眠起先醒来,吃梨,据说可以洗涮干净肠子,还有好多好多呢,一起看看吧。
二十四节气故事:惊蛰惊蛰惊蛰,古时称启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它的降临标记着仲春(即春季的其次个月)季节的起先。
所谓惊蛰,就是指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昆虫入冬藏伏于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
《月令七十三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事实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转暖才是使它们完毕冬眠、惊而出走的缘由。
就农事活动来说,惊蛰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被劳动人民视为春耕起先的日子。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留。
这时,天气转暖,万物复苏,大局部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惊蛰季节一般有吃梨、蒙鼓皮、祭白虎等习俗。
黄帝战蚩尤惊蛰的一个比拟具有代表性的现象便是雷鸣。
过去人们无法说明这种现象,便认为是天庭的雷神在击鼓,发出隆隆雷声。
于是,民间也会蒙鼓皮敲鼓来赐予回应。
此后,惊蛰蒙鼓皮的习俗始终持续至今。
不过,大家或许不知道,最早的蒙鼓皮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黄帝战蚩尤的神话传闻呢。
当年,黄帝战胜炎帝之后,被四方诸侯拥护为天子,唯独蚩尤不情愿臣服,而且三番五次前来挑战,妄图颠覆黄帝的统治,取而代之。
蚩尤生性残暴好战,手下八十一个弟兄也个个骁勇善战。
传闻他们都是兽身人首、铜头铁额、取食沙石。
就在蚩尤出征前,恰巧在庐山脚下发觉了铜矿,这让蚩尤的队伍很快就装备起了铜制的包括剑、矛、戟、盾在内的各种先进兵器。
眼看着装备精良的蚩尤联合风伯、雨师和夸父几个同样不服黄帝的部族,气场汹汹前来挑战,黄帝犯难了。
黄帝慈爱爱民、厌恶杀伐。
他曾不止一次劝告蚩尤休战,奈何蚩尤不听劝导,屡次侵扰边界。
面对此次来犯,黄帝叹息不已:我假设让位于蚩尤,天下子民定难逃劫难;我假设姑息蚩尤,那必是养虎为患!思前想后,黄帝只得亲自率兵出征。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惊蛰》教案设计与思考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知道在每年的一个特定时间,春天将要到来。
(2)学会正确识字,辨认生字和生词。
(3)掌握表达与书写句子的基本能力,识别并能够运用简单的句子。
(4)能够用合理的方法经营时间,合理安排学习生活。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和思考文本,培养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
(2)学会思考,根据故事情节自己编写骆驼过河的情景。
(3)能够阅读文本并理解文本中的主要信息,提高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
(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写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鼓励他们热爱自然,爱护大地。
(2)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克服挑战。
(3)教育学生要悲天悯人,同情他人。
二、教学策略1.交互式教学法可以通过分组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能够在讨论和交流中学习到新知识。
2.任务型教学法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任务的要求设定有关的学习目标,由学生通过本身的思考和探究来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游戏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热身环节(1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本节课的主题,有必要进行热身环节。
可以通过观看图片,自由交流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知导入(20分钟)通过两段视频来导入,让学生对惊蛰有一个初步了解。
然后通过教师的介绍,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个节气。
3.故事阅读(30分钟)阅读《惊蛰》一文,帮助学生理解惊蛰的原因和时间,激发他们对节气的认识和认可。
4.讨论(20分钟)在小组内讨论,通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来进行讨论。
有助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惊蛰的意义和作用。
5.书写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抄写文本中的重要句子,让学生在书写中体会语言之美,同时运用到他们的写作能力。
6.游戏环节(20分钟)通过游戏,让学生更好的巩固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十四之节气之惊蛰,桃红梨白燕归来【摘要】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标志着春天正式开始。
在这个节气中,桃红梨白,燕子归来,春意盎然。
惊蛰节气源自古代农耕文化,代表着大地苏醒的时刻。
气候特征上,惊蛰时节天气逐渐暖和,昼夜温差增大,是桃花、梨花盛开的季节。
人们在惊蛰节气中会进行一系列习俗,如祭龙、吃春饼等,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此时的饮食以清淡养生为主,多吃蔬菜水果,有助于清肝明目。
而初春鸟儿的回归更是美丽的春景之一,桃红梨白的花海中,燕子在空中翱翔,给人们带来无限生机。
强调惊蛰节气的重要性,展望春天的美好景象,呼吁人们珍惜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惊蛰、桃红梨白、燕归来、历史起源、气候特征、习俗风情、生活养生、初春鸟儿、饮食、养生、重要性、春天、美好景象、珍惜自然1. 引言1.1 介绍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体系,用来标志天气的变化和农事的时机。
它源自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和天文观测,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气候变化的认知和总结。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基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主要是根据春秋两分点和夏至、冬至两至点的位置确定。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现象,标志着不同季节的开始或者变化。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人们用来指导农事、生活和节庆活动。
它不仅是农作物的生长时机,更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会和感悟。
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1.2 介绍惊蛰节气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
惊蛰一词源自古代农耕文化,意味着“阳气惊动”。
在这个时节,大地开始被阳光和雨水唤醒,万物复苏,冬眠的动植物开始苏醒,春天的气息渐渐浓厚起来。
大班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优秀教案大班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优秀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1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1.能够借助拼音和已有的识字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2.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惊蛰这一节气到来时自然界的物象变化,体会春天到来时的明媚氛围和小动物们的欢快情绪,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教学准备:电脑课件、小动物头饰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儿歌导入: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大家读的《二十四节气歌》还记得吗?(课件出示,齐读)你们知道这里的“惊”指什么节气吗?(惊蛰,出示课题)惊蛰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这里的“蛰”是指冬眠的小动物在这一冬天里不吃不动,呼呼大睡,等到春天来临,天气转暖的时候,沉睡了一冬的小动物就会被春雷惊醒,这一节气就叫“惊蛰”被惊醒的小动物都有哪些表现呢?你们想知道吗?引入课文二、认读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借助拼音自己试着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拿笔划出来,多读几遍,也可以互相读给同桌同学听(二)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正确2.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读jīng xǐng xiǎo jīn shé shēn lǎn yāo dòng xué惊醒小金蛇伸懒腰洞穴gǎn dào感到huàn xǐng cìi wèi suō chéng yì tuán bié chǎo唤醒刺猬缩成一团别吵wēn nuǎn温暖3.这些词语去掉拼音还认识吗?4.把生字单独拿出来你还会读吗?小老师领读(三)再读课文,不但读正确,还要读流利(生练读后,指名读检查效果)三、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天的美好和小动物的欢快心情(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文中写了哪几个小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三)汇报,点拨:1.抓住小金蛇唤醒伙伴的话、小刺猬的“喃喃自语”、快嘴巴青蛙“高兴的大喊”,指导学生体会小动物们冬眠醒来后的欢快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语言2.抓住描写小金蛇、小刺猬、快嘴巴青蛙动作、心情的词句,如“伸懒腰”“欢欢喜喜”“缩成一团”“眯缝”“懒洋洋”“蹦到洞口”“忸怩地走出”等让学生通过做动作、表演进行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天的美好3.分角色朗读课文(四)创造性表演先小组合作练习,再到前台表演,评价四、小结:春天多么温暖,春天多么美好,同学们,小动物们都行动起来了,让我们也快快走出家门,去寻找春天,投入到春天的怀抱吧!五、拓展阅读(一)阅读小诗《唱春天》春天春天天气真好,花儿都开了,杨柳树枝对着我们弯弯腰蝴蝶姑娘飞来了,蜜蜂嗡嗡叫,小白兔儿一跳一跳又一跳春风吹来了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醒了青蛙,吹来了燕子,吹得小雨轻轻下,我们都来种丝瓜春雨滴答滴答小下雨啦种子说:“下吧下吧,我要发芽”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小朋友说:“下吧下吧,我要种瓜”滴答滴答小下雨啦春姐姐变戏法沙沙沙、沙沙沙,春姐姐变戏法,她放下雨帘子,悄悄地变呀变,她收起雨帘子,哇、大地变美了:小草儿青了,柳树绿了,小燕子飞来了,春天来到了 )(二)《童年书架》有关文章)大班二十四节气之惊蛰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会写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小班惊蛰节气教案及反思
1、二十四节气惊蛰1、活动由来: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时间在公历3月5-6日之间这是正确的。
以前有人说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这是不对的,农历与公历日期是较大的出入。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2、思维导图:三、活动时间:2019年2月四、活动地点:艾思坦实验幼儿园惊蛰课程教案小班教学方案年级组小班组总课时1
2、主题名称惊蛰艺术可爱的小虫子课时总长15分钟背景分析蛰就是指虫之类的动物还在睡觉。
人们都说只要惊蛰一过天气就会渐渐地开始变暖,虫儿就会出来了。
我这里有好多漂亮可爱的小虫子,你们想看吗?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撕纸的技能,继续巩固基本的粘贴方法。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
3、感受尝试学习的快乐。
教学准备自然界小昆虫的图片、彩色卡纸、彩笔、课件(撕纸昆虫的作品)教学重点学习撕纸的技能教学难点利用撕好的图形粘贴成一幅有意义的画学与教活动设计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课题。
1、欣赏大自然中各种小昆虫的图片,导入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用撕纸的方法来表现小昆虫。
【二年级作文】二十四节气之惊蛰_100字
惊蛰,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节,标志着春天真正到来的开始。
在这个节气里,天气开始转暖,春雷开始震响,冬眠的动物醒来,大地万象复苏。
惊蛰的到来让我想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里有一只小青蛙,它在一个冬天的晚上经过一片田野时被寒风吹得冻得直哆嗦。
它想:“冬天真是太冷了,我都快冻僵了。
我多么希望春天快点来啊!”
就在这时,小青蛙突然感到一阵暖意袭来。
它顺着暖意循声寻找,最后找到了一个被寒风吹倒的乌龟。
小青蛙帮助乌龟翻过身来后,乌龟感激地说:“谢谢你救了我!你是谁?”小青蛙说:“我是一只小青蛙,正在啃冻冰果实。
”乌龟说:“冻冰果实是这个季节的食物,很好吃的哦!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吃?”小青蛙高兴地答应了。
两只可爱的小动物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冬天,他们互相取暖,互相帮助。
终于有一天,他们听到了春雷的声音,惊蛰来了!小青蛙兴奋地跳了起来,它知道,春天终于到了。
从此以后,小青蛙和乌龟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一起游泳、一起晒太阳,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春天。
他们知道,友谊和互助是最珍贵的财富。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惊蛰节气的意义,它不仅是春天的开始,也是一个团结友爱的时刻。
就像小青蛙和乌龟一样,只有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我们才能度过一个美好的春天。
所以,我决定在这个节气里多做好事,多帮助身边的人,让这个世界充满温暖和爱。
惊蛰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背景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此时,天气转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惊蛰这一节气的特点和意义,特开展本次主题班会。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惊蛰的节气特点、习俗和相关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了解惊蛰的节气特点和相关习俗。
(2)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难点理解惊蛰节气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五、教学准备1、收集惊蛰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视频、故事等。
2、准备与惊蛰相关的道具,如纸和笔、彩泥、手工剪刀等。
3、制作教学 PPT。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播放一段春雷滚滚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感受春天的气息。
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声音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季节?”引出惊蛰这一主题。
(二)知识讲解(15 分钟)1、利用 PPT 展示惊蛰的图片,讲解惊蛰的含义和时间。
2、介绍惊蛰的节气特点,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春雷始鸣、万物复苏等。
3、讲述惊蛰的习俗,如祭白虎、打小人、吃梨、蒙鼓皮等,并解释这些习俗的由来和意义。
(三)小组讨论(1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惊蛰时节,大自然有哪些变化?2、你们在生活中还观察到了哪些与惊蛰相关的现象?3、如何在惊蛰时节保持身体健康?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四)手工制作(15 分钟)1、让学生用彩泥制作自己心目中的惊蛰场景,如苏醒的小动物、发芽的植物等。
2、指导学生用手工剪刀剪出各种形状的纸,拼贴成一幅惊蛰的图画。
(五)总结分享(10 分钟)1、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并简单介绍创作思路。
2、总结本次班会的主要内容,强调惊蛰对于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节气变化,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年级作文】二十四节气之惊蛰_100字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3月中旬。
这个时候,冬天的寒气开始消退,大自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季节。
惊蛰的意思是“蛰伏的昆虫被惊醒了”。
春天的气息逐渐来到了大地上,万物苏醒。
小动物们也开始活动起来。
在惊蛰这一天,我们可以看到春天在悄悄地到来。
树上的枯枝开始长出新的嫩芽,花儿也开始绽放。
草地上,一些小昆虫也开始出来活动了。
惊蛰这一天,春雷开始响起,大地变暖了,雪水融化,河流开始解冻。
农民们也开始播种,准备丰收的季节。
与春天一起到来的还有一些小动物。
蜜蜂开始采集花蜜,蚂蚁们也会忙碌地工作,把它们的食物搬回家中。
惊蛰也是一个温暖明媚的日子,大家都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阳光明媚的天气让人感到舒服,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活动空间。
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代表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
在这一天里,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的美丽变化,也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希望。
中班惊蛰节气教案中班惊蛰节气教案篇1活动名称:《惊蛰》活动目标:1.知道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
2.了解惊蛰节气的由来、特征以及相应的民间习俗,知道惊蛰的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变化。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课前了解过相关二十四节气知识,会背《二十四节气歌》。
物质准备:ppt课件、儿歌《二十四节气歌》活动过程:一、儿歌导入。
1.小朋友,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遍《二十四节气歌》。
2.今天是3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你们知道是哪个节气吗?3.惊蛰节气到了,会有哪些什么变化呢?(天气特征、动物、植物)二、了解惊蛰的特征。
1.了解惊蛰的由来、气候特征。
(1)“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2)惊蛰一到。
天气转暖,昆虫和细菌开始活跃,容易滋生疾病,小朋友要勤洗手,讲卫生,多运动,预防疾病。
(3)惊蛰过后,农名伯伯也会开始忙着挖地、耕种,开始新的一年的田间劳作。
2.了解惊蛰的相关民间习俗(1)打小人赶霉运。
(2)敲房梁。
(3)吃炒虫。
(4)吃梨。
三、欣赏图片,了解惊蛰到动植物的变化1.请你来看一看,你在图片中观察到了什么?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除了电视机上展示的惊蛰的变化以外,你还有哪些惊蛰的发现?教师总结:田野长出的青翠小麦已经拔节,油菜开始见花,茶树渐渐开始萌动;惊蛰后,冬眠的动物苏醒了,小刺猬、小松鼠、小燕子,蜈蚣、百虫、蛇、青蛙等小动物们从冬眠中苏醒了。
一些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昆虫们开始变多。
到处都是一片鸟语花香的'景象。
中班惊蛰节气教案篇2活动目标乐于发现惊蛰节气万物复苏的变化。
知道惊蛰时万物复苏。
能模仿“轰隆轰隆,惊蛰来了,春雷响了,XXX了”的固定句式描述惊蛰时事物变化的现象。
活动准备经验准备:幼儿知道部分动物在冬天会冬眠。
课件准备:“惊蛰节气”图片;“雷声”音效;“黄鹂啼叫”音效;“万物复苏”音频及组图;“春雷还叫醒了它们”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