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_山东郯城红花镇初级中学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案(无答案)_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党内“左”的错误,战略战术失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导致中国共产党被迫转移,开始长征。
2.阅读课本81页,填写下列表格。
板块二:绝处逢生万里行——长征经过1.教师:同学们看课本82页,并根据红军长征路线图思考红军长征初期的路线。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明确答案。
教师:湘江战役后,红军损失惨重,人数由8万多锐减到3万多,这时红军长征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方面,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敌人已埋下重兵的湘西,而毛泽东则坚持去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2.教师:在这个危机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攻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阅读课本82页,填写下列表格。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改编,战斗力进一步提高,红军继续长征。
同学根据课本83页内容,及红军长征路线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思考红军长征后期的路线。
5.我们做一个活动,名字叫:我是小导游。
为了纪念长征的胜利,我们举办了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你就是这个活动的小导游。
我选举了四个有代表的地点,你从中选一个你认为最有意义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小组讨论并发言。
同学选择某一个地点,讲述原因。
6.教师:伴随着一组图片,让我们一起重走长征路。
根据长征路线,教师出示长征图片。
7.胜利会师:(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板块三: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意义1.结合材料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课题: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片头视频(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绝路逢生---原因篇教师:红军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学生: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五次失败了。
思考: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小组讨论。
小组1:1933年,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小组2:由于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
二、山重水复----开始篇教师:仔细阅读课本59—60页,了解长征初期的路线。
并在课本60页长征示意图上标出。
教师:长征二万五千里,历经11个省,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
思考:长征开始后中央红军后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与挫折?学生: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红军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思考:红军为什么改向贵州前进?关键时刻谁给红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小组1: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所以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部下口袋阵,等着红军前去。
博古等执意去湘西与二六方面军会合。
小组2:在红军生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停止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三、柳暗花明-----转折篇展示:视频遵义会议教师:根据视频,结合课本找出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学生1:遵义会议的时间:1935年1月学生2:遵义会议的内容: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学生3:遵义会议的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主要内容有:长征的背景、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征的历程,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革命的历史,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长征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深入理解长征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资料:有关长征的图片、视频、案例等。
3.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经过。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长征的路线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历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长征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有三块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感悟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根据所给的图片猜一猜是什么历史事件?导入新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二、自读课文后,明确学习目标三、学生分小组探究:长征原因、长征路线、遵义会议、长征故事。
四、课堂展示探究一:长征原因从农村革命根据地已成燎原之势到国民党对根据地的五次围剿,从前四次反围剿的成功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使学生意识到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探究二:长征路线要求学生指着地图说出中央红军的行动路线,要能说出长征途中的重要事件。
探究三:遵义会议了解遵义会议的时间、主要内容、意义。
关于遵义会议的意义:学生能结合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变化和遵义会议前后14年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明确遵义会议是红军及其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探究四:长征故事通过学生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了解长征路上的艰难,体会长征精神。
探究五:长征意义学生能结合“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理解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结束语:学生齐读毛泽东《七律·长征》。
教师结束语:长征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还是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内容要点: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认知提示: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学延伸:利用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二)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一)教法提问法、讲解法、启发法、观察法、谈话法等。
(二)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
六、教学资源影音资料、教材、教辅资料、图片、课件等。
七、课时分配1课时八、新课教学(一)导入新课展示的毛泽东《七律·长征》,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
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激情澎湃的歌曲,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本课)(二)新课讲授1. 教师播放:《党史大事记》,观看视频的同时思考:红军长征的原因?学生总结: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长征路线,遵义会议,长征精神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播放《长征》的一段视频资料,毛泽东书写《七律·长征》,背景是长征中的一些场面。
边看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反映一件什么事件。
做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鲜血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重走长征路出示资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1.红军为什么长征?2.红军长征途中有哪些事件?3.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会议是什么?有什么重要的作用?4.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什么?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完成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1)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采用补充资料的形式,认识前四次围剿我们都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长征前期的军事行动,根据地图简单介绍过程(2)遵义会议,根据教材明确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指名回答,并补充,重点分析其重要意义,是中国历史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长征路线,根据地图找找长征中军事行动。
小组讨论,并介绍。
独立叙述,合作完成,指名回答,加深印象2.讲述长征故事课前各位同学查找资料,介绍长征中的小故事。
小组分享故事,再小组代表讲故事。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的意识。
(包括遵义红军坟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的故事,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3.体会长征精神数字话长征,表格展示红军长征中的数据,感受红军长征的精神通过故事,数字,视频,长征中红军克服重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