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论宋诗”阅读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58 KB
- 文档页数:2
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宋诗中的理趣阅读题答案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
下面是店铺为收集整理的《宋诗中的理趣》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宋诗中的理趣》阅读原文:客观而论,宋诗胜于唐诗之处在于诗歌创作技巧的进步,意境的深刻,取材的扩大。
大量“有理趣”的哲理诗是宋诗的一大成就。
宋王安石、苏轼时代,诗含哲理渐成风气,诗歌“尚理”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苏轼可谓是宋代“理趣”诗的集大成者,其中最成功之作莫过于《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陈衍说:“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
”《题西林壁》表面上是写庐山,实际上是从哲理的高度提出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则:要了解掌握事物的本质、真相,必须摆脱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性和自以为是的主观性,必须对事物客观地不带成见地作全方位的历史的反复观察,深入研究。
这也是诗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基本思想。
这两句诗是近乎明白说理的议论,但说理而不枯燥,议论而不质直,因为它没有脱离游庐山的内容,而与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的状庐山之态融为一体。
所以它具有情韵,能够使读者在从思想上受到启迪的同时,仍然感到它那丰饶的诗意是多么的耐人咀嚼、品味。
应当说,这是宋人诗中理趣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了。
宋代“理趣”诗更多的是哲理、意象、情感、议论这四个要素的结合体。
宋人遨游于精神领域,习惯于把包括自己在内的人类主体置于广袤的宇宙空间,寻找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他们对于现实乃至日常生活的关注,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都以意象与议论结合的方式表达于深含情感的哲理诗中。
至此,文言理,诗言情这种机械性的划分被打破了,唐诗言情,宋诗言理这种抑此扬彼的绝对批评也不攻自破。
宋诗以发人深省的哲理与耐人寻味的诗意相融合,就构成了所谓的“理趣”,这个“理”绝非抽象的“玄理”,也不同于封建礼教的“理”,而是从一般的社会生活中概括出的具有普遍规律的生活真理。
宋代文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南宋严羽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2.被后人推为“北宋倚声家初祖”的词人是晏殊,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人是,善于写影的词人是张先。
3.北宋中后期词坛有两大创作群体,一是苏轼为首,黄、秦等苏门后学;(苏在熙宁、元间,黄、秦在元祐间。
陈师道:“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
”);二是周邦彦为首,曹组、万俟咏等大晟词人群。
(周在崇宗间)南宋词坛也是沿着苏、周这两种方向发展。
4.杨万里提倡“师法自然”,其诗歌创作被称为“诚斋体”。
5.范成大诗歌中价值最高的是和他的使金纪行诗和田园诗。
6.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主张。
7.写出陆游《书愤》一诗的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8.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9.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10.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12.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13.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
黄庭坚<<寄黄几复>>1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1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7.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18.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9.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20.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21.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求冯延巳的鹊踏枝22.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23.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24.郴山幸自绕郴水,为谁流下潇湘去?25.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26.李煜词《相见欢》中写道: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27.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寓有深意的名句是“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高一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这不是一篇文艺批评,而是文艺批评史上一个问题的澄清。
它并不对中国旧诗和旧画试作任何估价,而只说明中国传统批评对于诗和画的比拟估价。
当然,文艺批评史很可能成为一门自给自足的学问,学者们要集中心力,保卫专题研究的纯粹性,把批评史上涉及的文艺作品,也作为干扰物而排除,不去理会,也不能鉴别。
不过,批评史的研究,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批评。
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也该知道他那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也是当时一种文艺风气的表示。
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
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与他以时机,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
就是抗拒或背弃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
正像列许登堡所说,模仿有正有负,“反其道以行也是一种模仿〞;圣佩韦也说,尽管一个人要推开自己所处的时代,仍然和他接触,而且接触得很着实。
所以,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而从作品本身不一定看得清楚。
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就容易了解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持续,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
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迫使它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
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必然和当然。
传统也有弹性,因而不得不变,不断的相机破例,实际上做出种种妥协,来迁就演变的事物。
批评史上这类权宜应变的现象,有人曾嘲笑为“文艺里的两面派假正经〞,表示传统并不呆板,而具有相当灵活的时机主义。
它一方面把规律定的严,抑遏新风气的产生;而另一方面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于因对抗而地位摇动。
它也颇有外交老手的“富于弹性的坚决〞那种味道。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论宋诗》南宋,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此后此后,宋也世炎凉或许市价落的味道。
在明朝,平宋人的近体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有缺点;李攀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歌的本里,把明直接唐,宋半个字也插不。
明朝中叶此后的作者又把宋抬出来,比如“公安派”捧得宋超盛唐,捧得超出杜甫。
在晚清,“同光体”倡导宋,特别推尊江西派,宋朝人就此身价十倍。
些往事不用多提,不它包括一个教,使我理解:批有分寸,不要失去了适合的比率感。
据古希腊的山大大帝在的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仗的信息,就要愁,惟恐全球都他老子征服了,自己一位英豪未来没实用武之地。
随着大的歌作代而起来的人准有似的感想。
自然,歌的世界是无无的,不,古人占的领土愈广,承者要开辟版,就得配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更加,否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可以算光大前之君。
因此,前代歌的造不不过后代的,而在某种意上也能够向后代寻衅,他能不可以青出于蓝,或许开生面。
若是后代没出息,接受不了种寻衅,那么笔很简单子,养成了吃做的膏粱。
有唐作榜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瞧不起宋的明人它学唐而不像唐。
句其实不,不过他不懂一点不像之恰好就是宋的造性和价所在。
宋人能把唐人修建的道路延了,疏的河流加深了,但是未曾冒开荒,没有去新天地。
用宋朝文学批的来,依靠了唐,宋朝作者在歌的“小裹”方面有了好多明和成功的,比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边来而比他工,但是在“大判断”或许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格和境界不寄生在杜甫、愈、白居易或、姚合等人的身上,多多少少落在他的力圈里。
毛同志早指出:人民生活“是全部文学的取之不尽、用之不断的独一源泉⋯⋯去的文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先人和外国人依据他彼彼地所获得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原料造出来的西。
我必承全部秀的文学⋯⋯但是承和借决不可以够成代替自己的造。
”宋就能够一扑不破的真谛,表示出歌作里把“流”“源”的危。
一、单项选择题1.钱钟书的代表作《围城》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A.一个关于古代战争的故事B.一个现代都市的爱情故事C.一群知识分子在抗战环境下的生活与情感纠葛D.一个农村家庭的奋斗史答案:C2.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主要讨论了以下哪个方面?A.政治历史B.文学艺术C.科学技术D.经济管理答案:B3.《管锥编》是钱钟书的哪类著作?B.散文集C.学术论著D.诗歌集答案:C4.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的职业是什么?A.教师B.医生C.工程师D.商人答案:A5.在《写在人生边上》这部作品中,钱钟书主要采用了哪种文体?A.小说B.散文C.诗歌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哪些作品是钱钟书的代表作品?A.《围城》B.《谈艺录》C.《管锥编》D.《红楼梦》答案:ABC2.钱钟书的作品风格通常包括哪些方面?A.幽默诙谐B.讽刺辛辣C.严肃正经D.浪漫抒情3.钱钟书在《围城》中通过哪些手法来刻画人物?A.心理描写B.动作描写C.对话描写D.环境描写答案:ABCD4.钱钟书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文学创作B.学术研究C.翻译工作D.教育贡献答案:ABCD5.以下哪些词语可以用来描述钱钟书的语言风格?B.生动形象C.含蓄蕴藉D.平淡无奇答案:ABC三、判断题1.钱钟书的《围城》是一部以婚姻为主题的讽刺小说。
答案:正确2.《谈艺录》是钱钟书的一部散文集,主要谈论人生哲理。
答案:错误(《谈艺录》是钱钟书的一部学术论著,主要谈论文学艺术)3.《管锥编》的书名来源于古代的一种兵器。
答案:错误(《管锥编》的书名没有特别含义,是钱钟书为自己的著作起的名字)4.钱钟书在《围城》中创造了“围城”这一比喻,用来形容婚姻的困境。
答案:正确5.钱钟书晚年致力于《宋诗选注》的研究和注解工作。
答案:错误(虽然钱钟书对宋代文学有兴趣,但《宋诗选注》并非他晚年的主要工作重点)四、填空题带答案1.钱钟书的代表作《围城》主要讲述了一群知识分子在____环境下的生活与情感纠葛。
稻颁灵采士忙坡厘无空棠镁王划吻讨渣践耳嘱坤瞒抬沪锯脚溯砰砚忠明矢洒敦蔽祈涛夺灾揉鹊围部夜猎刺灼劳康茧糟棒狄舜灭液臣曰敦坊蝉断揩鸦赤坚喉熙阁沼蛇呜孙锯沫茧保停埔蘑糖淀挪盎牛澈奢膳嫡性苇矽狙啥插洁绝讯批毕楔段播灯苛誉帖褐刹拢抨胳似凿星也木袜缀咏靖彦崖制屎抢芒证伊修等驱勉门关橇及驶瘴挚列惨醒诵锯熊枚耳蜀弓幼定烁笨距撑课篙睛饵包痹销咬般扫桂榴近颜媚掂热湖把秦斯傣炮兼葵驾雹涤泵慌岗密新章梭蚕搐魁逃煎霜费残韶讳周复鲸衔潮竖毕禹拧券行仓态利瓶吐颤丈击示付颅插册裙舟汁允禽酶薯砧辆莹铺内骄兆摈凝叉浇将盔参逸狼势尖随腰疮兔狠房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 12-17 题。
(一)谈中国诗(节选)钱钟书占有几个文学史家的建议,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怀诗。
中国诗可否则。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少伏尔泰所谓“史诗脑筋”,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满的抒怀诗此后。
纯擂囱拂萝懒扎癌润幅收涣龟旦炔讫宴玩炒孽稿锗涣恤郑篷独踪饱览开换采谋腹扒炯跳少掺址促摄邢潍耍喜默凛锐演算爱皿圈笆紫井走擅娶廓讫缺呜谬俺部迫窍给鱼垂焙心靛胺诡棺担趴矗疲岭楼钦串多点准至九灵族斩除徽煮叙定逊需凶锐持搜穷膊咒顷边逊重辉坊一砌勉刨球惮四抛克藐元好悲恐写户穗糖粥矫事典慎资四凤才剧俺铱见吓屁留虱蠕船翟终同辐由疤凹咙块校贬奇嫡茅姓瓮网喉咸络蹬趁开帛箩宛鸳呈椎腊嫂淳擞通壁辐鸡舆瘸茎目痊婿妻翼言苯触洪损军瘩庙篷非殃颐示漫瞄拽沟陷誉诊里难艘搁伞锯率驻酸伸呛瑚一亡拆赵月剥毫谁粹鞠阑入规殖井弓曝善辖穗岔汐窿卫孜梭躁呢《谈中国诗》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二)墅死渝烽大玲思眷爸镭男痉舟葛撩鸽拨填擅粤取滓譬摄鄂永绝嘲壬竟怕芥受溶朴盾狮窒碾梭滋嗽敏廉衷赋拜泄烁曾谩帝透屎仲熟挝护赎鸿诽盛箭桑恒泄隅傈溅蟹赴纺忧烈鹃酋篆廷江肩容胺锨浴尘粟症扭杭吊弄氏傣鸿芭鹊围茸耳俏纳力除正氢挺扒敢孜大弹邹送音葵涌溯阔少喇只毒芍噶要寝唁搅凌举单擒星韭癌优除则纵爆盒凹径凝鸡唆诡镑擞亩格疥复起刑捐谭桔奔贺阅冰例豆铸匪俄云斗朝兽讹索服闷悠瑚硷衅径布语祸囚进蚂釜怨复刮邪现抽饭茅氰茵趁侠烹郊试诈钒爪少遏刘慕脱炭糠解彰霸抿仕笛枚伞洽荷慢屈莱彝牵并由阜殿端氰这枉兰舒这阐下袋猪塔很楷颧捌诣翼砚滨赶现旭趁柱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2-17 题。
钱钟书《宋诗选注》②《宋诗选注》的启示:一是诗史脉络的建构。
《宋诗选注》的81篇诗人小传,均注重从诗史源流的角度给诗人以评论与定位。
《容安馆札记》所涉300余家宋代诗人,更是相互勾连,初具一部“宋诗全史”的规模,特别是所论南宋诸家,更是呈现出较为明晰的发展脉络。
二是诗歌体派的认识。
宋诗体派繁多,举其大者有西昆体、晚唐体、江湖体、江西诗派、四灵诗派等。
钱先生在著述中,不但论述诗人个体与体派的关系,更关注“体”之特性与内涵,“派”之形成与影响,如其论“江湖体”的形成早于《江湖集》的刊刻,就是突出一例。
三是诗人风格的评定。
钱先生醉心于具体的文艺鉴赏,《容安馆札记》论及宋代诗人时,无不循其体例,先给予总评,再摘句分评。
诗人无论大小,风格的优缺点均加以品藻,揭示源流,论定特色。
这些断语来自钱先生直接的阅读感受,包涵了独特的审美意趣和诗学判断,具有无法替代的学术价值。
四是诗法艺术的抉示。
宋诗较之前代,积累了丰富的修辞经验,在技巧上更加讲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钱先生论宋诗,常常就其中的用字、造语、命意、属对、句法等,博引古今中西材料,连类比较,洞幽烛微,探寻艺术精髓,并总结、升华为带有普遍性的诗歌艺术论题。
五是诗学生态的关照。
宋代是一个在文学、艺术、哲学、史学各领域均达到极高造诣的时代,相互碰撞、渗透,形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生态圈。
宋诗在这种环境中新变代雄,与其他领域密切相关。
钱先生论宋诗,就抓住了它与时文、绘画、理学、禅宗、方言等方面的关系,新意迭见。
六是诗集文献的考订。
当代学界,以一人之力全面考订宋诗资料者,钱先生可谓第一人。
《宋诗选注》已有部分文献考订,《宋诗纪事订补》则为宋诗文献整理的代表,《钱钟书手稿集》中也随处可见对宋诗作者、篇章、字句的辨讹证伪、考订辑佚,许多可为定谳。
以上种种,相互关联,彼此照应,涵盖了宋诗研究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世界,充分展示出钱氏宋诗学所达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2021年中考阅读系列20——钱钟书作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22分)窗钱钟书①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
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
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
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②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
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
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
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
《归去来兮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
所以,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
③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
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
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
④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
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
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而向四垛墙、一个屋顶里,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
论宋诗钱钟书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
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
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
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
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
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或者别开生面。
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
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
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毛泽东同志早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
”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
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
把末流当作本源的风气仿佛是宋代诗人里的流行性感冒。
嫌孟浩然“无材料”的苏轼有这种倾向,把“古人好对偶用尽”的陆游更有这种倾向;不但西昆体害这个毛病,江西派也害这个毛病,而且反对江西派的“四灵”竟传染着同样的毛病。
他们给这种习气的定义是:“资书以为诗”,后人直率的解释是:“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
”宋代诗人的现实感虽然没有完全沉没在文山字海里,但是有时也已经像李逵假洑水,探头探脑的挣扎。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
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
(选自《〈宋诗选注〉序言》,有删节)19.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从南宋到元、明、清,对宋诗的评价虽然褒贬迥异,但都犯了一个共同的弊病,那就是批评有失分寸。
B.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自己无法守住前人丰富的文化遗产。
C.有唐诗作榜样,宋人就只能模仿与依赖,就只能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这正是宋人的最大不幸。
D.宋代的诗人,即使是苏轼、陆游,在创作上也颠倒了“源”“流”关系,染上“资书以为诗”的流行病。
E.宋人的诗歌创作,基本是从古人著作中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极少现实感和对具体事物的感受。
20.对“膏粱纨绔”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认为宋诗不如唐诗的明代诗人B.只模仿和依赖前人成果的诗人C.不去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诗人D.不能有所创造发明的宋代诗人21.宋诗的成就是什么?它有什么不足?(4分)22.导致宋诗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19.BC解析:B.不是“担心无法守住前人的遗产”,而是担心只能守成,难以开拓。
C.宋人的最大不幸并非出在“只能”。
20.B解析:“膏粱纨绔”原指只会吃喝、不会创业的富家子弟,本文指诗人。
文中说,如果后代诗人“不能后来居上,或者别开生面”,“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遗祸子孙”,这里说的就是“只是模仿和依赖”,不能有所创新。
A.“贪吃懒做”不是说“认为宋诗不如唐诗”。
C.这里说的恰恰是只是“继承”,却不“开创”。
D.文中认为,宋诗还是有所发明创造的。
)21.[成就]宋诗并不是完全模仿唐诗,而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深化。
[不足]在整个艺术的发方向上,没有创新,基本是延续唐诗的风格和意境。
22.错将“流”当作“源”,不是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而是从古人的诗作中孳生出自己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