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认识物质的量浓度
- 格式:ppt
- 大小:387.00 KB
- 文档页数:22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mol/L、mmol/L等。
3.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为物质的量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4. 物质的量浓度换算: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如mol/L与mmol/L之间的换算。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溶液稀释、配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教学素材。
2. 教学用品: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用品:笔记本、笔。
4. 课外阅读材料: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文章、案例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液、溶质等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详细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表示方法:介绍常用单位mol/L、mmol/L等,让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
4.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讲解c = n/V公式,分析各符号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5.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教授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进行单位换算。
6. 应用案例分析:举例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溶液稀释、配制等。
7.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等质量溶液混合后的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的世界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混合不同的溶液来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今天,我们就聊聊一个非常实用的概念:等质量溶液混合后的物质的量浓度。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放心,我会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帮你搞明白!1. 什么是等质量溶液?1.1 定义解释等质量溶液,顾名思义,就是指我们混合的两种溶液在质量上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两个不同的溶液,每种溶液的质量都是一样的,假设每种都是100克,这就是等质量溶液的典型例子。
1.2 日常例子想象一下你在做一杯美味的调料酱。
你可能需要将等量的醋和油混合。
用这个比喻来理解的话,就是每种成分的质量相等,这样才能得到你想要的酱汁味道。
2. 物质的量浓度是啥?2.1 简单介绍物质的量浓度,就是每升溶液里溶质的数量。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溶液里溶质的“浓厚程度”。
举个例子,1摩尔每升的浓度就像是溶液里有1摩尔的溶质在每升的水里。
2.2 和等质量溶液的关系当你混合两种等质量的溶液时,最终的浓度会受到原始浓度的影响。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加班的两个员工,虽然他们都工作了同样的时间,但他们的效率不同,所以最终的结果也不同。
3. 如何计算等质量溶液混合后的浓度?3.1 计算步骤首先,你需要知道两种溶液的初始浓度。
比如说,溶液A的浓度是2摩尔每升,溶液B的浓度是3摩尔每升。
假设每种溶液都是100克,那混合后,我们需要先把它们的体积算出来。
体积的计算公式是质量除以密度(当然,密度需要查表)。
3.2 最终浓度混合后的浓度可以通过简单的加权平均来计算。
具体来说,就是把两种溶液浓度的总量除以它们的总体积。
这个过程其实就像是做一个大拼图,把不同的部分组合在一起,最终得到一个完整的答案。
4. 实际应用中的小窍门4.1 密度和体积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需要知道溶液的密度,这样才能准确计算体积。
记住,密度通常在化学书籍或网上都能查到,确保你用的是正确的数值。
4.2 浓度变化的影响不同的溶液混合,浓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的结果。
第五章:评说硫、氮的“功”与“过”第7讲 5.2 认识物质的量浓度【教学目标】 1.理解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课前自学1.我们知道溶液有浓、稀之分,那么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初中学过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用主要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们知道水溶液的酸碱性通常用pH的大小表示,什么是p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什么是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知识点一、物质的量浓度引入: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在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有不便之处。
例如:在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在使用溶液时,一般都量取溶液的体积,而较少去称量其质量。
此外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质量关系要简单多了。
所以有必要学习另外一种表示浓度的方法。
是用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表示的。
本节就学习这种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及误差分析教学目标1、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基本方法及操作2、学会分析因实验操作不当而引起的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一、配制100mL,1.00 mol/L NaCl溶液【操作步骤】(预习教材P16的内容并完成以下填空)1.算:需NaCl固体质量为克。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或用量筒量取液体溶质的体积):用托盘天平称取克NaCl固体(应放在滤纸上称量)注意:①托盘天平(量筒)的最小刻度为0.1,读数时必须精确到;② NaOH等具腐蚀性药品应放在中称量。
3.溶解:将称好的NaCl固体放到中,加适量水,用搅拌溶解。
4.移:待烧杯中的溶液后,用玻璃棒引流将溶液注入mL容量瓶中。
强调容量瓶的结构及使用(1)结构:①构造:②容量瓶上标有刻线(无刻度).温度.容积(2)常见规格:、、。
(3)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①查漏:容量瓶使用前的第一步操作是查漏。
②洗涤:先用自来水洗涤,再用蒸馏水洗涤。
但不能用待配液洗涤。
③不能将固体或浓溶液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或稀释,容量瓶也不能作为反应容器或长期贮存溶液。
④容量瓶的瓶身标有..。
不能将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
⑤只能配制容量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即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5.洗:用少量蒸馏水洗涤洗涤烧杯次,并将洗涤液,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均匀。
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距瓶颈刻度线处,改用滴加蒸馏水,至。
7.摇匀: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注意:容量瓶不能保存溶液,所以摇匀后,将容量瓶中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中。
【所需仪器】请根据【操作步骤】把所需仪器写在下面【实验过程】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二、溶液配制过程中的误差分析判断依据:c = n/V 用固体配溶液:c=m/MV (M是恒量)用液体配溶液:c=c浓V浓/V (c浓是恒量)思路:进行误差分析时,根据实验操作弄清是引起误差的原因,再具体进行分析。
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案例第一章: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单位及换算关系。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及表达方式。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mol/m³等)及换算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单位及换算关系。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
1.4 教学资源PPT课件:《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导入》案例素材:《物质的量浓度应用案例》1.5 教学步骤1.5.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液、溶质等基本概念。
展示PPT课件,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表达方式。
1.5.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单位及换算关系展示PPT课件,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mol/m³等)及换算关系。
举例说明物质的量浓度单位换算过程。
1.5.3 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展示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物质的量浓度的应用。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
1.5.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单位及应用进行总结。
强调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1.6 作业布置练习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及单位换算。
结合生活实际,寻找一个物质的量浓度应用的案例,下节课分享。
第二章:物质的量浓度计算2.1 教学目标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例。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及应用。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例。
2.4 教学资源PPT课件:《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案例素材:《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实例》2.5 教学步骤2.5.1 引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重要性。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探究,了解一定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以及溶液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2、通过交流研讨,学会从物质的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重点、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学法指导】1、依据自主学习带着预习案中的问题导学,通读教材,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笔记。
对不能完成的问题用红笔标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可记在自己的记录本上。
2、认真阅读课本《必修1》第16—17页,完成《金牌学案》P16-17页中的预习导引。
【课前小测】判断(1—4题)1、将1g NaCl溶于水制成1L溶液,则c(NaCl)=1mol/L ; ( )2、将1mol NaCl溶于1L水中,则C=1mol/L; ( )3、从1L 1 mol/L的NaOH溶液中取出20mL,则C= 1mol/L ( )4、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不同溶液中,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 )5、将40g NaOH 配成2L溶液,其物质的量为mol,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mol.L-16、配制100mL 1.0.mol·L-1的NaCl溶液,需要 NaCl的物质的量是,质量是【课前预习案】【问题导学】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来阅读课本和金牌学案18-19页)如何配置100g生理盐水(0.9%NaCl溶液)?2、如果需要100 mL0.1mol∕L的NaCl溶液,该如何配制?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有何区别?试分析要经过哪些步骤?配制过程中,能否直接将称好的NaCl固体加入容量瓶中加水溶解?配制过程中,玻璃棒有何作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的关键点在哪里?)3、初中学过的玻璃量器:量筒(如10mL),量筒上有哪些规格?量筒可以盛装热的溶液么?量筒可以作为反应容器吗?容量瓶上有什么标记?容量瓶有哪些规格?容量瓶的用途是什么?使用前如何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容量瓶可以作为反应容器吗?热溶液配制是如何处理?【课堂探究案】一、配制100mL 1.00mol/L的NaCl溶液,完成下列填空:1、实验仪器:托盘天平、药匙、烧杯、、、。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容量瓶的使用,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提高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配制过程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形成正确步骤。
三、教学方法:对比交流、实验探讨、合作学习四、教材分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是对物质得量浓度,这一概念的具体应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技能之一,也是中学化学中有关计算和实验操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地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
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操作方法,有配制溶液的基础,但由于诸多原因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仪器使用细节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有必要引入以前的实验来加深巩固。
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加深巩固,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结果,从而掌握新技能。
六、教法学法:教学方法:本节课我是以问题作为引领,进行小组的活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进行下一轮的对比交流从而得到知识的收获和情感的体验。
学生主要是以对比交流、实验探讨、合作学习作为本节课学生活动主题,在活动中他们体会知识由感知道到领悟到升华的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环节1 情景引入【引入】春天到了,患有鼻炎的学生越来越不好受。
我就以市面上常见的洗鼻器,为情景导入本节教学。
【展示】介绍洗鼻器和使用方法。
告诉学生所配制的洗鼻盐水就是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通过它的消炎杀菌作用,来缓解症状。
观察洗鼻器思考吸引学生得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高中化学说课稿:《物质的量浓度》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给大家带来一堂化学课,主题是《物质的量浓度》。
在我们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物质溶液的概念,而溶液的浓度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所以,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讨一下物质的量浓度。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物质的量浓度是什么。
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通常是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
它是用来描述溶液中溶质的含量。
那么,我们如何计算物质的量浓度呢?通常,我们使用两种方式来进行计算:质量浓度和摩尔浓度。
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用质量浓度(C)表示,其计算公式为:C = m/V。
其中,C表示质量浓度,m表示溶质的质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另一种浓度的表示方法是摩尔浓度。
摩尔浓度是指溶液中单位体积内溶质的物质的量。
用摩尔浓度(C)表示,其计算公式为:C = n/V。
其中,C表示摩尔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容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假设我们有100ml的NaCl溶液,其中溶质的质量为10g,那么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个溶液的质量浓度和摩尔浓度。
首先计算质量浓度,根据公式C = m/V,将溶质的质量10g代入,溶液的体积100ml代入,得到质量浓度C =10g/100ml = 0.1g/ml。
接下来计算摩尔浓度,根据公式C = n/V,将溶质的物质的量n代入,溶液的体积100ml代入,注意到溶质是NaCl,其相对分子质量为58.5g/mol,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n = 10g/58.5g/mol = 0.17mol,得到摩尔浓度C =0.17mol/100ml = 0.0017mol/ml。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溶液的浓度进行调节。
这时,可以通过向溶液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溶质或溶剂来实现。
比如,我们要调整一个NaCl溶液的摩尔浓度为0.1mol/L,那么我们可以使用摩尔浓度的计算公式C = n/V进行计算,假设目标体积为100ml。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意义。
2.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V表示溶液的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mol/L。
4.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的关系。
5. 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的转换。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物质的量浓度的运用。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
2. 讲解物质的量浓度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3. 举例说明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医学、化学等领域。
4. 练习计算: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授:观察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解答: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检验其对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掌握。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其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增加课堂趣味性。
3. 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际案例:收集生活中的实例,用于说明物质的量浓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5.2 认识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点梳理】一:物质的量浓度1. 概念: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浓度的物理量。
2. 符号:c3. 单位:摩/升(mol/L )4. 计算公式A n m N c V MV N V=== 5. 注意:1) 单位体积为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
2) 溶质必须用物质的量来表示。
3) 计算公式为概念中的单位体积一般指1升,溶质可以指单质或化合物,也可以指离子或其它特定组合。
二:溶液的稀释与混合1. 溶液的稀释定律由溶质的质量稀释前后不变有:m =m 浓×ω浓%=m 稀×ω稀%由溶质稀释前后物质的量不变有:C=c 浓×V 浓=c 稀×V 稀2. 溶液在稀释或混合时,溶液的总体积不一定是二者混合的体积之和。
如给出溶液混合后的密度,应根据质量和密度求体积。
3. 物质的量浓度C 与溶质质量分数ω%的换算(ρ为该溶液的密度) Mc %1000ρω=三: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1. 水的电离程度很小,在250C 时,1L 纯水中只有1×10-7mol/LH 2O 电离。
水的离子积(适应纯水或其它水溶液):K W = c (H +)·c (OH —)由于250C 时,c (H +)= c (OH —)= 1×10-7mol/L所以250C 时,K w = c (H +)·c (OH —)=1×10-14注:温度升高时K w 增大,所以说K w 时要强调温度。
2. 溶液的pH :1) 定义:pH =-lgc (H +)2) 溶液的酸碱性与pH 的关系:中性溶液c (H +)= 1×10-7mol/L pH=7酸性溶液c (H +)> 1×10-7mol/L pH<7碱性溶液c (H +)< 1×10-7mol/L pH>73) 适应范围:稀溶液,0~14之间。
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讲义编号学员编号:年级:高一课时数:3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化学学科教师:课题认识物质的量浓度授课时间:备课时间:201教学目标1、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2、物质的量浓度概念3、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4、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原理重点、难点1、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2、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教学内容[知识点归纳]一、溶液的pH1、pH的含义:pH是常用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的数值,它是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数值的负对数。
2、pH数学表达式:pH = —lgc(H+)二、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浓度的物理量,叫做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2、表达式:符号为c,单位是mol/L或mol·L-1。
计算公式为:c=n/V三、溶液酸碱性与pH关系1、水的电离与水的离子积:纯水电离方程式:H2O H+ + OH-在一定温度下c(H+)与c(OH-)的乘积是一个常数,即c(H+)·c(OH-)=K W,这个常数K W叫做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为水的离子积。
25℃时,纯水中c(H+)= c(OH-)=10-7mol·L-1,K W=10-14。
在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水的电离总是客观存在。
且在常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水的离子积不变。
2、溶液酸碱性:室温时溶液的酸碱性可用c(H+)和c(OH-)的关系表示如下:中性:c(H+) = c(OH-) = 1×10-7mol/L酸性:c(H+) > c(OH-),c(H+) > 1×10-7 mol/L碱性:c(OH-) > c(H+),c(OH-) > 1×10-7 mol/L3、溶液酸碱性与溶液pH的关系:在常温下(25℃),酸性溶液pH<7,碱性溶液pH>7,中性溶液pH=7。
4、依据pH数学表达式,如何计算碱性溶液的pH?先计算碱性溶液的c(OH-),然后根据K W换算成c(H+),代入pH数学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