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歧义其在英语教学中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论英语歧义的妙用汪洪梅;杨全【摘要】着重从语用角度探讨英语歧义句所带来的修辞效果、幽默效果,以及在尴尬场局面下所产生的特殊效果.【期刊名称】《吉林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0)002【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歧义;语用;交际【作者】汪洪梅;杨全【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吉林132022;吉林市第二十九中学外语组,吉林吉林13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30歧义(ambiguity)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某个词语或话语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释义。
在语言运用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结构、语用都会产生歧义的现象。
从语用角度看,能否真正导致歧义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语境,二是交际双方。
在交际中,由于语境的限制,语义上的多义一般不会导致语用上的歧义,但这并不排除潜在歧义语言形式在特定的语境中几个意义均同时成立——歧义的产生。
通常它有阻碍语言交际的消极作用,所以语言交际中,双方应尽量按照语言学家H·P 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即质(quality)、量(quantity)、相关性(relevance)和方式(manner)原则进行交流,力求表达和理解明白、准确,避免无意歧义的出现。
然而,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人们常常有意利用语言结构内部矛盾所产生的歧义或巧用歧义话语去实现特定的表达意图,达到理想的语用效果,如表示委婉、讽刺挖苦的语气,或起到一语双关、幽默的效果,使语言生动活泼,充满魅力。
本文从语用角度分析英语歧义句的积极作用,展示歧义的妙用[1-3]。
一、英语歧义的修辞效果(一)歧义与双关修辞中的双关(pun)是语义歧义的积极运用,是由说者有意显露,听者努力猜度的一种歧义,交际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原则从事,才能造成和理会其中的奥妙。
如: (1)Waiter:What’s the matter?Customer:Nothing Long time no see(sea)!这是在餐馆里的一段对话。
英语教学中应关注语言的歧义现象摘要:结合教学实践,就英语教学中应关注的语言歧义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歧义现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把握语言特点从而自如地去阅读与交流,然而目标的达成并非易事。
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时常可能被一词多义所困而无法确定其含义;我们在使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更可能遇到一些令人模棱两可的语句,让人弄不清该语句的确切所指,这便是英语语言中的歧义现象——即语句的部分或全部具有两个或更多意义。
例如,a:call me a waitress!b:you are a waitress? but you look more like a queen.关于a 句,我们可以说:(1)给我叫个女招待。
(2)叫我女招待好了!由于对“call”的理解不同,听话人一时无法确定说话者的意图,这就出现了语言的歧义现象。
英语教学中应特别关注语言的歧义现象。
英语歧义一般有三种情形:(1)参照上下文也无从确定词义,这是影响语言交际的实际歧义。
(2)歧义存在但不构成交际障碍。
(3)一句两解,或无意说出,或有意编造,效果迥然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歧义:构词歧义——主要指合成词和派生词要素之间结构或语义关系不确定所产生的歧义。
如,unlockable:a.unlock-able(能够开锁的);b.un-lockable(不能上锁的)。
语音歧义——涉及由重音、变音、调核和语调等因素引起的歧义。
如,a russian teacher:a. a’russian teacher(一个俄语教师);b. a russian’teacher(一个俄罗斯教师)。
语义歧义——包括词义转化、句子成分的语义关系等引起的歧义。
如,finally, the mathematically minded customer got out a piece of paper and a pencil and went into retirement. a.最后,那个有数学头脑的人掏出一张纸和一支铅笔,走到一个安静的角落,算了起来。
从语义学角度谈英语中的歧义现象作者:王敏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5期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可以作为两种或多种解释。
本文将从语义歧义、词汇歧义、句法歧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歧义现象的一些特殊运用。
关键词:语义歧义;词汇歧义;句法歧义;迂说;语义双关;含意双关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包含两种或多种释义,则出现歧义(ambiguity)。
歧义是语言多义的属性,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歧义的现象。
歧义以有限的符号表达千变万化的内容,故在语言研究中备受注目。
从语义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矛盾和语言发展规律来看,歧义的产生不但不可能避免,而且也不必要完全避免。
如果没有歧义,语言就缺少丰富性,难以担负起传递社会信息的使命。
近年来,随着语义学及语用学的发展,人们对歧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语义学要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便是如何表明一个带有歧义的句子究竟可能表达几种意思,而语用学则要研究如何根据语境及其他因素来排除歧义,从而达到正确回收发话人的本意。
因此探讨英语歧义的各种表现以及懂得造成这些歧义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从语义学角度,对语义歧义、词汇歧义、句法歧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指出歧义现象的一些特殊运用。
一、歧义现象的分类(一)语义歧义(Semantic Ambiguity)1、一词多义(policy)所引起的歧义。
因一词多义而造成歧义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John went to the bank.Bank可指“银行”,也可指“河岸”。
The food isn’t hot.Hot可表达“热”,也可表达“辣”。
He’s l ooking for his glasses.Glass可指“玻璃杯”或“眼镜”。
2、同形或同音异义词(homonymy)带来的歧义。
例如:The bill is large.从一词多义的角度分析,这句话至少可表示(1)账单的数目很大,(2)张贴的广告很大。
浅析语用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摘要】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重要分支,通过二语习得中的文化迁移现象可以看出,语用学的运用对于外语教学有着特有的效果。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研究对象着手,并将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提出克服二语习得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语用学文化负迁移二语习得语用学是随着语言学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个重要分支,什么是语用学?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对外语学习有什么重要的指导意义呢?要回答第三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回答前两个问题。
让我们从以下虚拟的例子入手:“好你吗?”具有汉语语感的人对这一句子的直接反应是:不符合汉语语法,符合汉语语法的句子应该是:“你好吗?”这是语言学中句法学的传统研究对象。
再看一个虚拟的例子:“强壮的桌子迈着虚弱的步伐温柔地向前狂奔。
”这句子读起来挺顺的,我们的感觉是语法没问题,但它究竟表达什么意思呢? 既然“强壮”,怎么会“虚弱”呢? 既然“温柔”,怎么还会“狂奔”呢? 简直是一派胡言乱语嘛。
一个句子的语言文字本身的固有意义是语言学中形式语义学的传统研究对象。
再下来是一个语言学界经常引用的例子:“it is cold in here . ”“这里头冷”,听起来语法没问题,其字面意义也一清二楚,即“某一地点气温比较低”。
但是,“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使用了这句句子”。
(何兆熊,1989 :13) 就不是传统的句法学和语义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因为“说话人很可能是为了请听话人做点什么,比如关上门窗,打开暖气,借件衣服御寒等。
”(同上,1989 :14) 换句话说,这里要研究的不是句子本身的意义, 而是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意义” ,“语言在语境中的意义”,归根结底是“说话人的意义”,也可简称为“话语意义”。
(何自然,1997 :122) 这就是语用学(pragmatics) 的研究对象。
以上只是对语言学中三个重要分支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粗略划分。
英语中不合逻辑的语用现象在英语中,有一些不合逻辑的语用现象:1. 歧义:有些词或短语在不同上下文中会产生歧义,导致理解上的困惑。
例如,单词"left"既可以表示"剩下的",也可以表示"左边的"。
因此,句子"For the party, there are only five cakes left"可以被理解为"派对上只剩下五块蛋糕",也可以被理解为"派对上只有五块蛋糕是属于左边的",造成语义上的混淆。
2. 矛盾的修饰词:有时候,修饰词的使用与句子的意思相矛盾。
例如,"She is incredibly lazy"表示她非常懒惰,然而,如果说"She is incredibly hardworking"则表示她非常勤奋。
在这两个例子中,修饰词的使用与所表达的含义相反,产生了逻辑上的矛盾。
3. 反讽:反讽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于表达与字面意思相反的含义。
例如,当一个人做了令人震惊的事情时,我们可能会说:"Well, that was clever!"(嗯,真聪明!)。
这里的表面意思是称赞他聪明,但实际上是在讽刺他的愚蠢。
4. 非常用法:有时候,为了表达强烈的情感或夸张的效果,人们会使用非常规的用法。
例如,"I'm so hungry, I could eat a horse!"(我饿得可以吃一匹马!)这种用法在字面意义上是不合逻辑的,但是在表达对饥饿的描述时,它产生了夸张的效果。
这些不合逻辑的语用现象在英语中是常见的,因为语言往往是灵活和多义的。
理解和运用这些现象可以使语言更具有表达力和幽默感。
从语用学角度解读歧义作者:李金红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1期摘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语用歧义的含义,分析了语用歧义产生的根源,并分析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有效避免语用歧义成功进行交际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语用歧义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一、引言歧义(ambiguity)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存在于英语中。
在英语的运用中,除了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结构歧义之外,还有一种更微妙、普遍的歧义现象。
词汇歧义和结构歧义可以同时被听者或者读者感知,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自动消歧;而对语用歧义的理解,则需要受话人具备相应的语用知识,经过语用推导,弄清发话人的意图。
本文拟从语用学的角度,阐明Grice的合作原则和Leech的礼貌原则在人们日常会话中的应用,以及对会话含义的理解,避免语用歧义而成功进行交际。
二、什么是语用歧义语用歧义的定义,学界历来争议颇多、意见不一。
语用歧义与语用学有密切的联系,必须在语用学范围内进行研究。
英国语言学家Leech认为,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在交际中是如何运用的,研究话语在语境中获得的意义。
他提出的语用假设中有一条是这样的:The semantic representation(or logical form)of a sentence is distinct from its interpretation.(Leech 1983)意即:句子的语义代表(或逻辑形式)不同于其语用解释。
换句话说,话语的语用解释就是实际传递的信息往往与句子本身的命题意义不完全相同,有时甚至完全不同。
句子意义来自语言系统内部,是句子中各个组成部分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总和。
话语的意义是语境及各种语言外因素作用于句子意义之后的产物,它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比句子意义要丰富得多。
有的词和句子在不同的场合用,就不是同一个意思。
比如:“She is so beautiful!”“Beautiful?”在不同语境里表达不同的意义施事行为用意(illocutionary force,又称言外之意)。
浅析语用歧义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歧义产生于说话者本意和字面意义之间的矛盾。
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造成误解进而影响交流的顺利成功进行。
如果使用恰当,能体现语言的丰富性并产生积极的语用效果。
这篇文章先对语用歧义的定义分类进行阐述,分析语用歧义功能,最后提出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语用歧义英语教学启示
1 引言
关于歧义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
沈家煊(1985)从词性、多义关系、语法语义等角度分析研究了英语歧义现象。
邱述德(1998)对歧义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且指出歧义积极、消极作用并存。
2 语用歧义分类
thomas(1995)和俞东明(1997)一致认为当说话者没有把相关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准确清楚地表述出来,语用歧义就产生了。
语用歧义并不是语言单位多义性造成的,而是字面意思和言外之意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语用歧义类型
语用歧义主要分为指示歧义、会话歧义、言语行为歧义。
英语中有指示功能的包括人称及指示代词、定冠词以及一些指示时间地点的副词。
指示信息是理解表达意义的关键,如果指示不清楚那么歧义就会产生。
例如,一学生在人际学课上不知具体作业,就问旁
边的同学说“when is it due?”,那同学拍着她大肚子说“九月”。
这种幽默误解是由it指代不明造成的。
发问者意指作业,回答者理解成肚里的孩子。
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它不仅研究来自语言内部系统的意义也研究单个词及句子之外的意义。
(周红,2002)根据会话理论,句子意义和说话者意图传达的有所不同。
例如,甲:我的巧克力盒在哪儿?乙:早上孩子在你房间。
乙的回答看似和问题不相关。
会话歧义因此产生了。
在实际交流中乙是想要告诉甲孩子拿走了巧克力。
言语行为由言内、言外和言后三种行为。
例如某天小明正要出门时,母亲说到:“外面很冷。
”母亲正确地说出这个句子是言内行为;这句话旨在提醒小明多穿点衣服为言外行为;如果小明理解了并穿上衣服出去即为言后行为。
由此看出,言内、言外、言后行为分别与字面意思、言外之意、话语对听话人产生的效果相关。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一句话有三种理解,由于各种原因听话人可能误解。
2.2 语用歧义的功能
第一,自我保护功能。
广告商常用“大概,左右,可能”等概念界限不确定性的词给自己商品的可信度留有一定余地,以免遭否定质疑之嫌。
例如广告词“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可乐”,“可能”的使用违反了质的准则。
即使事实并非如此,也无可厚非,因为“可能”不是绝对的肯定。
第二,实现目的功能。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当说话者的真实意
图被听者理解并且照做了,那么言后行为就产生了。
例如,一公益广告“她耳聋,而她所遇到的人都是盲人。
耳聋是一种很严重的残疾。
由于公众的漠视,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了”中的“而她所遇到的人都是盲人”有两种理解因为它包含着一个言外行为。
如果公众读出了言外之意,那么他们可能会更多地帮助聋人而不是视而不见。
第三,礼貌实现功能。
例如在某些推荐信中“我从来没发现小华不能胜任”的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说小华很有能力,一种是小华也许是有能力的但是我还没发现。
leech(1983)指出如果其他一样,否定式比对应的肯定式传递的信息更少。
当清楚被推荐人没有什么能力,出于礼貌碍于面子避免直接陈述,推荐人巧妙地运用礼貌原则,让读者去揣测决定。
2.3 语用歧义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第一,要引导学生采取消除歧义的策略(解会话含义、理解言外之意)。
理解会话含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顺利交流的成功与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碍于面子不好直接拒绝他人,那么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语境,让学生不使用“不”来表示拒绝。
人们大都不直接表达他们的真实意图,而是通过言外之意间接地表达。
在课堂上有些学生没集中注意力,老师说:“大部分学生都很认真。
”并非表扬认真的学生旨在批评那些不认真的学生。
类似的言外之意表达还有很多,关键是理解它以实现交流目的。
第二,培养学生语用歧义功能意识。
在写作和日常交流中有意
使用语用歧义,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因为它让语言更形象生动有力。
语用歧义能够制造幽默、表达讽刺揭露事实。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常常使用同音词或者多义词产生歧义来制造幽默。
例如在课堂上老师拍着桌子叫道:“gentlemen,order!”全班大叫到:“beer!”“order”一词有“安静”和“在餐馆点菜”的意思。
在较为严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故意忽视老师的真实目的,将其理解成“在餐馆点菜”创造出一种愉悦幽默的气氛。
what a noble illustration of the tender laws of his favored country!——they let the paupers go to sleep.(li xinhua,2000:179)众所周知,睡觉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生理本能和习惯,不是由法律决定的。
然而却暗示穷人只有在睡觉的时候没有违法。
一种反讽的语用说明了在那国度,法律对穷人的残忍性。
3 结论
这篇文章阐释了语用歧义的定义分类,结合语用学理论分析了其功能并指出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日常交流中,正确地使用语用歧义能够实现自我保护,实现预期目的,维护面子;在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消除语用歧义的技能,并引导他们正确地使用语用歧义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