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的干扰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386.50 KB
- 文档页数:4
检验分析出现的干扰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学检验的作用显得也越来越重要,并且已成为当下医疗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患者体内各项指标的检测,为临床诊断疾病、检测疾病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
因此检验质量的优劣会对诊断和治疗带来直接影响,而检验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减少检验过程中的干扰。
本文将从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方面对于检验过程中一些常见的干扰因素进行简述。
一、检验前存在的干扰因素1.患者生理因素对检验的干扰年龄对试验结果会产生影响:不同年龄阶段器官功能会发生变化, 从而影响血液中某些试验参考值的不同。
例如新生儿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一般都会高于成人。
健康儿童由于骨质生长与发育导致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加, 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升高, 是健康成年男子的 3倍。
性别,时间也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性别差异体现在多种检测项目上,例如血常规测定的细胞数量一般男性高于女性,而生化检测中男性的肌酐及肌酸激酶在血清中的活性或浓度一般来说也高于女性。
体内随着各种代谢作用,各项物质浓度也产生了变化,某些检测指标在一天内有较大波动。
血清皮质醇在晨6点钟左右达最高值, 随后下降, 午夜12点至最低值;血液促甲状腺素在深夜达峰值,在正午时分为最低值;生长激素在人清醒时水平很低,在入睡后水平升高。
季节循环通常对人体指标影响不大,但甲状腺素在夏天比冬天低20%,而25羟维生素D夏天比冬天高。
生活习惯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果持续饮酒,通过酶诱导作用,血清肝酶如γGT 等活性增加。
吸烟能使血清HDL-C水平降低,降低的程度与每日吸烟的数量相关。
2.患者身体状态对检验的干扰饮食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多数实验尤其对于生化检验,采血前应禁食12小时, 否则血脂等结果会升高,或因脂肪食物被吸收后形成脂血造成光学干扰,从而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
食用高蛋白食物会使氨、尿酸和尿素值大幅升高。
食用动物肝脏,肉类则会造成大便隐血试验的假阳性。
体力活动对结果的干扰:运动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 例如剧烈运动会造成红细胞数量检测值的改变。
干扰实验————————————————————————————————作者: ————————————————————————————————日期:1.干扰实验1.1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1.1.1干扰物的干扰效果检测方法的总分析误差有3个主要来源:不精密度、方法特异性偏差、样品特异性偏差。
方法学评价时通常只考虑前2者,样品特异性偏差常被认为与特定样品有关,不属于方法学的计量特征。
但如果一种检测方法本身易受某种干扰物质的影响,则干扰物即可引起系统误差也可引起偶然误差。
当采用特异性更好的方法做为比对方法时,特定病人群体样品中某中干扰物的平均浓度可引起系统偏差,而偏离平均偏差的个体差异则成为总偶然误差的成份。
某些方法中随机干扰效果超过不精密度成为偶然误差的主要来源。
对于个体病人,干扰物的干扰效果可随样品中干扰物浓度的不同发生变化,这可被误认为是病人病情的改变。
干扰物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可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补偿或修正,使干扰效果在特定病人群体中减小。
对于常见的内源性干扰物(如胆红素、血红蛋白、脂类等),可通过样品前处理、样品空白、血清基质校准或数学修正等方法减少干扰效果。
1.1.2 干扰效果机制干扰物对分析过程的影响机制有:——化学效应:干扰物通过与试剂竞争或抑制指示反应改变反应结果,也可通过络合或沉淀作用改变分析物的形式。
——物理效应:干扰物可具有与被测量相近的性质,如荧光、颜色、光散射、洗脱位置或检测时的电极反应等。
——基质效应:干扰物可改变样品基质的物理特性,如粘度、表面张力、浊度或离子强度等,从而改变被测量浓度。
——酶抑制作用:干扰物可与金属激活因子形成螯合物、与催化位点结合、氧化必需巯基基团而改变被测量或试剂中酶的活性。
——检测方法的非特异性:干扰物以与被测量同样的方式参与反应。
尽管非特异性与干扰有所不同,但对实验结果的效果的相同的。
如:酮酸在碱性苦味酸法测肌酐时发生反应,吲哚硫酸盐在重氮法测胆红素时发生反应,免疫化学中的交叉反应等。
临床医学生化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方法摘要:目的:分析生化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方法。
方法:本院生化检验科于2022年7月起开展质控工作。
随机选取2022年4~6月的220例受检者纳入对照组,7-9月的220例受检者纳入试验组。
统计检验结果误差较大的病例,根据影响因素制定预防控制措施,并观察管理效果。
结果:1)16例检验结果误差较大的生化检验项目中,影响因素包括样本、检验操作、人员三个方面。
2)试验组受检者的生化检验结果误差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和检验质量评分明显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临床医学生化检验中,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多样化,采取预防控制措施能减少检验误差、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生化检验;影响因素;质量控制;满意度生化检验是利用受检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通过测定指定项目了解机体的健康状态,是疾病诊断与预后评价的重要手段[1]。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仪器设备的升级,生化检验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然而,检验操作具有专业性,从样本采集到得出结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鉴于此,本研究选取440例生化检验患者为对象,分析了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对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院生化检验科于2022年7月起开展质控工作。
随机选取2022年4~6月的220例受检者纳入对照组,2022年7-9月的220例受检者纳入试验组。
对照组内,男117例、女103例;年龄19~83岁,平均为(46.83±11.60)岁;就诊科室来源:普外科73例、内科65例、妇产科37例、骨科24例、其他21例。
试验组内,男115例、女105例;年龄18~84岁,平均为(47.35±12.14)岁;就诊科室来源:普外科80例、内科61例、妇产科32例、骨科21例、其他26例。
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受检者的基线资料相近(P>0.05),可对比研究。
医学中干扰的名词解释医学作为一门广泛而复杂的学科,涵盖了人类健康与疾病的方方面面。
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干扰的概念与现象。
这些干扰常常会引起误解或混淆,因此有必要对医学中的干扰现象进行解释与探讨。
一、干扰现象的定义在医学研究或临床实践中,干扰现象指的是那些可能对研究结果或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来自外界环境、个体差异、疾病本身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
这些干扰因素的存在可能会掩盖真实的效应,使研究结果或治疗效果产生偏倚,从而影响科学性与准确性。
二、实验设计中的干扰因素在医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和可靠性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然而,干扰因素的存在往往会使实验设计变得复杂且困难。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实验设计中的干扰因素。
1. 随机分组中的干扰因素随机分组是科学实验设计的基石之一。
它的目的是消除实验参与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使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更加准确。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干扰因素,例如实验参与者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特征可能导致组间差异,进而干扰实验结果的解读。
2. 测量误差的干扰在医学研究中,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实验仪器的精确度、测量方法的准确性以及测量人员的经验水平等因素都可能引入测量误差。
这些误差的存在会使实验数据产生偏差,从而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三、临床实践中的干扰因素除了科学研究中的干扰因素,医学临床实践中也存在各种干扰现象。
下面讨论几个常见的临床干扰因素。
1. 干预措施的干扰在治疗疾病时,医生可能会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如药物治疗、手术等。
然而,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的变化以及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等都可能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评估治疗效果时,需要考虑并排除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
2. 患者自我报告的干扰在医疗临床实践中,患者的自我报告往往是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
然而,患者的主观感受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状态、记忆偏差等。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
方法:随机抽取临床医学检验1000例,总结医学检验不合格事件,提出应对措施。
结果: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准备工作:患者不配合2例(0.20%);患者情绪不稳定1例(0.10%);药物因素1例(0.10%)。
(2)采集样本:时间不当2例(0.20%);样本损毁1例(0.10%);样本变质1例(0.10%);样本混淆1例(0.10%);器皿不合格1例(0.10%);采血位置不当2例(0.20%)。
(3)检验操作:设备故障1例(0.10%);参数不当2例(0.20%);数据处理不当2例(0.20%);标记错误1例(0.10)。
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各个环节都可能受到影响,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
因此需要提高医学检验标准,重视对检验人员的培训,保证检验结果准确,严格控制医学检验质量。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应对措施前言:临床医学检验作为常见诊疗手段,成为临床医学中重要构成。
随着检验设备越来越先进,检验指标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帮助临床监控病情进展[1]。
为了准确指导临床治疗,观察病情进展,避免误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必须要保证医学检验质量,避免送检、化验等过程干扰检验结果。
检验科应加强质量控制,采取高标准检验手段,避免在采集、运输和检验过程中影响干扰结果。
本文从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某三甲医院医学检验中,随机选取1000例分析: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1000例患者为样本,性别:男/女=519/481,年龄(46.75±5.14)岁。
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要求检验人员控制饮食,于清晨空腹抽取血液样本。
应于采样后3h内立即送检。
采集脑脊液应在1h内快速送检。
采集痰液样本,应指导患者漱口后采集。
采集尿液样本,指导患者清洁外阴后,取中段尿液。
溶血、黄疸、脂浊、样本对生化项目结果干扰的探讨海南省琼海市中医院(琼海57l400)符贻峰摘要目的分析溶血、黄疸、脂浊样本对生化检验结果干扰的原因,提出消除干扰的方法。
方法波长的选择、对照管校正,如何处理测定前标本,实验过程的设计、量化控制等。
结果讨论消除干扰的方法应针对测定项目具体分析进行选择,在生化检验工作中就能取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关键词溶血黄疸脂浊消除干扰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溶血黄疸脂浊样本。
由于样本的特殊性,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的误差不容忽视。
为了加强检验质量的控制有必要对以上几种样本在测定生化项目时的干扰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消除干扰的一些具体方法。
本文就针对溶血黄疸脂浊样本干扰现象分析与消除干扰两方面进行论述如下。
l干扰因素l.l有色物质及其转化物对光谱分析的影响黄疸标本的胆红素,溶血标本的血红素,脂浊标本的乳糜微粒都是有色物质。
我们知道生化项目的测定是以光谱分析为基础在吸收光谱分析。
滤光片的选择原则是:滤光片最大透过光波应该是该溶液最大的吸收波长,也就是说入射光线的颜色应该是被测溶液的颜色的互补色。
在散射光谱分析中,混浊液中颗粒大小,颗粒的颜色也影响入射波长的选择。
溶血黄疸脂浊标本中的有色物质破坏了实验原来的最佳波长的选择,造成吸光度和散射度产生较大的误差,特别是终点法影响更大,即使是使用两点法连续比色法(速率法,动力法)亦不能完全排除干扰。
一般来说,干扰结果有正负两方面,当被测溶液的颜色与有色物质颜色相近时,对吸光度是正干扰。
当被测溶液与有色物质颜色相差较远,对吸光度是负干扰。
脂浊标本可散射光线,所以对吸光一般产生正干扰。
有色物质的转化为实验结果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比如比色法测定血清钙、果糖胺、肌酐、碱性磷酸酶和双缩脲法测总蛋白等,在PHl0以上的强碱性环境,乳糜微粒中的甘油脂可使血清逐渐变清。
吸光度下降,对结果造成负误差。
连续鉴测法测定肌酐时,高黄疸标本中的胆红素的黄色不稳定,使结果产生负干扰。
影响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简述医学检验分析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结果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诊断和治疗。
而影响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样本采集、标本处理、实验室分析等环节。
本文将简要介绍这些因素对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影响。
1. 样本采集样本采集是影响医学检验分析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
不恰当的样本采集可能导致样本的受污染、血液凝固、标本混淆等问题,从而影响后续的分析结果。
在进行采集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该遵循标本采集的标准操作程序,确保采集的样本是符合质量要求的。
2. 标本处理采集到的样本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保证样本的质量。
血液标本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离心分离,防止红细胞破裂导致的血红蛋白释放。
标本的保存条件、稳定剂的使用等也会对样本质量产生影响。
3. 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分析是影响医学检验分析质量的最后一环。
在进行实验室分析时,实验室操作人员应遵循分析方法的标准操作程序,严格控制分析环境、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环境因素实验室的环境因素也会对医学检验分析产生影响。
包括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影响实验室操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实验室应该在环境控制方面做好相关的工作,确保实验环境符合标准的要求。
5. 人为因素除了以上提到的技术操作外,人为因素也会对医学检验分析质量产生影响。
包括实验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工作状态、工作态度等,都会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6. 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医学检验分析的质量。
不断更新、维护和校准仪器设备是保证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7. 标准操作程序标准操作程序是保证医学检验分析质量的重要保障。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标本采集、标本处理、实验室分析等环节的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符合规范。
医学检验分析的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医务人员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相关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符合要求,从而保证医学检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试谈影响医学检验质量的几个因素医学检验质量是指医学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影响医学检验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检验仪器和试剂:检验仪器和试剂的质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仪器的精确度、灵敏度、特异性以及试剂的纯度、稳定性等因素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2.检验操作人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熟悉检验方法和操作规范,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和解读检验结果。
3.样本采集和处理:样本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的误差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不恰当的采样方法或采集的量不足、样本保存不当、不适当的处理操作等都可能引起干扰性结果出现,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4.样本交叉污染:不同样本之间的交叉污染也会导致检验结果的偏差。
例如,如果在检验过程中未及时更换操作用品(如手套、试管等),或者在不同样本中采用相同的操作工具,都有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交叉污染,进而导致结果的不准确。
5.样本数量和质量:样本的数量和质量对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
样本数量的不足或不合适,以及样本的稀释、浓度过高或干扰物质等都可能引起结果的偏差。
6.检验标准和质量控制:检验标准的制定和质量控制的执行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检验标准能够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质量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检验过程中的偏差,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7.环境因素:检验环境也是影响检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都可能造成样本的变化或影响仪器的运行,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8.样本标识和追踪:样本标识和追踪的准确性是保证检验结果正确性的重要环节。
如果样本标识不清晰或产生混淆,可能导致检验结果与实际样本不符,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总之,医学检验质量的保证需要从实验仪器和试剂、操作人员、样本采集和处理、检验标准和质量控制、环境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把控,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