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第六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15
《⽔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中国古代⽂学史笔记《⽔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浒传》类⼩说通常被称为英雄传奇,与《三国志演义》类历史演义⽐较:(⼀)共同点即主要⼈物和题材都有⼀定历史根据。
(⼆)相异点:1.前者⼀般从宋元⼩说话本中“说公案”、“朴⼑、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类发展来;后者由“讲史”话本演化⽽成。
2.前者重塑造⼀个或⼏个传奇式英雄⼈物;后者重描写⼀代兴废或见朝历史;3.前者故事虚多于实,甚⾄主要出于虚构;后者⽐较注重依傍史实。
4.使前者有可能突破历史事实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事的圈⼦,将⽬光移向民间⽇常的⽣活和普通的⼈。
第⼀节《⽔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
(⼀)南宋宋江故事在民间⼴泛流传。
(⼆)宋末元初龚开作《宋江三⼗六⼈赞》完整记录36⼈的姓名和绰号;罗烨《醉翁谈录》著录如“青⾯兽”、“花和尚”、“武⾏者”等说话名⽬,显然是独⽴⽔浒“⼩说”;《⼤宋宣和遗事》写杨志卖⼑、智取⽣⾠纲等,笔墨虽简略,但已把⽔浒故事联缀,展现《⽔浒传》原始⾯貌。
(三)元⼤批“⽔浒戏”。
对宋江等形象刻画较集中,但性格不很⼀致,⽆共同的主题,不过“三⼗六⼤伙,七⼗⼆⼩伙”、“寨名⽔滩,泊号梁⼭”说法⼤体相同。
⼆.《⽔浒传》作者,明代有四种说法:(⼀)嘉靖间最早著录此书的⾼儒《百川书志》题作“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同时郎瑛《七修类稿》有类似记载。
(⼆)⽥汝成《西湖游览志徐》、王圻《稗史汇编》等认为罗贯中作。
(三)万历间胡应麟《少室⼭房笔丛》中说施耐庵作。
(四)明末清初⾦圣叹《第五才⼦书⽔浒传》提出施作罗续说,即“施耐庵《⽔浒正传》七⼗卷”,后30回是“罗贯中《续⽔浒传》之恶札也”。
⽬前学者多从第⼀说。
三.《⽔浒传》版本。
(⼀)7种不同回数版本,⽽从⽂字详略、描写细密来分,有繁、简本之别:繁本有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3种;简本则有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4回本等;另,简本中也有120回本和不分卷本。
阅读经典,致敬英雄——《水浒传》阅读指导课【教学目标】1.了解古典小说中章回体的特点。
2.以回目为抓手,认识主要人物形象,学会整本书阅读。
(重点)3.体会梁山英雄的智慧勇敢,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水浒》的主题曲《好汉歌》。
师:一群英雄豪杰,一个理想社会,一种反抗精神,一部英雄传奇,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的英雄形象,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阅读经典,致敬英雄!(板书课题:阅读经典,致敬英雄——《水浒传》阅读指导课)二、检测预习“水浒知识我了解”。
三、探读回目《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回目是了解这部作品非常重要的窗口,它具有画龙点睛、提示情节等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下列两组回目,并进行圈点勾画,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提示:可从形式、内容、人物等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组 3-13回第3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第4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第5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第6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鲁智深火烧瓦罐寺第7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第8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第9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第10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第11回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第12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第13回急先锋东郭争功青面兽北京斗武第二组 41-50回第41回宋江智取无为军张顺活捉黄文炳第42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第43回假李逵剪径劫单人黑旋风沂岭杀四虎第44回锦豹子小径逢戴宗病关索长街遇石秀第45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第46回病关索大闹翠屏山拚命三火烧祝家庄第47回扑天雕双修生死书宋公明一打祝家庄第48回一丈青单捉王矮虎宋公明两打祝家庄第49回解珍解宝双越狱孙立孙新大劫牢第50回吴学究双掌连环计宋公明三打祝家庄1.多为七言的对偶句2.高度概括故事情节3.由人物+事件构成,有些还包括时间、地点4.前40回采用单线式人物结构(3--7回讲的是鲁智深的故事,8-12回讲的是林冲的故事。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水浒传》类小说通常被称为英雄传奇,与《三国志演义》类历史演义比较:(一)共同点即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历史根据。
(二)相异点:1.前者一般从宋元小说话本中“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类发展来;后者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
2.前者重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英雄人物;后者重描写一代兴废或见朝历史;3.前者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后者比较注重依傍史实。
4.使前者有可能突破历史事实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大事的圈子,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一.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
(一)南宋宋江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二)宋末元初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完整记录36人的姓名和绰号;罗烨《醉翁谈录》著录如“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话名目,显然是独立水浒“小说”;《大宋宣和遗事》写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等,笔墨虽简略,但已把水浒故事联缀,展现《水浒传》原始面貌。
(三)元大批“水浒戏”。
对宋江等形象刻画较集中,但性格不很一致,无共同的主题,不过“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寨名水滩,泊号梁山”说法大体相同。
二.《水浒传》作者,明代有四种说法:(一)嘉靖间最早著录此书的高儒《百川书志》题作“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同时郎瑛《七修类稿》有类似记载。
(二)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徐》、王圻《稗史汇编》等认为罗贯中作。
(三)万历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说施耐庵作。
(四)明末清初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提出施作罗续说,即“施耐庵《水浒正传》七十卷”,后30回是“罗贯中《续水浒传》之恶札也”。
目前学者多从第一说。
三.《水浒传》版本。
(一)7种不同回数版本,而从文字详略、描写细密来分,有繁、简本之别:繁本有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3种;简本则有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4回本等;另,简本中也有120回本和不分卷本。
九上必读名著:《水浒传》考点总结一、作品简介《水浒传》: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又名《忠义水浒传》《水浒全传》,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其文学成就受到后世不少文学评论家的赞许,金圣叹将这部著作与《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最有影响力的评价是后世把《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二、作者简介施耐庵(1296年-1370年),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字子安,号耐庵,或称“钱塘施耐庵”。
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元末明初文学家,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
因《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赞扬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故施耐庵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
传说施耐庵为船家子弟,中过秀才、举人和进士。
曾在钱塘(今杭州)任官,因与当权者不合,任期不满便辞官回苏州,著书于家。
张士诚占据江苏时,曾征召,开始时辞免,后入幕府。
但不久离去,往河阳山(今江阴、常熟)一带做塾师。
明朝初年,北归兴化,居白驹镇(今大丰);刘基来访,欲举荐为官,辞而不就;卒于淮安,约704岁。
三、故事背景《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
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
南宋人龚圣与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
”到宋、元年间,话本、杂剧广泛演说,有些存留到现在,如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
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
四、内容主题1.小说梗概①北宋末年,皇帝昏庸,佞臣当道,官吏腐败,瘟疫盛行。
②官逼民反,众好汉纷纷落草,百川入海义聚梁山。
③梁山四面出击,攻城略地,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宋江竖起“替天行道”大旗,梁山英雄排座次。
④历尽曲折,宋江率梁山水泊全伙招安,打出“顺天护国”旗号。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演化英雄传奇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生活和普通人。
继《水浒传》之后,还有《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较有名。
第一节《水浒传》的概况《水浒传》是施耐庵所作,其门人罗贯中在其“的本”(即真本)的基础上又作了一定的加工。
《水浒传》的版本相当复杂。
今知有7种不同回数的版本,而从文字的详略、描写的细密来分,又有繁本与简本之别。
繁本有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3种。
简本则有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4回本等;另外,简本中也有120回本和不分卷本。
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砍去了大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俊义一梦作结,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由于它保存了原书的精华部分,在文字上也作了修饰,且附有精彩评语,遂成为清300年间最流行的本子。
现存较早而完整的简本是双峰堂刊《水浒志传评林》,有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6月影印本。
第二节《水浒传》的内涵谱写了一曲“忠义”的悲歌。
最能体现作者这一编写主旨的是宋江这一形象。
《水浒传》在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仗忠义”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
“全忠仗义”的英雄不能“在朝廷”、“在君侧”、“在干城心腹”,而反倒“在水浒”;“替天行道”的好汉改变不了悖谬现实,而最后还是被这个“不忠不义”的社会所吞噬。
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颠倒的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至对“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小说讴歌“仗义疏财,济危扶困”,不仅仅在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群众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戮力相助”,而且更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规范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选自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水浒传》这一类小说通常被称为英雄传奇,以有别于《三国志演义》之类历史演义。
这两类小说有共同点,即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两者又有相异点:前者一般是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后者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前者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后者着眼于全面地描写一代兴废或见朝历史;前者的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后者比较注重依傍史实。
这些不同也就使前者有可能突破历史事实的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大事的圈子,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
在明代的英雄传奇小说中,继《水浒传》之后,还有《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较有名。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作者问题《水浒传》的版本《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
《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都曾提及,略谓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
还有的史书记载宋江投降后征方腊。
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宋末元初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地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并作序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
”同时代罗烨的《醉翁谈录》,已著录了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话名目。
这显然是一些独立的水浒“小说”。
而《大宋宣和遗事》写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张叔夜招安、征方腊、宋江受封节度使等,笔墨虽然简略,但已把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元代出现了大批“水浒戏”。
今存剧目(含元明间作)共33种,剧本全存的仅6种。
它们对于宋江、车途等形象的刻画比较集中,但性格不很一致,也无共同的主题,不过“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寨名水滩,泊号梁山”的说法大体相同。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水浒传》类小说通常被称为英雄传奇,与《三国志演义》类历史演义比较:
(一)共同点即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历史根据。
(二)相异点:
1.前者一般从宋元小说话本中“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类发展来;后者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
2.前者重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英雄人物;后者重描写一代兴废或见朝历史;
3.前者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后者比较注重依傍史实。
4.使前者有可能突破历史事实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大事的圈子,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