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交际中的言语歧义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6
论言语交际中语用规则的使用言语交际中语用规则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语法、语义、语用等多个方面。
首先,语法规则是指语言中词汇、句法等方面的规范,包括词类、句子成分的搭配和变化等。
在言语交际中,正确使用语法规则可以确保表达清晰、准确。
其次,语义规则是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词语的搭配、义项的辨析等。
正确使用语义规则可以避免歧义,使表达更加精准。
此外,语用规则是指语言在具体交际情境中的使用规范,包括礼貌用语、语境适应等。
正确使用语用规则可以使交际更加得体、合适。
在言语交际中,遵循语法规则可以使表达更加准确、规范。
比如,主谓一致、时态一致等语法规则可以让句子结构更加清晰,避免歧义。
此外,正确使用语义规则可以使表达更加精准、生动。
比如,恰当地运用近义词的区别,可以让表达更加丰富、准确。
同时,遵循语用规则可以使交际更加顺畅、得体。
比如,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用词,可以让交际更加礼貌、恰当。
然而,语言是活的,语言规则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在现代言语交际中,随着网络语言、口语化的普及,有些传统的语法、语义规则也在发生变化。
因此,在实际交际中,除了遵循传统的语言规则,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交际对象的特点来灵活运用语言规则。
总的来说,言语交际中语用规则的使用对于准确、清晰、得体的交际至关重要。
遵循语法规则可以使表达更加规范、准确,正确使用语义规则可以使表达更加精准、生动,遵循语用规则可以使交际更加恰当、得体。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规则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在实际交际中需要灵活运用语言规则,以适应不同的交际情境。
歧义类型及歧义的妙用浅析杨卓琦【摘要】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现代汉语歧义进行分类。
提炼出不同语言场合中的积极歧义,并分析积极歧义在语言使用中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信息价值、修辞价值、交际价值等多种不同的语用价值。
本文主要总结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广告、笑话等语言环境中的歧义现象,并分析产生歧义的原因与达到的语言表达效果。
【关键词】句法歧义;语义歧义;语用歧义;积极歧义一、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现代汉语的歧义进行分类传统的歧义研究主要从结构、词汇、语音等方面入手,但是这对造成歧义的原因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自从提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后,运用三个平面理论研究歧义现象的学者就出现了。
这是歧义研究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清晰,把歧义研究从静态逐渐引向动态。
本文试图以三个平面理论为依据,对汉语歧义进行全面分类。
如下:1.1句法平面歧义句子是由词与词按照一定的句法功能组合而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
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二是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区分。
1.1.1词类不同如:这幅画你给我看看。
“给”字既可以是拿给我的意思,又可以是替、为的意思,这幅画你替我看看。
一种当动词,一种作介词。
由于词性不同,句法功能也不同。
看的主体在不同的理解中不同。
可以转化为“我画的这幅画你替我看看”和“这幅画拿给我看看。
”1.1.2词和短语同形如:我要炒豆角。
“炒豆角”既可以理解为一个菜名,又可以理解为炒豆角这个行为,为动宾短语。
这就是词与短语同形造成的歧义。
可以说“我要吃炒豆角”和“我要做炒豆角。
”1.1.3结构关系不同A.偏正关系或主谓关系食堂卫生B.述宾关系或述补关系想起来C.述宾关系或偏正关系进口彩电D.偏正关系或联合关系祖国人民E.同位关系或偏正关系你们学校一个短语有两种结构关系,所以就造成了两种不同的意思。
1.1.4结构层次不同对于结构较复杂或有歧义的词组和句子,须要一层一层,有条不紊地分析它们的结构层次。
试论词义的模糊性在我们日常的交际对话,文章用语中经常不能清晰地表达本意而使别人产生歧义,这是因为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系统有模糊性的特征,即词义的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实质上也就是词义所概括的客观事物、现象、性状等本身不清在语言词汇系统中的反映,系统的说主要是指词义的外延界限不清,而作为义位的中心也就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明确的。
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现象十分普遍。
模糊性的产生是有原因的,有些客观存在的事情和事物之间本身就存在界限的相对模糊,存在概念不明朗的现象;由于人类实践活动和思维能力的限制,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人们只能用比较模糊的语言去描述某些事物。
主客观因素共同促成了模糊词义的产生。
语言符号的表现力是有限的,作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中介,语言符号的产生发展必然受到这两方面的制约,所以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言不尽意的情况。
另外社会生活、委婉表达、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需要,使得模糊性词句占据市场。
能在具体语境中产生模糊性意义的词有很多:形容词、名词、动词、数词等。
这类词语一般倾向于表示事物的状态、性质,其中表颜色和时间的词语模糊性较强。
如“红色”这个词,我们可以联想到淡红、浅红、深红、粉红、紫红、西瓜红、石榴红等等,到底是哪一种红我们不知道;又比如说我们谈论“今天”这个词,是历史的今天还是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只有说话人知晓。
语言学家沙夫说:“交际需要语词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奇怪的。
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如此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的和表达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且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相互交际的那种工具遭到了损害。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妨碍我们日常沟通,相反,模糊语汇带来了灵敏和生动,具有不可估量的语用价值。
词义模糊性的语用价值是普遍存在的,可以从新闻报道、日常生活用语、科学用语、法律法规以及文学作品等中体现出来,使语言符号产生较强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歧义问题的语义探索作者:朱振华吴蓓来源:《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02期摘要:歧义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对汉语歧义的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从语义角度重新审视,指出书写歧义与语音歧义的不同,并利用义征分析的方法对歧义结构进行语义分析。
关键词:歧义语义语法学义征分析1 歧义研究回溯歧义研究真正走进我们的语言学的研究视野是赵元任用英语写成的《汉语的歧义问题》。
我们不禁要问:在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中,为什么没有出现对歧义的研究呢?首先,中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方面,其中训诂是中心,因为传统的语言学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训释古文,从音韵文字方面来讲经释义。
因此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是从意义出发来研究语言,意义讲清楚了也就达到了目的。
因而不可能更细致地研究语言的结构。
在中国传统的语言研究中,歧义自然被分解或者被忽略。
其次,形式主义语言学,尤其是美国描写语言学进入中国后,语言学家开始从语言的结构出发来研究语言,试图从语言的结构层面上来解释语言。
继承索绪尔语言言语相区分的语言学思想,认为语言是一个同质系统,语言研究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一静态系统。
从方法论上讲,用归纳法通过对语言的形式化描写来研究语言。
但实际上,从符号学的角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有形式和意义两部分,因此仅仅从结构出发无法看清语言的全貌,由此,出现了语法结构的研究与语言表达实际的错位。
至此,歧义问题浮出水面,被语言学家所认识。
这一阶段,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语法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般的说,一定的形式表示一定的意义,一定的意义用一定的形式来表示。
研究多义格式及其歧义现象将更有效地揭示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使我们对汉语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更趋缜密。
语言研究就是要找出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朱德熙指出“句子的多义性是代表这些句子的抽象的句式所固有的,并不是组成这些句子的那些具体的词的词义引起的”由此,提出了歧义句式的思想。
汉语中歧义现象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
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一、文献综述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
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Breal在1893年首先提出来的。
1897年,Breal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
1900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StudiesintheScienceofMeanin g。
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语义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
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
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
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试题与经验(含13年初试7年复试真题)一(转)收到通知书了,在家闲着没事做,把“外院男生”学长的经验贴翻出来结合其他网上的资料和自己的一些想法修订一下,毕竟两三年过去了,变化还是比较多的。
之前在那个帖子里获得的信息非常多,复习的过程中学长也帮了不少忙,现在修订一下算是回报吧,嗯,要学会感恩。
希望对想考的童鞋们有帮助,也希望以后有人继续下去哈。
主要是按应用语言学方向来说明,对外汉语方向的可以参考初试准备部分,因为题都一样是应用语言学方向的老师出的。
总体来说对外汉语方向比应用语言学热门,招的人多报考的人也多。
(题外话一下,为什么那么少男生考啊,应用语言学方向每年都只有一两个上线。
悲剧啊。
学长说,男生上线必录取,考虑考虑吧。
)附原帖地址:/viewthread ... D%E8%A8%80%E5%AD%A6初试主要以考试大纲为主,而不以某本参考书为主,因为没有哪本书包含了大纲的全部内容。
总的来说,语言学基础理论部分以岑运强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和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为主,同时也要重视应用语言学的复试参考书于根元的《应用语言学概论》,因为初试大纲中的语言学学科体系、语言能力、合作原则等一些内容它也涉及到了。
有余力的可以关注一下陆俭明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主要是看它有关句子的分析方法部分,写得比较清楚。
还可以看看朱德熙的《语法讲义》,主要供回答分析题用。
综合考试同样应以考试大纲为主。
现代汉语主要看黄廖版的《现代汉语》。
这本书要反复地看。
胡裕数的《现代汉语》也不能忽视。
古代汉语主要看王力的《古代汉语》一、二册,其中又以第一册为重点。
也可采用郭锡良的《古代汉语》,通论部分更有条理,同时它的形式也更接近考试题型。
一、历年初试真题真题一定要做,上面的每个题目至少都要做一遍,因为试题的重复率高,重者恒重,就是这个道理。
特别要关注近三年的题,切记。
以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属于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所以那时的题也包含了其他专业的考查内容,复习时根据考试大纲自己分辨,可以不看。
第四节说“一”不“二”——避免歧义学习重点 1.了解如何辨析和分析语句歧义。
2.学会消解语句歧义的方法。
3.在语言表达中避免歧义。
阅读引子部分,思考:一个句子产生多个意义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因有二:一是断句造成的差别,二是句子中的某个词本身就有多个理解。
因此造成句子有歧义。
如课文中的“一边”既可指“一边”又可指“两边”。
阅读课堂活动部分,思考:造成这些歧义句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消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造成这些歧义句的原因:①词语的多义性造成的歧义句。
比如标题“贺顺顺:我和凌峰挺好的”,其中的“和”“好”就是多义词。
“好”的一个意思是“状况好(包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等)”;还有一个意思是“友好,要好,关系亲密(特指朋友、恋人或夫妻间有亲密的关系)”。
这句话中两个意思都说得通。
而“好”作“友好、要好”讲时,“和”既可以看做连词,又可以看做介词。
所以这个句子产生了歧义。
再如标题“新生市场苦熬淡季”,其中的“生”也是一个多义词(多义构词成分):一个意思是“学生”,所以“新生”可以是定中偏正词组“新学生(的市场)”的意思;另一个意思则是“产生”,所以“新生”可以是状中偏正词组“新产生(的市场)”的意思。
又如标题“两代教授,人格不同”,其中的“代”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个意思是“辈分、时代”,此时“两代教授”可理解为“两个时代(辈分)的教授”;另一个意思是“代理”,此时“两代教授”可以理解为“两位代理教授”。
当然这类歧义在结构上也有两种分析结果,即“两代/教授”或“两/代教授”。
②结构的多样性造成的歧义句。
比如标题“台大学生上网成瘾如患绝症”,是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
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关于句法、语义、语用之间关系的歧义看法句法、语义和语用都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递进关系,而是紧密相连的,密切相关的概念。
本文旨在讨论句法、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就歧义的角度出发,探索句法、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系。
一、句法句法是语言的结构形式的生成和分析的研究,主要涉及英语结构中的词汇、句子、句子构成成分和句子层次。
句法结构一般包括一种或多种形式,通常在一个句子中有一个主题,然后以方式给出其他信息,形成一个能完整表达信息的句子。
句法最典型的表现是在句子的语序,一般来说,决定句子的语序和组成是句子的主干,主干也会影响句子的语义和语用。
二、语义语义是语言系统内容的内容,也可以被称作词语意义或言语意义,它反映了词语和句子在使用中的具体内涵。
语义在句法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语义告诉我们句子的组成部分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和抵消。
语义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一般语义,即全局语义,即语义系统与情景中的任何情况都有关的语义;二是特定语义,即特定环境下独特的语义,它们受到句法、语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语用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是如何用来达到某种交流效果的科学研究,是指语言用作有意或无意沟通的场合。
语用研究考虑的是不同语言声明中的文化背景和本意以外的实际重要性。
它涉及的内容还包括非句法语言,即文化符号、习惯用语或俗语等。
语用研究重视句法现象之外的复杂性,其目的在于发现语言的交际性和用法的复杂性及其文化历史背景。
四、歧义歧义是指词语、词组、句子等可根据不同的语义理解生成不同的意思,从而使原本清晰信息变得不可理解。
歧义多种多样,常见的歧义有同音歧义、句法歧义、语义歧义和语用歧义等。
同音歧义可能会导致同音句子出现意思上的不一致,句法歧义会因句子语序及构成成分的不同而导致意思上的不相同,而语义歧义和语用歧义可能会因情景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思。
五、结论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句法、语义和语用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之间共同影响着歧义的发生,句法、语义结构的变化会导致语用,而语用的变化又会影响句法和语义的表达,从而影响着义的解释,并最终形成歧义。
试论交际中的言语歧义一、言语歧义的提出及其界定传统研究一般认为,“歧义现象,就是指有些听起来相同或看起来相同的话语,在字面上可以有不止一种解释。
”①人们常从语言的本体系统即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对歧义进行静态分析,虽然这有利于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种种复杂对应关系,但所做分析缺少上下文或一定的社会背景,因此不能对歧义做出更深层次的解释。
文炼先生指出:“歧义是属于言语范畴的,是使用言语材料时产生的问题。
”②这就是说,歧义多是在交际中产生的。
从言语交际的视角,运用动态的语言观来探讨言语中的歧义,将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人们运用语言代码进行交际的过程,是一个“编码——发码——传递——接收——解码”的过程。
这是一个包含许多矛盾的运动过程,其中交际双方表达和理解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其间“说者往往很难完全确切地百分之百地传输自己想要传输的信息,听者也很难完全确切地、百分之百地把语言形式‘还原’为它所代表的全部信息,编码和解码只能求其最大限度的近似值。
”③这种不能“还原”的程度,信息论称之为“失真度”④。
笔者把这种“失真”称为言语歧义,就是在正常的交际过程中,对一些言语片段,在表达和理解方面不一致而形成的言语现象。
交际中有时会出现费解、误解、曲解的情形,它们与言语歧义性质不同。
言语歧义是交际双方表达和理解出现不一致;费解是文章的词句或人们说的话不好懂,人们无法作出正确的理解;误解是人们对词语的意义,以及由词语组成的句子的意义无意间作出的偏离原意的错误的理解;曲解是故意对客观事实或别人的话作出偏离原意的理解。
由此可见,言语歧义涉及交际双方,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费解、误解、曲解常偏重于受话人一方,它们的产生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多半是因听者对言语信息主观上不理解或错误理解造成的;言语歧义不等于误解和曲解,但曲解和误解能造成言语歧义。
二、言语歧义与语境的关系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并受环境所制约,言语交际活动也不例外。
言语交际的环境我们称之为“语境”。
语境,这一术语,目前在理解和使用上存在着差异。
本文的“语境”是语用学范畴中的“语用语境”,即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
它是由一系列同语言表达和理解密切相关的主客观因素构成的系统。
主要包括:(1)上下文语境。
(2)情景语境。
(3)社会文化语境。
语境同人们的言语交际密切相关并且相互依存,制约着表达者的言语行为和接受者对话语内容的正确理解。
交际中的言语歧义,其语言单位本身是明白晓畅的,歧义的出现是直接由语境中的某个因素的制约或缺失引起的,语境因素是言语歧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言语歧义的类型言语交际是由多个不同的话轮组成并通过交际双方轮流说话完成的。
根据在一个话轮中交际参与的人数,可以将言语歧义大体分为以下类型。
(一)一对一关系中的言语歧义在这种交际中,一个说者,一个听者,言语歧义在一个话轮中产生。
人类交际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交活动,是为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进行的。
从表达目的的角度讲,言语歧义又有有意与无意之分。
前者指说者或听者出于某种原因或目的在特殊语境中有意识地产出的歧义。
后者指交际双方由于语境制约缺失无意中产出的歧义。
主要有以下类型:1.说者有意,听者无意交际中,说者为了某种目的,有意使某一语码信息在特殊语境中编入AB两义,而AB两义在信息结构上有层次差别,A:浅表信息,B:实际含义。
听者在解码时因背景知识缺失只理解出A,漏掉说者表达的真义B而生成言语歧义。
如:①雪雁道:“紫娟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
” 黛玉接了(手炉)抱在怀中,答道:“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红楼梦》第八回)黛玉借雪雁送手炉有意影射宝玉太听宝钗的话而不吃冷酒的事情。
黛玉的话,表层信息是责怪雪雁太听紫娟的话,深层含义却是奚落宝玉。
雪雁不知“宝黛因吃冷酒闹别扭”的背景,只能理解到语码的表层信息。
2.说者无意,听者有意交际中,说者表达的语码信息是明确的A义,一般语境下无歧义,但听者因对说者态度的不满解码时故意曲解为B义。
如:②约翰开车第一次去S城,迷失了方向,半天才赶到某小城。
他以为到了S 城,便下车拦住一个小伙子,拍着其人的肩膀急急地问:“伙计,这是S城吗?”小伙子说:“不是,这是我的肩膀。
”(《交际与口才》2006.2)小伙子明白约翰的话是要问路,但因约翰说话急迫又缺乏礼貌,小伙子故意曲解,答非所问。
3.交际双方都有意。
有两种常见情形:(1)交际中,说者明确使用在某一具体语境中仍有AB两义的词语进行编码,语码信息有意强调它的B义,听者明白说者的意思,但有意曲解为A义,从而造成言语歧义。
如:③富兰克林·罗斯福因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
他的夫人埃诺莉有一次为他作总统竞选的助选演讲时,某记者问道:“你认为你丈夫的病是否影响了他的精神状态?”埃诺莉稍作停顿后回答:“很高兴有人提这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任何经受过巨大病痛的人,对人类的种种问题,必定有着更大的同情心和更深的了解。
”(《交际与口才》2006.5)例中“影响”一词有两种含义:A.正面影响;B.负面影响。
记者的提问,用意险恶:病痛一定给罗斯福的精神状态造成负面影响,而这肯定会影响他履行总统职责。
埃诺莉利用“影响”一词的多义性化“负面影响”为“正面影响”,指出罗斯福的病痛更利于他履行总统职责。
(2)说者编码时有意使用双关等修辞方式使某一话语同时关涉两方面的事物A、B,通过语表信息A传递潜在信息B,听者解码时透过A解出了B,虽交际双方对语码信息的真实含义都明白,但听者却难以辩白、回复。
如:④强英在喂猪,水莲和仁芳哼着歌回到家里。
强英白了她们一眼,挖一勺猪食骂一句:“死东西,哼呀哼的,看把你们自在的!”两头猪抢食吃。
她用勺子敲黑猪,骂道:“再让你这张狂嘴称霸道!”又用勺子敲白猪,骂道:“再叫你这大白脸耍心眼!”(辛显令《喜临门》)强英一语双关,有意指桑骂槐,用表层骂猪的言语影射听者水莲和仁芳,听者明白强英话语的真意,但她们若与强英争论,强英则可用表层信息来为自己辩护。
5.交际双方都无意,有两种情形:(1)说者无意中编码时使用在一般语境中无歧义的语句,而在特殊语境下会造成听者的误解,这种歧义的产生,在于说者忽略了某种可能产生言语歧义的特殊语境。
如:⑤跟单位的一个老大哥聊天,谈到歌星,我问他:“你知道周杰伦吗?”老大哥摇摇头说:“不太熟,没跟他喝过酒。
”(《特别关注》2006.2)例中“我”说:“你知道周杰伦吗?”指的是“你知道歌手周杰伦的一些音乐作品吗?”一般不易产生歧义,但“我”忽略了老大哥对音乐人周杰伦一无所知这一背景,造成言语歧义。
(2)说者编码时编入的是A义,听者因某种特殊语境因素的影响,解码时无意中理解成了说者所没有的B义,造成言语歧义。
如:⑥一名旅游者驱车在华盛顿市内行驶,拥挤的交通让他迷了路。
他在c街街头,向一位政治家模样的行人问路:“先生,请问国务院在哪一边?”“完全有希望,”这位行人答道:“在我们这一边。
”(《生活时报》1999.12.11)旅游者问的是国务院的地理位置,他的问话通常情况下并无歧义。
但答话者当时所处的特殊语境(也许他正在考虑国务院的政治倾向),使他误解了问话者的语码信息,回答的是国务院的政治倾向。
以上讨论的是一对一言语交际中的言语歧义类型,虽然有的例子表面看起来不是一个听者,如例④,但说者言语的真实指代对象是某一个特定的听者。
例④中强英的两句不同的话分别对应着两个不同的人,这种情形应当看成是一对一的言语交际。
(二)一对多关系中的言语歧义在这种交际中,一个说者,多个听者。
这时出现的言语歧义常是交际双方无意造成的,即交际中说者通过一定的言语进行编码,表达一定的交际意图,听者不同,他们各自拥有和受到语境因素的影响不同,对同一言语,作出了不同的解码。
这种表达和理解的不完全等值,造成言语义的信息差,也就是出现了多个言语意义即形成了多个言语歧义。
由于语境因素的构成包罗万象,现择其一二加以分析说明:1.上下文语境的缺失产生言语歧义口语交际中,宾语的省略现象很常见,要确定宾语,需要靠上下文语境即前言后语。
否则,听者解码时或是不明宾语所指为何,或是自行认定指代对象而产生言语歧义。
⑦某商店老板听到店员A对一位顾客说:“夫人,最近一段时间不会有,看来过一段时间也不会有。
”老板听了,赶忙奔过去对那位顾客说:“过不久一定会有的,上周我们已经去订货了,货马上就到。
”接着,他又把A拉到一旁说:“千万别对顾客说缺货,就说我们已去订货了,货马上就到。
”然后,他又问:“顾客要什么货?” A说:“老板,刚才我们是说什么时候会有雨呀。
”商店老板不明店员和顾客谈话的前言后语,故对店员说的“不会有”的宾语所指在解码时产生误解,老板从做生意的角度自认为是指货物,而店员和顾客实际谈论的是天气。
2.背景语境的缺失产生言语歧义在交际中,说者、听者以及话题涉及的人或事,都有其一定的背景,如人的身份、地位、习惯、事情的现状等。
交际时,说者常在已知背景语境的制约下进行编码,听者若不了解这类背景知识,就会因误解造成歧义。
如:⑧《儒林外史》第六回描写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指头”想说什么又说不出声,围着他的人不解其意;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
严监生临终说不出话用手势语“伸出两个指头”来辅助编码完成交际。
人们对他手势语意义的不同错误猜测是因人们对严监生的品性不够了解,而他的妻子赵氏知道严监生性格吝啬,这一背景语境使她得以确定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是为那盏灯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3.情景语境的缺失产生歧义情景语境,指交际现场影响听者对语码信息进行解码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如场所、氛围、交际双方的表情、姿态、社会地位、政治立场等等。
如:⑨鲁迅的《药》里写刽子手康大叔向来客讲述了牢头阿义如何打了革命者夏瑜两嘴巴,接着说:“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喱。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喱!”……“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
“发了疯了。
”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地说。
例中几句简短的对话反映了康大叔和那几位茶客对革命者夏瑜那句话的不同理解。
刽子手康大叔,从他与革命为敌的政治立场出发,他从夏瑜说这话时的“神气”断定夏瑜说的“可怜可怜”是指“阿义可怜”,是对他们这些反动阶级鹰犬的蔑视;而花白胡子和那个二十多岁的人,由于不在夏瑜说话的现场,缺少康大叔所受到的那种氛围的影响,间接地接受话语,而且他们的思想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对革命者从事的正义事业不理解,因而对夏瑜所说的“可怜”与康大叔的理解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先是误以为夏瑜说自己“可怜”,后经康大叔解释,又“恍然大悟”似地说这是“疯话”,其实他们对革命者的话语含义仍未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