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浒传》与英雄传奇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7
四大传奇名词解释
四大传奇指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名著,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1.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中心,展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的衰落和上层社会的虚伪与荒谬。
2. 《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所著的一部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融合了佛教、道教和民间传说,寓意着人性的矛盾与修行的意义。
3. 《水浒传》是明代作家施耐庵所著的一部英雄传奇小说,描写了宋朝末年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的抗金故事,以歌颂他们的英勇和忠诚。
4. 《三国演义》是明代作家罗贯中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描述了中国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和英雄人物的故事,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小说之一。
《⽔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中国古代⽂学史笔记《⽔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浒传》类⼩说通常被称为英雄传奇,与《三国志演义》类历史演义⽐较:(⼀)共同点即主要⼈物和题材都有⼀定历史根据。
(⼆)相异点:1.前者⼀般从宋元⼩说话本中“说公案”、“朴⼑、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类发展来;后者由“讲史”话本演化⽽成。
2.前者重塑造⼀个或⼏个传奇式英雄⼈物;后者重描写⼀代兴废或见朝历史;3.前者故事虚多于实,甚⾄主要出于虚构;后者⽐较注重依傍史实。
4.使前者有可能突破历史事实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事的圈⼦,将⽬光移向民间⽇常的⽣活和普通的⼈。
第⼀节《⽔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
(⼀)南宋宋江故事在民间⼴泛流传。
(⼆)宋末元初龚开作《宋江三⼗六⼈赞》完整记录36⼈的姓名和绰号;罗烨《醉翁谈录》著录如“青⾯兽”、“花和尚”、“武⾏者”等说话名⽬,显然是独⽴⽔浒“⼩说”;《⼤宋宣和遗事》写杨志卖⼑、智取⽣⾠纲等,笔墨虽简略,但已把⽔浒故事联缀,展现《⽔浒传》原始⾯貌。
(三)元⼤批“⽔浒戏”。
对宋江等形象刻画较集中,但性格不很⼀致,⽆共同的主题,不过“三⼗六⼤伙,七⼗⼆⼩伙”、“寨名⽔滩,泊号梁⼭”说法⼤体相同。
⼆.《⽔浒传》作者,明代有四种说法:(⼀)嘉靖间最早著录此书的⾼儒《百川书志》题作“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同时郎瑛《七修类稿》有类似记载。
(⼆)⽥汝成《西湖游览志徐》、王圻《稗史汇编》等认为罗贯中作。
(三)万历间胡应麟《少室⼭房笔丛》中说施耐庵作。
(四)明末清初⾦圣叹《第五才⼦书⽔浒传》提出施作罗续说,即“施耐庵《⽔浒正传》七⼗卷”,后30回是“罗贯中《续⽔浒传》之恶札也”。
⽬前学者多从第⼀说。
三.《⽔浒传》版本。
(⼀)7种不同回数版本,⽽从⽂字详略、描写细密来分,有繁、简本之别:繁本有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3种;简本则有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4回本等;另,简本中也有120回本和不分卷本。
明代四大奇书是什么明代四大奇书是什么?人们通常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奇书”。
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明代四大奇书资料,希望对你有用!人们通常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奇书”。
这四部小说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的杰作《三国演义》,以历史为结构的形式,陈寿的《三国志》已为它奠定了基本框架。
作者叙说三国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国故事总与其它两国有内在的联系。
诚如毛宗岗《读三国志法》所说的:“《三国》一书,有首尾大照应,中间大关锁处”;“自首至尾,无一处可断”。
这种结构形式在西方的历史小说中是罕见的,研究者称之为绳辫式结构。
英雄传奇的典范《水浒传》,其结构形式,用金圣叹的术语,叫做“鸾胶续弦法”,即描写一个人物的经历时,与互不相识的另一个人物在特定的场合相遇,从而引出另一个人物的故事。
例如,鲁智深倒拔杨柳树引出林冲,宋江于柴荣家中一绊引出武松。
此种结构的关键,在于精心构思一个特定的场合,使一个人物故事过渡到另一个人物故事,必须自然而巧妙。
用今人的概括,《水浒传》乃是扣环式结构:一个或二三个好汉的故事叙说完毕,自然地引出另一个或二三个好汉的故事,环环相扣,最后一百零八个好汉聚义梁山。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总结得好:“《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便是一篇列传。
至于中间事迹,又逐段自成文字。
”神魔鬼怪小说的翘楚《西游记》,其故事情节由三个部分组成:孙悟空的出世、学艺和造反;取经缘由和唐僧来历;唐僧师徒四人的西天取经历程。
由于受原来唐僧西天取经故事题材的限制,《西游记》采用了单线发展的纵式结构。
但作者凭其高超的艺术手腕,把错综复杂、光怪陆离的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统一、完整的巨大结构中,人们称之为珠链式结构。
人情世态小说的首创者《金瓶梅词话》,其结构特点是透过家庭看社会、人生和时代。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景阳冈位于山东省聊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处的张秋镇境内,为《水浒传》描述的武松打虎故地,也是大型龙山文化遗址。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浒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
武松是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
因其排行在二,又叫“武二郎”。
实用文档
血溅鸳鸯楼后,为躲避官府抓捕,改作头陀打扮,江湖人称“行者武松”。
武松曾经在景阳冈上空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因此,“武松打虎”的事迹在后世广为流传。
实用文档。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水浒传》类小说通常被称为英雄传奇,与《三国志演义》类历史演义比较:(一)共同点即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历史根据。
(二)相异点:1.前者一般从宋元小说话本中“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类发展来;后者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
2.前者重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英雄人物;后者重描写一代兴废或见朝历史;3.前者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后者比较注重依傍史实。
4.使前者有可能突破历史事实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大事的圈子,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一.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
(一)南宋宋江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二)宋末元初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完整记录36人的姓名和绰号;罗烨《醉翁谈录》著录如“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话名目,显然是独立水浒“小说”;《大宋宣和遗事》写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等,笔墨虽简略,但已把水浒故事联缀,展现《水浒传》原始面貌。
(三)元大批“水浒戏”。
对宋江等形象刻画较集中,但性格不很一致,无共同的主题,不过“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寨名水滩,泊号梁山”说法大体相同。
二.《水浒传》作者,明代有四种说法:(一)嘉靖间最早著录此书的高儒《百川书志》题作“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同时郎瑛《七修类稿》有类似记载。
(二)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徐》、王圻《稗史汇编》等认为罗贯中作。
(三)万历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说施耐庵作。
(四)明末清初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提出施作罗续说,即“施耐庵《水浒正传》七十卷”,后30回是“罗贯中《续水浒传》之恶札也”。
目前学者多从第一说。
三.《水浒传》版本。
(一)7种不同回数版本,而从文字详略、描写细密来分,有繁、简本之别:繁本有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3种;简本则有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4回本等;另,简本中也有120回本和不分卷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单选B1、《白华楼藏稿》的作者是()。
A.茅坤B.归有光C.宋濂D.王慎中【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茅坤著有《白华楼藏稿》等。
参见教材P230。
2、被金圣叹称之为“第五才子书”的是()。
A.《三国演义》B.《红楼梦》C.《西游记》D.《水浒传》【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金圣叹把《水浒传》和《离骚》、《庄子》、《史记》、杜诗并列,称之为“第五才子书”。
参见教材P195。
3、()标志着中国神魔小说的最高成就。
A.《水浒传》B.《西游记》C.《儒林外史》D.《聊斋志异》【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西游记》是明代神魔小说的代表,它创造了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奇幻世界,标志着中国神魔小说的最高成就。
参见教材P197。
4、()被视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
A.《水浒传》B.《红楼梦》C.《三国演义》D.《西游记》【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水浒传》被视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
参见教材P193。
5、()被称作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A.刘基B.袁凯C.宋濂D.杨士奇【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宋濂学识渊博,明初朝廷的礼乐制作多经他裁定,因而被称作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参见教材P228。
6、百回本《西游记》大体可以分为()部分。
A.六个B.五个C.四个D.三个【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百回本《西游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参见教材P199。
C1、传奇《鸣凤记》表现忠奸斗争,其中正面人物是()。
A.严嵩B.赵文华C.董传策D.鄢懋卿【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鸣凤记》直接将嘉靖年间的政治斗争搬上戏曲舞台,一方面铺写严嵩、严世藩父子及其爪牙赵文华、鄢懋卿等人祸国殃民的罪行,另一方面描写杨继盛、董传策、邹应龙等十来位忠臣义士及其家人针锋相对的反严斗争,把他们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喻为“朝阳丹凤一齐鸣”,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黑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见教材P225。
2、茶陵诗派的代表作家是()。
名著三、《水浒传》——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1.作品简评《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白话为主体的长篇小说,相比较《三国演义》而言,更加口语化,也更容易为一般读者接受。
因为《水浒传》的空前成功,也带动了明清白话小说的进一步繁荣。
除了开创长篇小说白话为主体的先河之外,《水浒传》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首先,就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能刻画出内容更加复杂的性格,人物性格因环境而形成,同时随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人物形象带有一定的理想化色彩,同时又能够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
第二个方面,就是在情节的设置上,《水浒传》不单以情节的生动紧张取胜,还有较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
第三个方面,是在语言的运用上,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
最后,在艺术结构方面,与内容相适应,前七十回连环套式的艺术结构独具特色。
2.主要人物情节(1)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在渭州城,史进遇到鲁提辖和李忠。
三人来到渭州城潘家酒楼,谈得正高兴,忽然听到隔壁有人啼哭,鲁达嫌烦,喊来酒保,了解原因。
鲁达知道这对卖唱的父女是饱受有钱有势的郑屠户逼迫。
最后郑屠被鲁达三拳活活地打死了。
大闹五台山——鲁达打死了镇关西逃离。
恰好遇见金老汉,引荐到五台山做和尚。
鲁智深抢了一位汉子的酒,喝下一桶,被寺监带了二三十个人拦住教训一顿。
鲁智深拳打脚踢,把众人打得东倒西歪。
另一日,鲁智深,又喝酒又吃肉,酒劲上来,一膀子撞在亭子柱上,把亭子撞塌了。
守门和尚见状不敢给他开门,鲁智深愤怒地拔起一根木头朝大门两边的金刚塑像打去,推翻供桌。
长老不能容忍鲁智深的无礼,推荐他到东京大相国投靠智清大师。
大闹野猪林——林冲被开封府尹刺配沧州城。
两位公差收了高俅的亲信陆虞候的钱财,准备在途中杀害林冲。
走到野猪林时,两人正要举水火棍朝林冲打去时,鲁智深凌空飞来,解救了林冲。
(2)林冲林冲误入白虎堂——林冲和妻子来到隔壁岳庙烧香时,碰见智深正在舞弄刀枪,两人结为兄弟。
中国小说欣赏之一:历史演义小说与英雄传奇小说一、两类小说的发展史中国小说产生以来,演绎历史与谱写英雄一直是绵延不衰的两个主题,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本单元所选的两部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这两个主题有共性,主要表现为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在叙史的同时关照英雄人物,如《三国演义》;也有各自的特点,像《水浒传》基本上是群雄谱,当然小说一开始也写宋朝廷乐极生悲,京师流行瘟疫,请人祈禳天灾,结果却放出一百零八个魔君,这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演绎着历史,但总的说是以歌颂英雄为主。
1.历史演义系列小说《三国演义》自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以后,模仿它的历史演义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一个最重要的流派。
《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后产生了列国志传系列小说、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以及宋史演义和明史演义系列小说,主要有《新列国志》(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蔡元放)、《隋唐志传》等,其中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中的《隋唐演义》(褚人获)是影响最大的一部。
《隋唐演义》共20卷100回,叙述的内容始于隋文帝伐陈,终于唐玄宗还都而死,历时170余年。
小说所涉事件多,时间跨度长,头绪庞杂,但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杂而不乱,松而不散,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小说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是以隋炀帝、朱贵儿为中心人物的隋末宫廷故事,一是以秦琼、单雄信、程咬金为中心人物的“乱世英雄”起兵反隋的故事;一是以唐明皇、杨贵妃为中心人物的唐代宫廷故事。
其中瓦岗寨英雄起兵反隋部分,艺术地描写了隋末历史现实,颂扬了这些草莽英雄的侠义勇武,人物形象也较为鲜明生动。
有人评说《隋唐演义》吸收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创作特色同时又有一些新意,它既有真实的历史线索可寻,又塑造了一群草莽英雄的形象,而且还能看到才子佳人小说的踪影。
2.英雄传奇系列小说《水浒传》的问世,也为英雄传奇小说铺平了道路。
在此后的英雄传奇创作中,以说唐、说岳与杨家将系列最为突出,各自影响最大的作品分别为《隋史遗文》(袁于令)、《说岳全传》(钱彩、金丰,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和《杨家府演义》(纪振伦,又名《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传》)。
《水浒传》主要内容概括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农民
起义为背景的英雄传奇小说。
小说通过描写梁山泊108位好汉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忠义、勇敢和正义感,以及对腐败统治的反抗。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性格鲜明,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
峰之作。
《水浒传》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起义、招兵、征战
和收尾。
首先,故事以宋江被冤枉入狱为开端,他在狱中结识了好友卢
俊义和吴用,三人一起踏上了反抗腐败统治的征程。
他们在梁山泊
山寨聚义,各路英雄纷纷前来投奔,形成了梁山泊108将的强大势力。
其次,宋江等人开始了对抗腐败官员的征战。
他们先后攻陷了
东京、占领了梁山泊,成为了一支强大的反抗力量。
在这一过程中,每位好汉都有着自己的悲欢离合,展现了他们的忠义之心和对正义
的追求。
接着,梁山泊的力量逐渐壮大,他们与朝廷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
他们在战场上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成为了朝廷的威胁。
然而,他们也面临着内部的矛盾和挑战,如何处理好内部关系成为了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最后,梁山泊的故事以朝廷赐恩,梁山泊好汉改邪归正的结局结束。
他们在朝廷的赐恩下,成为了抵御外敌的重要力量,继续为国家的安宁作出贡献。
总的来说,《水浒传》通过梁山泊108将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同时也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离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反映古代社会的文学巨著,也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性思考的作品。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考核题1603 汉语言文学刘来凤1、任选《聊斋志异》中一篇,写出小说名,故事梗概,并简单进行评析《聊斋志异》之《小翠》(1)故事梗概:越人王太常幼年曾庇一狐躲过雷霆劫,长大后官运亨通,仕途坦荡。
后育一子,却是个痴儿,至十六岁仍不辨牝牡。
王甚忧之。
忽一日,有妇人挈一绝色少女登门,自请为妇。
王大喜,遂纳之为媳。
女过门后,常与痴儿嬉闹,公婆难免对其出格行为表示了不满。
后,王太常结怨于同僚,险遭馋劾。
幸小翠急中生智,令其化险为夷。
某日,小翠将痴夫置于热汤中闷之,竟令其病癒。
后小翠不慎将公公的一件名贵瓷器打破,遂遭垢骂。
翠大怒,念己屡屡有恩于公家,殊料公家待己如此苛刻。
于是盛气夺门而出。
公子日思成疾,骨瘦如柴。
偶以故自他里归,竟意外邂逅小翠。
两情由是相悦。
期间,女每劝公子别婚,然公子不从。
后年余,女容颜日异。
自称无法生育,央公子他娶。
公子无奈,然之,娶锺太史之女为妻。
后女遗玉匿去,竟不回。
(2)主题思想:狐女小翠为报王太常救母之恩,委身其痴子为妇,数年如一日,含垢忍辱。
其有情有义者,正如异史氏所言:一狐也,以无心之德,而犹思所报;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顾失声于破甑,何其鄙哉!作者借狐之重情重义,来反衬人之薄情寡义。
的确振聋发聩。
(3)艺术特色:本文再次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狐女形象。
其真其纯,皆可与婴宁和狐谐女相媲美。
只是,小翠身上多了些克忍。
由于她是为报救母之恩来到王家,所以对王家人的苛刻,更多时候是以含忍之心面对的。
这期间的小翠,尽管时有天性流露,但多少带着些压抑,没能全然放得开。
直到五年报恩期满,她因不慎将一名瓷失手堕地,招来夫家人大骂时,方将本性展露了出来:“女奋而出,谓公子曰:‘我在汝家,所保全者不止一瓶,何遂不少存面目?实与君言:我非人也。
以母遭雷霆之劫,深受而翁庇翼;又以我两人有五年夙分,故以我来报曩恩、了夙愿耳。
身受唾骂、擢发不足以数,所以不即行者,五年之爱未盈。
今何可以暂止乎!’盛气而出,追之已杳。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演化英雄传奇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生活和普通人。
继《水浒传》之后,还有《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较有名。
第一节《水浒传》的概况《水浒传》是施耐庵所作,其门人罗贯中在其“的本”(即真本)的基础上又作了一定的加工。
《水浒传》的版本相当复杂。
今知有7种不同回数的版本,而从文字的详略、描写的细密来分,又有繁本与简本之别。
繁本有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3种。
简本则有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4回本等;另外,简本中也有120回本和不分卷本。
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砍去了大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俊义一梦作结,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由于它保存了原书的精华部分,在文字上也作了修饰,且附有精彩评语,遂成为清300年间最流行的本子。
现存较早而完整的简本是双峰堂刊《水浒志传评林》,有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6月影印本。
第二节《水浒传》的内涵谱写了一曲“忠义”的悲歌。
最能体现作者这一编写主旨的是宋江这一形象。
《水浒传》在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仗忠义”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
“全忠仗义”的英雄不能“在朝廷”、“在君侧”、“在干城心腹”,而反倒“在水浒”;“替天行道”的好汉改变不了悖谬现实,而最后还是被这个“不忠不义”的社会所吞噬。
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颠倒的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至对“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小说讴歌“仗义疏财,济危扶困”,不仅仅在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群众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戮力相助”,而且更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规范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第十四章英雄传奇《水浒传》第一节《水浒传》的作者及成书过程《水浒传》是元、明之际出现的一部英雄传奇,它与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历史演义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它是由宋元讲话中的“小说”科发展而来,志在塑造英雄人物和传奇公案故事。
一、《水浒传》的作者:(一)、作者为谁的争论:关于其作者,自明代以来存在五种基本观点:1、认为由施耐庵作底本,罗贯中进行编次。
如嘉靖年间高儒在《百川书志》中题作“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同代郎瑛的《七修类稿》中有相似的记载。
这种观点为目前大多数学者所承认。
2、认为由罗贯中所作。
如稍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王圻的《稗史汇编》。
3、认为是施耐庵所作。
如明万历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所说。
4、施耐庵作罗贯中续说。
如明末清初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中说:“施耐庵书《水浒正传》七十卷”,后三十回是“罗贯中《续水浒传》之恶札也”。
5、施惠所作。
明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一百八施君美(或云罗贯中)《水浒传》所载。
”清无名氏《传奇汇考标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
(著有)《拜月亭旦》、《芙蓉城》、《周小郎月夜戏小乔》。
” 近代学者吴梅《顾曲麈谈》:“《幽闺》为施君美作。
君美名惠,即作《水浒传》之耐庵也。
”(二)施耐庵的基本情况:他的生平资料流传很少,为何时何地人,说法纷纭:1、明代社会比较一致地肯定其为杭州人,但具体到其生活年代,却说法不一。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认为是“南宋时人;”许自昌《樗斋漫录》认为是“南宋遗民”;李贽《忠义水浒传叙》、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认为是“元人。
”2、《幽闺记》的作者施惠。
明徐复祚《三家村老委谈》:“一百八施君美(或云罗贯中)《水浒传》所载。
”清无名氏《传奇汇考标目》:“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
(著有)《拜月亭旦》、《芙蓉城》、《周小郎月夜戏小乔》。
” 近代学者吴梅《顾曲麈谈》:“《幽闺》为施君美作。
君美名惠,即作《水浒传》之耐庵也。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水浒传》类小说通常被称为英雄传奇,与《三国志演义》类历史演义比较:
(一)共同点即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历史根据。
(二)相异点:
1.前者一般从宋元小说话本中“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类发展来;后者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
2.前者重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英雄人物;后者重描写一代兴废或见朝历史;
3.前者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后者比较注重依傍史实。
4.使前者有可能突破历史事实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大事的圈子,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选自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水浒传》这一类小说通常被称为英雄传奇,以有别于《三国志演义》之类历史演义。
这两类小说有共同点,即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两者又有相异点:前者一般是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后者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前者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后者着眼于全面地描写一代兴废或见朝历史;前者的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后者比较注重依傍史实。
这些不同也就使前者有可能突破历史事实的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大事的圈子,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
在明代的英雄传奇小说中,继《水浒传》之后,还有《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较有名。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作者问题《水浒传》的版本《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
《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都曾提及,略谓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
还有的史书记载宋江投降后征方腊。
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宋末元初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地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并作序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
”同时代罗烨的《醉翁谈录》,已著录了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话名目。
这显然是一些独立的水浒“小说”。
而《大宋宣和遗事》写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张叔夜招安、征方腊、宋江受封节度使等,笔墨虽然简略,但已把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元代出现了大批“水浒戏”。
今存剧目(含元明间作)共33种,剧本全存的仅6种。
它们对于宋江、车途等形象的刻画比较集中,但性格不很一致,也无共同的主题,不过“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寨名水滩,泊号梁山”的说法大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