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与CRP并检的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CRP血常规联合用于儿科临床检验分析发布时间:2022-06-27T05:12:57.23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9期作者:吴凌燕[导读] 目的:分析CRP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儿科临床检验过程中的临床疗效。
吴凌燕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北京 101300摘要:目的:分析CRP联合血常规检验在儿科临床检验过程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 10100 例进行 CRP联合血常规进行检验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50 例。
对照组患儿为细菌感染患儿,观察组为病毒感染的患儿。
比较两组患儿在经过 CRP联合血常规检验后的相关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在本次研究完成后,我们发现对照组患儿在 CRP 值方面明显的高于观察组患儿,同时在最终CRP 值的比较方面我们发现所有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进行儿科的临床研究过程中,通过使用 CRP 联合血常规检验的方法,能够显著的对于患儿的感染相关类型进行较好的确诊,并分析出患儿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对于患儿在日后的治疗方式的选择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CRP血常规联合检验;儿科;临床检验;儿童免疫系统功能仍处于不断完善的状态,儿童免疫功能都普遍低于成人,因此儿童感染发病的几率较大,并且儿童疾病病情恶化都较为迅速,及早诊断病因并治疗已经成为儿科临床治疗中的关键,而CRP血常规联合诊断技术应用于检测效果受到医学界广泛的认可。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8年12月到2019年12月间收治的儿科患者 10100 例,其中男性患者 5130例,女性患者 4970例,患者年龄为1-10 岁,平均年龄为 7.56 ±1.32 岁。
在准入标准上,所有患儿均需要使用CRP联合血常规的检验方式来进行检验。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50 例。
观察组患儿为病毒感染患儿,对照组患儿为细菌感染患儿。
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对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分析引言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及时准确的诊断对于患儿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C反应蛋白(CRP)和血常规是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二者联合可为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有力的帮助。
本文将对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C反应蛋白的生理作用及临床意义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在机体发生感染、炎症、组织损伤或肿瘤等病理状态时能够显著升高。
其生理作用主要包括促进炎症反应、增强巨噬细胞和补体系统的活性、参与免疫调节等。
在临床上,C反应蛋白常被用于判断感染程度、评估患者疾病风险、观察治疗效果等。
二、血常规的临床应用血常规是临床诊断中常规的检验项目之一,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机体的炎症、感染、贫血、出血等病理状态进行评估。
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血常规可以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如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
三、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1. 提高诊断准确性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是两个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检验项目,它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机体的炎症反应进行评估。
联合检测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儿是否存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指导治疗方案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感染程度和患儿的个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的联合检测结果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确定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3. 评估治疗效果对于接受抗感染治疗的患儿,定期监测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儿尽快康复。
四、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局限性1. 非特异性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儿存在细菌性感染性疾病,某些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也会引起这两项指标的异常改变,因此不能单纯依靠这两项指标来诊断疾病。
分析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增加,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细菌性感染是造成儿童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细菌性感染对于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减轻患儿的痛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全血C反应蛋白(CRP)和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全血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它通常在感染或者组织损伤的炎症反应中升高,是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一个重要指标。
CRP的升高可以提示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血常规是临床上常规的一种检查手段,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患者的血细胞情况,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等指标。
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也是机体炎症反应的表现。
全血CRP和血常规联合检验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患儿的炎症情况,提高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全血CRP和血常规联合检验对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细菌性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通常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全血CRP升高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而其他原因导致的炎症常常不具备这些特点。
基于此,全血CRP和血常规联合检验可以较好地帮助临床医生排除其他非细菌性感染疾病,并且缩小诊断的范围。
这对于医生来说能够更好地进行诊断,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避免了不必要的药物使用,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全血CRP和血常规联合检验还对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信息。
全血CRP和血常规的联合使用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患者炎症状态,对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感染的部位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这有助于医生快速制定治疗方案,提高了医疗效率,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全血CRP和血常规的联合检验能够为治疗的效果评估提供辅助数据,指导医生进行后续治疗。
全血CRP和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血常规、超敏 CRP联合检测对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检验意义摘要:目的:探究血常规、超敏CRP联合检测对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检验意义。
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者68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患者68例,比较不同检验方法阳性检出率以及血常规、超敏CPR指标水平差异情况。
结果:血常规、超敏CRP联合检测的阳性检出率最高(P<0.05);支原体肺炎患者血常规、超敏CRP等指标水平与健康群体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常规、超敏CRP联合检测对支原体肺炎患者具有极高临床意义。
关键词:血常规;超敏CRP;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因为肺炎支原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是肺炎疾病的一种类型,在众多肺炎疾病中的发生概率为10.0%左右[1]。
支原体肺炎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的时间为2~3周,潜伏期时间较长导致起病相对缓慢,并且1/3左右的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早期的临床症状有乏力、发热、恶心、头痛等等,不同的患者发热温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例如阵发性的咳嗽,并且痰液浓稠,还带有血丝或者血块[2]。
支原体肺炎早期可能仅仅只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然而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的病情也会不断恶化,最终导致患者死亡[3]。
为了进一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更为早期的准确诊断十分重要。
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技术非常多,血常规、超敏CRP都可以敏感捕捉到肺炎支原体,进而做到对疾病的有效诊断。
选取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者68例以及同期健康群体68例,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者68例,其中男31例,女37例,年龄为12~55岁,平均年龄为(33.5±21.5)岁。
纳入标准:(1)使用支原体肺炎金标准检测方法患者进行准确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医学上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标准;(2)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3)研究过程中并未出现中途退出情况。
儿科感染患者超敏 CRP联合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感染患者超敏CRP联合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方法:以本院儿科收治的102例感染性疾病患儿为探究主体,将其设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02例儿童为参照组,各组研究对象均进行超敏CRP联合血常规检验,对于检验结果实施分析与比较,本次研究起止时间段为2020年6月-2021年9月。
结果:研究组外周血细胞、超敏CRP水平明显较参照组高,P<0.05;研究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外周血细胞、超敏CRP水平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治疗5d及7d后的外周血细胞、超敏CRP水平显著较治疗前低,P<0.05。
结论:在儿科感染患儿的治疗过程中,超敏CRP联合血常规检验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快捷、简单的诊断方式,能够明确感染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儿科感染;超敏CRP;血常规检验;临床意义儿童的年龄较小,免疫功能、防御系统发育并不完善,抵抗力较差,在病毒或者细菌侵入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
对于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临床常通过血常规进行检测,但是由于感染性疾病类型较多,不同类型需要应用不同方法进行诊断,对确定相关感染因素,判定感染性疾病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深入研究发现,超敏CRP(超敏C反应蛋白)在儿科感染诊断中具有较为理想的检测结果,联合血常规进行检测,可获取更为准确的检测结果,有利于临床诊疗疾病[1]。
为提高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的诊疗效果,本研究以我院2020年6月-2021年9月儿科治疗的102例感染性疾病患儿以及健康体检的102例儿童为研究对象,均实施超敏CRP联合血常规检验,具体内容与结果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起止时间段为2020年6月-2021年9月,研究对象纳选于本院儿科治疗的102例感染性疾病患儿为研究主体,将其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102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参照组。
对比各组资料得知,研究组中年龄最小值为1岁,最大值为10岁,平均(5.57±0.98)岁;男性儿童57例,女性儿童45例。
CRP血常规联合用于儿科临床检验的意义分析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1KP)、血常规联合用于儿科临床检验的意义。
方法在我院儿科2015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患儿中随机抽选70例作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存在病毒感染将其分成病毒感染组(n=35)、细菌感染组(n=35),对其实施CRP血常规联合检验,并对比其检验结果。
结果细菌感染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CRP水平检测值超出正常参考范围,而病毒感染组患儿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CRP水平检测值均未超出正常的参考范围;其中,病毒感染组CRP水平是(7.48+2.06)mg/L,细菌感染组CRP水平是(71.15+9.43)mg/L,两组CRP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CRP血常规联合检验用于儿科疾病诊断中,可提升对小儿感染类型的诊断准确率,对于患儿及时、有效治疗有重要意义。
标签:CRP血常规联合检验;儿科;临床检验儿童因免疫功能较低,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细菌、病毒易侵入而发病,加上人们生活节奏持续加快,儿科疾病发生率也随之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
小儿疾病往往进展较快,需予以早期确诊、治疗,因此选择恰当的诊断方式极为必要。
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联合检验作为儿科常用检查方式,其在小儿疾病检查中效果肯定。
本研究为明确CRP血常规联合用于儿科临床检验的意义,将70例小儿按照是否有病毒感染予以分组,对其实施CRP血常规联合检验,现报道两组检验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本次研究的70例因感染入院的小儿均为医院自2015年3月~2016年5月收治,根据其是否合并病毒感染分成病毒感染组、细菌感染组,两组均35组。
其中,病毒感染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为6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6.97±1.48)岁;细菌感染组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为8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6.99±1.45)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其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联合检测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在儿科细菌感染诊断价值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儿科细菌感染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外界病原体侵袭的情况下,细菌感染的发病率较高。
及时准确地诊断出细菌感染对于儿童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作为常用的实验室指标,在细菌感染的诊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单独使用血常规或C反应蛋白检测在细菌感染的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血常规参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不够特异性;C反应蛋白的升高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诊断误差。
联合检测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结合两者的结果进行分析,可能能够提高细菌感染的诊断准确性和辨识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联合检测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在儿科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联合检测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在儿科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并分析其在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通过对儿科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我们旨在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提高细菌感染的诊断准确率和早期发现率。
此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可靠、快速且准确的诊断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儿科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降低抗生素滥用的风险。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儿科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促进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和优化。
1.3 研究意义儿科细菌感染是儿童常见的疾病,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孩子的健康与生命至关重要。
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是两种常用的检测指标,通过联合检测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细菌感染的情况。
本研究旨在探讨联合检测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在儿科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诊断依据,提高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率,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在儿科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诊断思路。
CRP与血常规联合检测的意义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正常情况下少量存在人体液中,在感染性疾病中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床旁快速检测(POCT)技术的快速发展,使C-反应蛋白在临床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再次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
血常规是三大常规检查之一,同时也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医生通过观察血液细胞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
针对感染性疾病,医生一般是通过观察白细胞(WBC)数量变化来判断。
CRP与WBC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对于细菌感染而言,其常表现为体温、CRP、WBC均升高,而由于儿童的机体免疫力普遍较低,以及自身的应激机制不完善等,使其在面对感染时往往不具备较好的反应能力。
除此之外,小儿血常规中WBC的正常范围比较宽,对于那些本身WBC 基数就很低的患儿来说,只要WBC升高的幅度不大,一般都不会超出正常范围值的上限;并且白细胞值极易受到如情绪和温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因此,仅凭血常规一项检验很难确定患儿是否属于细菌感染。
所以,CRP由于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及所需标本量少等特点,常被医生联合血常规用于对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中。
CRP与血常规联合检验还能对临床用药给予较好的指导。
众所周知,抗生素若使用不当将使患者出现诸多不良反应,以及使机体内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多,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各种不良后果。
因此,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成为了医生关注的问题。
现阶段,医生可以借助CRP、血常规联合检验结果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当检验结果中CRP与WBC计数同时升高时,可考虑使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CRP与WBC计数处于正常数值范围内时,则尽量不用或少用抗生素,视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对于CRP与WBC的计数变化情况不同的患者,则必须做好相应的随诊观察工作,毕竟CRP的变化并不是抗生素使用或停用的唯一依据;由此可见,CRP检测对于患者的感染类型鉴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但能提高鉴定的速度,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同时还能对用药给予较好的指导,为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与广泛应用。
血常规与CRP并检的临床意义
当今世界医学发展中耐药菌株的问题已成为中外医学界的一道难题。
临床面临耐药菌株感染的问题日趋严重,表现为病原体种类,细菌耐药性,易感性的变化。
分析耐药菌的形成虽有多种原因可以探讨,但是滥用抗生素的问题是耐药菌株形成的首要原因。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的常见表现为:不管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滥用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用量、时间、造成菌群失调,耐药性增加。
病人的不良用药习惯以及抗生素的依赖心理也是滥用抗生素的原因之一。
作为医生来说;滥用抗生素最直接原因是不能区分细菌和病毒感染。
CRP检测可在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中提供有意义的指导数据,可使一些病毒感染患者免除无意义的抗生素应用,对预防耐药菌株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近年“超级细菌”的产生对CRP试验应用的重要性更有了新的认识;“超级细菌”的基本概念:不是新的传染病细菌,“超级细菌”的成因:亦是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超级细菌”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CRP的应用有助区分细菌和病毒感染,是防止“超级细菌”产生的基础试验,应当把它作为社会公益的事来做!
CRP的检测除了可以区分细菌和病毒感染外,还可以对感染性疾病抗生素治疗的疗效观察、并发症的预测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已经明确炎症机制在冠心病(CHD)的发病和并发症的危险性方面CRP指标起了重要的提示和预测作用。
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示和治疗后预后判断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CRP水平的升高与内皮组织细胞功能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相关。
现在有人将CRP作为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指标。
CRP有着近80年历史的老试验,为什么能老树开新花;这是因为:
1. 预防耐药菌株的发生,循证医学的需要;
2. 检测技术含量的提高;
3. 比白细胞敏感性更高;
4. CRP与心脏病密切相关是国外非常热门的新观点;
CRP与白细胞都是辅助诊断细菌感染的重要的指标是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常用试验,对区分、鉴别、诊断细菌病毒感染都有帮助。
在细菌感染时一般人两个试验的值都会增高!但也一些特殊情况的病人,两个试验中其中一个可能会正常,如果只做一个试验,这就有可能导致细菌感染病人的漏诊,CRP和血常规组合检测可以提高细菌感染病人的检出率。
例如常见白细胞正常而CRP增高的病人,原因分析可能是:
1 临床上出现的白细胞正常而CRP增高的情况,较CRP正常白细胞增高的情况更为多见。
这应该是一种正常现象。
因为CRP试验比白细胞增高的时间要早;CRP本身要比白细胞计数更为敏感,出现增高的时间要比白细胞早。
此外由于白细胞正常值范围偏大(4.0-10.0),有些病人虽然以前没有检测,但基础的白细胞水平可能只有3.0,当这部人炎症发生时白细胞增加到9.0。
这种情况表面看来白细胞还在正常范围,但具体的分析这个病例的白细胞,实则上比平时己增加了三倍。
此时如进一步观察可发现这些病人的嗜中性白细胞的百分比增高。
评价这些人的CRP和WBC的相关性时,应视为WBC也在同步增高。
某些老年人和反应性差的人也可能出现CRP增高而WBC正常的情况。
2 CRP正常WBC增高两者不一致的原因分析
1)CRP作为一种时相蛋白是在肝脏中合成的。
因此凡是有肝功能损害的病人,在炎症的情况下CRP增高的量要比肝功能正常的人明显偏低。
这种偏低的程度与肝功损害的程度密切相关。
遇有以上情况,应首先了解和关注病人肝功能的情况。
2)CRP的合成与病人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营养状况不良、以及恶液质的病人发生的情况下CRP的量要比营养状况正常的人明显偏低。
3)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特别是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或反应性较差的病人也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4)一些原发潜在性的疾病也可能引起WBC增高CRP正常,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和分析。
例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这种疾病少数人无任何不适和临床症状,只在体检查血常规时可见白細胞单项明显增加;在1-2万以上。
分类时可见嗜硷性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
进一步检查可发现病人有胸骨痛、肝脾肿大等临床征象
以上我们可见在一些特殊的病例即使是明显的细菌感染,CRP和白细胞不可能同时表现为阳性的结果, 为了提高检测率不致漏诊,许多医生已形成了这样的检测习惯:同测血常规和CRP,两个试验结果互补,以及不同二次结果对比,综合分析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