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茎类中药
- 格式:ppt
- 大小:8.22 MB
- 文档页数:7
常用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别要点
中药材中的根及根茎类药材是中药材中的重要类别之一,具有
广泛的药用价值。
然而,由于植物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对于根及根
茎类中药的鉴别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以下是常用根及根
茎类中药的鉴别要点:
1. 形态特征,首先要观察根及根茎类中药的外形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等。
不同的中药材在外形上会有明显的差异,比如
黄芪的根茎呈长圆柱形,外表黄褐色,而白术的根茎则呈不规则的
块状,外表白色。
2. 质地和硬度,触摸根及根茎类中药时,要注意其质地和硬度。
有些中药材的根茎质地坚硬,有些则比较柔软,这些特征对于鉴别
是非常重要的。
3. 气味,根及根茎类中药的气味也是鉴别的重要依据。
有些中
药材具有特殊的香气,有些则带有苦涩的气味,通过嗅觉可以初步
判断其品质和真伪。
4. 断面特征,对于一些根及根茎类中药,可以通过切割观察其
断面特征来进行鉴别。
比如人参的切面呈现出清晰的放射状纹理,而不良品则可能呈现不规则的断面。
5. 其他特征,除了以上几点外,还可以通过根及根茎类中药的其他特征来进行鉴别,比如纹理、根须、表面的纹路等。
总之,对于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别需要综合运用形态学、解剖学、化学等知识,并结合实际经验进行判断。
在使用中药材时,建议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并咨询专业人士进行鉴别,以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根及根茎类中药鉴别要点一、引言根及根茎类中药是中药材中的一种重要类别,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营养成分。
因此,在中药鉴别过程中,对于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别要点需要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
二、根及根茎类中药的分类1. 根类:是指以植物根部为原料的中药材,如黄芪、天冬、当归等。
2. 根茎类:是指以植物地下茎部为原料的中药材,如人参、党参、白术等。
三、外观特征鉴别要点1. 根类:(1)外形:粗壮而直立,表面多皱纹,枝干少。
(2)色泽:颜色较浅,常呈淡黄色或淡棕色。
(3)质地:质地较硬而坚实。
(4)断面:断面光滑而均匀。
2. 根茎类:(1)外形:表面粗糙不平,有明显的节间和节瘤。
(2)色泽:颜色较深,常呈灰褐色或灰白色。
(3)质地:质地较软而有弹性。
(4)断面:断面纤维分明,有明显的韧皮层和木质部。
四、气味和味道鉴别要点1. 根类:(1)气味:气味清香,具有特殊的药味。
(2)味道:味甘或微苦。
2. 根茎类:(1)气味:气味浓郁,具有特殊的药味。
(2)味道:味微苦或微甜。
五、理化性质鉴别要点1. 根类:(1)水分含量:水分含量较低,一般在10%以下。
(2)灰分含量:灰分含量较高,一般在5%以上。
(3)挥发油含量:挥发油含量较低,一般在0.5%以下。
2. 根茎类:(1)水分含量:水分含量较高,一般在15%以上。
(2)灰分含量:灰分含量较低,一般在3%以下。
(3)挥发油含量:挥发油含量较高,一般在1%以上。
六、显微特征鉴别要点1. 根类:(1)细胞构造:细胞壁较厚,细胞间隙小。
(2)组织结构:木质部发达,髓部较少。
2. 根茎类:(1)细胞构造:细胞壁较薄,细胞间隙大。
(2)组织结构:韧皮层发达,木质部较少。
七、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别要点主要包括外观特征、气味和味道、理化性质以及显微特征等方面。
在实际的中药鉴别工作中,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要点,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药材分类根茎类草类
中药材是指用于中医药治疗的药用植物或动物。
根茎类和草类是中药材的两个重要分类。
根茎类中药材通常指的是植物的根和茎部分,而草类中药材则是指植物的地上部分,如叶、花、果实等。
这两类中药材在中医药治疗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茎类中药材常见的有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等。
这些中药材通常具有补益气血、调理脾胃、益肾壮阳等功效。
它们多用于治疗虚弱体质、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症状,常见于滋补药物和调理药物中。
而草类中药材则包括了大部分的植物药材,如菊花、金银花、薄荷、荆芥等。
这些中药材多具有清热解毒、散风止痛、宣肺化痰等功效。
它们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咳嗽、风热感冒等症状,常见于清热解毒类和宣肺化痰类药物中。
总的来说,根茎类和草类中药材在中医药治疗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的药效各异,但都是中医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使用中药材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科学合理地选用适当的中药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草药别名大全之根茎类中草药以其独特的治疗功能在中医药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对于中草药的名称,除了其常用名称外,还有一些别名。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根茎类中草药的别名大全,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草药知识。
1. 黄芪(学名:Radix Astragali)别名:黄精、北五加、黄耆、黄皮、甘草头、白芪、钟乳草2. 当归(学名:Radix Angelicae Sinensis)别名:女药、血建草、恶胎芙蓉、男当归、川当归、龙胆草3. 丹参(学名: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别名:红参、鼠血草、地黄、赤箭、真参、三七、七活血4. 白术(学名: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别名:白苓、白草、秫草、白秫、地刘寄、大柱茎术、北五加、樟芷5. 知母(学名:Rhizoma Anemarrhena)别名:遗明、白藜、龙骨草、白药、马蔺、独蒜、白癣6. 鸡血藤(学名:Radix Muehlenbeckiae)别名:白花葛藤、天台山藤、白莲、藤藤葛、腺毛伏藏7. 茯苓(学名:Poria)别名:白茯苓、地胆、地黄、粉苓、猪苓、茯菟、麦肉8. 茶树菇(学名:Rhizoma Taphrins)别名:茶肉、土鸡腿、饼肉、茶花、黄花、鸡泡茶9. 半枝莲(学名:Rhizoma Belamcandae)别名:花会穿、傅引草、粉金硖、无心菜、美草10. 桃仁(学名:Semen Persicae)别名:扁桃核、桃脑、花开山、铁托子、瘦桃仁、焦桃仁、土桃仁11. 川楝子(学名:Fructus Toosendan)别名:山桠果、佛手子、鱼麦菜、熊列、山香子12. 牡丹皮(学名:Cortex Moutan)别名:脱西红花、芍药皮、水牡丹、鹿茸皮、赤芙蓉、土芙蓉13. 白芷(学名:Radix Angelicae Dahuricae)别名:丁香根、殺白蓮、羌活14. 金银花(学名:Flos Lonicerae)别名:忍冬藤、忍子花、金銀菊、钩吻花、黄形羊耳、木丙糖15. 陈皮(学名: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别名:龙眼皮、生龙眼、黑皮、柑皮、红皮16. 木香(学名:Lignum Aquilariae Resinatum)别名:沉香、沉水、乌水木、木天竺、罗布木、白檀香17. 防风(学名:Radix Saposhnikoviae)别名:待童、水当归、隔风根、长愁草、防山、躲风草18. 味菊(学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别名:氹菊、滚滚心、狗草、狗蒺藜、白蓟、蚊母草19. 益母草(学名:Herba leonuri)别名:婆婆姜、益母之草、到老人、羊角穿、二婆种20. 茜草(学名:Radix Rubiae)别名:濯缨之草、草黄、贯众、似麦秸、黄草以上就是根茎类中草药的部分别名大全,这些别名不仅反映了中草药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还揭示了中草药在不同地区的使用习惯和传统文化背景。
根茎类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
商品规格:主根分60头、80头、120头、⽆数头。
茎基称:剪⼝;⽀根称:筋条;更细的根称:绒根。
处⽅别名:三七、⽥七、参三七、汉三七、旱三七、⽥三七、⽥漆、滇七、⼭漆、⾦不换、⽂⼭七(产云南⽂⼭) 混淆品:菊三七:为菊科植物菊叶三七的块根。
菊三七 ⽵节三七:为五加科⼤叶三七的根茎。
⽵三七、⽵节三七⽵节参 ⼟三七:藤三七,为落葵科植物落葵薯的块茎。
⼟三七藤三七⾎三七,为薯蓣科薯莨的块根。
⾎三七朱砂七红孩⼉景天三七,为景天科多种景天的根。
景天三七 枯萝⼘:为⼗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根。
处⽅别名:枯萝⼘、⽓萝⼘、仙⼈⾻、仙⼈头、地骷髅、地枯萝、空莱菔、⽼⼈头 ⽩附⼦: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莲的块茎。
处⽅别名:⽩附⼦、制⽩附、禹⽩附、盐附⼦、独⾓莲、⽩波串、⽜奶⽩附、鸡⼼⽩附 混淆品:关⽩附:为⽑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
处⽅别名:关⽩附、⽵节⽩附 天葵⼦:为⽑茛科植物紫背天葵的块根。
处⽅别名:天葵、天葵⼦、天去⼦、天葵根、紫背天葵⼦、夏⽆踪、两头尖、千年耗⼦屎 防⼰:为防⼰科植物粉防⼰的根。
处⽅别名:粉防⼰、汉防⼰、防⼰、粉⼨⼰、解离、⽯解、⽯蟾蜍 混淆品:⼴防⼰:为马兜铃科植物⼴防⼰的根。
⼴防⼰ 汉中防⼰:为马兜铃科植物异叶马兜铃的根。
汉中防⼰ ⽊防⼰:为防⼰科⽊防⼰的根。
处⽅别名:⽊防⼰ 射⼲:为鸢尾科植物射⼲的根茎。
处⽅别名:射⼲、⼨⼲、扁⽵、扁⽵兰、⿁扇、⽼君扇、开⼝箭、乌蒲、黄远 混淆品:⽩射⼲:为鸢尾科植物⽩花射⼲的根。
处⽅别名:⽩射⼲、⼟射⼲ 穿⼭龙:为薯蓣科穿龙薯蓣的根茎。
处⽅别名:穿⼭龙、穿地龙、川⼭龙 常⼭:为虎⽿草科植物常⼭的根。
处⽅别名:常⼭、鸡⾻常⼭、蜀漆根 何⾸乌:为蓼科植物何⾸乌的块根。
处⽅别名:何⾸乌、⾸乌、制⾸乌、地精、夜合、⾚葛、⾚敛、红内消、九贞藤、马肝⽯、⼭奴、⼭哥、⼭翁 ⽩⾸乌:为萝藦科植物⼤根⽜⽪消的块根。
处⽅别名:⽩⾸乌、和尚乌、泰⼭⾸乌、泰⼭⽩⾸乌 川乌:为⽑茛科植物乌头的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