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与英雄传奇小说的演化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22.00 KB
- 文档页数:47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演化英雄传奇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生活和普通人。
继《水浒传》之后,还有《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较有名。
第一节《水浒传》的概况《水浒传》是施耐庵所作,其门人罗贯中在其“的本”(即真本)的基础上又作了一定的加工。
《水浒传》的版本相当复杂。
今知有7种不同回数的版本,而从文字的详略、描写的细密来分,又有繁本与简本之别。
繁本有71回本、100回本、120回本3种。
简本则有102回本、110回本、115回本、124回本等;另外,简本中也有120回本和不分卷本。
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砍去了大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俊义一梦作结,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由于它保存了原书的精华部分,在文字上也作了修饰,且附有精彩评语,遂成为清300年间最流行的本子。
现存较早而完整的简本是双峰堂刊《水浒志传评林》,有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6月影印本。
第二节《水浒传》的内涵谱写了一曲“忠义”的悲歌。
最能体现作者这一编写主旨的是宋江这一形象。
《水浒传》在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仗忠义”的同时,深刻地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
“全忠仗义”的英雄不能“在朝廷”、“在君侧”、“在干城心腹”,而反倒“在水浒”;“替天行道”的好汉改变不了悖谬现实,而最后还是被这个“不忠不义”的社会所吞噬。
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颠倒的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至对“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
小说讴歌“仗义疏财,济危扶困”,不仅仅在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群众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戮力相助”,而且更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规范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选自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水浒传》这一类小说通常被称为英雄传奇,以有别于《三国志演义》之类历史演义。
这两类小说有共同点,即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两者又有相异点:前者一般是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后者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前者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后者着眼于全面地描写一代兴废或见朝历史;前者的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后者比较注重依傍史实。
这些不同也就使前者有可能突破历史事实的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大事的圈子,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
在明代的英雄传奇小说中,继《水浒传》之后,还有《杨家府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较有名。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作者问题《水浒传》的版本《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
《宋史》中的《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都曾提及,略谓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
还有的史书记载宋江投降后征方腊。
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宋末元初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地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并作序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
”同时代罗烨的《醉翁谈录》,已著录了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说话名目。
这显然是一些独立的水浒“小说”。
而《大宋宣和遗事》写了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张叔夜招安、征方腊、宋江受封节度使等,笔墨虽然简略,但已把水浒故事联缀起来,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元代出现了大批“水浒戏”。
今存剧目(含元明间作)共33种,剧本全存的仅6种。
它们对于宋江、车途等形象的刻画比较集中,但性格不很一致,也无共同的主题,不过“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寨名水滩,泊号梁山”的说法大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