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词鉴赏
- 格式:pdf
- 大小:358.16 KB
- 文档页数:13
《偶书警俗》宋王迈诗歌鉴赏《偶书警俗》是宋代诗人王迈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敏锐的洞察力,对社会风俗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警示。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首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的崇敬和仰慕。
在首联“大雅吾无望古人,有常犹愈翟公门”中,作者坦言自己无法达到古人的境界,但是坚守道义的决心仍然坚定不移。
这里的“翟公门”是一个象征,代表了持久的品德修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颔联“贪荣但可骄妻妾,死义方堪托子孙”,作者对那些只追求荣华富贵的人表示批判,认为他们只会让妻妾骄傲自满,而真正值得赞扬的是那些为道义而死、能够托付子孙的人。
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和道义的深刻理解和敬意。
颈联“董生鸡哺宁求报,郭解原非吏部书”,作者通过引用董生和郭解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慨。
董生用自己的鸡来哺育别人的孩子,不求回报;而郭解则是一个有义气的豪杰,但最终因为义气而惹上官司。
作者通过这两个故事表达了做人做事应该秉持真诚和道义,不要被权势和利益所左右。
尾联“独为簿曹能诧此,今人那复似当初”,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警示世人,作为一位薄曹(即主簿),他能够领悟到这些道理,而现在的人们却难以像当初那样坚守道义了。
这里的“当初”是指古代那种朴素、纯洁的社会风尚。
整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和道义的深刻理解和敬意,以及对现实社会风俗的反思和警示。
它告诫人们不要被眼前的荣华富贵所迷惑,而要坚守道义、保持忠诚,做一个有担当、有信仰的人。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敏锐的洞察力、生动的描绘和富有启发性的思考而成为一首佳作。
通过作者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应有的道德责任和信仰。
宋词诗词与赏析-《桂枝香·金陵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词作。
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的宋词及鉴赏,可供大家欣赏和阅读。
《桂枝香·金陵怀古》宋代: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归帆一作:征帆)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译文及注释译文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
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
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
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
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消逝随着流水,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
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注释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
语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澄江,清澈的长江。
练,白色的绢。
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
簇,丛聚。
去棹(zhào):往来的船只。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宋代经典古诗词鉴赏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宋代经典古诗词鉴赏(共含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宋代经典古诗词鉴赏宋代:杨泽民双眼滟秋波,两脸凝春雪。
尊前初见处,琴心绝。
千磨百难,石上琼簪折。
人非天样阔。
车马难通,奈何没个关节。
深盟密约,啮臂曾流血。
须知弦断有,鸾胶接。
别离日久,转觉归心切。
先把新词说。
憔悴相容,怕伊相见离别。
杨泽民南宋乐安人。
著有《和清真词》,时人合周邦彦、方千里词刻之,号三英集。
作品有《瑞龙吟》、《琐窗寒》、《风流子》、《渡江云》、《应天长》、《荔枝香》、《还京乐》、《扫花游》、《玲珑四犯》、《解连环》等。
渔家傲(福建道中)宋代:陈与义今日山头云欲举。
青蛟素凤移时舞。
行到石桥闻细雨。
听还住。
风吹却过溪西去。
我欲寻诗宽久旅。
桃花落尽春无所。
渺渺篮舆穿翠楚。
悠然处。
高林忽送黄鹂语。
两同心・巍巍剑外宋代:杜安世巍巍剑外,寒霜覆林枝。
望衰柳、尚色依依。
暮天静、雁阵高飞。
入碧云际。
江山秋色,遣客心悲。
蜀道d行迟。
瞻京都迢递。
听巴峡、数声猿啼。
惟独个、未有归计。
谩空怅望,每每无言,独对斜晖。
篇2:宋代古诗词满江红・送李御带珙(吴潜)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
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
歌一曲,送君路。
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
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
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西村・乱山深处小桃源(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感梅忆王立之(晁冲之)王子已仙去,梅花空自新。
江山余此物,海岱失斯人。
宾客他乡老,园林几度春。
城南载酒地,生死一沾巾。
鹊桥仙・月胧星淡(谢P)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
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
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锦江思(李新)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
宋代点茶文化的诗词鉴赏
宋代点茶文化非常发达,许多文人墨客在诗词中描绘了点茶的情景和技艺,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宋代茶艺的精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
以下是一些宋代点茶文化的诗词鉴赏。
1.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渑池道上风雪载途,客子行舟何处停?
忽忆去年梅花发,满园春色正春醒。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2.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沙尽,南望王师又一年。
3.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些诗词虽然不专门描述点茶,但它们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其中不乏与茶相关的意象和情感。
宋代文人往往在品茶之余,借助诗词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时事的关切。
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窥见宋代点茶文化的一角,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经典宋词赏析大全】宋词鉴赏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中国经典宋词赏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者】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
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
卒谥文忠。
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
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有革新。
【注释】①又名《江神子》。
双调,七十字,平韵。
②乙卯:熙宁八年(1075)。
【赏析】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这首悼亡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达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的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写这首词时,正是作者任密州知密州时所作。
当时苏轼宦海浮沉,南奔北走,心情十分苍老,这时思念起自己甘苦与共的结发夫妻很自然的。
当年作者十九岁就同郡的王弗结婚后离开蜀地出任仕途,夫妻恩爱、相敬如宾,谁料十年后王弗亡故,葬于家乡四川的祖莹。
生者与死者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
渔家傲秋思诗词鉴赏
《渔家傲秋思》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
该诗以渔家为题材,描述了渔民在秋天的景象和生活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渔民勤劳努力、积极乐观的赞赏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诗中以“渔家”为景,描绘了渔民在渔村的场景。
首先,诗人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大海波光粼粼,蓝天白云融洽共生,秋风吹拂着柳树、茅屋和渔船。
接着,他描写了渔民们的生活:他们每天清晨出海捕鱼,即使是秋天也不例外,坚持自己的努力和勤奋。
渔民们帆影初缓,转瞬便行云流水般,他们骄傲地航行在海上,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乐观的心态。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色和渔民的生活描写为主线,通过描绘渔村的景象和渔民们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赞叹。
作者将渔民的坚韧不拔和积极向上的品质与大自然的壮丽景色结合在一起,展示了生活的美好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这首诗词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渔村生活的乐趣,抒发了作者对渔民劳动和积极向上精神的赞赏。
宋代词人苏轼的诗词鉴赏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诗词成就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的诗词创作在形式上丰富多样,内容上充满深度和情感,深深地打动了后世读者。
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些苏轼的代表作品。
首先我们来欣赏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江城子·密州出猎》,诗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在江城的豪情壮志和对青春的怀念之情。
他描述了自己驰骋疆场,举箭射虎的场面,以及雄心壮志未尽的眷恋之情。
词中的形象描写精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展示了苏轼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也深刻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情世故的反思。
他的《江神子·扬州云横》中写道:“扬州如梦云横,守琴待月,暗中觅双凤。
世少爷、我曾住凤凰墳,愿守同心燕,莫辞远。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词以虚实结合的笔法,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幻化无常的思考。
他通过描绘扬州的美景,让读者感受到岁月变迁的无情,同时也暗示人们应该珍惜当下,不忘初心。
另外,苏轼的诗词中也带有浓重的家国情怀。
他用笔描绘了故乡的山川美景,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他的《前赤壁赋》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传世之作,其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段描写了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
苏轼通过赋文表达了对自己在历史上的一个幻想,同时也对故乡、家国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苏轼的诗词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充满卓越的艺术成就。
他善于用词汇描绘物象,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抒发情感,展示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人生和人情的思考,以及对家国的深厚感情。
小满欧阳修诗词鉴赏
《小满》是宋代诗人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全文如下: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这首诗以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小满时节即将成熟的小麦,在微风中摇曳的情景。
夜莺在绿柳上啼叫,皓月当空,麦穗在风中摇摆,落红随风飘散,营造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风光。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融入到自然景色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悦之情。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欧阳修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生动描绘。
他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创造出一个富有诗意的境界,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田间地头,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表达了欧阳修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宋词鉴赏方法与技巧宋词鉴赏方法与技巧是深入理解和欣赏宋代词作的关键。
以下是50条关于宋词鉴赏方法与技巧的详细描述:1. 精读经典:先从经典的宋词开始,例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的作品。
通过精读,可以理解宋词的风格与特点。
2. 融会贯通:将多首宋词进行横向对比,找出共同点与差异,让自己对宋词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3. 文学史背景:了解宋代的文学史背景,理解宋词的创作环境,有助于深入鉴赏。
4. 音韵美学:重视宋词的音韵美学特点,包括押韵、对仗、声调等方面的审美体验。
5. 情感体验:重点体验宋词所表达的情感,包括爱情、乡愁、壮志等,从情感上共鸣作品。
6. 实地考察:到一些宋词的发源地或相关景点实地考察,感受诗词的写作背景与环境。
7. 联想拓展:通过联想、拓展,将宋词的意境与印象进行连结,让作品在心中有更丰富的想象。
8. 修辞技巧:了解并分析宋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体味表达的艺术。
9. 韵律美感:重视宋词的韵律美感,可以通过朗读、吟诵,感受其中的音乐之美。
10. 抒情特点:理解宋词的抒情特点,包括细腻的情感表达、真挚的情感体验等。
11. 历史考证:对宋词的历史考证,了解其中的典故、历史事件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12. 人物生平:了解宋词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其作品。
13. 艺术特色:探究宋词的艺术特色,包括情感真挚、意境含蓄、意蕴深厚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14. 主题分析:分析宋词的主题,包括爱情、自然、人生哲理等,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15. 对比分析:对比不同作者、不同时期的宋词,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宋词。
16. 区分流派:区分不同的宋词流派,包括豪放派、婉约派等,了解其特点与代表作品。
17. 形象描绘:注重宋词中的形象描绘,包括景物描写、人物刻画,体味作者的艺术构思与表现技巧。
18. 行文结构:分析宋词的行文结构,包括起承转合、分散聚合等,理解作者构思的脉络。
十首宋代诗词
以下是十首宋代诗词:
1.《虞美人·听雨》:通过描绘雨中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往事的怀念
之情。
2.《青玉案·元夕》:描写了元宵之夜的繁华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
和人生的思考。
3.《如梦令》:通过描绘梦境中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
美好时光的怀念。
4.《声声慢》:描写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感受,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
情。
5.《蝶恋花·春景》: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
好时光的向往。
6.《卜算子·咏梅》:以梅花为喻,表达了作者高洁自处的情操和对美好品质
的追求。
7.《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
8.《如梦令》:通过描绘梦境中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
的思考。
9.《临江仙·夜归临皋》:描写了作者夜晚归家的感受,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
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10.《长相思·花深深》:通过描绘花开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憧憬和对
美好时光的向往。
这些宋代诗词各有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涵盖了对故乡、友情、爱情、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等各个方面。
这些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诗词鉴赏12011410崔真瑞摘要:在繁荣大唐的巅峰文化经济政治后,宋代文化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诗留下了不少朗朗上口的篇章,宋诗虽不及唐诗也有自己的风格,而宋词更为人熟知。
宋词或心系国家命运,或在乎田园在乎山水,或在大漠边关,或给予思念给予深情。
唐宋各有千秋,不同人看不同评判,可不可否认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
那个时代那种文化那种氛围,令人心驰神往。
关键词:宋诗宋词北宋南宋特点风格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缪钺《诗词散论·宋诗》。
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
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
然此中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
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唐宋诗歌的差异在于: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宋诗以“理趣”为特点,唐诗以“情韵”为特征。
但是宋诗创作上的遗憾也有,议论化,“以才学为诗”是宋诗的特点,这一特点给诗歌创作注入了的血液。
同时,这也正是宋诗不及唐诗的原因之所在。
诗歌和其它文艺形式一样,是以形象地反映生活作为自己的特性的。
离开形象就没有诗。
作为一代诗歌,宋诗继唐诗之后,开创了新的境界涌现了一些优秀作家和作品对我国诗歌的传统的丰富和发展作贡献。
但它的整个成就,它的主要艺术倾向又不及唐诗。
唐诗确实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鲁迅感慨地,“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宋诗的艺术成就之所以逊于唐诗,就在于它的不少作者违背了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
这里我想就散文化议论化和“以才学为诗”来说明宋诗的特点及其艺术创作上的遗憾。
散文化是宋诗的特点。
唐代杜甫开始具有“以文为诗”的倾向到了白居易、韩愈手中,更有所发展,尤其是对韩愈的“以文为诗”北宋中期就发生过不同的争。
分歧的关键在于对诗歌特性的不同态度和不同解。
“以文为诗”主要指把散文的一些手法、章法、句法、字法引入诗中。
诗必须有诗的形象诗的感情,诗的语言,即区别于一般应用文的特点这是前提,但又必须承认诗歌风格、体裁的多样化。
“以文为诗”只是一个特点,它可以成为优点也可以成为缺点,关键是遵循还是违背诗歌形象化的规律。
但是宋代诗人又把散文的章法程式化特别是在一些长诗中总是三段论式的固定框框缺少变化总的来说散文化导致宋诗近于赋而远于比兴,对诗歌形象或意境的创造害多益少议论化是宋诗的又一特点批评宋诗的人说“宋人多好以诗议论夫以诗议论即不奚不为文而为诗哉!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又一个诗歌艺术最发达的朝代,就留存到今天的宋诗总量说,要远远超过唐诗。
宋代诗人很懂得唐诗的价值,很注意向唐代诗人学习,如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李商隐以及晚唐一些诗人都曾是宋代一些诗人学习的对象。
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他们又另辟蹊径,有了自己的创造,因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特色。
关于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几百年来一直争论未休,很难下一个精确的论断。
从两代诗歌的总体成就来看,唐代诗歌的成就要更高一些,对后世和世界的影响要更大一些,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
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
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
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宋朝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宋诗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及派别,下面就分别以各阶段的诗人及诗作为例,进一步阐释“以平淡为美”这一整体性风格追求。
北宋初年,以王禹偁、林逋为代表的“白体”诗人的诗作。
王禹偁在文学主张上不满五代浮靡文风,积极倡导革弊复古,所作诗文内容较为充实,风格平易淡雅,对后来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如《畲田调》(其二)“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此诗语言抛弃了唐诗的纷繁华丽,因而通俗易懂,前两句写“畲田”,后两句便生发开去,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短短四句却又在平淡之下,描写出了山农的自力更生,互相合作的可贵精神。
林逋的诗主要歌吟湖山胜景和隐居生活,表现了远俗闲适的情趣,风格上更是清和平淡,意趣高远,颇得时人称誉。
如其《山园小梅二首》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话就把倒映在清浅水中的梅花,疏朗淡雅、错落有致的身影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神地勾勒出了梅花的姿态和风韵,更有尾联两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平淡之中却表现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北宋中期诗人人才辈出,济济一堂,有梅尧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式的平淡,运用简单的比较,写出梅与雪的各具特色;有苏舜钦的“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式的平淡,以一种冷静沉寂的笔调写观潮,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从容气概;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式的平淡,仅一个“绿”字就传神地表达了春到江南的景象,仅一个问句就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乡的感情;更有苏轼“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式的平淡,没有对西湖作更多具体描写,只是用了一个比喻,一句议论就传达出了西湖山水清灵秀丽,风情万种的神韵,真正做到了虚处传神,在空灵中蕴含了无限。
到了南宋时期,更有范成大的田园诗,融自然风景,农事乡俗,文人闲意于一炉,显示出中和平淡的特征。
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七)“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寥寥数笔勾画出了大人孩子忙于农事的热闹画面,极富生活气息。
除此之外,还有杨万里的“诚斋体”诗歌,通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入手,语言通俗活泼,如《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是“梅子”“芭蕉”都能代表初夏的特征,“留”“分”两字用得精致而不费力,可以视为平淡的结果。
而唐代是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唐朝的诗人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在平常习见的生活中他们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所以唐诗显得丰腴,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及语言,或者炫丽的色彩给世人带来另一种审美效果。
纵观整个唐诗史,无论是初唐的“四杰”及稍后的张若虚,还是中唐的李白乃至晚唐的李商隐,他们的诗作相对宋诗都呈现出华丽的特点。
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式的丰腴;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景象壮阔,气势雄伟的丰腴;有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壮怀在胸,想象丰富式的丰腴;甚至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层次丰富,沉郁苍凉式的丰腴;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式的丰腴;还有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形象美丽,意境朦胧式的丰腴。
正是通过与唐诗丰腴的对比,才突显出宋诗倾向日常化,生活化的这种平淡,从而展现了其以平淡为美的独特魅力。
宋诗以“理趣”为特点,唐诗以“情韵”为特征《诗词散论.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以写景抒情为主,即便是要叙事说理,也是将其寓情于景之中,因此唐诗读起来给人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
而宋诗以叙事说理为主,即便要写景抒情,也是寓理于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宋诗呈现出“理趣”的特点,即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但这种理趣并不是玄思和吊诡,而是生活中随感而发的感想,在习以为常中给人以新的启迪。
这就存在两代人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差异———感性与理性,唐诗重韵致,而宋诗尚理趣。
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然而在这些诗作中,宋代理家之集大成者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二首》更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不容忽视,因此当我们阐述宋诗以理趣为特点时,自然而然就会推其为代表。
先看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诗读来无半点唐诗的风采,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
设问句的使用既提出了问题,又给出了答案,虽是观水有悟,却是观书有感,意思是说要做到事理通达,心境透明,必须不断地学习与提高。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前两句仅是对江水上涨,蒙冲变得像羽毛一样轻盈的现象进行描述,后两句即为转为议论,揭示了一定的道理,即告诫人们孜孜以求,功夫到家自然就能达到豁然开朗、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诗中所说“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些宋诗以生活中的事物揭示出一定的道理,发人深思,给人以启迪,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而唐诗对日常习见的种种生活内容的描写,往往是富有诗意甚至是带有浪漫色彩的,对事物感性直观性的良好把握使得唐代诗人侧重表现内心的感受,他们或纵情于山水,相惜于送别或感慨于历史兴衰,百姓疾苦,感叹于爱情的缠绵悱侧,因此唐代就具有了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诗韵,表现出了生活的美好及诗人精神的美。
在诗人的笔下,日常的和平环境中的生活也往往显得浪漫而开展,人们的情思、精神,不是像秋水般的沉静,而是像春水般的不安于平地,寻找浩瀚的海洋,以情韵深深地打动读者。
宋诗“以文为诗”“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宋诗区别于唐诗的又一大特点,即严羽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文为诗”,即诗多记叙铺陈,好以议论直言感受和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