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名流,永嘉学派powerpointpresent
- 格式:ppt
- 大小:512.50 KB
- 文档页数:9
经世致用传统文化创新的永嘉学派国家提出传统文化创新,如何创新?在新时代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一、文明历史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中国在长达五千多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
面对前人留下的丰厚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对此,毛泽东同志概括为:“温故知新,推陈出新”。
对这一层次的传统文化进行清理和提炼,并积极创造新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二、文化内涵从古至今的传统文化中,留到现在是有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发展的,像儒家的“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思想赋予中国人立足自身却胸怀天下的责任,但同时也消磨了三纲五常这些落后的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思想赋予了中国人顺应自然又以柔克刚的智慧,但也消磨了无为这种不思进取的思想;墨家的“交相利、兼相爱”思想赋予了中国人和平主义和双赢的智慧,但也消磨了小国寡民的思维。
因此这些文化的力量如春风化雨般滋养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而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力量都深深植根于传统。
但是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与时俱进创新内涵与形式方能永葆文化的活力。
这些渗透灵魂的精神指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们被丰富绚烂的文化遗产所承载,传之后人,延绵不绝。
要在焕发传统文化的活力的同时,也要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浪潮中创新的文化底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继承传统文化,稳固文化力量之根脉。
要激发传统的活力,首先要意识到其重要性,正本清源,批判继承,方能步履轻盈走向未来。
欢迎你阅读『话说温州』文章,请尊重他人辛勤汗水!有问题请联系QQ:99610783,邮箱:wzwh163@。
该欢迎你阅读『话说温州』文章,请尊重他人辛勤汗水!有问题请联系QQ:99610783,邮箱:wzwh163@。
该文章转载自:/zt/showart.asp?art_id=76文章转载自:/zt/showart.asp?art_id=76一、参考资料<B>:</B></DIV><DIV>1、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江苏泰县)人,祖居安定(陕西安定县),时称“安定先生”,是最早开宋代理学之先声的“宋初三先生(孙复、石介、胡瑗)”之一。
他作为宋初第一位大教育家,对宋代儒学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苏湖教法”上。
“苏湖教法”主要是指胡瑗在苏州、湖州执教20余年,总结与创立的一种分科教学方法。
“分斋教学”分“经义”、“治事”两斋,前者“习六经”,后者“明致用”。
一是“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意思是:悟性高,能成大器的可担任国家大事)的学生,对他们讲授《六经》经义。
经义斋是专门以研究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统治人才;一是“治事斋”,又叫“治通斋”,对要求研究“治通”的学生,分别讲授治民、治兵、水利、天文、历法等,学生可专学一门主科,同时兼学一门副科,目的在于“治民以安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
(意思是:管理民众使人民安居乐业,提倡练武用来抵御敌寇,兴修水利以利于农业生产,学算术历法用来明确数学的规律。
)“苏湖教法”以经义与时务为重点,一反隋唐以来重文词辞赋的学风。
后胡瑗执掌太学,上至京师,下至州县,皆行其法,影响遍及全国。
这种制度在当时影响很大,范仲淹创立太学,就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分斋教学”制度,它是教育史上的一种创举,比欧州高校分系科教学要早七八百年。
它是中国乃至世界高等学校分系科教学的雏形。
永嘉学派“功利主义”义利观作者:薛小卯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摘要:南宋永嘉学派因其鲜明的功利主张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剖析其功利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及现实土壤,与其说永嘉学者的功利主张是对儒家传统义利观的批判或反叛,不如说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基于特定的区域文化背景,对传统义利观的务实性改造,并努力将其功利、务实思想整合到传统儒学义理之中。
关键词:义利观;永嘉学派;功利;务实“义者,宜也,乃理之当行” ,“利者,人性之所欲” ,关于“义利之辨”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论争不休的话题,但直到唐宋,儒家“重义轻利”的意识可谓一直是主流。
一宋代也是一个尊崇儒学的时代,传统的“贵义贱利”论具有广泛的思想基础。
北宋重臣富弼,在其临死时写的一道奏章中,还不忘进行儒家正统义利观的宣扬,南宋的朱熹、陆九渊不但继承了孔孟确立的儒家正统义利思想,而且结合他们各自吸收道家、佛家宇宙观和人生观而确立的“理学”和“心学”思想对儒家义利思想进行了扩展。
朱熹主要是把其“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天理”与义利观和利欲论进行结合,认为“天理,人欲常相对” ,难以调和。
陆九渊则把“心学”中的“本心”与义利思想进行结合,认为“私意与公理,利欲与道义,其势不两立” 。
而另一方面,宋代言利的主张却也由隐而显,“义利并重”、“义利双行”论也逐渐涌现。
宋初的李觏首先公开置疑不言利的观点,说:“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
” 并提出利欲是礼义的物质前提,若“食不足,心不常,虽有礼义,民不得而教也。
” 王安石也称“利者义之和,义固所为利也” ;苏洵主张“义利,利义相为用” 。
“义利之辨”一时成为了宋代“儒者第一义” ,程颢曾称“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 。
南宋浙东形成了讲求功利而显的浙东功利学派,即永康、永嘉和金华学派。
永嘉学派因其成员皆为温州(古称永嘉)籍人士而得名。
北宋仁宗皇佑间的王开祖为永嘉之学的开山祖,哲宗、徽宗时期有温州人周行己,许景衡等多人前往北方求学,并将程颐“洛学”带回家乡来,收徒讲学。
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学术繁荣,人才辈出,温州(永嘉)尤盛。
史称“温多士,为东南最”(1),陈亮亦有“人物满东瓯”(2)之赞誉。
其时,温州众多学者中,学术思想上卓然有所成就、且又颇富特色的,当推薛季宣、陈傅良、叶适。
他们前承后继,一脉相沿,形成发展起著名的永嘉学派。
叶适曾记述温州太守留茂潜之言曰:昔周恭叔首闻程、吕氏微言,始放新经、黜旧疏,挈其俦伦,退而自求,视千载之已绝,俨然如醉忽醒,梦放觉也,颇益衰歇,而郑景望出,明见天理,神畅气怡,笃信固守,言与行应,而后知今人之心可即千古之心矣。
故永嘉之学必兢省以以御物欲者,周作于前面郑承于后也。
薛士隆愤发昭旷,独究体统,兴王远大之制,叔末寡陋之术,不随毁誉,必摭故实,如有用我,疗复之方安在。
至陈君举万号精密,民病某政,国厌某法,铢称镒数,各到根穴,而后知古人之治可根于今人之治矣。
故永嘉之学必弥纶以通世变者,薛经其始而陈纬其终也。
(3)这里概括出了同称为“永嘉之学”的两条线索:一是从周行己到郑伯熊,其特点为“兢省以御物欲”;另一则是从薛季宣到陈傅良,其特点是“弥纶以通世变”。
永嘉之学,确乎其来有自。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周行己与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戴述、赵霄、张辉、沈躬行、蒋元中一道就学于京师太学,号称“永嘉九先生”。
全祖望谓:“世知永嘉诸子之传洛学,不知其兼传关学。
考所谓九先生者,其六人及程门,其三则私淑也。
而周浮止、沈彬老又尝从蓝田吕氏游,非横渠之再传乎?……吾浙学之盛,实始于此。
”(4)诸先生多传二程洛学,而又有兼习横渠关学者,然其中唯有周行己,“南渡之后,郑景望私淑之”,其学“尚有绪言”,“遂以重光”(5)。
黄百家在《宋元学案》卷三十二《周许诸儒学案》中说:“伊洛之学,东南之士,(杨)龟山、(游)定夫之外,惟许景衡、周行己亲见伊川,得其传以归。
景衡之后不振,行己以躬行之学得郑景望为之弟子。
”按:郑景望,名伯熊,与其弟伯英(字景元)齐名,永嘉人,时人称为大郑公、小郑公。
驺摇(公元前200年前后)越王勾践后裔,战国时期“世王东瓯”。
秦朝末年,率领瓯人加入抗秦队伍,共同推翻秦朝。
后又助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因功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封为海阳齐信侯。
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晋封东海王,建都东瓯,世称东瓯王。
其地域相当于现在的温州、丽水、台州三地。
历来被奉为东瓯人文始祖。
明代在华盖山下建东瓯王庙,每逢农历三月初八,拥其塑像巡游街市,驱灾祈福。
今温州鹿城区瓯浦垟有东瓯王墓,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璞(276-324)晋代学者。
字景纯,山西闻喜人。
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温州筹建郡城。
郭璞经过乐清郭路村,来到温州卜城。
他建议跨山筑城,城内凿井二十八口象征二十八星宿,疏通五条河流以配五行,于是温州城“山分九斗,水城阡陌”的建筑格局从此形成,并影响至今。
谢灵运(385-433)中国山水诗鼻祖。
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承袭康乐公爵位,世称谢康乐。
永初三年(422),任永嘉太守。
现留存他在温州写的山水诗20余首,名章佳句,千余年来脍炙人口,使温州成为山水诗的摇篮。
释玄觉(665-713)唐代高僧。
字明道,俗姓戴。
世称宿觉大师。
童年出家,精研佛学。
在曹溪(今广州韶关南华寺)谒见禅宗六祖慧能时,受到六祖印可。
永嘉禅学从此名传天下。
著作以《证道歌》最为著名,流传海内外。
王开祖(约1035-1068)宋代学者。
字景山,学者称儒志先生。
宋皇祐五年(1053)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处州主簿。
后退居郡城东山书院,讲学授徒。
重视教育与对历史的研究借鉴作用,倡导修己治人,发明经义。
被推为“永嘉学术开山祖”。
著有《儒志篇》。
周行己(1067-约1124)宋代学者。
字恭叔。
与许景衡、刘安节等并称“元丰太学九先生”。
元祐六年(1091)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字。
在谢池坊建浮沚书院,讲学授徒,使洛学在温州盛行,奠定永嘉学派基础。
北宋时货币思想集大成者,最早对纸币发行准备金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传承永嘉文化,造福中华儿女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1998年召开的中共温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把温州人精神概括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
”温州人精神是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能够维系、引导和推进温州的发展的驱动力。
它是温州人优秀品格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是当代社会主义精神在温州的具体化,是温州文明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特征。
温州人精神内容很丰富,如敢为人先、唯实务实、敢担风险、勇于拼搏、不等不靠、争强好胜、善于学习、吃苦耐劳等.古时温州称永嘉,故永嘉文化泛指温州文化。
永嘉县,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北岸,东邻乐清、黄岩,西连青田、缙云,北接仙居,南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
总面积2674平方公里,人口78.92万,下辖8街道,10镇。
素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泵阀之乡”,“中国纽扣之都”,“中国玩具之都”的美称。
永嘉历史悠久。
汉顺帝永和三年(公元138年)始建永宁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称永嘉县,取“水长而美”之意,也是温州地区文化的起源地。
作为历史文化的永嘉学派和作为时代精神的温州人精神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永嘉文化中,有著名的永嘉学派。
永嘉学派源于北宋时期程颖、程颐的洛学和张载的关学,何以能独树一帜而与正统儒学大异其趣?永嘉学派的出现与当时温州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环境有有着密切的关系.永嘉学派产生于南宋时期农业发展迅速、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文风鼎盛的温州,是匝越文化的优秀代表。
它创始于薛季宣,发展于陈傅良,成熟于叶适。
永嘉学派政治上反对君尊臣卑,主张君臣一体,主张抗金和改革弊政,经济上反对以义抑利、重农抑商,主张以功利统一仁义,以国家之力扶持工商业;哲学上批判程朱理学,主张道不离器物。
由于它注重研究实际问题,提倡事功,反对空谈义理心性,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一起被并称为事功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