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异常现象或突然外界干扰处理程序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3
异常情况处理与报告程序异常情况的处理在任何组织或个人的日常工作中都是不可避免的。
当遇到异常情况时,及时正确地处理并向相关方报告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本文将介绍异常情况处理与报告程序的一般步骤,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应注意的事项。
一、异常情况处理程序1. 确定异常情况:首先,需要确定异常情况的性质和影响范围。
这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等手段来实现。
例如,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设备故障、材料不合格或人为错误等异常情况。
2. 紧急处理措施:当异常情况发生时,需要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来阻止异常情况进一步发展,并减少其对日常工作的影响。
紧急处理措施可以是暂停生产、更换设备或召集相关人员进行讨论等。
3. 调查与分析:在紧急处理措施实施之后,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工作,以确定异常情况发生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这可以包括对设备的检查、材料的质量测试或人员的培训等。
调查与分析的过程应该细致入微,以确保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避免再次发生。
4. 制定解决方案:根据调查与分析的结果,制定解决异常情况的具体方案。
这个方案应该是可行的、有效的,并且能够尽快解决问题。
例如,在生产中,可以制定更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或者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指导。
5. 实施解决方案:将制定的解决方案付诸实施。
这可能需要协调不同部门或人员的合作,并确保每个人都理解并配合执行解决方案。
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及时记录和评估解决方案的效果,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
二、异常情况报告程序1. 确定报告对象:根据异常情况的性质和影响范围,确定应该向哪些人或部门报告异常情况。
这可能包括直接上级、质量管理部门、安全部门或高层管理人员等。
报告对象的确定应遵循组织内部的规定和流程。
2. 报告内容:异常情况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异常情况的简要描述、影响范围、紧急处理措施、调查与分析结果、解决方案和实施情况等。
报告内容应该简明扼要,但又包含必要的细节,以便报告对象能够全面了解异常情况和处理进展。
检验过程异常情况处理规程1. 目的规范检验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情况的处理,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 范围检验过程中发生的停水、停电等异常情况。
3. 术语或定义N/A4. 职责质量控制部对本规程的实施负责。
5. 程序5.1 在药品检验过程中,如发生意外情况(如停电、停水等)应当根据技术上的知识,判断是否影响检验结果,只有确认不影响检验数据时,方可继续检验,以免导致错误的结论,并作相应记录。
5.2 检验人员认为难以判断时,必须立即向质量控制部主任报告,商讨处置的办法。
5.3 不论检验是否继续进行,都应在原始记录上详细记录发生意外的情况、中止或继续检验的理由,在起草检验报告时,检验人员有责任将该情况提请复核人与审核人加以注意。
5.4 当电压不稳定或意外时,要考虑是否会影响仪器的性能,应当对仪器进行必要的校验,如确有影响,在此期间所测得的数据应予作废,注明理由,重新复测。
5.5 如发生断水现象,应当注意冷凝管因断水失去冷凝作用,挥发性物质有可能损失,应当重新检测。
5.6 由于意外情况使检验中断时,要注意某些药品配成溶液后较不稳定,如果放置过久,应当重新称样配制。
某些物质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易于破坏或水解,更应注意。
5.7 应当在规定洁净级别条件下开启检验操作的检品,如果在非洁净条件下开启,或误使用了非无菌的工具,则应向质量控制部主任报告,该检品和检测结果作废。
无菌室微生物菌落数超过规定应重新灭菌,在此期间进行的微生物检测结果,应予作废。
培养基灵敏度试验不符合规定的,都不应使用。
5.8 菌液或接触菌液的工具意外污染实验室时,应当立即报告质量控制部主任,进行充分灭菌清洗外,接触人员应立即到医院采取有效的处理。
检验检测过程中样品处理、干扰去除的常用方法
在实验室的检验检测过程中,样品的处理和干扰去除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1.预处理方法
预处理是指在样品分析前对样品进行处理,以去除干扰物质或改变样品的性质。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样品溶解、提取、净化等。
2.离子交换柱
离子交换柱是一种用于去除样品中杂质离子的方法。
通过离子交换柱,可以去除大部分离子干扰,提高分析灵敏度和准确性。
3.色谱柱
色谱柱是一种可以分离、富集和纯化样品的方法。
对于复杂的样品,色谱柱可以有效去除干扰物质,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4.稀释法
稀释法是指将高浓度样品逐步稀释到适合分析的范围内。
通过稀释,可以减少样品中的干扰物质,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5.蒸馏法
蒸馏法是一种用于去除样品中挥发性物质的方法。
通过蒸馏,可以去除样品中的挥发性干扰物质,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总之,在检验检测过程中,样品处理和干扰去除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 1 -。
HEBCTC 河北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程序文件HEBCTC/CX 1004—2003 检验过程中异常现象处理程序2003-05-10发布2003-06-01实施河北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发布1 目的范围本程序规定了当检验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时,能够实现有效处理,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本程序适用于在检验工作中对异常现象的处理。
2 职责2.1 检验人员负责对异常现象的紧急处置并报告。
2.2 检验室主任负责对异常现象的处理。
2.3 质量监督员负责检验过程中对异常现象处理的监督和检查。
2.4 业务室负责对异常现象处理结果的审核。
2.5 技术负责人批准对异常现象处理的结果。
3 程序3.1 检验前异常现象的处理3.1.1 检验人员在检验前若发现样品与委托内容不符时,不得进行检验。
应及时通过业务室与委托方联系,查明情况再行处理。
3.1.2 检验人员在检验前发现仪器设备、标准物质或者设施环境未满足检验要求,不得进行检验。
按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3.1.3 水、电不能保证检验工作正常运行时,检验应暂停。
依据有关规定,样品可继续使用的,应将其存放在规定的环境中或做出相应的处理。
水、电恢复正常后,继续进行试验,并对数据进行验证。
样品不可继续使用的,应将其废弃,按《样品管理程序》、《样品抽样程序》重新送样、抽样。
3.2 检验中异常现象的处理3.2.1 在检验过程中遇到突然断电、停水等异常情况,造成检验工作无法进行时,应暂停正在进行的检验工作,且已进行的检验步骤作废。
当条件恢复正常且确定仪器可正常进行操作后方可重新进行检验。
3.2.2 当检验人员在仪器操作时发现或怀疑仪器有异常时,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检验工作,对仪器设备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检测,当确定仪器设备正常后方可继续进行检验。
如仪器设备经检查确定异常情况后应立即停止检验工作,原检验数据作废。
报业务室及室主任。
小故障可由检验人员自行修复,并在仪器设备维修记录上进行记载。
检验人员无法修复的故障应报业务室核定后贴上停用证,待组织仪器修理后,经检定合格方可继续使用,除非仪器的故障不涉及其计量性能。
(新)检验结果异常处理操作规程1、⽬的:制定检验中出现的异常值时应采取的措施,查明原因(⽣产、取样、样品保存和检验),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避免重复出现。
2、范围:适⽤于在质量控制实验室进⾏的各项成品检测、中间体检测、原辅料检测、⼯艺⽤⽔检测等。
3、职责:3.1检验⼈员职责:(1)检验⼈员的⾸要责任是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2)必须使⽤经过批准的检验⽅法;(3)使⽤经过校验和适当维护的仪器、设备,⽽且运⾏良好;(4)使⽤有效期内的标准物质、对照品和合格的试剂、试液;(5)在丢弃样品制备液、对照品液和标准制备液之前,检验⼈员应该核查数据对标准的符合性,并正确处理数据;(6)如在检验过程中发现差错,检验⼈员应⽴即停⽌检验;(7)出现OOS结果,及时控制样品、溶液⾄调查结束;(8)出现OOS结果,通知QC主管和检验组长,并协助调查;(9)与QC主管和检验组长等相关⼈员做出调查结论并完成相关调查报告。
3.2 QC主管和检验组长职责:(1)OOS结果进⾏确认,对可能的原因进⾏客观及时的评估;(2)与检验⼈员讨论⽅法,确认检验⼈员知道并执⾏了正确的检验⽅法;(3)检查原始分析中得到的记录,包括图谱、计算、溶液、检验⽤材料、仪器和玻璃器具。
确定有⽆异常和可疑信息;(4)检查仪器的性能、使⽤记录;(5)检查标准品、对照品、试剂、溶剂和其他⽤到的溶液,应满⾜质量控制标准的要求;(6)评估检验⽅法的执⾏情况,以保证是按照标准执⾏的,其标准的制定以⽅法验证数据和历史数据为基础;(7)如果OOS结果确定为实验室差错(培训、仪器、⼯作不仔细等),应组织相关⼈员进⾏根本原因分析,确定差错的来源,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以避免再次发⽣;若属于检验⼈员错误,则需组织对检验⼈员进⾏再培训;(8)整个调查过程中的记录和证据。
3.3 质量部经理职责:(1)审核OOS结果的实验室调查报告;(2)若OOS是⽣产原因,参与⽣产等过程的调查;(3)负责异常调查报告归档及定期评估;(4)在产品的年度报告中对OOS结果进⾏评价;(5)批准检验异常情况调查报告;(6)指导实验室进⾏OOS结果的调查,并对调查过程及相关记录进⾏检查。
检测过程中发生异常现象的处理程序1 目的正确、合理处理检测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情况,保证检测工作顺利进行并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检测过程中发生下述情况时的处理:2.1样品丢失或损坏,检测工作无法继续进行;2.2检测过程中仪器设备的意外损坏;2.3突然发生停水、停电、误操作或其它干扰;2.4发生人员伤亡事故;2.5检测过程中环境条件发生较大变化;2.6检测结果的离散性太大等。
3职责3.1 凡不危及人身安全、未造成仪器设备和样品损坏、可安排重新检测的异常情况由各相关检测业务科室负责处理;3.2 对造成无法恢复的检测异常情况,由技术负责人主持处理;3.3 凡造成人员伤亡、仪器设备损坏、或给用户带来损失的异常情况,由总经理负责主持处理。
4程序4.1 异常情况发生时,检测人员应首先尽力保证人员、仪器设备、样品的安全,并确定是否需要停止检测工作。
4.2如已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应立即组织抢救。
4.3 确认人身安全未遭受危害情况下,应确认使用的仪器设备是否正常,样品是否遭受损坏,如有仪器设备异常或样品损坏的可能,应立即停止检测并保存已有的数据。
4.4 在确认仪器、样品均正常后应对保存下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若有效可继续进行检测;若无效,对于可恢复的检测过程应重新安排检测,并报室主任备查。
4.5 对于无法恢复的检测过程,检测人员应报告技术负责人,由技术负责人召集有关人员分析研究后提出处理意见。
4.6 对造成人身伤亡或仪器设备损坏或给用户带来损失的异常情况,检测人员应报告技术负责人和总经理。
,由总经理全面负责事故的处理。
4.7 对于发生的异常情况,不论检测数据取舍与否,都应在原始记录中如实记录。
5相关记录《事故记录表》。
检验异常情况调查处理程序1.目的:分析调查检测过程的不合格数据,对产品的质量作出公正的判定2.范围:检验过程的异常数据。
3.责任人:质量管理部负责人、QA人员、QC人员4.程序:4.1 检验结果异常系指结果超出法定标准或本单位内控标准的限度。
4.2 所有检验超标的情况需进行检验室复检,复检应及时、认真负责。
4.2.1 首先,QC人员应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负责。
检验超标的情况先需自己进行复检,若发现检验或计算错误,应作记录并重新检验或计算;若QC人员不能找出超标原因,则应保留试验溶液并报告组长或主管。
4.2.2 组长或主管在收到检验超标的报告后,应及时调查分析超标原因并作出适当处理。
当有明显的证据表明系检验失误时,应将超标结果判定无效并进行复检,以获得反映样品实际情况的数据;若无明显证据表明是检验室失误时,应立即通知QA人员,以便进一步调查。
4.2.3 超标结果需保留,并作出分析说明。
此分析说明应有相关人员和负责人的签名和日期,并交质量管理部。
4.2.4 检验室内部调查活动应在超标结果产生后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
4.3 检验室不合格结果调查评估步骤4.3.1 初步调查:设备功能;计算错误;样品处理错误;过程错误(如取样);色谱图不良;其他。
如不合格原因是黑点、异物、外观等造成,在确认不是取样造成的,而是样品自身的问题后,则直接否决该批物料。
如经过初步调查后不合格原因仍未找到,则需要全面调查。
4.3.2 全面调查:4.3.2.1 仪器设备:故障、设备受污染、仪器已校正并处校验期内(包括小容量的校正)、所有的仪器设备均正确使用4.3.2.2 方法与规程计算公式正确且计算正确:样品与对照品的称样量计算正确、稀释倍数、规格;仪器系统适应性试验;使用方法正确;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4.3.2.3 标准品、标准溶液在有效期内;所用标准溶液正确与否;储存应完好。
4.3.2.4 对照品与样品的制备按正确方法制备;对照品、样品是否溶解透;所用试剂、仪器、设备未受污染,且正确使用;所用试剂配制无问题(特别是pH符合要求否);样品的研磨问题;滤材有无影响,初滤液弃去适当;样品有无代表性;移液管、容量瓶是否用错。
化验室检验过程异常管理程序1.目的:为了规范化验室检验过程异常的处理流程,使异常得到及时调查和正确处理。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化验室检验过程中发生的异常。
3.职责:3.1化验室:负责本程序的起草、修订和审核;负责检验过程异常调查、负责制定异常处理措施并执行;负责定期回顾。
3.2质量保证部:负责评估异常调查过程及处理措施执行的合理性,负责审核定期回顾报告。
4.内容4.1定义4.1.1检验过程异常:是指在检验过程中,由于明显的实验室原因导致检测结果无效或检测过程中断的现象。
4.1.2原样复测:指对第一次所取的样品的一部分按规定方法重新制备,进行的化验分析。
4.1.3原液复测:指对原始样品的制备溶液(如可用)进行的再测定。
包括重新进样样品溶液、原溶液进行分析、原储备溶液进行稀释等。
●重新进样样品溶液:从原进样瓶进样。
●原溶液进行分析:用原来的溶液进样分析。
●重新稀释:从原储备溶液或中间测试溶液配制最终测试溶液。
4.2 程序4.2.1常见检验过程异常及处理措施常见检验过程异常及处理措施举例如下(但不限于):4.2.2 检验过程异常处理流程4.2.1.1 QC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向组长或QC主要管理人员汇报,并及时填写《检验过程异常调查表》。
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复测。
组长或QC主要管理人员在收到汇报后,需立即展开调查,确认是否为检验过程异常。
4.2.2.2 如确认为检验过程异常,由组长或QC主要管理人员评估并采取紧急措施(如原液复测或原样复测等)。
紧急措施结果出来后报告化验室主任。
如果不是检验过程异常,应立即报告QA和化验室主任,进行偏差调查,转入《偏差管理程序》。
4.2.2.3 化验室主任对采取的紧急措施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经化验室主任评估,若采取的紧急措施合理,则按重新分析的结果出具报告单;若不合理,则写明不合理的理由,并制定补救措施。
4.2.2.4 化验室主任评估完成后,QA人员对本次异常处理的调查、措施及检验结果进行评估,确认是否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若对检测结果有影响,可再进行补充调查,重新制定措施。
实验室异常事件处理程序Lab Unexpected Event Handling Procedure部门:Department 签字/日期:Signature/Date起草人:Prepared by 审核人:Reviewed by 审核人:Reviewed by 批准人:Approved by1. 目的建立分析实验室异常事件处理程序,指导员工按照正确的流程处理异常事件,包括记录,调查,找出产生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避免异常事件的再次发生。
2. 适用范围适用于API QC实验室异常事件的处理。
3. 定义和术语3.1 实验室异常事件:实验过程中或者实验设施和设备的任何偏离正常条件或者规定值的情况,包括操作上的失误、设施设备或者仪器故障等没有数据产生的偏差、设备设施温湿度监控过程中的偏离,还包括产生可疑数据的情况,即不合格结果(OOS)和偏离正常趋势的结果(OOT)。
3.2 不合格结果(Out Of Specification, OOS):包括所有超出既定规格或者接受标准的检测结果,包括注册标准,药典标准,企业制定的内控标准。
3.3 偏离正常趋势的结果(Out Of Trend, OOT):指化验结果超出正常情况下的异常值或偏离趋势值,但没有超出规定的限度要求或放行标准。
3.4 纠正和预防措施(Corrective Action & Preventive Action, CAPA) :纠正和预防措施是指对存在的或潜在的不合格原因进行调查分析,采取措施以防止问题再发生或避免发生的全部活动。
纠正和预防措施不仅是就事论事的对不合格的处理,而要从根本上消除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因此纠正和预防措施可能涉及影响产品质量和质量体系的各方面活动。
4. 责任4.1 异常事件发现人:当事人或者异常事件发现人在发现异常事件后,应及时、如实记录并报告其主管,必要时参与调查。
4.2 异常事件发生岗位主管:评判是否需要对异常事件展开调查,若需要调查,负责领取调查表格,并按时完成调查,并进行原因分析,影响分析,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完成调查表。
1目的
为保证在检验过程及与之有关的活动中发生异常现象或突然外界干扰(指设备故障、人员安全等)时能得到及时处理。
2范围
适用于检验实施过程中及与之有关的活动中异常现象或突然外界干扰的处理。
3职责
3.1实验室负责人负责组织对异常现象或突然外界干扰的处理和本程序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
3.2检验人员和各专业组组长共同负责异常现象或突然外界干扰的紧急处理及技术安全措施的实
施。
3.3综合事务部负责与相关方的协调与联络工作。
4程序
4.1总要求
4.1.1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因发生异常现象或突发性外界干扰,如停水、停电、火灾、仪器设备故
障、试剂失效等,造成检验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应立即终止检验工作,及时记录和报告中心实验室负责人进行处理。
4.1.2处理原则:4小时内能恢复使用时,试剂、标本先按照其要求存在冰箱里,在冰箱门上标识“暂
停开门”,减少冰箱门的开启;长于4小时或无法预测恢复时间时,应及时将对保存温度敏感的试剂以及标本转移至协作单位进行保存,如需要可请协作实验室继续完成检验工作。
4.1.3应培训员工预防和控制不良事故的发生,减少或杜绝事故后果的恶化。
若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应立即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并保护现场。
4.1.4发生异常现象或突然外界干扰后,实验室负责人应组织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事故分析会,对原
因及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做好记录。
4.2仪器设备故障
4.2.1检验人员使用实验设备发生故障时,应立即按照操作规程停止使用,立即现场确认异常情况的
性质:观察有无错误操作、偶发现象或确属不能立即排除的故障。
4.2.2用红色停用标志标识故障仪器,以防被错误使用。
4.2.3有满足要求的替用设备的,启用替用设备(但须是准用仪器)。
借用其他部门仪器设备时,及时
联系借用并核实该设备的使用状态。
替用、借用或备用设备的使用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同时,必
须同时满足实验室管理措施(特别是防污染)的要求。
临床诊断的样本可以用替代的设备完成
检测,临床研究的样本必须按照临床研究项目的合同要求来确定是否可以使用替代设备。
4.2.4不能解决的问题,应通知设备管理员及时与供应方共同解决。
4.2.5仪器维修后,必须经验收合格并供需双方签字才能重新使用,取下红色停用标志,换上绿色正
常使用标示。
4.2.6专业组组长须检查并随时跟踪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4.2.7不能及时排除故障时,必须及时上报中心实验室负责人。
中心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将标本送至经
确认的委托实验室检测,,临床研究的样本必须按照临床研究项目的合同要求执行。
4.3试剂盒质量发生问题,经核实后,及时通知供货商迅速更换另一批次试剂,使用前需先作质量
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试剂质量问题若不能得到解决,使检测报告不能及时发出,可将标本
送至委托实验室检测,临床研究的样本必须按照临床研究项目的合同要求执行。
4.4电力系统故障
4.4.1发生突然停电时,应及时切断设备电源开关。
短期内把试剂、标本先保存在冰箱里,减少冰箱
门的开启;长期(或无法预测)时应及时将对保存温度敏感的试剂、标本转移至协作单位;如
果在仪器运行过程中遇到突然停电,实验室内部UPS将利用电池组供电,使实验操作完成。
4.4.2通知停电时,若4小时内能恢复供电,试剂、标本先存在4℃冰箱里,在冰箱门上标识“暂停
开门”,减少冰箱门的开启;停电长于4小时或无法预测电力恢复时间时,应及时将对保存温度
敏感的试剂、标本转移至协作单位。
4.4.3冰箱、血培养仪、温箱等,每日两次观察温度情况,如发生故障并需长时间(或无法预测)维
修时应及时将对保存温度敏感的试剂、标本转移至协作单位。
4.5发生突然停水,应及时关闭开着的水源。
关闭运行时须有流动水源的仪器设备,直到恢复供水。
4.6计算机系统
4.6.1仪器控制电脑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联系仪器供应商寻求解决方法或请工程师前来维修。
若
4小时内能恢复使用,试剂、标本先存在4℃冰箱里,在冰箱门上标识“暂停开门”,减少冰箱
门的开启;长于4小时或无法预测恢复时间时,应及时将对保存温度敏感的试剂、标本转移至
协作单位。
4.6.2传输系统故障:可不停止仪器工作,检查网络接口,如不能解决应立即联络网络维护员维修或
更换备用电脑。
必要时可采取手工录入的方法完成检验工作。
24小时内不能恢复使用时,应采
取手工结果记录的方式,报告以临时报告形式发出,在系统恢复后应补发正式报告,见《结果
报告控制程序》。
4.7工作环境:实验室内部应配备温湿度计,当工作环境不符合实验操作环境时,应立即采取相应
措施如:去湿、加湿、升温、降温等。
4.8职业暴露的异常情况:发生生物安全防护方面的异常情况,根据《职业暴露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的要求及时处理并登记。
4.9发生各种异常情况应及时详细填写《异常现象或突然外界干扰处理记录》,如需将标本送至协
作单位检测时还需填写《标本送检清单》。
5支持性文件
FL-PF-13 《记录控制程序》
FL-SOP-ML-3005 《职业暴露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6记录表单
FL-PF-42-01 《异常现象或突然外界干扰处理记录》
FL-PF-05-05 《标本送检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