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温州——永嘉学派
- 格式:ppt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15
温州市历史小论文获奖范文在浙江的东南部,有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温州。
这座城市就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精彩的故事,每一个章节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说起温州的历史,那可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了。
温州这地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了。
那些古老的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
他们可算是温州最早的开拓者,就像一群勇敢的冒险家,在一片未知的土地上建立起了最初的家园。
那时候的温州,虽然没有现在的高楼大厦和繁华街市,但有着最原始的生机与活力。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温州就像一个被卷入大舞台的小角色,开始和周围的大国小邦打交道。
它被纳入越国的版图,那时候的温州人,或许就开始受到越文化的熏陶。
越文化中的那种坚韧、灵动,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温州这片土地上,慢慢地生根发芽。
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州的商业基因开始渐渐显现出来。
这就不得不说到温州的地理位置了。
温州面朝大海,有着优良的港口。
就像一个有着先天优势的孩子,温州自然而然地就和海洋贸易联系在了一起。
在唐宋时期,温州的港口那可是热闹非凡。
商船来来往往,就像一群忙碌的蚂蚁在搬运食物。
温州的商人把本地的瓷器、茶叶、丝绸等特产装上船,运到海外,又把海外的奇珍异宝带回温州。
这时候的温州,就像一个连接中外的桥梁,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些温州商人,一个个都是精明能干的家伙。
他们敢于冒险,不怕风浪,就像海上的弄潮儿。
哪怕是在海上航行充满危险,他们也毫不犹豫地踏上商船,去追寻财富。
这种商业冒险精神,一直传承到了现在的温州人身上。
到了明清时期,温州的手工业蓬勃发展。
特别是温州的制鞋业,那可是相当有名。
走在温州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听到鞋匠敲打鞋底的声音,就像一曲独特的交响曲。
一双双精致的鞋子从温州的手工作坊里生产出来,不仅满足了本地人的需求,还远销到其他地方。
这时候的温州人,靠着自己的勤劳双手,在手工业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
温州的历史上还出现了不少文化名人呢。
周梦江与永嘉学派研究
张洁
【期刊名称】《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4(025)006
【摘要】周梦江先生一生坎坷,早年过着漂泊生活,但对学术研究有执着的追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永嘉学派研究专家.综观周先生对永嘉学派的研究,其贡献有三:1、开创了温州学者研究永嘉学派之先河,拓宽了温州古代地方史研究的范围;2、弘扬光大了永嘉学派的各种思想,奠定了永嘉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3、研究"事功"、应用"事功",为当代温州经济发展寻求文化内源.周先生老当益壮,耕耘不止,其精神可佳,其人品可敬.
【总页数】5页(P53-57)
【作者】张洁
【作者单位】温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92
【相关文献】
1.泰州学派与永嘉学派理论创新风格的比较研究 [J], 张树俊
2.永嘉学派与泰州学派民本思想的比较研究 [J], 张树俊
3.评介周梦江《叶适与永嘉学派》 [J], 冈元司;陈凡男
4.泰州学派与永嘉学派学习理念的比较研究 [J], 张树俊
5.泰州学派与永嘉学派学派风格的比较研究 [J], 张树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儒家书院学派:永嘉学派永嘉学派,又称“事功学派”、“功利学派”等,是南宋时期在浙东永嘉(今温州)地区形成的一个儒家学派,是南宋浙东学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派。
永嘉之学,溯源于北宋庆历之际的王开祖、丁昌期等,以后周行己、许景衡等又把“洛学”、“关学”传到温州,到南宋形成学派。
南宋之时,永嘉地区的学者辈出,“温州多士为东南最”(真德秀语),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徐谊等是前期永嘉学派的出名学者,到叶适则集永嘉学派之大成。
史称“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叶适)齿斤齿斤其间,遂称鼎足。
”(《宋元学案》卷五十四《水心学案》)叶适成为吕祖谦去世后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相抗的浙东学派之代表人物。
永嘉学派的形成,与南宋时期永嘉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
当时,永嘉地区出现了富工、富商及经营工商业的地主,永嘉学派就是代表这些新兴阶层利益的思想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要求抵御外侮,维持社会安定,主张减轻捐税,恢复工农生产,强调买卖自由,尊重富人,提倡实事和功利。
永嘉学派的最大特点,就是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心学”大讲身心性命之学立异,他们强调功利,注重事功,正如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所指出的:“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
盖亦鉴一种闭眉合眼,目蒙瞳精神,自附道学者,于古今事物之变不知为何等也。
”(《宋元学案》卷五十二《艮斋学案》黄宗羲按语)具体地讲,这种事功之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改革弊政,对外主张明“夷夏之辨”,抗击金兵入侵。
二、经济上,反对中国传统“重本轻末”、重农抑商的思想,认为应该“通商惠工”、“扶持商贾”,发展商品经济,并认为雇佣关系和私有制是合理的,富人应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三、学术思想上,一是重视事功之学,认为讲“义”不可以离开“利”,对传统儒家中所谓“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语)的说法表示异议,说:“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
经世致用传统文化创新的永嘉学派国家提出传统文化创新,如何创新?在新时代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一、文明历史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中国在长达五千多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
面对前人留下的丰厚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对此,毛泽东同志概括为:“温故知新,推陈出新”。
对这一层次的传统文化进行清理和提炼,并积极创造新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二、文化内涵从古至今的传统文化中,留到现在是有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发展的,像儒家的“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思想赋予中国人立足自身却胸怀天下的责任,但同时也消磨了三纲五常这些落后的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无不为”思想赋予了中国人顺应自然又以柔克刚的智慧,但也消磨了无为这种不思进取的思想;墨家的“交相利、兼相爱”思想赋予了中国人和平主义和双赢的智慧,但也消磨了小国寡民的思维。
因此这些文化的力量如春风化雨般滋养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而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力量都深深植根于传统。
但是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与时俱进创新内涵与形式方能永葆文化的活力。
这些渗透灵魂的精神指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们被丰富绚烂的文化遗产所承载,传之后人,延绵不绝。
要在焕发传统文化的活力的同时,也要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浪潮中创新的文化底蕴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继承传统文化,稳固文化力量之根脉。
要激发传统的活力,首先要意识到其重要性,正本清源,批判继承,方能步履轻盈走向未来。
温州的踪迹读后感温州的踪迹,一段穿越时空的城市史诗。
柳青在《创业史》中写道,“历史是时光老人手持的雕刻刀,它能将青山镌染成石碑,将大海定格成画卷,将岁月凝聚成诗篇,将一瞬幻化为永恒。
”而温州市,在时间的雕刻下,留下了无数令人回味绵长的城市踪迹,这些踪迹勾勒出温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与繁荣,为后人提供了穿越时空回望历史的宝贵窗口。
《温州的踪迹》一书,正如其名,记录了温州这座城市从远古时期瓯越文化的发源,到宋元明清商贸重镇的崛起,再到近代开放先行的历程。
作者以细致的笔触,从不同侧面描绘了温州城市的发展脉络,带领读者领略温州的独特魅力。
瓯越文明的起源,大罗山的回声。
大罗山,耸立于温州城郊,相传是大禹治水的遗迹。
远在三千多年前,瓯越人便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瓯越文化。
作者以丰富的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还原了瓯越人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他们独特的祭祀文化、青铜器工艺和航海技术。
这些文化遗存,为温州悠久的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宋永嘉学派的兴起,思想之光。
南宋时期,温州迎来了学术和思想的黄金时代。
永嘉学派在此兴起,代表人物有叶适、史浩等。
他们主张“事功之学”,反对空谈,强调经世济民,对中国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通过对永嘉学派的思想脉络和代表人物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温州历史上思想文化繁荣的盛况。
明清时期商贸重镇,东方的威尼斯。
明清时期,温州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重镇,与泉州、宁波并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三大黄金港口。
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温州港的繁忙景象,介绍了温州商人远涉重洋,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的历史。
温州的商业繁荣,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为温州人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和商业智慧。
近代开放先行的足迹,泰顺的印记。
近代以来,温州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改革精神的先驱者。
其中,泰顺籍人物更是功勋卓著。
作者以泰顺县的近代史为切入点,讲述了泰顺人出洋谋生、回乡兴办实业、创立教育的感人事迹。
这些先驱者的足迹,印证了温州人敢为人先、勇于变革的开拓精神。
永嘉学派“功利主义”义利观作者:薛小卯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摘要:南宋永嘉学派因其鲜明的功利主张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剖析其功利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及现实土壤,与其说永嘉学者的功利主张是对儒家传统义利观的批判或反叛,不如说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基于特定的区域文化背景,对传统义利观的务实性改造,并努力将其功利、务实思想整合到传统儒学义理之中。
关键词:义利观;永嘉学派;功利;务实“义者,宜也,乃理之当行” ,“利者,人性之所欲” ,关于“义利之辨”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论争不休的话题,但直到唐宋,儒家“重义轻利”的意识可谓一直是主流。
一宋代也是一个尊崇儒学的时代,传统的“贵义贱利”论具有广泛的思想基础。
北宋重臣富弼,在其临死时写的一道奏章中,还不忘进行儒家正统义利观的宣扬,南宋的朱熹、陆九渊不但继承了孔孟确立的儒家正统义利思想,而且结合他们各自吸收道家、佛家宇宙观和人生观而确立的“理学”和“心学”思想对儒家义利思想进行了扩展。
朱熹主要是把其“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天理”与义利观和利欲论进行结合,认为“天理,人欲常相对” ,难以调和。
陆九渊则把“心学”中的“本心”与义利思想进行结合,认为“私意与公理,利欲与道义,其势不两立” 。
而另一方面,宋代言利的主张却也由隐而显,“义利并重”、“义利双行”论也逐渐涌现。
宋初的李觏首先公开置疑不言利的观点,说:“利可言乎?曰: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
” 并提出利欲是礼义的物质前提,若“食不足,心不常,虽有礼义,民不得而教也。
” 王安石也称“利者义之和,义固所为利也” ;苏洵主张“义利,利义相为用” 。
“义利之辨”一时成为了宋代“儒者第一义” ,程颢曾称“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 。
南宋浙东形成了讲求功利而显的浙东功利学派,即永康、永嘉和金华学派。
永嘉学派因其成员皆为温州(古称永嘉)籍人士而得名。
北宋仁宗皇佑间的王开祖为永嘉之学的开山祖,哲宗、徽宗时期有温州人周行己,许景衡等多人前往北方求学,并将程颐“洛学”带回家乡来,收徒讲学。
欢迎你阅读『话说温州』文章,请尊重他人辛勤汗水!有问题请联系QQ:99610783,邮箱:wzwh163@。
该欢迎你阅读『话说温州』文章,请尊重他人辛勤汗水!有问题请联系QQ:99610783,邮箱:wzwh163@。
该文章转载自:/zt/showart.asp?art_id=76文章转载自:/zt/showart.asp?art_id=76一、参考资料<B>:</B></DIV><DIV>1、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江苏泰县)人,祖居安定(陕西安定县),时称“安定先生”,是最早开宋代理学之先声的“宋初三先生(孙复、石介、胡瑗)”之一。
他作为宋初第一位大教育家,对宋代儒学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苏湖教法”上。
“苏湖教法”主要是指胡瑗在苏州、湖州执教20余年,总结与创立的一种分科教学方法。
“分斋教学”分“经义”、“治事”两斋,前者“习六经”,后者“明致用”。
一是“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意思是:悟性高,能成大器的可担任国家大事)的学生,对他们讲授《六经》经义。
经义斋是专门以研究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的统治人才;一是“治事斋”,又叫“治通斋”,对要求研究“治通”的学生,分别讲授治民、治兵、水利、天文、历法等,学生可专学一门主科,同时兼学一门副科,目的在于“治民以安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
(意思是:管理民众使人民安居乐业,提倡练武用来抵御敌寇,兴修水利以利于农业生产,学算术历法用来明确数学的规律。
)“苏湖教法”以经义与时务为重点,一反隋唐以来重文词辞赋的学风。
后胡瑗执掌太学,上至京师,下至州县,皆行其法,影响遍及全国。
这种制度在当时影响很大,范仲淹创立太学,就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分斋教学”制度,它是教育史上的一种创举,比欧州高校分系科教学要早七八百年。
它是中国乃至世界高等学校分系科教学的雏形。
永嘉学派,温州的文化密码
永嘉学派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永嘉成为历史最重要的文化之都。
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密码,让温州的文化脉络变得更加丰富,体现出一片开放、平等、和谐的美丽景色。
永嘉学派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元代,在道教的大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本质,
魔种在实践中又受到道家的认可。
温州从宗派上就已经融合了儒家、道家、释教,这也是永嘉学派在形成之初形成文化流派的重要原因之一。
永嘉学派的特色一直受到普罗大众的认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永嘉学派的文
化思想受到国家的认可,温州文化的旗帜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永嘉学派主张思想好比内容,内容好比行为,行为好比效果,这就是今天温州
文化思想中最重要的文化密码之一。
它强调把注意力集中在核心价值观,及其如何实践,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
此外,永嘉学派也呼吁人们以自然为本,力求极致生活,坚守真理、遵循律法,增强道德意识和情感责任感。
永嘉学派把实践引向深入的洞察,崇尚心灵的自由,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培养孩子的民族认同感。
从这些文化密码中,可以看出,永嘉学派以深入的价值观在温州的文化发展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关于温州文化的一种文明,更是传承教育价值观、改变思维方式的责任,也是给温州高校及高等教育带来灵感。
郧阳高等专科学校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及反思年级:2012学号:20120206005姓名:谷珍珍专业:历史教育二零一三年六月摘要永嘉学派于南宋盛行,在当时,温州已经是东南地区重要的工商城市,南宋的一般经济基础也是与其有着特殊关系。
所以永嘉学派虽有其地域的特性,但并非是一个单纯地域概念,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全国的问题,他们的思想具有一般性。
叶适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已经融化到我国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之中,到近代和现代,仍然有其积极的影响。
他在南宋倡导“务实而不务虚”(《水心文集补遗·奏札》)的学风,把经术与政事结合起来,使北宋经世致用的学风得到恢复,而力主收复故土、倡言改革政事。
而耕读文化对于永嘉学派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对永嘉学派务实传统思想的实践。
以史为戒,反思当下,以求今日之务实。
关键词:永嘉学派;叶适;耕读文化;历史Abstract Keywords: keyword; keyword; keyword; keyword引言南宋是在屈辱“和议”下,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
南宋中期学术繁荣,学派林立,学术争论频繁,书院盛行。
永嘉学派的出现叶适所说的某地学术文化的发展,"莫不因前代师友之教,流风相接,使其后生有所考信",是非常正确的。
永嘉学派兴盛于南宋时期,是由薛季宣开启的,是对当时时事的见解。
所谓积极入世,担当起自己的那一份历史责任。
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的进行思想的传播。
都说乱世出英雄,一些有担当的学者由于地域聚在一起,聚在一起而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虽然永嘉学派在后来难以继承,难以有更大深入,但它的历史光芒依旧明亮。
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引言第一章永嘉及永嘉学派的释…………………………………………第一节永嘉………………………………………………………第二节永嘉学派………………………………………………第二章叶适其人……………………………………………………第三章耕读文化和反思………………………………………………第一节耕读文化………………………………………………………第二节反思——我学习历史………………………………………第四章参考文献……………………………………………………第五章结语…………………………………………………………而在哲学思想上,认为充盈宇宙者是“物”,而道存在于事物本身(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提倡功利之学,反对虚谈性命。
永嘉学派的学术渊源
郑根成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19)003
【摘要】永嘉学派自王开祖开学风之先,而后历经元丰太学九先生引洛学入两浙,郑伯熊、薛季宣中兴永嘉学术以及叶适集大成等几个阶段.在此期间,其学术旨趣由早期的"必竞省以御物欲"转向后期的"必弥纶以通世变".深入考察永嘉学派的发展,可以得出关于永嘉学术的两个重要论断:其一,永嘉学术代表了儒学在两浙路的最早承继与发展,在其本质上,永嘉学术并非狭隘的地域性学术思想,其兴起与发展所开启的既是浙学发展的新气象,也是两宋以来传统儒家之继承与发展的新气象;其二,永嘉学术的事功思想虽然在薛季宣时代才得以明确,但王开祖、周行己等早期永嘉学者的思想中就已经内蕴了事功的学术取向.尤为值得强调的是,永嘉学术的事功取向并非狭隘的功利主义,它与儒学传统的合"内圣"与"外王"的义利观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总页数】13页(P88-100)
【作者】郑根成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
【相关文献】
1.泰州学派与永嘉学派经济思想比较 [J], 蔡桂如
2.论《宋元学案》对浙东学派的评价r——以永嘉学派、永康学派、唐仲友为中心[J], 连凡
3.泰州学派与永嘉学派学派风格的比较研究 [J], 张树俊
4.陈亮永嘉之行及其与永嘉事功学派的关系 [J], 徐规;梦江
5.陈亮永嘉之行及其与永嘉事功学派的关系 [J], 徐规;梦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19卷第4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l.19 No.4DOI: 10.13669/ki.33-1276/z.2019.063宋高宗朝温州士大夫与永嘉之学的发展刘笑傲1,赵飞跃2(1.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组织部,浙江 温州 325000; 2.韩国全南大学 人文学院,韩国 光州 61186)[摘 要] 虽然北宋皇祐年间王开祖和元丰年间周行己等人对永嘉之学有开创之功,但真正促成宋代温州文化繁荣局面的,是宋高宗朝温州士大夫群体。
他们德行高洁、学识渊博、著述丰厚,向世人展示出了温州士大夫的气节和风采,有力地提升了温州士大夫的地位;他们开办书院、广收生徒,让越来越多的温州青年有机会读书、登第和做官,为温州地域文化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和社会资本。
他们的努力也进一步推动了独树一帜的永嘉学派的形成,温州不再仅仅是文化的接收地,也成为文化的策源地。
[关键词] 宋高宗;温州士大夫群体;永嘉之学[中图分类号] K245;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326 (2019) 04-0021-04Wenzhou Scholar-Officials and Development of Yongjia’s Studies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Gaozong of SongLIU Xiaoao 1, ZHAO Feiyue 2(anization Section, Wenzhou Polytechnic, Wenzhou, 325035, China;2.Faculty of Humanities, South Chonnam National University, Kwangju, 61186, South Korea)Abstract: The pioneer contribution to Yongjia’s Studies owed to WANG Kaizu in the reign of Huangyou in the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ZHOU Xingji et al. in the reign of Yuanfeng, but it was the scholar-official group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Gaozong in Song Dynasty who really contributed to the prosperity of Wenzhou culture in the Song Dynasty. With lofty virtue, erudite knowledge and rich works, they showed the integrity and elegant demeanour of Wenzhou scholar-officials to the world, and enhanced the position of Wenzhou scholar-officials powerfully. They set up academies and accepted students widely, giving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in Wenzhou the opportunity for learning, pass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becoming officials, and accumulating rich cultural and social capit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of Wenzhou. Their efforts further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unique Yongjia School. Wenzhou is no longer just a place of cultural reception, but also a source of culture. .Key words: Emperor Gaozong of Song; Wenzhou scholar-official group; Yongjia's Studies2019-10-17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2018R429013)刘笑傲(1988—),男,浙江温州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赵飞跃(1991—),男,河南驻马店人,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温州地方史研究.[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全祖望曾指出:“永嘉师道之立,始于儒志先生王氏(王开祖),继之者为塘奥先生林氏(林石),安定、古灵之再传也,而先生(丁昌期)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