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钺:清淡文人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论缪钺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奉献缪钺先生是江苏溧阳人,家学渊源深厚。
祖父缪巩,清光绪己卯科举人,父缪颂唐著有《惟是斋文集》。
在家庭熏陶下,他中学毕业前便学习文字、声韵、训诂、目录等诸种学科的知识,读过相当数量的经、史、子、集,学会古文、诗词写作。
18岁那年,他考入北京大学文科。
1924年冬,停学肄业,以后便以教书为生,前后任河南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校教授。
治学早年以先秦诸子为重点,上世纪40年代即发表《论荀学》、《吕氏春秋中之音乐理论》等论文,与钱穆先生讨论“战国秦汉间新儒家”问题。
后转向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历史与文学研究,著有《元遗山年谱汇纂》、《杜牧传》、《杜牧年谱》、《诗词散论》、《读史存稿》、《冰茧庵丛稿》等,并率领和指导四川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中青年教师,选注《三国志》、《魏书》,编纂《北朝会要》。
缪钺先生谦称自己“勤于念书,懒于著述”。
但是,他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许多方面,如对政治制度、民族关系、学术思想、文学语言、文化进展、历史人物的研究都有开拓创建之功,值得学术界珍视和总结。
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现在北方尤其如此。
因此,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从来是史学家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缪钺先生主张,治史应通古今之变,彰往而察来,探讨阐释数千年兴衰治乱之迹,以资借鉴。
在这方面,他擅长将文化史与民族关系史的考察结合起来。
陈寅恪先生在《唐朝政治史述论稿》中说:“汉人与胡人之别离,在北朝时期文化较血统尤其重要。
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
”缪钺先生在《略论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中进一步指出:“其实,不仅北朝如此,全数中国历史中都是如此”[1],并对此作了令人信服的论证。
春秋时期,周承继夏、商文化,经济与文化都相当发达。
这时的各少数族,如“戌”、“狄”、“蛮”、“夷”等,不但散居边疆,而且在中原与华夏族混居共处,时有矛盾发生。
《缪姓的历史名人》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些姓缪的历史名人。
有一个叫缪袭的人,他可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大臣呢。
缪袭特别有才华,写了好多诗词和文章。
他的作品就像星星一样闪亮,让人们都很喜欢。
比如说,他写的一些诗歌,把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人们的生活都描绘得很清楚,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
还有一位叫缪希雍的,他是明朝很厉害的医学家。
小朋友们知道医生是干什么的吧,就是给生病的人治病,让他们恢复健康。
缪希雍医术特别高超,他知道好多治病的办法,帮助了很多很多生病的人。
他还写了一些关于医学的书,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医生,让大家都能学会怎么治病救人。
另外,还有缪艮。
他是清朝的一个文人,写的文章可有意思啦。
他通过文字,把自己看到的美丽风景、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都记录下来,让大家跟着他的文字一起感受世界的美好。
小朋友们,这些姓缪的历史名人是不是很了不起呀?《缪姓的历史名人》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缪姓的历史名人。
今天要给你们介绍的是缪嘉蕙。
她呀,是清朝的一位才女。
缪嘉蕙画画特别厉害,她画的花呀、鸟呀,就像真的一样,活灵活现的。
就连皇帝都很喜欢她画的画呢。
还有缪荃孙,他是一位大学者。
他读了好多好多的书,知道很多很多的知识。
他把这些知识都整理起来,写成新的书,让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到。
再来说说缪从群,他是一位勇敢的革命者。
在很艰难的环境下,他也不害怕,一直为了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小朋友们,这些姓缪的名人是不是都很厉害呀?《缪姓的历史名人》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讲讲缪姓的历史名人。
有个叫缪钺的,他是一位很有名的学者。
他对古代的诗词和历史研究得特别深入。
他就像一个探险家,在古代的知识海洋里寻找宝藏,然后把这些宝藏分享给大家。
还有缪润绂,他是清朝的一个官员。
他不仅工作认真负责,还很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大家都很喜欢他。
另外,缪昌期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
他为人正直,敢于说出真话,为了正义勇敢地站出来。
小朋友们,姓缪的历史名人是不是都很优秀呀?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哦!。
通贯古今,回翔文史——缪钺先生七十年学术生涯述略'缪钺先生,字彦威,江苏溧阳人。
1904年12月6日(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十月三十日)生干直隶(今河北省)迁安县,后随家寓居保定。
1922年先生中学毕业,考人北京大学文科。
1924年冬,因父亲逝世,先生遂辍学教书以赡养家人,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十年的教学和治学生涯。
抗日战争以前,先生先后任教干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志存中学、省立保定中学高中部,除每周教课十馀学时外,其余时间均刻苦自学,非星期天皆住校(据原培德中学学生任绩先生回忆)。
当时相与往还论学者,师长有张效直先生,友人有李濂镗(杏南)、梁国常(鹤铨)、薛声震(效宽)、高苏垣诸君。
在此期间,曾于1930年秋赴河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一年,与刘子植(节)先生过从颇密,深得切磋之益。
1935年秋又曾赴广州学海书院任教授及编纂一年,与谭其骧、龙榆生诸先生定交。
抗战军兴,先生携家南下,经开封、武汉抵达重庆。
时浙江大学已内迁至广西宜山,先生于1938年应聘为浙大中文系副教授,两年后升任教授,后随浙大迁至贵州遵义。
时浙大在竺可桢校长的执掌下,人才济济,与先生往来最密者有郭斌龢、谭其骧、萧璋、钱宝琮、黎子耀、章俊之、陈逵等,外来学者至浙大短期讲学与先生相得甚契者有马一浮、刘永济、钱穆诸人。
抗战胜利以后,先生因江浙物价昂贵,难以养家,未能随浙大迁返杭州,而应华西协合大学之聘,到成都任该校中文系教授兼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同时兼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常与闻在宥、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叶石荪(麐)先生往还论学。
解放初,先生仍任原职。
1952年院系调整,先生遂专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198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5年1月6日病逝于成都。
先生少承庭训,在中学毕业以前,巳较为系统地掌握了文字、音韵、训诂及目录学的知识,在北京大学的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对章太炎先生在古文声训之学上的精深造诣与论述经史之超卓识解,深为佩服。
第33卷第3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3 2012年3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r.2012宋初晚唐诗派形成原因探析刘辰(衡阳师范学院 中文系,湖南 衡阳 421008)摘 要:宋初晚唐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诗歌流派,因对“晚唐”诗歌风格的共同追求而自觉不自觉形成的诗人群体。
它的产生,不仅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产物,也是诗歌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同时与诗人自身的人生经历、生活情趣以及彼此的唱和等也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宋初晚唐派;生成契因;社会因素;文学因素;诗人群体因素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3-0048-03称宋初诗有“晚唐体”,始于宋末元初方回。
宋初“晚唐体”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诗歌流派,由于对“晚唐”诗歌风格的共同追求而自觉不自觉形成的诗人群体,呈现出了共同的文学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我们不妨把它作为一个流派来观照,以探究其产生之根源。
一个文学流派的产生与发展,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社会时代的土壤,文学本身的嬗递演绎和作家的遭遇、思想及艺术追求。
宋初“晚唐体”的产生,不仅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产物,也是诗歌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同时与诗人自身的人生经历、生活情趣以及彼此的唱和等也有密切关系。
一社会因素一个诗歌流派的出现,既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该流派所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会对它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是一个流派之所以产生的深层根源。
正如丹纳所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
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1]21研究宋初“晚唐体”这个诗人群体,必须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出发。
(一)社会政治状况对文人心态的影响宋代的建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也逐步得到发展,但掀开承平的外衣,国家内忧外患,积贫积弱,且宋代毕竟处于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的阶段。
论宋诗缪钺宋诗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居易诗,故王禹偁主盟一时。
真宗时,杨亿、刘筠等李商隐,西昆体称盛,是皆未出中晚唐之范围。
仁宗之世,欧阳修于古文别开生面,树立宋代之新风格,而于诗尚未能超诣,此或由于非其精力之所专注,亦或由于非其天才之所特长,然已能宗李白、韩愈,以气格为主,诗风一变。
梅尧臣、苏舜钦辅之。
其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出,皆堂庑阔大。
苏始学刘禹锡,晚学李白;王黄二人,均宗杜甫。
“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
”(《苕溪渔隐丛话》卷四十二引《后山诗话》)宋诗至此,号为极盛。
宋诗之有苏黄,犹唐诗之有李杜。
元佑以后,诗人叠起,不出苏黄二家。
而黄之畦径风格,尤为显异,最足以表宋诗之特色,尽宋诗之变态。
《刘后村诗话》曰:“豫章稍后出,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讨古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
”其后学之者众,衍为江西诗派,南渡诗人,多受沾溉,虽以陆游之杰出,仍与江西诗派有相当之渊源。
至于南宋末年所谓江湖派,所谓永嘉四灵,皆爝火微光,无足轻重。
故论宋诗者,不得不以江西派为主流,而以黄庭坚为宗匠矣。
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而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
实则平心论之,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唐者莫近于宋,若明代前后七子之规摹盛唐,虽声色格调,或乱楮叶,而细味之,则如中郎已亡,虎贲入座,形貌虽具,神气弗存,非真赏之所取也。
何以言宋人之善学唐人乎?唐人以种种因缘,既在诗坛上留空前之伟绩,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
其所以如此者,要在有意无意之间,盖凡文学上卓异之天才,皆有其宏伟之创造力,决不甘徒摹古人,受其笼罩,而每一时代又自有其情趣风习,文学为时代之反映,亦自不能尽同古人也。
唐宋诗人之异点,先粗略论之。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随园诗话卷七同年叶书山太史,掌教钟山。
生平专心经学,而尤长于《春秋》,自称啖助、赵匡,不足多也。
注《毛诗》“佻兮达兮”一章为两男子相悦之诗,人多笑之。
然作诗颇有性情。
《出都》云:“行年七十古来稀,东、马、严、徐事已非。
检点良方医老病,所须药物是当归。
”“白石清泉故自佳,九衢车马漫纷孥。
欲知此后春相忆,只有丰台芍药花。
”“行色匆匆鬓影疏,骑驴犹忆入京初。
蒯缑一剑酸寒甚,今日归装有赐书。
”太史讳酉,桐城人。
二壬戌岁,余改官金陵,寓王俣岩太史家,遇戚晴川太守言:“书生初任外吏,参见长官,不惯屈膝,匆遽间,动致声响。
”余试之果然。
戏吟云:“书衔笔惯字难小,学跪膝忙时有声。
”戚《宿承恩寺》句云:“瓦沟落月印孤榻,檐隙入风吹短檠。
”殊冷峭。
戚讳振鹭,湖州人。
三舒城任自举学坡,为庄明府记室,好吟咏。
一日余访庄公,闻书斋中高唱拍案,细听之,乃余诗也。
庄出笑曰:“幸而任先生大赏公诗;如其大骂,则奈何?”后任死,伏魄时口号别亲友云:“六旬失足下蓬瀛,今日才欣返玉京。
直以聪明还造化,但凭樵牧话子生。
花当春尽应辞树,鸟际冬残合罢声。
见说群仙同抗手,迟余受代主蓉城。
” 四通州李方膺晴江,工画梅,傲岸不羁。
罢官,寓江宁项氏花园,日与沈补萝及余游览名山,人观者号“三仙出洞”。
《题画梅》云:“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秋葵》云:“肃瑟风吹永巷长,采衣非复旧时黄。
至U头只觉君恩重,常自倾心向太阳。
”晴江牧滁州,见醉翁亭古梅,伏地再拜。
其风趣如此。
五上犹令方绮亭,名求义,聩于耳而聪于心;与人言,必大声高呼,谐谑百出,而一本于天真。
《辞官归里》云:“三年政罢喜忘机,老去仍思竹里扉。
携取清风随棹去,添来白发湖头归。
不妨琴鹤为行李,那计妻孥说是非。
力倦眼昏贪稳卧,误传高尚遂初衣。
”死后,余为铭墓。
陈古渔哭之云:“不见白头凭几坐,尚疑朱履出堂来。
” 六予过苏州,常寓曹家巷唐静涵家。
其人有豪气,能罗致都知录事,故尤狎就之。
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豪放词创作并峙的双峰。
他们用大胆的创作思路,将自己的人生豪气注入词中。
将豪放词的发展推向了顶峰,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
比较他们的豪放词,可以看出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豪放风格上又有所区别。
现试析如下。
一、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是豪放派的基石。
他用词来抒发政治报负,塑造英雄人物,描写祖国的万里江山,并以诗入词,打破了缘情与言志的界限,使词发展成为即可言情,又可言志,亦庄亦谐,庄媚兼有的文体,提高了词的品格。
苏轼的词诚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具有“句读不葺之诗”的特点,但“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
这种做法,突破了词律的束缚,使词更具有表现力,更加灵活。
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又将豪放词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促成了宋代词坛豪放与婉约两派分流和双峰并峙的局面,且影响深远,直贯元明清。
辛词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是与辛弃疾对豪放词的巨大贡献密不可分的。
在词的表现内容上,辛弃疾继承发展了苏词的传统,并超越了苏词。
苏词突破了爱情,离别和羁旅的樊笼,以词来书写报国的豪情壮志,农村恬淡的生活和贬居的无限感慨。
辛弃疾则更加自觉地开拓创作视野,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特别是集中突出地表现了抗金斗争,并以此作为词的主体。
在词中,作者高呼“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高唱“马革裹尸当自誓,娥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江水东流”),作者在词中,贯注了对国事的热忱和对抗金的关注。
这在词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如果说苏词抒写的爱国情感,只是涓涓细流,那么辛词抒发的爱国热情,则如汪洋大海一般,汹涌澎湃。
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抒发的共同情感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并且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缪钺致胡厚宣一封信年代的考释作者:刘振刚来源:《寻根》2022年第04期缪钺(1904—1995),字彦威,江苏溧阳人,著名文学史家、历史学家。
胡厚宣(1911—1995),河北望都人,著名甲骨学家。
二人有师生之谊。
缪、胡二人之交往,起于胡厚宣的中学时代,止于两先生逝世,前后70年。
胡厚宣小学毕业后,考入保定培德中学。
在培德中学,他遇到了国文老师缪钺。
缪先生在培德中学开国文、国学概论及中国文学史三门课程,又指导学生课外读书,其间胡厚宣在国学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冰茧庵论学书札》收录缪钺致胡厚宣函十二通,对了解二人以及学术史有重要的价值。
其中有一通,谈及约稿和邮寄新作等事,录之于下:厚宣吾弟如晤:手书奉悉。
本期《汇刊》稿件大部集齐,即筹备付印,闻在宥先生极愿得吾弟论文以光篇幅,已专函奉恳。
惟有一事,须告弟者,金大研究所来函言,此次编印《汇刊》,哈佛燕京社取消齐大经费,弟谅已闻之。
惟数年以来,齐鲁与金陵、华西诸研究所密切合作,而《汇刊》中亦屡载吾弟之文。
此次编印,无论齐大是否出经费,此间仍以能刊载弟文为光宠。
弟近在京、沪、济南见到大批甲骨,整理研究定有新著,极希惠赐一二,能于二月十五日以前航寄到蓉,尤所感盼。
专此,即颂。
冬祺钺拜上一月十日原信未署年。
整理者认为:“此札无法确定具体年份,约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
”其说诚是。
笔者认为,从内容判断,这应该是1947年的信。
胡厚宣北京大学毕业后,入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40年,胡厚宣聘转在成都的齐鲁大学,先后出任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文系、历史社会系两系主任。
胡厚宣入职齐鲁大学,因“顾先生告,齐鲁大学有明义士所藏甲骨需要整理,故约我同往”。
明义士是加拿大人,酷爱甲骨文收藏与研究。
1933年,明义士到齐鲁大学教书,他的藏品一部分运抵济南。
抗战全面爆发前,明义士返回加拿大,来不及带走的甲骨装箱封存在齐鲁大学。
抗战全面爆发后,齐鲁大学停课,除部分员工留守外,大部分师生及主要教育教学设备迁往成都华西坝办学。
缪钺,一位文史兼通的大家
顾农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 中国古代的传统是文史不分家,许多文学家也是史家,评论文学作品更是讲究"知人论世".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知识的爆炸,学科的划分不能不日见其细密,而一般文史工作者也就不得不"术业有专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且就是在文或史的一门之中,也往往只懂某一方面某一段落,其他便觉得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时下专家多而通人少,结果不免影响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更难以出现大师级的人物.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顾农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
【相关文献】
1.缪钺回翔文史、通变发微的古典文学研究述论 [J], 吴光兴
2.卓然大家说缪钺 [J], 李世琦
3.文史回翔记缪钺 [J], 郑蓉
4.李思纯:一位被湮没的成都文史大家 [J], 谢天开
5.心中的缪钺——记缪钺先生 [J], 吴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缪钺:《迦陵论诗丛稿》题记缪钺先生(1904-1995),字彦威,江苏溧阳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1924年北京大学文预科肄业。
1952年后,专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
历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古籍整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历史研究所学术顾问。
先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70年,治学原以先秦诸子及古典文学为主,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转而钻研魏晋南北朝史,80年代以后,同时又再次致力于词学研究。
先生曾亲承张尔田先生之教诲,同时深受王国维、陈寅恪二先生治学的影响,特别师法陈先生文史互证的方法,以史说文,以文证史。
与人共同主编了《唐诗精华》、《中国野史集成》等专书,出版有《元遗山年谱汇纂》、《诗词散论》、《杜牧诗选》、《三国志选》、《读史存稿》、《杜牧传》、《杜牧年谱》、《三国志选注》(主编)、《冰茧庵丛稿》、《灵谿词说》(与叶嘉莹先生合著)、《三国志导读》(主编)、《冰茧庵序跋辑存》、《冰茧庵剩稿》、《词学古今谈》(合著)等专著,发表论文120余篇。
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学系叶嘉莹教授,经教育部批准,于1979年、1981年两次应聘归祖国讲学,先后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诸校讲授中国古典诗词。
1982年春夏间,又来四川大学讲唐宋词,与余论学谭艺,时相过从。
叶君裒集其已发布之论诗诸文,共十四篇,都为一集,名日《迦陵论诗丛稿》,将刊行问世,告余日:“嘉莹平日著书,未尝乞人作序,念先生相知之深,属望之切,请赐弁言,以资永念。
”余辱承赏契,义不敢辞,惟《论诗丛稿》诸文,上下古今,评介非易,余今仅就籀读所得及平日亲聆于叶君者,撮述要旨,或亦君之所许乎?叶君生长燕都,少承家学,卒业名庠,其后在国内外各大学讲授中国古典诗词者垂三十年,所著书已刊行者五种。
博览今古,融贯中西,含英咀华,冥心孤往,以深沉之思,发新创之见,评论诗歌,独造精微,自成体系。
缪钺:清淡文人
作者:徐百柯
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2015年第05期
若喜欢中国古典诗词,缪钺的书,大概是不能不看的。
上世纪40年代,开明书店出版了缪钺的《诗词散论》。
曹聚仁评价,文艺批评家之中,周作人、朱自清、王力为前辈权威,而“后起的钱钟书、缪钺,他们的见解以及贯通古今中外的融通之处,每每超越了王国维、鲁迅和周作人”。
久居海外,于上世纪80年代回国的诗词名家叶嘉莹曾回忆说:“我对缪先生之钦仰,盖始于30余年前初读其著作《诗词散论》之时。
我当时所最为赏爱的评赏诗词的著作有两种,一种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另一种即是先生的《诗词散论》。
我以为这两本书颇有一些共同的特色,那就是他们均不只是诉之于人之头脑,而且也是诉之于人之心灵的作品。
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是既充满了熟读深思的体会,也充满了灵心锐感的兴发。
”
从那时始,缪钺和叶嘉莹合著了《灵谿词说》。
这是又一部于词学研究和鉴赏领域,不可不读的书。
缪钺的儿子缪征明回忆父亲:他常在屋里走来走去,背诵古人的诗词,或者自己作诗填词。
“他的声音有高有低,有长有短,像唱歌一样。
可能那种时候,对他来说是很大的享受吧。
”
缪征明是四川教育学院的退休教授。
在他记忆中,从没见过父亲暴怒,也没见过父亲欣喜若狂。
“大概只有在逗小孩的时候,他会哈哈大笑。
”
缪征明说,父亲这辈子最高兴的时候是听到抗战胜利。
“当时他就在屋里走来走去,欣然四顾,嘴里不停念叨着…好了,好了,这下好了‟。
”
而父亲这辈子最烦闷的时候,是在抗战中,当时他为了国事,为了学校欠薪,经常在屋里踱步。
“他也只是叹气,就这样,…唉……唉……‟的。
”
缪钺生性清淡。
文人的习惯中,他于酒没什么兴趣;喜欢喝茶,而且非常讲究。
秋天,他喜欢吃螃蟹。
虽然在四川大学任教授几十年,但螃蟹是不会做成麻辣味的,而是最简单的清蒸。
在缪征明家中,两面墙上分别挂着父亲的两幅字,临王羲之“兰亭序”和“尺牍”。
有研究者认为,缪钺的书法“颇得学养之助”,“缪先生当千余年后,其诗文书法皆能得魏晋之髓,若非其学养至深厚,是难以达到这一境界的”。
缪钺为人也颇具魏晋风度。
红学家周汝昌上世纪50年代初任教于四川大学,出版了他的名作《红楼梦新证》,于是送一本至缪钺处。
不久,时值大年初二,他要进城,在汽车站遇见缪钺。
缪钺老远就打招呼,过年过节的话一概不及说,开口便是:“你的书,我接到后很…贪‟地一下子读完了,甚至耽误了吃饭和入睡。
我已作了两首七律咏它。
”说着,就将诗逐句地高声念给周汝昌听。
当时,在站台候车的人们都惊讶地望着这个“怪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后来,周汝昌回忆:“先生当时的那种兴奋的神情,旁若无人的风度,至今历历如在目前。
”
缪钺不是一个幽默的人,但偶尔也会有一两句妙语。
抗战期间,他任教于内迁遵义的浙江大学,和数学家苏步青是同事。
苏步青喜好诗词,常来缪家谈论。
缪钺会指着他告诉儿子:“苏伯伯是大数学家,他…数不清‟还当数学家!”
缪钺的孙子缪元朗从小和爷爷长大,他说:“爷爷从来喜欢安静。
”一次,儿时的元朗在家中跑来跑去,踩得地板嘎吱作响。
缪钺也不呵斥,而是把他叫进书房,抱起他放在自己身旁的藤椅上,说:“咱们比赛闭上眼睛打坐好不好?”
缪元朗笑着回忆:“于是我就上当了,闭着眼睛一心要比过爷爷。
坐了半天,睁开眼睛,发现他早在那儿写他的东西了。
”
关于文史大家,总是会有很多记忆力超群的故事,比如陈寅恪。
缪钺也不例外。
上世纪70年代,他患严重的白内障,双眼一度完全失去视力,但仍坚持给研究生上课。
当时,缪先生坐在讲桌前,全凭记忆引经据典,他的一位学生则站在他身后,在黑板上书写。
1989年,缪钺获得了一项很高的荣誉,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
他去世以后,史学大家周一良先生曾撰一联:“文史回翔,绛帐春风三千弟子;诗词并美,灵谿妙谛一代宗师。
”
很多人认为,这是对缪先生最精当的评价。
你该知道的
缪钺(1904~1995),字彦威,原籍江苏溧阳,生于河北迁安。
历史学家、文学史家,诗词、书法亦堪称大家。
曾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和保定私立志存中学国文教员。
后历任河南大学中文系、广州学海书院、四川大学教授,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先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文献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70年,治学原以先秦诸子及古典文学为主,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转而钻研魏晋南北朝史,80年代以后,同时又再次致力于词学研究。
先生曾亲承张尔田先生之教诲,同时深受王国维、陈寅恪二先生治学的影响,特别师法陈先生文史互
证的方法,以史说文,以文证史。
上世纪50年代,先生开始培养研究生。
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为四川大学培养出第一位博士。
缪钺先生治学,著述斐然可观。
出版的专著有《元遗山年谱汇纂》《诗词散论》《读史存稿》《杜牧传》《杜牧年谱》《冰茧庵丛稿》《灵谿词说》(合撰)、《冰茧庵序跋辑存》《冰茧庵剩稿》《词学古今谈》(合撰)等。
此外,还编写了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三国志选》及普及读物《中国史上之民族词人》《杜甫》《杜牧诗选》;又主编《三国志选注》《三国志导读》等。
晚年还主持编撰了《北朝会要》。
另有旧体诗词集《冰茧庵诗词稿》行世。
《缪钺全集》于2004年6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共八卷。
缪钺先生治学最大特点是文史结合。
另一特点是博通与专精相结合,认为“唐诗以韵胜,故浑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