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9
简述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类型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岩溶旅游资源、火山旅游资源、滑坡旅游
资源、冰川旅游资源、河流旅游资源、湖泊旅游资源、崖沟旅游资源等。
岩溶旅游资源即岩溶景观、岩溶地貌,它以岩石及其表面上水溶性矿
物质形成的溶孔、穴、洞、裂缝等景观形象著称。
常见的岩溶景观有自然
孔洞、溶谷、溶壑、瀑布、洞穴以及岩石堆等。
火山旅游资源是指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地质景观,其特色在于颜色艳丽,变幻繁多,给人以神奇而强烈的视觉冲击。
火山旅游资源包括火山岩石、
火山湖、火山口等景观;火山灰、火山灰景观等。
滑坡旅游资源指的是经历积淤、滑坡等地质历史的景观,它具有独特
的地质地貌形态,其特点主要是面积较大,形状多种多样,景观多样,伴
随着独特的地质历史以及新鲜有趣的探索体验。
冰川旅游资源指的是高山冰川中的景观,其特征是环境清幽,自然壮观,景色宏伟,色彩优美,并且令人震撼、激动。
常见的景观有冰川湖泊、冰洞、冰崖、冰沟、冰柱、冰瀑等。
一、常见地貌类型(一)花岗岩地貌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地貌景区最多的国家之一。
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深层侵入岩,岩性坚硬,岩体造型丰富。
一般来说,花岗岩垂直节理发育,名山常有群峰簇拥、峭拔危立、雄伟险峻的特点。
花岗岩易发生球状风化,形成巨大的“石蛋”造型或浑圆多姿的巨石兀立形态。
的花岗岩地貌景观有山东泰山、崂山,安徽黄山、九华山,陕西华山,江西三清山,浙江普陀山,福建鼓浪屿等。
(二)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在巨厚的红色沙砾岩层上,由内外营力作用形成的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特的地貌形态,这种地貌以广东丹霞山最为典型,因此得名。
我国的丹霞地貌景观有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安徽齐云山、湖南崀山、贵州赤水、甘肃张掖等。
(三)岩溶地貌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以碳酸岩为代表的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改造而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地貌有各种类型,一般可以分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两种,喀斯特景观有峰林、峰丛、石林、溶洞、峡谷、天坑、天生桥、地表钙华堆积、桌山等。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发育最充分、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以广西、云贵高原最为集中。
代表性景观有广西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贵州织金洞、贵州荔波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重庆金佛山、重庆奉节天坑一地缝景观,四川九寨沟、黄龙,湖南张家界黄龙洞,北京石花洞等。
(四)流纹岩地貌流纹岩地貌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火山灰等在流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流纹状构造。
在岩体节理和裂隙特别发育的部位,易形成奇峰异洞、峭壁幽谷等丰富奇特的造型地貌。
随着观者步移景迁,同一景物从不同角度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象特征。
的流纹岩地貌景观有浙江雁荡山、神仙居、仙都峰,杭州西湖宝石山等。
(五)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是在夹有薄层砂质页岩的石英砂岩地层中,由于地壳稳定上升,岩石垂直节理发育,经长期风化和重力作用而发生断裂和崩塌,同时充沛的地表流水又对其进行强烈的侵蚀而形成的密度和规模很大、千姿百态的砂岩石峰。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介绍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是指以其独特的地质和地貌景观而吸引游客的地点。
这些景点通常展示了自然界多样性和地质历史的壮观示例。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不仅提供了美丽的景观,还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地球发展历史以及自然灾害和地质过程的机会。
世界上著名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大峡谷(美国)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是世界七大自然奇迹之一。
它是由科罗拉多河在数百万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峡谷的深度达1.6公里,长达446公里,宽度约29公里。
游客可以在峡谷的边缘欣赏壮丽的景色,也可以通过徒步旅行和骑马等方式深入峡谷内部,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冰川国家公园位于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公园之一。
公园内有多个冰川和高山,景色壮丽迷人。
游客可以参加冰川探险活动,步行或坐船观赏冰川,还可以欣赏到众多野生动植物。
公园内的冰川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前的冰河时代,是地球历史的活化石。
大堡礁(澳大利亚)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统,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
它由数千个珊瑚组成,覆盖了约344,400平方公里的海域。
大堡礁是生物多样性的天堂,拥有丰富的珊瑚和海洋生物。
游客可以潜水、浮潜、划船或乘坐直升机欣赏这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景点。
黄石国家公园位于美国怀俄明州,是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
公园内有火山地貌、温泉、间歇泉、喷泉和火山口,还有丰富的野生动物。
游客可以在黄石国家公园看到令人惊叹的景色,如奇布尔顿峡谷、老忠实间歇泉和大瀑布。
此外,游客还可以进行徒步旅行、露营、钓鱼和观鸟等活动。
国内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张家界风景名胜区(湖南)张家界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
这里以奇峰、秀丽的山水景观而闻名,其中的“阿凡达山”、“袁家界”等景点深受游客喜爱。
在张家界,游客可以乘坐玻璃桥观景、徒步爬山、乘坐索道等方式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乌鲁木齐天山山脉(新疆)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也是天山山脉的重要景点之一。
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1. 简介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是指基于地质和地貌原因而形成的旅游景点,包含了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海岛等自然景观。
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观赏、探险、研究,使得这些景点成为了旅游业的热门景点。
2. 地质遗迹2.1 泰山泰山地处山东省中部,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之一。
泰山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主要有五大景观,分别是“玉皇顶”、“十八盘”、“天街”、“中天门”和“三清宫”。
这些景点以其陡峭怪石、绝壁悬崖、山间云海、峰峦叠嶂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2.2 三峡三峡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境内,是中国山水名胜之一。
三峡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主要有“轻烟四季游”、“谷神庙”、“龙舟峡”、“瞿塘峡”等景点。
这些景点以其陡峭的悬崖峭壁、清澈见底的江水、青山绿水的秀美自然风光而著称。
2.3 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之一。
黄山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主要有“云海日出”、“天都峰”、“光明顶”、“玉屏楼”等景点。
这些景点以其怪石嶙峋、云海云海、奇松异树、温泉飞瀑的自然景观而著称。
3. 地质公园3.1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是中国第一个以自然保护为主要目的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该公园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了清溪瀑、金鞭溪、袁家界、天子山等景点。
这些景点以其石柱林海、奇峰异石、溪流飞瀑、峡谷百瀑的自然景观而著称。
3.2 阿勒泰地质公园阿勒泰地质公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质公园之一。
该公园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了高山冰川、河流地貌、火山岩石等景点。
这些景点以其地质遗迹、火山喷发遗址、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而著称。
4. 自然保护区4.1 大兴安岭大兴安岭是中国最大的森林保护区之一,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
该保护区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乌苏里江、黑龙江两大河流及周边景观。
第三章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教学目的:了解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掌握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以及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重点: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及其基本类型。
第一节 地质地貌与旅游一、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一)三个概念地质:地壳物质组成有其结构:例:岩石、岩层、板块、地台、地壁、 断层。
地貌:(地形)地表的各种形态:山地、高原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它是由地质营力(是旅资的体现)引起的。
(二)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1、地质作用是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图结推拍候化生物风外地震新岩压变化温质岩石变质作用统积岩余岩喷山岩火山喷发修入岩岩浆活动水平地壳运动内地质作用、、:、、、:、、、: 2、组成地表的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也有影响⎪⎩⎪⎨⎧→→西南地区洞中形态地下形态地表可溶岩黄土高原丘陵常能成低山受外大黄土软黄山花岗岩峭壁山地常形受外形小花岗硬坚硬岩:、、:、,、:、、、:、 内使他表出现高低起伏,外力削高填低,二者紧密联系,造成千差万别面貌⎪⎪⎪⎩⎪⎪⎪⎨⎧⎩⎨⎧→地台鲁有山地太行山蒙古高原以宽广平地地南为主地断裂谷山向谷背)、(, 3、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貌的形成⎩⎨⎧人造河谷坝地梯田塑造新形态加速外力作用是一种外力、、: 二、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一)影响旅游环境:即形成多种多样旅游环境⎪⎪⎪⎪⎪⎩⎪⎪⎪⎪⎪⎨⎧⎩⎨⎧探险等活动多采用来开展观光起伏之地娱乐活动展休闲多用来修建基础设施开平坦之地起伏根据一定范围内地形的可进入性好些平原丘可进入性差山区让人无边感沙漠高原或雄险或曲幽山地地貌、:、::::、:: 地质:影响到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自然景观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地的基础,也就不会有万丈高楼,用这句话来形容地质地貌在自然景观中的在础和前提作用一定也不过分。
3、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第三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学习目的熟悉地质地貌资源对旅游及人文景观的作用,掌握主要地质地貌的成因和特点。
主要内容●地质地貌与旅游风景骨架影响●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旅游价值探险观光五岳第一节地质地貌与旅游一、地貌是风景的骨架地貌不仅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是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的主要特征,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生长。
除高山、极高山多数分布于青藏高原外,中国北方多大山脉、大高原、大平原,对比强烈,又受气候影响,多数山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故而山石多裸露,所以总体上给人以雄浑博大之感;南方则多为中小型山脉、丘陵,与小平原、盆地交错分布,多数地区植被覆盖率很高,岩石少裸露,兼以气温较高,雨量较多,使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所以总体上给人以纤巧秀丽之感。
[明]杨慎《艺林伐山》:“玲珑剔透,桂林之山也;巉嵯窳窆,巴蜀之山也;绵延庞魄,河北之山也;俊峭巧丽,江南之山也。
”因此,人们从总的观赏感受出发,常将中国风景概括为“北雄南秀”。
其实,雄、险、奇、幽、秀、旷、野等多种美感的产生,都同地貌有着直接关系。
一些奇特造型地貌,例如惟妙惟肖的造型奇石、“天生桥”、“风动石”、岩溶景观、熔岩景观、海蚀景观等,更是观赏价值极大的景致。
二、地质地貌对人文现象的影响3.1.2.地质地貌对人文现象的影响.ppt每个人的发展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但是,无数事实证明,自然环境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地貌对长期生活于其环境的人的思维、性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郭沫若在论述屈原时曾说:“屈原是产在巫峡邻近的人,他的气魄的宏伟、端直而又娓婉,他的文辞的雄浑、奇特而又清丽,恐怕也是受了些山水的影响。
”①郭沫若做出这样的结论,可能也有他个人的体会。
李白、苏东坡、郭沫若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诗人,都出生于四川。
这大概并非偶然。
陈传康教授也认为绍兴之所以出现了秋瑾、徐锡麟、鲁迅等雄杰、文豪,同那里的古代采石坑所留下的陡崖有关②。
第三章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教学目的:了解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掌握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以及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重点: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吸引因素与旅游功能及其基本类型。
第一节 地质地貌与旅游一、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一)三个概念地质:地壳物质组成有其结构:例:岩石、岩层、板块、地台、地壁、 断层。
地貌:(地形)地表的各种形态:山地、高原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它是由地质营力(是旅资的体现)引起的。
(二)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1、地质作用是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图结推拍候化生物风外地震新岩压变化温质岩石变质作用统积岩余岩喷山岩火山喷发修入岩岩浆活动水平地壳运动内地质作用、、:、、、:、、、:2、组成地表的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也有影响⎪⎩⎪⎨⎧→→西南地区洞中形态地下形态地表可溶岩黄土高原丘陵常能成低山受外大黄土软黄山花岗岩峭壁山地常形受外形小花岗硬坚硬岩:、、:、,、:、、、:、 内使他表出现高低起伏,外力削高填低,二者紧密联系,造成千差万别面貌⎪⎪⎪⎩⎪⎪⎪⎨⎧⎩⎨⎧→地台鲁有山地太行山蒙古高原以宽广平地地南为主地断裂谷山向谷背)、(, 3、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貌的形成⎩⎨⎧人造河谷坝地梯田塑造新形态加速外力作用是一种外力、、: 二、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一)影响旅游环境:即形成多种多样旅游环境⎪⎪⎪⎪⎪⎩⎪⎪⎪⎪⎪⎨⎧⎩⎨⎧探险等活动多采用来开展观光起伏之地娱乐活动展休闲多用来修建基础设施开平坦之地起伏根据一定范围内地形的可进入性好些平原丘可进入性差山区让人无边感沙漠高原或雄险或曲幽山地地貌、:、::::、:: 地质:影响到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自然景观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地的基础,也就不会有万丈高楼,用这句话来形容地质地貌在自然景观中的在础和前提作用一定也不过分。
,可以说,除部分气象气候景观外,自然景观总是诞生于特定的地质地貌环境中,并和富有一定特色的地质地貌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许多自然旅游资源又是以地质地貌作为基和前的情况下才会形成。
(三)地质地貌可以单独构景,直接形成旅游资源它们不仅是自然景观存在的基本和前提,它们本身也可单独成景,它们有的是特殊的地质现象,有的是奇异的地貌形态,它们已不在自然的基础,而是一个个价值极高的吸引力很强的旅游资源,是景区的主景。
(四)在某些景区通过地质地貌的配景可以增加美感①古人常见把山青水秀一词合用,说明山和水石构学中是相辅互衬托的②中国园林充分注出了这一点,无石无山,不成其为园。
(五)地质地貌条件对风景区意境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意境:一定的旅游资源实体使旅游者所获得的寓意和特趣。
2、不同旅资源给旅的感受会有所不同。
三、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对旅客的吸引力及旅游功能(一)具有形态美,可以开展观赏性旅游活动1、雄伟美主指一些具有高大形体的山地景观2、奇特美指少见,独具一格的地质地貌外部形态。
3、险竣美:4、幽静美指一整条山谷,道路曲折,视线狭窄,人烟中,空气好,常形成幽境(不能一目了然,具有深不可测之感)5、畅旷美广阔的高原、平原、戈壁具有一望无际,让心肠开阔之美。
(二)具有科学文化属性,可以开展求知,科学考察旅游(三)具有空间载体特征,可以开展休闲、游乐、体育活动。
第二节地质旅游资源一、岩石(一)岩石的成因与种类1、平常人们所说的石头,在地质学上叫做岩石。
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各种不同的矿物集合在一起,便组成了各种不同的岩石。
2、按照成因,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在地下深处(50~250km),有一种成分非常复杂的高温熔融体,叫做岩浆。
岩浆由深处向地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在不同的位置凝固,形成不同类型的火成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范围内,由各类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以及由某些火山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的形成条件不同于火成岩,沉积岩在地表分布最广,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5%。
但按地球总体积而论,沉积岩仅占0.02%。
沉积岩的分类,一般常以成因为基础,结合成分、结构特征,把沉积岩划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三类。
其中粘土岩、碎屑岩中的砂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中的碳酸盐岩,它们共占沉积岩总量的98%~99%。
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变质岩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其意是“形态的变化”。
地壳中的岩石,不论是火成岩还是沉积岩,常常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所产生的高温、高压的影响,使岩石中原来的矿物重新结晶,改造原来的结构和构造,生成与新环境相适应的新岩石。
变质岩的种类也不少,其中人们最熟悉的可算是大理岩。
大理岩是由石灰岩、白云岩等经过再结晶变质而成。
纯白而致密的大理岩,俗称汉白玉,除用于建筑外,还可供艺术雕刻。
如果其中含有带色的矿物,就使大理岩具有各种美丽的斑彩。
我国云南大理是大理岩的著名产地,大理岩就因此而得名。
据统计,地壳中的岩石不下数千种。
但在旅游资源中涉及最多最易构景的,只有花岗岩、玄武岩、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少数几种。
(二)花岗岩景观花岗岩是一种酸性的深成的火成岩。
垂直节理发育,被节理分割成块(长方块或立方块)的花岗岩,其棱角部位接触大气的面积多,最易风化。
天长日久,棱角逐渐消失,方形石块变成球状石块,这种现象称为球状风化。
球状风化是花岗岩最普遍最典型的景观,也是花岗岩构景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
在花岗岩节理和球状风化规律支配下,由于岩体各部位抵抗侵蚀作用的强度不同,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就形成许多奇特造型,如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南天一柱”。
(三)玄武岩景观玄武岩是一种基性火成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
不仅在陆地上有广泛分布,就连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壳上也几乎全为玄武岩所覆盖。
在我国东南沿海及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等地,分布有许多玄武岩。
玄武岩一般为黑色或灰黑色的细粒致密的岩石,经风化后可呈红色或黑褐色以及暗绿色等,常具气孔。
玄武岩最引人注目的景观是它的柱状节理。
柱状节理是由于岩浆冷凝收缩而造成的裂隙,每个冷凝中心发生向三个方向的裂隙,它们之间的夹角在理论上应是120°,这样就形成了六边形的柱子。
但在自然界中,理想的六方柱很少,大部分柱子的截面是五边形,也有呈四边形的。
(四)砂岩景观从侏罗纪到早第三纪,我国很多地区发育了一套红色的砂砾岩层,简称红层。
红层的形成,是由于当时气候干热,干、湿季交替明显,沉积在地势低洼盆地中的碎屑物,经过强烈氧化,富集红色的氧化铁,使岩体呈现红色,由于氧化铁富集程度的差异,岩层出现有紫色、绛红、浅红等色彩变化。
红层胶结与固结程度普遍较差,岩石硬度较小,易受风化侵蚀。
由于侵蚀、风化剥落、重力崩塌等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地形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丹崖赤壁地貌。
这种地貌以广东仁化县的丹霞山为典型,故称“丹霞地貌”。
人们常用“丹霞赤壁”来形容广东仁化的丹霞山,用“碧水丹山”来赞美福建武夷山,这里的“赤”和“丹”,均系指岩石的红色。
丹霞地貌在我国风景旅游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黄进研究,我国的丹霞地貌目前已发现有263处,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浙江、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绝大部分都构成独具一格的风景旅游地貌,并不同程度地成为国家级、省级或地、县级的风景名胜区。
而且这类砂砾岩一般都呈厚至巨厚层产出,有较好的整体性,岩石性能又可雕可塑,为凿窟造龛提供了理想的天然场所,故大量石窟、石刻,如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大足石刻、乐山大佛等均布局于红层中。
由于砂粒成分、胶结物性质等的不同,砂岩的种类很多。
位于湘西的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整个公园以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大峰林、大峡谷地貌为主体。
三千奇峰,八百秀水,古木参天,洋溢着原始的荒美情调与生态风貌,堪称世界自然景观的一个奇迹。
二、化石(一)化石概念及成因1、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就叫做化石。
生物遗体指的是像动物的骨骼、贝壳、牙齿,植物的茎干、花叶、种子等;动物的粪,猿人或古人使用过的石器、骨器等则为生物遗物;而虫迹、足迹,外壳形成的印模、人类祖先用火形成的灰烬等都属于生物遗迹。
2、古代生物并不是都能在地层中保存下来成为化石,形成化石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这是因为化石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生物死亡后,生物体必须迅速被掩埋,以防止外界的风化和破坏。
如果生物体暴露在外,任凭风吹日晒,动物啃咬,遗体就易氧化腐烂或遭受破坏,不易形成化石。
一般在滨海、湖泊、洞穴等环境中死亡的生物则较易被掩埋而形成化石。
(2).被掩埋后的生物遗体还要经过充填、交替、蒸馏等不同类型的石化作用才能形成化石。
例如动物骨骼、贝壳等硬体的孔隙和细胞组织中,往往被CaCO3、SiO2等矿物质充填,从而保全原来硬体的形状与构造。
这个石化过程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
(3).一般必须具有不易分解的生物硬件,如骨骼、牙齿、贝壳、树干、孢粉等。
因为那些肌肉、皮肤等软组织不仅易腐烂分解或被其他动物吞食,而且在地层内受到温度、压力等作用,还会迅速分解、挥发。
可见生物死亡成为化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有人做过一些统计,古代生物能够形成化石的比例大约不会超过5%。
也就是说,大部分生物遗体被风化或腐烂掉了。
目前已知的保存下来的动植物化石物种,全世界只有13万种左右。
如果说文字是记载人类社会历史必不可少的工具,那么化石就是大自然史册的天然记录者。
(二)山旺化石(三)自贡恐龙化石三、地层(一)地层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
(二)国家地质自然保护区——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标准剖面(三)云南梅树村界限剖面四、构造遗迹由于内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地壳会随之升降或产生水平运动,岩层会随之强烈弯曲,产生褶皱和断裂……。
这些构造变动的遗迹,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而且也有很高的科普价值和观赏价值。
1、意大利那不勒斯湾附近的波簇奥里城2、我国大连市的白云山公园3、台湾清水断崖五、地震灾变遗迹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说它常见,是因为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次。
但由于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海洋里和人烟稀少的地方,加上地震的分布很不均匀,因此使人感到地震是罕见的。
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地壳中的岩层会发生倾斜、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就会在刹那间发生断裂错动,从而使由于地应力的关系而积累起来的能量得到迅速释放。
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从岩层断裂处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波叫做地震波。
当地震波传到地面时,地面发生震动,这就是所说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