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护走马古镇人文景观设计与表达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6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与环境景观设计问题探讨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与环境景观设计问题探讨摘要:文章以贵州盘县城关古镇形象景观保护规划项目为例,从古镇整体风貌保护、建筑文化传承、民俗乡土文韵挖掘等方面探讨了传统古镇的形象提升与环境景观的构成特点。
关键词:历史悠久环境景观古城肌理世界大同中图分类号: J211.23文献标识码: A(一)贵州省六盘水盘县城关古镇简介城关古镇始于1382年(明洪武15年),距今已有600余年辉煌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古迹众多,民风淳朴,是现存历史文化资源的集中地,是盘县古镇特色的代表地,是盘县悠久历史的主要承载地,是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共有27个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8个市级和14个县级)。
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抗战时期滇缅公路的必经之地,是三省交界中心。
总面积21.45平方公里。
第三产业占全镇经济收入的90﹪以上。
(二)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依据根据国家、省、市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盘县城关镇城镇总体规划》(2012——2030年),对盘县古镇进行保护性更新规划必须以大量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巷为依托,充分尊重当地地域文化,体现盘县历史古镇的传统风貌和文化氛围。
更新规划以保护历史元素为核心,将最朴实的民风民情融于古建古巷的更新改造之中,力图在提升人们居住生活质量的同时,对城镇景观、古镇肌理、村落景观、空间尺度进行感官艺术的创造性设计,强化古镇的视觉冲击力,提升盘县吸引力,塑造人文氛围浓郁的新形象。
(三)立足古镇特有自然环境,维护古镇整体风貌形象城关古镇处在群山环抱中,城市与山体、河流相生相融,古城呈钟形,境内水系发达,植被丰富,生态基础条件比较优势。
以西冲河、沙沟河和狮子河三条河流汇成“三•一溪”穿城而过,全国少见。
南郊碧云洞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形成上下两层洞,洞内钟乳石星罗棋布,集中了“山、泉、林、亭、洞”五大旅游要素,碧云洞的回声亭已被载入《中国名胜大辞典》。
浅谈历史古镇景观改造标签:历史古镇;历史建筑:古镇景观:古镇格局历史古镇都是具有几十年,甚至百年、千年的历史小镇。
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工业建设的进步,以及人工破壞等,历史古镇周边部分山体开采过度,历史建筑遭到破坏,历史古镇现状堪忧。
对历史古镇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开发,恢复历史古镇的建筑风貌和街市格局,恢复其往日风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历史古镇的保护与改造原则(一)以人为本对历史古镇的保护和改造,不仅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对民风民俗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对传统技艺的保护,而且要在保护历史遗产的基础上进行更新与改造。
在改造的同时,还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于以人为本的保护改造原则,首先要关注当地居民的需求,切实考虑居民的处境,协调好古镇传统风貌和居民现代化生活的矛盾。
在不丢失传统技艺和风俗的同时,为居民建造一系列的公共基础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丰富业余生活,使村民和谐共处,营造一个良好的古镇氛围。
其次,为充分带动古镇的发展,促进古镇旅游业发展,必须关注外来游客的需求,为游客提供便捷的基础设施、优质的旅游环境,增强古镇游览舒适度。
实现原住民、游客与古镇环境和谐共处。
(二)保护古镇的历史文化与原有风貌研究、保存的历史古镇文化,维持古镇原有的风貌,是古镇保护改造时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
对于古镇的历史文化,要将其融入古镇保护项目的方方面面,在改造的同时充分展现古镇的历史文化。
对于古镇的原有风貌,不管是传统建筑的保留、修缮和重建,还是新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都要和古镇风貌保持一致。
古镇的历史文化与原有风貌作为古镇的核心价值,必须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保留。
通过合适的利用,将其作为协调过去与现在的纽带,使历史和未来和谐共存。
二、历史古镇的保护与改造规划方案(一)整体规划历史古镇原有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改造,古镇街巷河道景观的更新与规划,古镇整体格局的延续、改造与规划。
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古村落的文化景观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保护与设计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古村落的文化景观,首先需要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的深入了解,可以为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对古村落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调查研究还可以帮助鉴别古村落的价值和潜力,为保护和设计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案。
在保护古村落的过程中,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根据古村落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建筑、道路、绿化等各个方面。
设计方案应当尊重古村落的特色和历史,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融合,同时也要考虑到实际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设计应当注重文化景观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注重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保护古村落的文化景观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只有通过法律的保护,才能确保古村落的文化景观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当明确古村落的保护范围和标准,规范相关的建设活动,加强对违法破坏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力度。
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和管理体系,提高保护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效果性。
保护古村落的文化景观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古村落保护的重视程度和文化意识,增强大众的参与和共同责任感。
教育工作可以从小学开始,通过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加强对古村落文化的传统和价值的教育,培养公民对古村落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设计研究是一项复杂而严峻的任务。
只有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全面的规划和设计、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的宣传教育,才能实现对古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传承,让其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镇文化旅游保护规划与建设方案一、引言古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镇文化旅游的保护与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古镇文化旅游保护规划与建设方案,以促进古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古镇的特点与价值1.1 古镇的历史价值古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们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缩影,融合了传统建筑、工艺、民俗等元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2 古镇的文化价值古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
在古镇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的生活方式、艺术形式和价值观念。
古镇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3 古镇的旅游价值古镇作为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们可以在古镇中体验传统的生活方式、品尝地道的美食、欣赏传统的艺术表演等。
古镇旅游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促进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古镇文化旅游保护的挑战与问题2.1 城市化对古镇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古镇面临着被拆迁、改造甚至消失的危险。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土地资源的压力,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许多古镇被拆除或改建,导致古镇的原貌和传统文化受到破坏。
2.2 商业化对古镇的冲击为了吸引游客和商机,一些古镇过度商业化,大量引进了商业设施和娱乐项目。
这种商业化的冲击使得古镇的传统文化逐渐淡化,许多商业化的建筑和商品不符合古镇的风格和特色,破坏了古镇的整体形象。
2.3 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古镇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平衡点。
过度的旅游开发可能会对古镇的环境和文化造成破坏,而过于保护又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因此,如何在保护古镇文化的同时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四、3.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为了保护古镇的文化遗产,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应该加大对古镇保护的投入,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制,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和管理。
古镇公园规划设计理念古镇公园规划设计理念古镇公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项目,既要传承和保护古镇的历史风貌,又要创造一个宜人的休闲场所,以满足现代人对于自然、文化和娱乐的需求。
在古镇公园的规划设计中,我们秉持以下三个理念:保护传统、创新发展、可持续运营。
首先,保护传统是古镇公园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
古镇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作为一个古镇公园,我们要尊重和保护这一传统,同时加强对历史建筑、文物和民俗的保护与传承。
我们将设置专门的保护区域,对古镇的历史建筑进行修复和整治,并将他们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融合,形成一幅独特的画面。
此外,我们也将通过展览、文化节庆等活动,向游客介绍古镇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镇的价值与魅力。
其次,创新发展是古镇公园规划设计的另一项重要理念。
作为现代公园,我们要与时俱进,结合当地的特色和人文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娱乐和休闲项目。
在公园的规划中,我们会设置游乐设施、运动场地、健身区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我们也会引入现代科技,打造数字化导览系统、虚拟现实等体验项目,让游客可以更加便捷地了解古镇的历史和文化。
这些创新设计将带来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游览体验,吸引更多的人们到古镇公园来游玩。
最后,可持续运营是古镇公园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
我们要设计公园的运营模式,使其能够持续发展并为周边的居民和经济带来利益。
首先,我们将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问题,引入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公园的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我们会与当地的居民和商家合作,共同开展经济活动,增加居民的收入来源,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最后,我们将建立健全的管理和维护机制,确保公园能够长期运营,并且保持良好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古镇公园规划设计的理念包括保护传统、创新发展和可持续运营。
我们将通过保护古镇的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创造一个既能满足现代人需求的休闲场所,又能为当地居民和经济带来利益的公园。
相信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古镇公园将成为游客喜爱的目的地,也成为古镇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亮点。
古镇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古镇文化的历史内涵代表着“朴实、传统、醇厚、清新”的田野和乡村却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乡村古镇建筑文化也得到了大家的青睐。
古镇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集中居住的建筑群。
古镇文化包括民居、宗庙、祠堂、服饰、头饰、歌舞、工艺、技艺、美食,以及生活习惯、风俗、礼仪等,它不但传承着数千年的乡村传统文化,还体现着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历史风貌,具有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建筑学等多个方面不可替代的价值。
古镇及古镇文化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完成的,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具有唯一性。
古镇是历史的见证,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存在,也是我们现代人认识和了解历史的r活载体。
古镇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拥有文物艺术等多方面的丰富价值。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古镇保护的核心内容。
一方面,古镇的民众生活及其生存环境是活着的社会生态博物馆;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之间浓厚和谐的交融关系也是古镇文化底蕴之所在。
1.古镇的物质形态文化古街区、古建筑以及其它物质遗存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物质形态文化的具体承载物,包括古镇中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而成的整体文化风貌。
例如:我国江南地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迄今已有1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县城――慈城,在2.17平方公里的古县城内,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著名的古建筑有孔庙、甲第世家、福字门头、布政房、姚状元宅、符卿第、向宅、冯宅、俞宅等,都是保护得较好的物质形态文化。
宁海前童村以古祠、旧宅和老街为主体,留下了黛青瓦、粉白墙的四合院157座,这些民居,在布局方面十分精巧别致,具有鲜明的江浙特色,整体上几乎完好无损地保留了明清建筑的风格,成为全国闻名的古村落。
石浦老街,以全国罕见的明清渔村古建筑群而得名。
石浦老街始建于明代,又名中街,清代繁荣发展,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由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后街、延昌街等组成,有绸布庄、鞋庄、铜店、药店等100多家。
浅谈古镇街道景观艺术设计摘要:人类文明的结晶——古镇,承载着太多记忆,具有丰饶文化底蕴,反映了当地民俗风气的独特性,是文化承载者,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通过对古镇构建物、沿街店面、街道设施、行道树和绿化、地铺与标志等方面的分析,讨论古镇街道景观设施设计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街道景观;艺术设计随着人民对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现代人逐渐向往和追捧起传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让越来越多人对历史文化古镇产生了新的认识,利用具有鲜明当地文化元素符号及原始保存资源,发展旅游业,促使当地经济、人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提高。
对于历史文化古镇而言,城镇建筑的整体结构布局具有的合理性和艺术性,其完整的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氛围、民族风俗习慣、宗教信仰。
因为有的古镇所在地区的地质、地貌复杂多变,修建时往常会遵循”因地制宜”和”就地取材”的原则。
本文试图以芜湖鸠兹古镇,这个较具典型意义的街道景观为例,究其所处的环境、当地文化、构造的特点,钻研古镇街道景观的艺术设计。
一、街道景观的布局特色概述鸠兹古镇在芜湖市经纬二路,是传统的徽派建筑群,扁担河将其分为东西两个板块:西侧以书院、会馆、名流故宅为主,张宅、王宅、吴宅等展现了名流故宅文化;徽州会馆、潮州会馆、湖南会馆等体现了会馆文化;通德堂、项家钱庄、李漱兰堂、留春园再现了传统业态的经典。
东侧以特色小吃,互动体验等休闲娱乐设施为主。
古镇有古色市井、古色的店面、凝重的台门,别具风格的作坊,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弄。
木雕,石雕,散落在小镇的每一个角落。
带着别样的风景,走走停停,寻寻觅觅,不经意间的一撇就是一幅美丽的雕刻图景。
二、街道景观的艺术设计形态概述“街道不会存在于与世隔绝的地方和周围环境密不可分,街道是伴随着建筑衍生出来的。
其生存方式就像人依靠人性一样,依靠于周围的建筑。
完整的街道是协调的空间。
不管是非洲的卡斯巴(Kasbah)密屋似的住房,还是威尼斯纤细的大理石宫殿,界限的连续性和韵律是重点。
古镇线路设计理念
古镇作为一种传统的人文景观,其线路设计理念应注重融合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体现古镇的独特魅力和风貌。
首先,古镇线路设计应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古镇通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线路设计应在不破坏原有布局的前提下,合理规划路线,使游客能够沿着历史文化街区逐步了解古镇的发展历程、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
例如,在线路设计中可以设置古建筑群、历史文物陈列馆等景点,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领略到古镇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其次,古镇线路设计应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古镇通常自然环境优美,如江河、湖泊、山峦等,线路设计应充分利用和融合这些自然元素,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欣赏到古镇的自然美景。
例如,可以规划沿江风光线路,使游客能够欣赏到江边的风光和水乡的特色,以及沿湖漫步线路,让游客能够感受到湖光山色的魅力。
同时,在线路设计中应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避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另外,古镇线路设计应注重游客体验和便利性。
古镇作为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访,线路设计应考虑游客的需求和体验,提供便捷的交通和完善的旅游设施。
例如,可以设置便捷的公共交通站点,方便游客到达古镇;同时,可以规划游览步道和休憩区,使游客能够舒适地游览古镇,并提供相关的导览服务和讲解,增加游客对古镇的认知和理解,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总之,古镇线路设计应注重历史文化的延续性、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游客体验和便利性,以打造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古镇景区,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古镇的独特魅力和风貌。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5篇)第一篇: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实践摘要:以浙江省廿八都古镇为例,阐述了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实施两年来,通过保护整治历史建筑、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发展旅游经济等实践,使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
提出“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互为因果”的观点,指出古镇的保护开发必须让当地居民得到实惠,必须让当地居民参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以及古镇基础设施必须留有发展余地等几个问题。
关键词:浙江廿八都古镇传统特色开发与保护规划一、古镇概况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依山伴水,地理位置优越,号称“鸡鸣醒三省”。
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文化飞地”、“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始称“廿八都”,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宋室南渡之后,仙霞古道日渐繁盛,廿八都逐渐由兵家必争之地发展成为商贸重镇,四方之民云集,富甲三省边界,雄踞一方。
廿八都当地居民是移民的后裔,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文化类型。
各种民风民俗极具个性,丰富多彩。
在古镇,从建筑到街道巷弄,再到整个古镇的环境,仍基本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和格局。
多种类型的民居和公共建筑保存完好,它们融浙式、闽式、徽式、赣式、客家式于一体,风格各异,匠心独具。
此外,其它的历史物质遗存众多,壁画、古桥、古庙、古阁等不胜枚举。
二、古镇的传统特色廿八都古镇布局基本沿袭明清“一溪二街”格局。
主街纵贯南北,与枫溪平行,北段称“枫溪街”,南段称“浔里街”。
主街之西为一条古老的后街,狭窄弯曲,大致与主街平行。
东西走向巷弄众多,纵街横巷,构成南北长、东西狭的古镇街市。
廿八都古镇是代表浙西南明清古建筑群和街区风貌的古代重镇,1991年被公布为首批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1.古镇传统建筑特点古镇建筑总体布局,依山而建,因势而导,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走马观花——论保护走马古镇人文景观设计与表达(姓名:班级:学号:)论文摘要:古镇,历经朝代的更替,见证历史的变迁,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活字典”,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古镇旅游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一个亮点,对丰富旅游产品,增加当地人的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探讨巴渝地区的走马古镇如何保护驿道文化这种人文景观和发展特色旅游经济,做到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实现古镇现代化的经营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的并行。
本文从走马古镇旅游开发入手,提出以合理开发其历史和文化资源,依托旅游等产业来推动古镇经济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走马建筑风貌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保护旅游驿道文化1.引言1.1人文与地理“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或者指社会文化现象。
所以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关于人类活动和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也就是说人类历史活动与地理环境所孕育的一种人为作用形成的人文景观,可分为:文物古迹;革命活动地;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地区和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观。
1.2人文保护与景观设计在那些发展特别悠久的古城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古城镇特别的城镇格局,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在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发展步骤的加快,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不不断被冲蚀,造成地域人文景观的破坏和难以恢复,文化塑造景观,景观反应文化,景观设计强调人与文化的作用,表达出人文精神或人文深层次心里的感知,通过景观设计保护人文景观,不仅仅是保护景观,同时也是保护历史积淀下的文化内涵。
2走马古镇概况2.1走马古镇的历史价值与风貌特色2.1.1历史价值九龙坡区走马镇,西部槽谷地带的中南部。
保留着明清时期比较重要的建筑,显示了当时建筑艺术的精华和成就,蕴藏着传统优秀的民风民俗,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风貌,传承着历史的文脉和足迹。
走马古镇历史人文资源亦十分丰富,有民间文学、茶馆文化以及川剧清唱等众多人文资源,并享有重庆“民间文学故事之乡“的美誉。
2.1.2建筑风貌走马古镇是东西走向的石板铺就的石板街,街两边为依山就势、自由排列、错罗有致的商铺店面、民居院落、宫庙建筑,以及万寿宫、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关武庙戏楼等公共建筑,山地街巷空间与建筑风貌独特。
走形成一个具有古典韵味的传统街区,配以浓荫如盖的黄桷树和川剧坐唱、说评书、打合叶、打花鼓、唱山歌等乡土文化,准确生动地诠释着走马镇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人文精神风貌。
2.2走马古镇发展的比较优势2.2.1交通门户,区位优势明显走马古镇位于重庆及九龙坡区西部,距陈家坪仅21公里,是重要的交通口岸,成渝高速公路与绕城高速公路在此交会。
2.2.2历史悠久,地域文化底蕴深厚走马古镇古旧班驳的建筑物和民间说唱艺术久负盛名,成渝古驿道遗址、三道碑遗址、慈云寺遗址、孙家大院尤如散落在走马大地上的一颗颗璀灿明珠。
2.3走马古镇的制约因素2.3.1用地条件规划区范围内走马岗中央山脊线将用地一分为二,东西联系相对困难。
2.3.2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走马目前仅有少量的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不高;第三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不甚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
2.3.3城镇环境状况较差重庆市本就是一个工业城市,由于发展工业使得城市的环境受到很大破坏。
曾经重庆就以中国的“雾都”而闻名。
近几年来,由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就发展旅游业所要求的环境来说还远远不够。
走马古镇在旅游开发,游客猛增,不文明游客的乱写乱画必然污损文物,乱扔废物又导致垃圾如山,另外,当地居民和经营者缺少环保意思,2.3.4走马古镇的某些建筑较次有很多建筑年代久远、失修已久。
虽然对一些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破损严重的建筑古迹进行修旧,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建筑虽能贯承部分历史文脉,体现历史风貌,但是现代的文明——砖墙、水泥柱和瓷砖已然渗透其中。
这种新、旧杂陈的建筑模式对古建筑的档次会造成很坏的影响,异常明显的不古不今的建筑会使人对古镇的印象大为降低。
2.3.5人们对古村古镇的保护意识仍然比较淡薄走马古镇的一些古民宅十之五六已不同程度改造和翻新,相邻周边新建楼房比较普遍,部分房屋破损严重,有如风中残烛,岌岌可危,有的已倒塌破败。
问及居民,古村古镇古屋为何不加以保护。
回答几乎一样,破旧之屋修之何用;拆旧建新,住之舒适又风光。
2.3.6 政府对古村古镇缺乏有力的保护措施政府对走马古镇的保护,虽然编制了保护规划和控制性规划,但贯彻实施不严,随意改变规划建设;有的没有一个统一协调保护利用的管理机构,保护古镇可见不予足够重视;有的面对亟待修复的危旧古建筑,束手无策,等等。
2.3.7 资金严重缺乏是古村古镇保护的瓶颈纵观国内古村古镇的保护,缺乏保护资金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在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前提下,要老百姓主动拿出不小的资金去维修、保护古建筑,难度可想而知,对于走马当地政府并且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政府也不太可能拿出大笔资金去保护古村古镇古建筑。
靠社会募捐、民间资助得到的也是廖廖无几。
2.保护走马古镇人文地理的建议3.1成立保护机构,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加大对古镇保护的资金,成立以镇长为总负责人、文物、古建专家组成的保护领导小组,以城建、规划、文物、文化、工商、财政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执行机构,以群众推选代表组成文保协会实行监督核心保护区的管理、城建、古建保护与修复、资金投人的情况,定期核实文保规划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并定期向镇民公布,形成良好的保护与发展机制。
3.2摸清古镇资源,建立基础档案应在全镇范围内,深人调查,登记建档,内容包括:名称、位置、面积、年代、材料、历次修复情况、产权归属、价值特色、保护责任者等,实行挂牌保护,同时对建筑遗址的保护修复建设情况在公示栏中公示。
3.3修编总体规划与保护规划应高度重视对辖区内古建筑、古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
保护独具特色的皖中水乡风貌占镇景观出发,充分挖掘古镇文化内涵,对走马镇历史街区的保护原则、目标、内容进行详细规划。
3.4制定保护措施,加大投入实施对所有的文物保护点实行挂牌保护,严禁任何可能有损古建筑保护与管理的工程实施。
在重要的文物保护点设置具有警醒意义的保护标志,提醒居民和游客,共同保护古建筑,防止有损文物的行为发生。
3.5积极申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首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可以获得一笔固定的保护资金。
其次,可以扩大古镇的知名度,加快创立民族品牌。
通过这种更高层次的宣传,古镇的知名度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可以使古镇持续保持对游客的吸引力,从而延续古镇的生命周期,有利于促进古镇旅游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对走马古镇人文景观的保护设计与表达——发展驿道文化4.1走马古镇的尝试4.1.1通过举办桃花节走马镇系浅丘地貌,高低错落,遍值桃树,每年春天桃花盛开时节,满山遍野繁花似锦,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桃花,从而形成了一个季节性旅游高潮。
自1999年走马镇党政领导推出“走马桃花节”以来,“游走马古镇,赏万亩桃花”,让走马镇火了一把。
然而桃花虽艳,但好景不常,随着桃花的谢落,这种季节性的旅游也就烟消云散了。
4.1.2通过传统人文景观—讲故事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年青人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渐成时尚,对慢条斯理的讲故事、听故事越来越没有兴趣,加之故事内容的老化,对广大青少年也失去了必要的吸引力。
现在看来靠这种讲故事来吸引游客,振兴旅游经济是难以达到目的,须另劈溪径。
4.2通过弘扬驿道文化这种人文景观发展旅游通过对人文地理学的的不断加深学习,人文景观设计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上,具有多学科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其任务是保护和利用、引导和控制自然景观资源,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引导人的视觉感受和文化取向,创造高品质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经过我的实际参观和查阅走马古镇的相关资料,我认为走马古镇可以通过弘扬驿道文化发展旅游业。
4.2.1走马古镇可以通过弘扬驿道文化发展旅游业原因(1)走马镇处于成渝古道——东大路的驿道上,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2)在走马打造驿道文化不仅具有首创性,而且具有唯一性。
本来就名义上讲东大路上的五驿四镇三街皆可以打造驿道文化,如属重庆地区的白市驿、来凤驿乃至石桥铺、邮亭铺,遗憾的是这些地方可以展示古驿道文化的景观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意义的各式建筑,唯一保存有古驿道景观的只有走马镇。
4.2.2走马镇已具备打造驿道文化的基本条件(1)走马镇远离城市,境内浅丘错罗、溪间潺潺,山水相间,绿树成阴,空气清新,没有现代城镇的车马喧嚣,高楼林立,保留着明清当年的原生自然风貌。
(2)走马镇是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础的传统山地场镇,其街道与建筑依山就势。
明清时期的民居院落沿街自由排列,层层叠叠,丰富多彩,古朴典雅与自然山水环境融为一体,相生相息。
中央为一条传统的石板街贯通,店铺商肆与民居院落分列两边,保留有明清场镇的古朴风貌。
(3)街侧宅院保留着川东明清民居建筑的特色,集中紧凑灵活多变,典雅古朴,依山就势,小门面、小进深、小天井,排列有致。
走马民居民多为穿逗式屋架,当地居民在建筑民居时善于利用地势因势修造,不拘成法。
屋顶高低错落有致,加上高树落列,绿影婆娑,使人感觉舒适明快。
加上雕梁画栋,白墙青瓦,更赏心悦目。
街区小巷均为长条石铺成,石板路依地势而建,高低陡缓相间出现,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啸,更显现乡间场镇的雅趣。
(4)由于自然经济力量的薄弱,导致相对的封闭性和独特性,以及民风的朴实性和传统的延续性,这里的民风民俗古朴自然,如庙会,川剧坐唱(俗称玩友),茶馆书场,舞师玩龙,传统手工作坊等都较好地得以保存。
(5)令人高兴的是场口往西至堂屋岗,尚有1000米的古驿道得以较好的保存,这是打造驿道文化必须的条件,人们可以从重走此道中感受昔日的驿道风光。
4.3打造走马古镇驿道文化的设计及表达4.3.1全面恢复走马的古镇风貌走马镇的古镇风貌虽然保持比较好,我们能够感受到见诸实物形态的有:古镇门牌、戏楼、民居、古驿道、碑刻及其他不少遗迹,充分展现了古镇的文化遗韵和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
但仍有不少与古镇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存在,需要进行恢复性改造,这种恢复应以清代乾嘉时期为蓝本进行。
首先要恢复的是以戏楼为主体建筑的关公武庙古建筑群,这是走马古镇最具特色的景观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其修复范围还包括武庙与戏楼之间的两侧楼厢,以便人们在此观戏、品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戏楼台口的木刻雕饰以及巧具匠心的“撑弓”、“挂落”、“雀替”等镂空装饰的恢复。
其次是修整古镇民居街面,应按清代中叶的民居建筑为基准,统一镇上街面,如穿逗木结构,大挑檐、正门、隔扇、花窗、檐柱等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