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旅游资源
- 格式:docx
- 大小:26.31 KB
- 文档页数:5
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分布及开发保护摘要:旅游地质资源是指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包括了旅游资源中那些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以及在人类形成发展过程中通过人类与地质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与人类有关的文化遗址遗迹。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十分丰富,千姿百态且分布非常广泛,这些地质资源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地质变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同时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关键词:主要特点、分布情况、开发保护一、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主要特点:1、丰富多样性。
我国的旅游地质资源种类繁多、十分丰富,分布的空间也极为广泛,同时又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
就前者而言,无论是高山还是大河、无论是喀斯特还是黄土、沙漠,各种形态的旅游资源在我国都以不同方式存在。
就后者而言,由于地势、气候等方面的不同,即便是类似的旅游资源,也都有着不同形式的展现,比如,在山岳旅游地质资源方面,我国有数百座不同类型的大山,分布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且各具特色。
2、空间定位性旅游地质资源的空间定位性,是指旅游地质资源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这种空间位置受地层、岩性、构造、地貌、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海陆分布以及人类长期活动等因素的控制,具有一定的内在分布规律。
例如,丹霞地质景观只出现在红色碎屑岩分布的地区;岩溶地质景观,只出现在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并且与岩层的产状、厚度、岩性等地质条件有密切关系,还与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有关。
3、永续性及不可再生性地质作用的速度,除了一些突发性的变化,如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能使地质体瞬时发生变化以外,一般都是较为缓慢的。
因此,相对于人的生命及社会的历史来说,地质遗迹的存在具有永续性。
同时也正是如此,当人们或突发性事件破坏了这些遗迹时,它将是不可(或难以)再生的。
例如,石灰岩溶洞及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其它钙华沉积物,其形成过程以百万年或万年计。
简述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类型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岩溶旅游资源、火山旅游资源、滑坡旅游
资源、冰川旅游资源、河流旅游资源、湖泊旅游资源、崖沟旅游资源等。
岩溶旅游资源即岩溶景观、岩溶地貌,它以岩石及其表面上水溶性矿
物质形成的溶孔、穴、洞、裂缝等景观形象著称。
常见的岩溶景观有自然
孔洞、溶谷、溶壑、瀑布、洞穴以及岩石堆等。
火山旅游资源是指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地质景观,其特色在于颜色艳丽,变幻繁多,给人以神奇而强烈的视觉冲击。
火山旅游资源包括火山岩石、
火山湖、火山口等景观;火山灰、火山灰景观等。
滑坡旅游资源指的是经历积淤、滑坡等地质历史的景观,它具有独特
的地质地貌形态,其特点主要是面积较大,形状多种多样,景观多样,伴
随着独特的地质历史以及新鲜有趣的探索体验。
冰川旅游资源指的是高山冰川中的景观,其特征是环境清幽,自然壮观,景色宏伟,色彩优美,并且令人震撼、激动。
常见的景观有冰川湖泊、冰洞、冰崖、冰沟、冰柱、冰瀑等。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介绍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是指以其独特的地质和地貌景观而吸引游客的地点。
这些景点通常展示了自然界多样性和地质历史的壮观示例。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不仅提供了美丽的景观,还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地球发展历史以及自然灾害和地质过程的机会。
世界上著名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大峡谷(美国)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是世界七大自然奇迹之一。
它是由科罗拉多河在数百万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峡谷的深度达1.6公里,长达446公里,宽度约29公里。
游客可以在峡谷的边缘欣赏壮丽的景色,也可以通过徒步旅行和骑马等方式深入峡谷内部,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冰川国家公园位于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公园之一。
公园内有多个冰川和高山,景色壮丽迷人。
游客可以参加冰川探险活动,步行或坐船观赏冰川,还可以欣赏到众多野生动植物。
公园内的冰川可以追溯到上万年前的冰河时代,是地球历史的活化石。
大堡礁(澳大利亚)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统,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
它由数千个珊瑚组成,覆盖了约344,400平方公里的海域。
大堡礁是生物多样性的天堂,拥有丰富的珊瑚和海洋生物。
游客可以潜水、浮潜、划船或乘坐直升机欣赏这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景点。
黄石国家公园位于美国怀俄明州,是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
公园内有火山地貌、温泉、间歇泉、喷泉和火山口,还有丰富的野生动物。
游客可以在黄石国家公园看到令人惊叹的景色,如奇布尔顿峡谷、老忠实间歇泉和大瀑布。
此外,游客还可以进行徒步旅行、露营、钓鱼和观鸟等活动。
国内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张家界风景名胜区(湖南)张家界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
这里以奇峰、秀丽的山水景观而闻名,其中的“阿凡达山”、“袁家界”等景点深受游客喜爱。
在张家界,游客可以乘坐玻璃桥观景、徒步爬山、乘坐索道等方式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乌鲁木齐天山山脉(新疆)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也是天山山脉的重要景点之一。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分类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可以根据其形成过程和特征划分为以下几类:
1. 火山与热液旅游地质资源:包括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形和地貌,热液活动形成的热泉、蒸汽喷发和温泉等。
2. 岩溶旅游地质资源:包括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溶洞、天坑、地下河、钟乳石等。
3. 断裂与褶皱旅游地质资源:包括构造地貌和构造遗迹,比如峡谷、断壁、岩柱、露头、悬崖等。
4. 沉积岩旅游地质资源:包括海滩、海蚀槽、地层堆积、沙漠景观等。
5. 冰川与冻土旅游地质资源:包括冰川和山地冻土形成的地貌和景观,比如冰川湖、冰川谷、冰瀑等。
6. 奇岩异石和珍稀矿物旅游地质资源:包括形态各异的奇岩异石、世界罕见的矿物等。
7. 地质公园旅游地质资源:包括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地质景观和地质遗迹,为人们提供自然科学教育和旅游观光的场所。
第四章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一、概念具有观赏、构景和适于开展特殊运动的地貌称为地貌旅游资源,地貌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等主要特征。
各种地貌都有旅游价值。
二、风景地貌资源类型特征及分布(一)海岸地貌指在海岸地带,由于地壳运动、海浪、潮汐、海流、风以及生物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
具有观赏价值的海岸地貌发育在岩石海岸和生物海岸地带,岩石海岸中具有海蚀崖、海蚀洞等奇异造型;沙滩海岸是旅游度假胜地,适合开展海水浴、沙浴和日光浴。
1、岩石海岸:我国的岩石海岸主要分布于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钱塘江口以南地区2、沙质海岸3、生物海岸:生物海岸包括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红树林是生长在潮间浅滩上的耐盐的木本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气根下垂,其奇特的繁殖方式和海面上壮观的植物群落气势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珊瑚礁海岸不仅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还是潜水旅游胜地。
生物海岸分布于海南岛(二)冰川地貌由于冰川运动所塑造的山地地貌,以及冰川融化过程中所造成的冰体地貌景观的总称。
1、冰川地貌类型(1)堆积地貌:角峰、刀脊、冰蚀蘑菇等(2)侵蚀地貌:冰体与携带岩石共同构成的冰塔林、冰洞和冰瀑。
2、分布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
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
3、开发利用现状由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空气稀薄,一般游人难以抵达,除部分游览观光地外,目前主要作为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
4、目前我国已向国内外登山爱好者开放的著名山峰有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博格达峰、贡嘎山、四姑娘山等。
5、我国已开发的冰川风景区四川贡嘎山的海螺沟、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冰川湖、天山的扎木尔峰、云南的玉龙雪山等。
(三)沙漠戈壁1、概述(1)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片风成沙的地区(2)戈壁为地势起伏平缓、地面布满砾石的地区(3)一望无垠的沙漠和浩瀚无比的戈壁,尽管自然环境恶劣,缺乏生机,但其独特而神秘的荒漠景观和特殊现象,仍具有神秘莫测的吸引力。
区域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一、定义区域地质旅游资源评价1.区域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是一种对区域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2.它包括一套专业的地质研究方法和分析系统,以期建立一种有效的地质观测系统,从而更好地保护、维护和发展区域地质旅游资源,最终实现地质旅游的目的。
二、目的1.对于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其目的在于识别旅游资源的价值,以及影响旅游资源利用的环境条件。
2.有效的评价可以根据旅游资源的价值和环境条件,指明潜在的利用价值及其发展限制因素,为旅游资源的发展提出有效的管理政策,保证地质旅游资源达到高效、有效、可持续的发展。
三、内容1.旅游资源的价值:包括资源的类型、量、价值和不可再生性。
2.环境条件:包括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地质形态、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
四、方法1.定量方法: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常用的定量方法包括数学分析法,统计学分析法,大数据挖掘法等。
2.定性方法:主要以专家咨询意见为基础,开展实地勘察,将旅游资源的价值和环境条件变量进行综合评分,测定地质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发展潜力,并分析它们的发展限制因素,有效的综合评估可供旅游开发者作为决策参考,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五、特点1.全面性: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是一种系统性的研究,它从价值和环境条件两方面来考察旅游资源的发展潜力和可能的发展限制,用以判断旅游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发展空间,从而有助于发展人们对旅游资源的认识和利用。
2.客观性:地质旅游资源评价采用客观的评价方法,辅以大数据技术相结合,能够从多方面、多维度把握评价因素,减少人为因素影响,确保评价结果的正确可靠。
六、意义1.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有助于更好地开发、保护和促进区域旅游发展。
2.有效的评价将对旅游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区域地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从过去的几十年到现在,地质旅游资源的发展变得非常迅速。
在实施成熟的地质景观旅游的同时,许多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紧密相联,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发展地质旅游资源。
但是,在使用地质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合理的评估该资源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所以有必要研究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
区域地质旅游资源是指地质元素形式具有明显地质特征的旅游资源,它们并不属于任一具体国家或地区,而是区域性的资源,具有一定的地质价值和视觉效果,同时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由于地质旅游环境比较复杂,资源比较丰富,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对区域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包括地质评价、社会经济评价和生态环境评价等。
地质评价是指对地质旅游资源的科学性质进行评价。
这种评估应该重点考虑地质旅游资源的稀缺性、特定性、自然特征、适宜性以及吸引力和有形性等几个方面,以了解地质旅游资源的现状及其未来潜力。
例如,可以对资源的年龄、性质、分布等属性进行评估,了解其发展历史、形态及露头特征,有助于分析资源的发展潜力。
社会经济评价是指对地质旅游资源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进行评价。
它主要是通过分析涉及资源的社会文化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经济效益条件,以综述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对资源的发展价值进行估算。
如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加工利用技术前景以及其他相关技术和经济因素,可以评估资源发展前景和影响范围,为资源发展提供重要参照。
生态环境评价是指对地质旅游资源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价。
包括评估地质旅游资源的景观形态、植被覆盖和景观多样性,以及它产生的污染物和能量强度,还可以评估资源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情况,主要以森林、草原、湿地及其他自然系统为分析对象,以综述资源的生态环境效应。
总之,区域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应当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充分发挥地质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发展潜力,从而有效地激发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1. 简介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是指基于地质和地貌原因而形成的旅游景点,包含了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海岛等自然景观。
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观赏、探险、研究,使得这些景点成为了旅游业的热门景点。
2. 地质遗迹2.1 泰山泰山地处山东省中部,是中国五岳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之一。
泰山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主要有五大景观,分别是“玉皇顶”、“十八盘”、“天街”、“中天门”和“三清宫”。
这些景点以其陡峭怪石、绝壁悬崖、山间云海、峰峦叠嶂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2.2 三峡三峡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境内,是中国山水名胜之一。
三峡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主要有“轻烟四季游”、“谷神庙”、“龙舟峡”、“瞿塘峡”等景点。
这些景点以其陡峭的悬崖峭壁、清澈见底的江水、青山绿水的秀美自然风光而著称。
2.3 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之一。
黄山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主要有“云海日出”、“天都峰”、“光明顶”、“玉屏楼”等景点。
这些景点以其怪石嶙峋、云海云海、奇松异树、温泉飞瀑的自然景观而著称。
3. 地质公园3.1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是中国第一个以自然保护为主要目的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该公园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了清溪瀑、金鞭溪、袁家界、天子山等景点。
这些景点以其石柱林海、奇峰异石、溪流飞瀑、峡谷百瀑的自然景观而著称。
3.2 阿勒泰地质公园阿勒泰地质公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质公园之一。
该公园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了高山冰川、河流地貌、火山岩石等景点。
这些景点以其地质遗迹、火山喷发遗址、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而著称。
4. 自然保护区4.1 大兴安岭大兴安岭是中国最大的森林保护区之一,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
该保护区旅游资源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乌苏里江、黑龙江两大河流及周边景观。
地学旅游资源分类地学旅游资源是指以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结合人文历史、文化背景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形成的具有旅游价值的资源。
这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而且数量众多,类型繁多。
本文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地学旅游资源进行分类。
一、按照自然地理条件分类1. 地质遗迹类地质遗迹是指由于各种自然力量作用下,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科学意义和观赏价值的地质现象或岩石构造。
例如中国的黄山风景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
2. 地貌景观类地貌景观是指由于各种自然力量作用下,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美感和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
例如中国的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三清山国家公园等。
3. 气候生态类气候生态是指以气候为基础,结合植被、动物和土壤等因素所形成的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和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
例如中国的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桂林漓江风景区等。
4. 水文景观类水文景观是指以河流、湖泊、瀑布、温泉等水体为基础所形成的具有自然美感和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
例如中国的黄果树瀑布群、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等。
二、按照人文历史分类1. 古迹遗址类古迹遗址是指古代人类在特定地点留下的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遗址或建筑物。
例如中国的故宫、长城等。
2. 历史文化类历史文化是指以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文化为主题,结合当地特有的人文环境所形成的旅游资源。
例如中国的西安城墙、鼓浪屿等。
3. 民俗风情类民俗风情是指以当地民俗风情为主题,结合当地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所形成的旅游资源。
例如中国的丽江古城、凤凰古城等。
三、按照旅游类型分类1. 冒险探险类冒险探险是指以体验性和刺激性为主要特点,结合地质、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所形成的旅游资源。
例如中国的虎跳峡、张家界大峡谷等。
2. 休闲度假类休闲度假是指以放松心情和享受自然环境为主要特点,结合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所形成的旅游资源。
例如中国的海南三亚、厦门鼓浪屿等。
3. 文化体验类文化体验是指以感受当地文化和历史为主要特点,结合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人文因素所形成的旅游资源。
课程名称:地质旅游资源主讲教师:王刘英
学号 14014260116 姓名金園淇成绩:
喀斯特地质景观概述
摘要:本文将针对本人所了解的喀斯特地质景观的成因,形成条件及分类等,开展论述。
然后以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山东枣庄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详细简绍喀斯特地质景观,以及此处与众不同的岩溶地貌等。
关键词:喀斯特岩溶熊耳山碳酸盐
一、喀斯特地质景观概述
1、喀斯特地质景观定义
喀斯特又称岩溶,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
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2、喀斯特地质景观成因
(1)喀斯特地质景观发育的条件
A、可溶性岩石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 > 硫酸盐岩 >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 白云岩 > 泥灰岩。
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B、岩石透水性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C、水的溶蚀性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D、水的流动作用
强烈的流水作用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
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2)影响喀斯特地质景观发育的因素
A、岩石的岩性
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岩等)比较容易发育有喀斯特地貌,而其他的岩石,类似于,花岗岩、玄武岩等就不可能发育喀斯特地貌。
B、地区的构造
某地的地质构造对于是否能发育较好的喀斯特地貌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多孔的地质构造等有利于发育喀斯特地貌。
C、气候影响
比如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
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而我要提到的熊耳山地质公园,位于华北平原山东境内的南部,目前降水并不充分,但也发育了较为良好的岩溶地貌,这表明这里曾经必定是气候湿润区域。
这可以有效的推断古气候,帮助还原古时候的环境。
3、喀斯特地质景观分类
(1)按出露条件
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埋藏型喀斯特
(2)按气候带
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3)按岩性
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
4)地质构造
水平层喀斯特、褶皱区喀斯特
(5)海拔高度
(6)水文特征
(7)形成时期
二、喀斯特地质景观的类型及形态
1、地表岩溶形态
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此外,还有峰林、岩溶石柱,高山钙华等
2、地下岩溶形态
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此外,还可形成地下河和地下廊道,暗湖,洞穴堆积,石钟乳和石笋,石柱。
三、喀斯特地质景观的分布情况
喀斯特地貌景色秀美,极其富有旅游科研价值。
所以一直吸引着大量游人前来参观,可喀斯特地貌的分布零星,在世界上的分布也是及其有限,大面积分
布仅仅存在于部分地区,例如,南斯拉夫的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苏联的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我国的云贵高原,古巴、牙买加和越南北部地区等。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造物主为中华儿女精雕细刻了许多天然的屏风,喀斯特地貌为我国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生机,并且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性多样,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1、我国著名的喀斯特景观名胜区——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
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属沂蒙山区,是泰沂山脉南部的崮形群体。
主要由下古界的下、中寒武系地层组成,该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建造组成,局部夹砂页岩、砂岩的岩石组合。
她以熊耳山为主体,集双龙大裂谷、溶洞群、龙抓崖、迷宫洞等自然奇观为一体,堪称“天造地设、鬼斧神工”之作,是“山东仅有、国内罕见”的石灰岩地质地貌奇观,更是探险旅游爱好者的绝佳选择。
(1)自然景观
A、岩溶地质地貌。
熊耳山是一处山东省独有、华北罕见的岩溶地质地貌自然奇观。
区内有千奇百怪的溶洞群,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天成奇绝、变化奇妙的双龙大裂谷等。
小石林如玉手擎天,又似莲花绽放,龙抓崖下巨形的灰岩滚石随意堆砌,无不展示出大自然的威力。
更兼山泉淙淙,湖光迷人,构成了熊耳山地质公园独具特色的岩溶地质地貌景观。
一些沿构造形成的巨形溶洞成为令人叹绝的小型峡谷,如双龙大裂谷,长约500 m,深约40 m,宽约15 m。
在钟乳石发育的岩壁上可见到构造角砾岩。
谷中有洞,洞中有洞,谷洞中形成的钟乳石千姿百态,洞天互映,崎岖深邃,石笋、石柱、钟乳石神态各异,形象逼真,蔚为壮观。
在沟谷中、岩壁上,岩溶裂隙处水下渗遇到隔水层涌出,形成众多的山泉。
其特殊的横断山脉为景区造就了奇异绚丽的天然溶洞群,黄龙洞、巨龙洞和卧虎洞各具特色。
B、崮形地貌。
由于岩石抗风化能力的平衡性,形成了典型的寒武系灰岩桌状山———崮形地貌,也叫碳酸盐岩奇峰。
抱犊崮为典型的崮形地貌,海拔584 m,自古以其独有的雄、奇、险、秀而居沂蒙山区72崮之首。
其山崮突兀,像一峨冠端坐的君子,所以又名君山,被誉为“鲁南小泰山”,今又被誉为“天下第一崮”。
(3)开发与保护
开发与保护并重。
地质遗迹景观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历史中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在开发中必须注重合理利用与保护,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反对以牺牲地质遗迹为代价的破坏性开发,保护旅游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岩溶地质地貌景观和崮形地貌景观为主,丰富的古文化遗迹、古战场等人文景观资源可作为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重要补充,在开发时要以自然景观资源的开发为主,切不可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杜霞,李磊 2004年12月《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研究》
[2]安仰生,张旭等 2007年6-7月《山东枣庄熊耳山崮形地貌成因及地质景观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