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和日本的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5.92 MB
- 文档页数:30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美、法、俄、日】对内——为加强统治,制定《法典》即《拿破仑法典》[提示:它最能体现拿破仑是资产阶级利益。
也是拿破仑的最大贡献和最自豪的]。
对外――对外战争[提示: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对外战争损害了许多国家人民利益](2).评价拿破仑:①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是英雄:他从本民族利益出发,对外多次打败反法同盟的进攻,维护了法国大革命成果。
对内制定《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采取各种措施,便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他又是军事独裁者、侵略者,是“魔鬼”:他竭力扩张法国势力,把对外战争演变为侵略扩张战争,把法国革命成果推广到征服国的同时,也侵犯了别国人民利益,遭到各国联合抵抗;同时造成本国经济困难,1815年滑铁卢战役后拿破仑帝国灭亡。
③因此评价拿破仑,既要看到他的功绩,也要看到他的过错,要全面客观地看待。
(3).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双重性质,既有反干涉反侵略的正义性进步性的一面——打击封建势力,把法国革命成果推广到征服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欧洲向近代过渡。
又有侵略掠夺的非正义一面——威胁别国主权,侵犯别国人民利益,给别国人民带来灾难P111 三、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1861年-1865年)1.根本原因/南北矛盾的实质: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的加剧(即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之间矛盾的加剧),国家面临分裂2.南北矛盾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导火线/直接原因:1860年,同情黑人反对并希望逐渐废除奴隶制度的林肯当选总统4.北方胜利原因:①战争的正义性在北方,北方得到人民支持:北方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反对黑奴制,维护国家统一,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②北方实力胜过南方[提示:胜利原因不是北方准备充分]5.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废除黑人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黑奴制)6.作用意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使南北方在政治体制上统一起来,在经济上成为一个整体,使美国资本主义更迅速地发展。
篇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反思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1)设计理念:从以上整个设计过程可以看出,我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和定位就是创设一个新的小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并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
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只是起了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做到了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但不指令,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教学得失:我认为本节课是成功的一节课。
整堂课学生都是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不足是学生展示的时间和人次还是有点少,今后的备课还要兼顾这一问题的解决。
反思二: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这节课采用导学、探究、问题讨论法,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通过阅读理解方法感知教材,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反思三: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本篇教学设计强调学习个体的独立思考、鼓励独立地发表见解。
与此同时,历史学习者还能组织起来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教师能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电化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加强团队协作精神,而且注意培养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探索式>学习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节课给我有益的启示:第一,长期以来,教师不能放手,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把教材的内容调整得更有条理,前后结合得更巧妙些,对名词概念解释得更准确些。
通过这节课,学生可以挑战教材,批判地继承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
第二,新课改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这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挑战,促使教师大量阅读,丰富自己,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去琢磨学生,教案的设计也要有所改变。
反思四: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1、农奴制改革与明治维新在背景、性质、意义等方面具有相同点,且二者都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教师先详细教学农奴制改革,再引导学生按学习农奴制的方式学习明治维新,既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相同点: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不同点: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③方式上,中国是在办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④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三、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相同点: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不同点: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
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
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一、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历史背景:(1政治: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2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19世纪初期,受到西欧民主思想影响的进步青年强烈反对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统治。
(4国际: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农奴制俄国的落后,进一步加剧了俄国的国内矛盾——直接原因。
(5沙皇的抉择: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国内外形势非常严峻,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 才能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2. “ 二一九法令” 的主要内容:(1政治上: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他们享有公民权利。
(2经济上: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组织上:由村社负责控制农民。
3.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作用: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二、日本明治维新1.历史条件:(1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2经济: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
(4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
2.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1政治上,废除旧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废藩置县” ;废除封建等级制,实行“ 四民平等”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建立近代天皇制。
(2经济上,发展新经济;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 殖产兴业” 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3文教生活方面,倡导“ 文明开化” ;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进西化。
(4军事上,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3.明治维新的结果:(11889年宪法:①制定宪法:首任内阁首相伊藤博文起草, 以突出军国主义和君主权力的普鲁士宪法为蓝本, 1889年颁布。
(一)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1、相同点:
背景相同:都是由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影响相同:都有使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2、不同点:
(1)改革前俄国面临的是农奴制危机;日本面临的是民族危机。
(2)实现手段上不同:俄国用和平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日本用用暴力倒幕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内容上不同:俄国主要在废除农奴制方面;日本主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军事等方面。
(二)美国独立战争与内战的比较
1、从起因上看:都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受阻而引起。
但前者由于民族矛盾引起;后者由于南北方矛盾引起。
2、从性质上看:都有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但前者具有民族解放性;后者具有内战性。
3、从影响上看:都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前者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后者废除了黑奴制,进一步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基本信息课题岳麓版九上第16 课《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作者及工作单谢登平灌阳县民族中学位教材分析第四单元是继第二单元欧美主要国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力量得到壮大并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巩固扩大的历史,这一过程又为其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上的前提保证。
因此本单元在近代史的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16 课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作为第四单元第 1 课,它所陈述的历史事件在性质、背景、意义上具较多的相同之处,而且日俄两国都对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它们的一系列改革对今天的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因此学好这一课有利于学生宏观把握资本主义兴起、发展的历史和深刻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1、前面已学过英法美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本课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经验;在八年级中国史的学习过程中已接触到与日本、俄国相关的内容,对日俄的历史较为熟悉,在本课的教学中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2、本课涉及到“农奴制”和“封建残余”,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较为陌生,无相关的历史知识与体验,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要对农奴的生活情况进行介绍,对封建残余的表现进行适当点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1861 年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内容,意义、性质及局限性;通过对农奴制和明治维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讨论废除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从而理解农奴制的废除的重大转折意义;引导观看有关19 世纪中期日本现状的图片、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明治维新的必要性,感受明治维新在日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对俄国、日本的促进作用,使学生意识到改革是强国之路,进而坚定走改革开放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
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点答:一、不同点:1、背景不同:俄国: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B、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
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
日本:A、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天皇只是傀儡。
农民生活悲惨,反抗斗争此起彼伏,1837年大盐平八郎领导的大阪农民起义就是一个典型。
B、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资本家接近,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变现状。
而商人、资本家及新兴地主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权。
加之武士的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
C、民族危机严重,幕府引狼入室,遭到美、英、法、俄等国侵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
内外因的结合促进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进行了改革。
2、目的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
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二、相同点:1、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2、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点相同点:①都属于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②都由封建社会走上了资本主义社会;③改革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④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⑤对外影响相似,都使各国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都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
19世纪中期,俄国面临日益严重的农奴制危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尽量维护贵族和地主利益的前提下而实行政策。
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大化改新明治维新时间646 1868内容无见教材相同⑴改革派都在天皇的支持下,在斗争中获胜,取得政权,进行改革.②改革的结果都使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③在改革中都积极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大化改新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吸收中国文化,明治维新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提倡“文明开化”不同封建制性质改革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启示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实行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盛。
只有不断地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富国思想,不断地推行改革,才能使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在世界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日本民族崛起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不同点背景日本幕府统治腐朽;外族入侵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参加者中下级武士、农民、市民、商人、手工业者等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少数官员领导力量倒幕派掌握了实权,得到人民拥护,推翻了幕府统治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的人民群众。
结果成功。
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逐渐强大起来失败。
中国仍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相同点背景改革前,两国都处在封建的统治之下,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领导者日本由中下级武士领导,中国由资产阶级戊戌领导,都具有资产阶级倾向影响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都对社会起了推动作用俄、日资产阶级改革的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不同点原因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的幕府统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内容见教材见教材时间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相同点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都受到了阻碍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影响改革后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从以上整个设计过程可以看出,我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和定位就是创设一个新的小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并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
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只是起了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做到了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但不指令,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教学得失:我认为本节课是成功的一节课。
整堂课学生都是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不足是学生展示的时间和人次还是有点少,今后的备课还要兼顾这一问题的解决。
反思二: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这节课采用导学、探究、问题讨论法,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通过阅读理解方法感知教材,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反思三: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本篇教学设计强调学习个体的独立思考、鼓励独立地发表见解。
与此同时,历史学习者还能组织起来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教师能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电化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加强团队协作精神,而且注意培养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探索式学习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节课给我有益的启示:第一,长期以来,教师不能放手,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把教材的内容调整得更有条理,前后结合得更巧妙些,对名词概念解释得更准确些。
通过这节课,学生可以挑战教材,批判地继承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
第二,新课改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这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挑战,促使教师大量阅读,丰富自己,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去琢磨学生,教案的设计也要有所改变。
反思四: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1、农奴制改革与明治维新在背景、性质、意义等方面具有相同点,且二者都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教师先详细教学农奴制改革,再引导学生按学习农奴制的方式学习明治维新,既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