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教学启示论文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的间接性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目前我国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剖析,探讨这个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以及如何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论证了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外语教学、培养学生的交际和语用能力的启示。
近年来,语用学(Pragmatics)理论的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语言理论基础。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语用学研究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话语(utterance),强调在语境中(context)研究词、句、话语等言语行为的意义(meaning)。
作为语用学中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对语言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主要阐述了如果从语义的角度看语言,只能解决“言之所述”,而从语用的角度看待语言,则可解决“言之所为”,甚至涉及“言后之果”,即“所述”,“所为”之后给言语对象带来的影响和后续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在语用学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同时给语言教师和语言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言语行为理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本文将就语用学中重要课题言语行为理论做简单的介绍并试就该理论谈一些对外语教学可能起到的启示作用。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由来和发展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指人们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行为。
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这一理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奥斯汀首先提出,1957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讲座,以《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为书发表了这个讲座,在他的论述中,提出的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
即人们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出某种语言就是用这种语言在实施某种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一、本文概述《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言语行为理论,源自哲学家约翰·奥斯汀的学说,主张语言不仅仅是描述或陈述事实的工具,更是一种能够实施行为的力量。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与行动的紧密关系,认为说话者通过言语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产生实际效果,如请求、命令、承诺等。
而语篇分析则是对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它关注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功能。
本文将首先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则,阐述其如何影响我们对语言行为的理解。
随后,文章将讨论如何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语篇分析中,探讨言语行为在构建和理解语篇中的作用。
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我们将展示言语行为理论如何帮助我们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图和目的,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在实际交流中的功能。
本文还将总结言语行为理论对语篇分析的贡献,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言语行为理论概述言语行为理论,起源于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LangshawAustin)的学说,后经其学生塞尔(Searle)等人的发展,逐渐成为了语言学和哲学的重要分支。
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即每一个言语(或书写)行为都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语言学将语言仅视为表达思想的工具的看法,转而强调语言本身的行动性,即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行为。
言内行为指的是说出词语、句子等语言形式的行为,它涉及到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语法结构。
言外行为则是指通过说出某个句子来实施某种行为,如命令、请求、承诺等。
例如,当某人说“请把窗户关上”时,他不仅在表达一个要求,同时也在实施一个命令的言外行为。
言后行为则是指言语行为产生的结果或影响,例如听话人的反应、情感变化、行为的改变等。
论文学作品中歧义的语用研究摘要:本文试从文学赏析的角度对语用歧义进行动态研究,首先指出了语用歧义的概念及歧义的积极利用;然后对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歧义进行研究,对语用歧义的功能进行阐述;最后,探讨了文学作品中歧义的语用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文学作品语用歧义功能语言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相互协调有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运动,语言的语音和文字形式仅仅是是这一过程的记录而已,而歧义研究则着眼于研究语言结构形式和意义的矛盾。
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歧义,即通过跟踪歧义的触发、显露及其利用的全过程中,来揭示语言各层面之间既触发、显露又利用歧义的机制。
一、引言1.1 歧义的定义歧义是语言结构形式同其意义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具有一个以上意义的同一结构形式就是歧义。
这一定义还可以更准确地表述为:如果一个结构形式S可分解为表达式,且各表达式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既(1)符合语法、语义规则或语用原则;(2)有可能的对应语境条件;(3)其意义分别与S等值,但又互相排斥、互不同义,则S是歧义的。
1.2 语用歧义语言结构形式在进入运用时产生的一系列变化,称之为语用歧义。
实际运用的语句即言语,常常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连贯的话语(discourse)。
这样的言语必然同主、客观世界发生联系,确定地指特定的人、物、地、时等语境因素。
1.3 歧义的积极利用歧义不完全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
它还可以用来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
人们常常有意利用语言结构内部的矛盾所产生的歧义,或一语双关,或声东击西,或委婉陈词,或夸张讽刺,表达多种多样的情感,取得特殊的修辞效应。
二、文学作品中歧义的语用研究某一话语在特定语境中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传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的现象,即为语用歧义。
在下文中,我们通过对富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的例证研究,来体会语用歧义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2.1 刻画人物(1)Tess: Noble men and noble women, ambassadors and centurions, ladies and the trademen, and babies who have never seen a cow!Clare :Well, yes; perhaps; particularly centurions!苔丝:他们都是贵人、贵妇、大使、百夫长、太太小姐、女商人和从未见过奶牛的婴儿。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研究性论文剖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评析研究性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分类摘要:言语行为理论由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由Searle继承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一套更加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
此理论已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课题之一。
本文对两位学者就言语行为理论所作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评析,并指出了其作用与不足。
一、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一)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分为“语言”和“言语”。
到上世纪s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分为“语言能力”(compr(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牛津大学哲学家Austin。
他于19ss 年在哈佛大学进行讲座时提出了关于言语理论的观点,此后于19s7年发表了著名的论作《论言有所为》。
书中不仅探讨了语言的使用问题,而且对“为何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这一观点进行了系统、具体的论述。
他提出:“语言不仅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
”(二)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研究成果在((论言有所为》书中,Austin明确地把话语分成叙事句(performatives)和指陈性的语句,即施为句(consta-lives)。
前者描述所做的事情,而后者是说事同时也在做事。
他指出叙事句的功能在于断言或陈述、报道事实,是有真假之分的句子,如:1amanEnglishteacher.说此话时,此人只是陈述了自己是英语教师这一事实。
施为句则不具有报道,描述或表述的功能,而是在说话的同时实施了某种行为。
Austin认为对施为句不能用“真假”衡量,而是用“适宜性条件”或“得适宜性条件”“诚实”或“不诚实”“真实”(authentic)或“不真实”(inauthentic)“使用得当”(in-yoked)或“使用不得当”(misinvoked)来衡量(张莉,2005)如:Ideclaretheceremonyopen.此外,两者的句法特征也有所不同。
论“歧义”在语言学中,歧义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解释或意义。
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
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不能有效地处理这种情况,那么就会造成许多误解和沟通障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歧义”这个话题,分析其原因、种类以及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歧义的原因在于语言本身虽然是一种相对精确的符号系统,但它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例如,同一单词可能有不同的词性,而不同的语境、语调、语速等也会影响某个单词的含义。
同样,某些表达方式的语法结构也会导致歧义,比如复合句和倒装句等。
其次,歧义有很多种类。
最简单的是词义的歧义,即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银行”既可以指金融机构,也可以指河边的岸边。
还有语法上的歧义,即相同的语法结构可以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他看到了女孩和她的妈妈”,是指女孩和女孩的妈妈还是女孩和说话者的妈妈不清楚。
再比如语气和语调上造成的歧义,例如两个人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走过来,一个人说“天啊,她好漂亮啊”,有可能是在称赞她的美貌,也可能是在惊讶她巨大的体型。
最后,歧义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歧义的存在导致我们经常需要进一步询问或者解释,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和沟通上的不便。
有时候,歧义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医疗错误、法律纠纷等。
在商业活动中,歧义也给交易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可能会导致双方产生误解和不满。
为了避免歧义的出现,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时刻注意语言的语境和语气,确保自己的表达清楚、简洁、准确。
如果对方的话有歧义,我们也需要善于主动询问和解释,以便彼此更好地理解。
对于某些场合的语言,可以提前进行共识、定义,减少歧义的出现。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写作文章时注意逻辑、文法等方面,以确保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综上所述,歧义是语言交流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歧义的本质和存在的原因,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就能更好地减少歧义产生的风险,提高沟通效率和交流质量。
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歧义句我们普遍认为当今英语歧义句主要有三种类型。
他们分别是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结构歧义(syntactic ambiguity)和语音歧义(phonetic ambiguity)。
一个词在句子中即可以被理解成这样的意思又可以被理解成为那样意思,而且都能使句子通顺,我们将其称为词汇歧义。
一个句法成分在句子中既可以被理解成为这样的语法功能,又可以被理解成为那种句法功能,我们将其称作结构歧义。
语音歧义则往往是由于同音异形、同音同形或由于说话人连读产生其它类似读音而使听者产生歧义。
一、词汇歧义词汇的歧义原因有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总结了五点。
它们分别是词义歧义、词类歧义、情态动词歧义和文化歧义。
(一)词义歧义英语中有很多同形异义词,我们暂且举一个大家常见的词汇例子。
(1) A:I cannot bear your rascal(流氓).B:But your mother can.“bear”即有“容忍”又有“生(孩子)”的意思。
A原本有谴责B的意思,说:“我不能容忍你这个流氓”,但是B却用用这个同形异义词回敬了他,“你的妈妈却能(生)(你这个流氓)”。
(2)He is a suspicious man.Suspicious是一个多义词,它有两个意思,“可疑的”和“多疑的”。
此句可以被翻译成“他是一个可疑的人”和“他是一个多疑的人”。
(3)She took in the strange.Took in 是一个多义词,句子可以被翻译成“他把这个陌生人带进来了”、“他欺骗了这个陌生人”和“他留这个陌生人过夜”。
(二)词类歧义在英语中,一些词的词形相同,但词性不同,而这些词性却都能解释通,所以我们认为,这是引起歧义的原因之一。
(1)We noticed her back.“back”这个词既可以是动词又可以是名词。
作名词时,可以翻译为“我们看见了他的背”,作动词时可以翻译为“我们看见他后退了”(2)Can you take the big box upstairs?“upstair”这个词既可以是形容词又可以是副词。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的关系(一)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篇分析均属于语言运用的范畴一文章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功能解释的理论基础,并对其发展做出了贡献。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语篇语篇分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只是孤立地脱离语境的,句子或语段所实施的单个行为,而言语行为是人们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发出的:孤立地研究单个的言语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揭示语言的意义和语言运用的实质,只有在具体的语篇中才能确定其言外之意同时语篇分析又可以推动言语行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此,随着语篇分析理沦和实践的发展,许多语言学家开始把言语行为放到它所赖以存在的语篇中去研究1言语行为与语篇的关系言语行为与沿篇部属于语言运用范畴,言语行为是构成语篇的基本要素: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所实施的不仅只是单个的语言行为,而且要与其它的言语行为构成一定的连贯关系,从而形成更大的交际单位.即语篇从浯言交际的角度看,浯篇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大于句子或语段的交际事件它不是,句子的排列和组合,而是言浯行为的序列vanDijkAl1]把这种由言语行为构成的更大的交际单位称为宏观占语行为从语用学的角度讲、孤立的,句子是毫无意义的.,句子只有在交际过程中波用来实施言语行为,并连接在一起构成更大的交际单位时才能获得意义言语事件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实例,如互致、询问信息、抱怨等例如“洵问信息”这一言语事件至少应包括以下言语行为:询问+回答+反馈如:①Child:Mum,where’Smyredumper?(询61)Mother:Itisinthebottomdrawerinyourbedroom(回答)Child:Right,HIhavealook(反溃)以上是一个由三个言语行为构成的连贯语篇在日常交际中,任何一个交际事件都离不开语言使用者实施的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并一起构成言语行为的序列或语篇,这些言语行为不可能离开语篇的上下文而独立存在语篇的连贯性并不是通过语篇的表层结构之间的衔接关系实观的而是通过语篇的组成部分在功能上的连接关系实观的言语行为理沦可以为浯篇的连贯性提供功能解释的理论基础。
试论交际中的言语歧义一、言语歧义的提出及其界定传统研究一般认为,“歧义现象,就是指有些听起来相同或看起来相同的话语,在字面上可以有不止一种解释。
”①人们常从语言的本体系统即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对歧义进行静态分析,虽然这有利于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种种复杂对应关系,但所做分析缺少上下文或一定的社会背景,因此不能对歧义做出更深层次的解释。
文炼先生指出:“歧义是属于言语范畴的,是使用言语材料时产生的问题。
”②这就是说,歧义多是在交际中产生的。
从言语交际的视角,运用动态的语言观来探讨言语中的歧义,将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人们运用语言代码进行交际的过程,是一个“编码——发码——传递——接收——解码”的过程。
这是一个包含许多矛盾的运动过程,其中交际双方表达和理解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其间“说者往往很难完全确切地百分之百地传输自己想要传输的信息,听者也很难完全确切地、百分之百地把语言形式‘还原’为它所代表的全部信息,编码和解码只能求其最大限度的近似值。
”③这种不能“还原”的程度,信息论称之为“失真度”④。
笔者把这种“失真”称为言语歧义,就是在正常的交际过程中,对一些言语片段,在表达和理解方面不一致而形成的言语现象。
交际中有时会出现费解、误解、曲解的情形,它们与言语歧义性质不同。
言语歧义是交际双方表达和理解出现不一致;费解是文章的词句或人们说的话不好懂,人们无法作出正确的理解;误解是人们对词语的意义,以及由词语组成的句子的意义无意间作出的偏离原意的错误的理解;曲解是故意对客观事实或别人的话作出偏离原意的理解。
由此可见,言语歧义涉及交际双方,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费解、误解、曲解常偏重于受话人一方,它们的产生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多半是因听者对言语信息主观上不理解或错误理解造成的;言语歧义不等于误解和曲解,但曲解和误解能造成言语歧义。
二、言语歧义与语境的关系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并受环境所制约,言语交际活动也不例外。
试论语篇歧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的论文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语篇歧义语篇分析语境论文摘要: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分析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与语境、语篇的关系,用实例探析了语篇歧义产生的成因。
本文认为austin等人的言语行为理论可以用来分析语言现象,帮助人们减少无意语篇吱义,增进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1.引言近年来,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或text linguistics)日益成为国内外广大语言学家所关注的焦点。
对语篇的分析方法,理解角度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语篇意义。
美国语言学家harris于1952年在language杂志的第28期上发表论文“dis-course analysis”首次使用术语“话语分析”,其论文常常被看作是现代语篇分析的开端。
尽管不同学者对于“discourse”与“text”两个术语的理解和用法仍然存在分歧,但从广义上讲,“语篇分析”常统称两者—既包括“话语”又包含“篇章”(胡壮麟,1994;3)。
英国语言学家firth(1957)指出对于句子的理解只有在一定语境下发生的语篇中才能使受话者理解。
否则,语义在语篇中就处于不确定或模糊不定的状态,或“对语篇中某些部分有不同的理解而造成语篇性模糊”(杨永建,1996)。
这种“语篇性模糊”就是语篇歧义(discoursal ambivalence)。
从言后行为角度来看,语篇歧义可分为有意歧义(intensional ambiguity)与无意歧义(unintensional ambiguity )。
项成东(2004)认为,有意歧义是说话者有意采取的一种交际策略,有意不直接提供确切信息,岔开话题,创造幽默感或达到其它的交际效果。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因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而产生无意歧义,造成交际失败。
笔者限于篇幅,仅从言语行为理论视角探讨语篇中存在的无意歧义。
2.言语行为理论与语境英国哲学家austin对当时日常语言哲学的影响巨大,他于1952年开始以讲座的形式讲授《语言与行为》(words anddeeds ),于195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作题为《如何以言行事》(howto do things with words)的讲座时首次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以此探求对人类语言本质的认识,后来该理论又经过searle多次修正和发展。
austin认为,语言研究的主体并不应该是词和句子,相反应该是通过词与句子所完成的行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包含三种次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cutionary 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为表达说话人((speaker)的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而言外行为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与交际意图(hiddenmeaning between lines ),即言外之音。
言后行为指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与交际意图被受话人(listener)或读者(reader)领会后所产生的言语效果或交际影响。
austin从说话这种行为中抽象出了三种行为,然而这种抽象并不是简单地把一个完整的语言行为像切西瓜一样分割成平等三块。
austin的抽象实际上是在不同的层次上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事物。
被抽象出来的东西之间不存在组合关系,而是蕴涵关系(顾曰国,1989)。
正如austin (1962 : 96 )自己所解释:发音行为未必包含表意行为,而表意行为必定蕴涵发音行为。
同理,要做言外行为,就一定要做言内行为;但要做言内行为,不一定要做言外行为。
言后行为必定蕴涵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
例如:(1)甲(对乙):“我不让你去。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如下: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甲对乙说出这句话。
“我”指甲,“你”指乙。
il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甲说这句话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反对乙前去。
perlocutionary act(言后行为):甲通过说这句话,实际表达自己阻止了乙去。
在上例中,甲的言语效果—“阻止乙去”这一言后行为蕴涵了甲的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甲的言外行为是通过字面意义(“不让”)表达自己的意图。
后来,searle (1969 )在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把言内行为进一步分解成发话行为(utterance act)和命题行为(proposition act)。
发话行为指说话人通过运用一定词汇、词组或语句完成的行为;命题行为指通过做出指称或断定来完成的行为。
言内行为具有以语法、字词、短语、逻辑、主位/述位结构等有形(( explicit )标志为主的表现特征(陈海庆、张绍杰,2004)。
然而,言外行为的实现有赖于受话人或读者的社会文化语境(context )与情景语境,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这一层面来说,这时表达言外行为的语篇具有隐形性(implicity),言外行为有赖于语境中说话人与受话人的主观因素:两者的心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产生的对认知、感情和知觉的主观意识。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言外行为中的言外之音有赖于人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切身体验产生的心理活动(谢应光,2003)。
否则,许多言语行为仅靠言内行为的字面意义是难以解释的。
试分析widdowson (1978 : 24-25)给出的例子:(2)a; what are the police doing?b:i have just arrived.( 3 ) a : that’s the telephone.b ; i’m in the bath.a : ok.从例(2)和例(3)的字面意义来看,说话人a与b之间的对话没有任何意义,但从言外行为来看,说话人a与b之间的对话却是隐形相关联的,它们的内在含义不能从对话表层语句上反映出来。
适当对原表层结构进行“补缺”后,以上对话的表层结构在受话人大脑中产生了下面的言语结构,并完成说话人的言后行为。
又如:(4)i feel cold.该句子的句子义(sentence meaning)是“我冷”,而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不同的语句义(utterance meaning),表达不同的言外行为:1)暗示在场的某人关上窗户;2)提议换个暖和的地方;3)建议回家(回到屋里);4)希望有人把温度调高一点,等等(胡壮麟,1994:188)0.根据austin等人的言语行为理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指的就是言语行为的言外行为,其本身须表达三种意图:1)说话人的心理状况,称作“真诚条件”(sincerity condition);2)说话人的言语目的,称为“基本条件”( essentiall condition ) ; 3)说话人同世界状态的关系,叫做“先决条件”( preparatory condition ) 。
同时,说话人与受话人在语境中只有通过得当的话语才能实现话语的语篇功能,否则,交际双方脱离共知的事实、知识,会话的目的、意图及相关的社会文化等因素,言语行为仅会带来语篇歧义。
请看以下三例:(5)“几点啦?”(6)“猪你快乐。
”(7)..鼠年鼠钱鼠得手发酸……钱财鼠不胜鼠!”从言外行为理论来看,要理解上面的实例,离不开具体语境。
在例(5)中如果该语篇出自一位正在批评学生迟到的教师,其言外之义不是询问时间,而是委婉地责问学生为什么迟到。
而要理解例(6)和例(7)的前提是,交际双方都有共知的事实与常识:猪年祝贺、鼠年发财等文化常识。
否则,单从言内行为来看,例(5)的字面意思是试图打听具体时刻;而例(6)和例(7)的字面意义叫人看了不知所云,例(6)甚至让人产生语篇歧义:猪,你快乐?同样例(7)也会让人误解为:“输”钱“输”得手发酸,钱财输不胜输。
这种让人望“文”生“义”的语篇歧义现象生活中数不胜数,如网上有人谑称电器品牌“tcl”为“太差了(拼音首字母缩写)”。
3.语境与语篇歧义场ons(1995:258)明确指出,语篇与语境两者之间的关系互补,互为前提。
语篇在语境中产生,而同时语篇又可以改变影响语境,甚至重构语境。
语境通过制约语篇的意义而产生言外之意。
而halliday & hasan (i 985)认为语境和语篇是同一种现象,把语境比作是“气候”(climate),把语篇比作是“天气”(weather),生动描绘了两者的互动关系。
他们同时认为语境语篇之间存在一种双向的预测关系(bidirectional prediction ),即语境是语篇产生的环境与依据,知道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后,受话者或话语参与者能对接下来产生的语篇结构、话语发展倾向作出较准确的推测,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熟悉某一模式的电影或电视剧题材后经常能猜测某个角色的话语内容的理由。
此外,halliday & hasan认为语境语篇之间存在互动互创的关系,换言之,“语境创造了语篇”,“语篇又能创造新的语境,创造一个新的话语世界或者说是一种虚拟现实”(朱永生,2005:26)0语篇中某些部分因语境变动,其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就会产生不同理解,导致语篇歧义(杨永建,1996)。
项成东(2004:8)指出,语篇歧义是指语义在语篇层处于不确定或模糊不定的状态,或对语篇中某些部分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语篇模糊。
受话人或读者对语篇的理解同时涉及对不同语义的理解,至少包含对四种不同层次语义的理解(韩晓玲,2002):1)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 2)命题意义(propositional mean-ing);3)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4)语用意义(pragmaticmeaning )。
笔者认为,对于概念意义与命题意义两个层次语义的理解属于言语行为理论中言内行为理论研究,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离不开语境意义和语用意义。
为了避免语篇歧义的产生,halliday & hasan (1985 : 36)认为人们每天都在进行从情景到语篇和从语篇到情景的推理。
他们(1985:56)还指出,在语篇的生成过程中,说话人应当考虑下列5种因素:i)哪些成分必须出现;.2)哪些成分可能出现;3)它们必须在什么位置出现;4)它们可能在什么位置出现;5)它们可能出现的频率。
4.语篇歧义的成因语境意义缺省产生语篇歧义语境意义和言外行为理论表明语境的构成涉及面广,任何语境因素的缺损都可能对语境的功能产生影响,导致语篇歧义的产生。
上下文语境意义缺省产生语篇歧义言外行为的实现有赖于上下文的完整性,尤其是当语篇中的施事一受事同体的句子,如果脱离了上下文,言外行为则产生语篇歧义。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歧义类例》里讲了一个笑话:(8)某游行节日前夕,一位负责筹备的女同志宣布:“今年游行,女同志一律不准穿裤子!”吕叔湘先生解释说:这句话的语篇歧义不在说出来的部分,而在没有说出来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