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经典案例推荐-黄龙溪古镇
- 格式:doc
- 大小:169.50 KB
- 文档页数:2
“黄龙溪”是十大水乡古镇之一,有着1700余年的历史,是成都市双流县辖下的一个古镇,距成都市区40公里,位于成都乐山黄金旅游线上。
黄龙溪,顾名思义,一个跟水有关的地方。
这水的闻名,应该是它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文化氛围。
古镇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幽静秀美。
颇有民居特色的飞檐翘角木房泰然立于溪流河畔,别有一番浮于水云间的韵致。
古镇的美透着纯朴自然,那条溪清得让人心醉,纯得让人了无尘念。
看流水无意,逐浪轻淌,日暮西下是种美;看游人嬉戏水中,戴绿草娇花编制的帽子也是一种美;走进店铺,把玩五花八门的工艺品是种美;踏进书画世界,赏品骚人墨客的飘逸字画是种美;随便坐于溪流石凳上,吃一碗古镇的风味小吃是种美;那种美的感觉也是爽透骨髓的……
夏季到黄龙溪玩水也成了成都市民清爽短途游的“重头戏”,约上三五好友,或家人一起,带上泳衣或雨衣或直接赤膊上阵,在黄龙溪古镇浅浅的水边,或用水枪、或用小盆子,或直接用手,跟熟悉的朋友或者陌生的游客打起水仗,在水花飞溅间嬉闹,欢笑,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都愿意加入这声势浩大的水仗中,如孩童般忘我融入其中,在炎炎夏日,享受那酣畅淋漓的清凉感觉。
一、规划名称:黄龙溪景观规划设计二、规划单位:四川天华景观园林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三、甲方:黄龙溪当地政府乙方:四川天华景观园林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四、规划地点:黄龙溪五、区域尺度:300亩六、规划时间:2010年七、规划提纲:根据黄龙溪古镇依山傍水的地形特点,强化象征自然的要素“水“和”绿“,突出山、水、镇的和谐统一。
在沿街部分设计文化广场等活动区域,府河沿岸规划亲水休闲活动区域、以及船坞、码头等具有参与性的景观节点,并规划了一块湿地区。
突出古镇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把人、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使古镇与现代文明有机统一,促进古镇的繁荣兴旺。
(一)规划确定一条景观视线走廊:茶文化休息广场——民俗文化广场——龙文化景观广场(二)民风淳朴的老街风韵和别具特色的仿古建筑(三)弥足珍贵的民俗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碑刻文化(四)岁月沧桑的古渡、古桥古道(五)休闲娱乐为主的现代休闲消费区茶文化:千年古镇黄龙溪历史上即为茶叶之乡和茶马古道必经之地,世界上最早的茶市也出现在这里。
到镇观光的游客在看完景点后都会沿河而坐,叫来店家泡上一碗当地产的盖尔热茶,一边品茶一边聊天。
以黄龙溪当地茶文化的历史痕迹和艺术韵迹、茶馆文化的地方特色、茶制品的千姿百态为内容,打造黄龙溪的茶文化旅游。
民俗文化:古镇黄龙溪的古风民俗带给游人特别的惊喜:正月表演火龙灯、狮灯、牛儿灯、幺妹灯;正月初八放生会;端午节赛龙舟等等。
手工一品、小商品、饮食服务、绝技表演等。
龙文化:黄龙溪因龙得名,因龙而灵,龙佛、龙寺、龙灯、龙舟,构成丰富多彩的龙文化主体,经过不断改造、丰富,黄龙溪的“火龙灯舞”逐步得到了完善,成为全国著名的“火龙之乡”。
龙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的结合作为黄龙溪古镇旅游的品牌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此参观。
八、规划目录内容:前言第一章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第二章战略目标与发展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第三章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总体开发框架、与区外发展的协调与统筹)、第四章城镇发展与布局(合理城镇布局、协调城镇功能、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第五章重点产业发展与布局(加快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兴产业、巩固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支柱产业)第六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内交通通道建设、加快综合枢纽建设)第七章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第八章区域发展政策和机制(国家支持政策、区域协调政策与措施、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慢游与慢游小镇拓展案例慢游与慢游小镇拓展案例慢游是一种注重深度体验、低碳环保、关注当地文化、崇尚自然美景的旅游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旅游需求也逐渐转向了慢游,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然、文化和历史,追求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近年来,慢游小镇的兴起,更是成为慢游的一种新体验。
慢游小镇是将当地自然、文化、历史完美融合,打造出的一种旅游目的地,既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还有富有特色的民俗传统。
这样的小镇通常不大,但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理想的慢游目的地。
案例一:黄龙古镇黄龙古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是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镇。
这里有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和湿地生态资源,还有独特的侗族文化和美食,是贵州慢游的理想选择。
游客在黄龙古镇可以参观博物馆、古街、庙宇、民居等,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还可以参加各种特色活动,如侗族歌舞、寨子宴、刺绣等。
除此之外,游客还可以在黄龙古镇周边的森林、湖泊、瀑布等自然景观中漫步,获得心灵的放松和慢节奏的体验。
案例二:泸沽湖慢游泸沽湖位于云南省北部,是中国境内最大的高海拔淡水湖,也是摩梭人的聚居地。
这里清水环绕、草木葱茏,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慢游和文化交流的天堂。
在泸沽湖慢游中,游客可以乘坐木船在湖面漫游,欣赏迷人的景色;还可以在村寨里探访摩梭人的文化,了解他们的饮食、习俗、传统手工艺等。
此外,泸沽湖的周边还有独特的原生态景区、古老的寺庙、主题公园等,可以丰富游客的慢游体验。
结语慢游小镇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舒适、更丰富的旅游方式,使人们体验到了真正的旅游快乐。
旅游业在慢游时代,也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倡导低碳环保、文化交流、和谐发展,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川成都黄龙溪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景区,位于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
以下是该景点的简介:
1. 古镇建筑:黄龙溪古镇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保存完好。
古镇建筑多为木结构,采用传统的斗拱、榫卯等建筑技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黄龙溪古镇的“三大堂”,分别是“文庙”、“武庙”和“财神庙”,是黄龙溪古镇的精华所在。
2. 自然风光:黄龙溪古镇位于黄龙溪山脉脚下,自然风光秀美,有着独特的山水景观。
古镇周围有许多自然景点,如溪流、瀑布、山峰等,非常适合自然观光和徒步旅行。
3. 文化遗产:黄龙溪古镇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如古城墙、古街道、古桥梁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黄龙溪古镇的重要景点,也是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4. 特色美食:黄龙溪古镇有着独特的川西美食文化,有着各种美食小吃和特色菜肴,如豆腐脑、麻辣烫、串串香等。
这些美食不仅味道独特,而且价格实惠,非常适合游客品尝。
5. 节庆活动:黄龙溪古镇有着丰富的节庆活动,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如古城灯会、文化艺术节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欢乐和欢聚。
浅析古镇黄龙溪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现状黄龙溪住宿攻略黄龙溪镇位于成都平原南部的双流、彭山和仁寿三县交界处,距离成都市区40公里。
现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镇、四川十大古镇、四川省特色文化乡镇,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黄龙溪镇在秦汉时代属于犍为郡武阳县(今彭山县)。
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需要与古蜀文明中的牧马山区联系在一起来考察。
”而根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之际,有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预示天降祥瑞,真龙下凡—“黄龙渡青江,真龙内中藏”,黄龙溪因此而得名。
20世纪80年代,古镇旅游逐渐兴起。
2002年,四川省旅游局推出了“四川十大古镇”,而黄龙溪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文化,位列十大古镇之首。
既为古镇旅游,旅游产品的开发定以“古”为重点。
黄龙溪古镇旅游文化产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有形的十古:古街、古庙、古树、古建民居、古码头、三县衙门、古崖墓、古战场、古佛洞、古佛砚,一是烧火龙、府河船工号子、打更等民间习俗。
一、黄龙溪古镇的建筑景观开发现状黄龙溪现今的古建筑群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古镇由最初形成的东西向的黄龙正街、上下河街和南北向的新街、复兴街、仿清街等主要街道构成。
现存明清时代古街坊7条,保留完整,街面由石板铺成。
街巷空间是黄龙溪古镇的骨架,不仅是黄龙溪历史文化的载体,又是其风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街巷空间的要素包括形态、结构、比例与尺度、空间界面四个方面。
古镇老街区空间格局的控制和引导是古镇整体空间环境保护盒‘场所精神’保护的核心,也是古镇保护中集成和延续古镇风貌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随着黄龙溪知名度的逐步提升,前来观光游览的游客逐年增多,我国传统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极易损坏,一部分古建筑发生了坍塌、破损的问题。
为提高古镇的接待能力,黄龙溪在原有的古建筑基础上,翻新了部分老建筑,新建了仿古建筑。
现在在古镇景区内的建筑群大部分是仿古建筑,且民居极少,多为商用。
街道旁商铺、餐馆林立,一些商铺采用了现代感非常强的装潢方式,与古镇整体营造的古朴氛围格格不入。
成都黄龙溪古镇一、景区简介黄龙溪古镇古名武阳县,是一个有着1700余年历史的山水小城镇,位于双流县西南部锦江与鹿溪河的交汇处,距成都市中心约45公里。
这里曾是古蜀王国最后的军事据点,见证过一个王朝的陨落;这里曾是刘备登基的舆论策源地,见证过蜀汉政权的兴起;这里曾是唐宋明清码头重镇,舟楫如梭、商贾云集……自从蜀汉政权建立以后,黄龙溪日见繁荣,水上交通也更加繁忙,渐渐成为商贾繁荣、流传至今的千年水码头。
悠久的历史铸就了黄龙溪古镇厚重的文化底蕴,水文化、茶文化、蜀汉文化、民俗文化……诸多文化支流在这里兼容并蓄。
虽然历经数代王朝的变迁,这里明清代风格的街肆建筑仍然保存完好。
青石板铺就的街面、木柱青瓦的楼阁房舍、镂刻精美的栏杆,无不给人以幽静古朴的感受。
古镇没有官府和大宅,老式民居的一砖一瓦间无不流露出质朴气息。
民居的门前屋顶细部装饰尤为精彩,木雕、砖雕、绘画等工艺技术精湛,造型生动。
镇内还有六棵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榕树,枝繁叶茂,浓荫蔽日,它们不仅见证了古镇的繁华与沧桑,也给古镇更增添了许多灵气。
古街、古树、古寺庙、古码头、古牌坊、古民居与古民俗浑然一体,一起构成这座独具川西魅力的历史古镇。
因为古镇风光秀丽、古韵十足,吸引了众多影视界朋友,先后有《芙蓉镇》、《海灯法师》、《秦淮世家》等多部影视剧在这里取景拍摄。
黄龙溪古镇被誉为天府第一名镇。
游客可按景区大门—川西民居文化街—龙潭广场—真龙街—黄龙古桥—仿清街——黄龙正街的顺序依次游览。
川西民居文化街是黄龙溪的入口走廊,模仿乡村集市而建,街两边大多是商家店铺,街内汇集了川西平原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院落建筑精华,是游客了解川西建筑文化的好去处。
川西民居文化街的东端就是龙潭广场,据说这里就是黄龙溪的“龙头”所在。
这是一个下沉式广场,面积约二千平方米,广场周围有九根黄龙图腾柱,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的图腾。
龙潭广场最吸引人的就是这个一直被水喷着的巨大无比的鼎了;沿着一边的墙,是用字模组成的黄龙溪赋。
探秘黄龙溪——从生态的视角对古镇进行深度调查成果汇报课教学设计一、活动背景黄龙溪古镇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景区内每天都有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在为黄龙溪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势必带来环保压力。
这里的环保现状究竟如何?以水著称的黄龙溪水体质量怎样?空气质量又怎样?绿化状况如何?旅游垃圾是如何处理的?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黄龙溪的生态环境,吸引更多游客,让黄龙溪的旅游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带着这些问题,在班级内进行生物、生态方面的内容讨论和挖掘,从而展开探秘之旅。
二、活动目标通过本次活动的调查探究,让学生了解黄龙溪环境质量的各项指标的大体情况及检测方法,让学生对黄龙溪的环境质量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主动探究,获取亲自参与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各组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掌握初步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获取、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汇报课上各小组通过研究成果展示、师生提问及教师总结等环节,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总结反思本次活动的亮点和不足,为下一次的活动开展积累经验。
三、整个活动的准备(一)教师准备:1、实地考察黄龙溪,论证活动开展的可行性,为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作准备。
2、指导学生分组,指导学生小组确定三级课题研究主题、研究内容。
3、对学生作调查、研究的方法培训,指导学生如何收集调查研究中的数据、资料等,教会学生使用调查中可能使用的各种仪器、工具等。
4、指导资料的整理和成果的形成以及各小组汇报展示的方式、表达等。
5、本节成果汇报课教师准备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台以及教室布置等。
(二)学生小组准备:1、讨论确定三级课题的主题内容,确定调查研究的方向、研究方法程序。
风景园林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双流黄龙溪古镇为例作者:刘阳牟江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5期刘阳牟江(四川大学风景园林,四川成都610065)摘要风景园林是最佳的人居外围环境,它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旨在为人们创造生态、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活增添新的活力和风采。
关键词风景园林;人居环境;黄龙溪古镇;综述“园林”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西晋,但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双重要求却是园林这一概念需要实现满足的。
园林早已不仅局限于单纯用于美化环境这一浅显的层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于风景园林的需求将随之赋予更多的意义,使其逐渐适应于人们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双重需求。
现代人居环境建造的重点早已不局限于居住建筑体的本身,而是更着眼于其周围环境的利用与营造,使建筑与环境化零为整,并最终使建筑本身与山水环境融为一体。
成都市双流县的黄龙溪古镇,是以旅游业为龙头,农业为基础的游赏型山水古镇。
经过人们长期的发展改造,该古镇旨在为人们提供一个赏景、娱乐的游憩之地,建造更加适宜人居住、游玩的人居环境,而且黄龙溪古镇处处体现人文风俗和文化,以人为本,从亲民、关怀的角度出发,构建和谐优美的宜人环境。
1 环保、生态的风景园林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建设人居环境已不仅只是寻求建造合适的居住建筑,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日益聚集到建筑周围的园林化环境,并且这些园林化的环境也不再是单调地只追求美观,而是更加聚焦于如何保证园林环境的环保和绿色,如何更有效地防止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因为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课题。
现代人居环境的建设中,用以维持环境生态性的两大要素分别是绿化和水体,绿化主要是应用植物配置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植物群落构成的相互稳定性,力求使人居环境中的某部分园林空间得以回归自然。
而水体自身丰富多变的蜿蜒形态,不仅可以美化园林空间,还可以同时净化空气,减少环境中的灰尘,从而保持清新的居住条件。
2018年2月西部皮革文化与探索浅析古镇民宿景观设计----以黄龙溪古镇为例廖珮汀(四川理工学院,四川自贡643000)摘要:本文以黄龙溪古镇民宿景观设计为主体,分析了黄龙溪古镇整体及民宿的优态劣势,并提出解决方案,着重对民宿设计规范化、多元化进行深入研究。
意在为黄龙溪古镇旅游体系的丰富与完整以及民宿景观设计提出借鉴。
关键词$黄龙溪古镇;民宿;景观;情境体验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 1602 (2018) 02 -0125 -011川西古镇黄龙溪1.1概况川西古镇黄龙溪因水而兴,古称赤水,地处锦江、赤水交汇处,与牧马山、二俄山隔江对峙,镇口耸立着蜀汉牌坊。
黄龙溪的古牌坊、古寺庙和古民居,与古榕树、古崖木、古渡口浑然一体,极具川西情调。
黄龙溪两河交汇口河面宽广,水势平稳,隋唐时代就是长江上游富商大贾聚散之地。
1.2%古镇整 分析黄龙溪古镇地处川西,上承巴蜀文化,沾锦江之灵性,渲古今之风华,虽有独到之处,却也美中不足。
例如古镇的文化品牌与宣传力度欠佳,在如今充满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古镇当中,黄龙溪古镇并不能脱颖而出。
当中原因本文中归纳总结为三点,第一,政府在对黄龙溪古镇所主打的文化战略品牌上不够坚定,方向不够明确;第二,黄龙溪古镇现代化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旅行互动活动单一,无法加深游客对当地文化的感知性;第三,古镇新增民宿景观设计并没能够很好的继承及发展巴蜀文化,以及当地民风民俗。
在整个古镇的构成中,民宿无论是从占地面积或是实用价值上都是举足轻重的。
因此,黄龙溪古镇需要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传承巴蜀文化,提升文化品牌,民宿的规划与设计绝对是重中之重。
对于这一点,本文也将重点研究论述,并提出相应借鉴方式。
2黄龙溪古镇民宿2.1民宿的概念所谓民宿是不同于传统的旅馆、酒店,没有高级的设施甚至没有配备齐全,但它吸引你的是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当地人文风情,并邀请你参与其中,开阔你的视野、打开你的心灵。
文旅小鎮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文旅小镇是指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小镇,是一个集观光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和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文旅小镇在各地开始兴起,成为吸引游客的新热点。
文旅小镇案例一:黄龙溪古镇黄龙溪古镇位于四川都江堰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近年来,黄龙溪古镇进行了文旅融合的改造,将古镇打造成一个集旅游观光、文化艺术、民俗传承和特色美食于一体的文旅小镇。
黄龙溪古镇依托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古镇内还设有文化艺术展览馆、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坊等,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古镇的文化魅力。
古镇还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和传统民俗表演,丰富游客的旅行体验。
总结:文旅小镇是一个结合了旅游观光、文化创意和生活服务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不同的文旅小镇在文化资源和旅游品牌建设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文旅融合的改造和发展,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旅行体验。
相信随着文旅小镇的不断崛起和发展,将会为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第二篇示例:文旅小镇是指在传统农村或城市边缘地区通过挖掘当地文化、历史、自然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打造集旅游、休闲、购物、餐饮、文化教育等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这种旅游模式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能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一、文旅小镇案例分享:“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一个典型的文旅小镇案例。
丽江古城依山而建,布局合理,古朴典雅,保存完好,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纳西族的独特文化和建筑风格,体验到独特的古城风情。
丽江古城的文旅开发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古城内的各种小店、餐厅、客栈等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购物、美食和住宿选择。
景观规划野外调查--黄龙溪古镇摘要:2014年6月20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本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分别在成都市黄龙溪古镇、浣花溪公园和国色天乡乐园进行为期1天的野外实习。
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这门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是其他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必须考虑的范畴,同时也是作为规划类学生课外掌握规划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分别在黄龙溪古镇,浣花溪公园和国色天乡乐园对建筑、居民消费、地区行政管理、景区植被、地区交通情况、地区教育水平等12个指标进行调查,意在掌握基本的调查方法,对地区旅游的发展状况进行理性的深入了解,同时也是把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融合。
由于本次野外实习调查了解的内容多样,本实习报告着重对黄龙溪古镇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的概述。
关键词:景观规划指标调查黄龙溪古镇1、引言景观是一个涵盖了风景园林、地理学、生态学、建筑学等诸多领域的概念。
从传统景规划设计的发展看来,它的实践领域主要设计风景保护区、城市公园、住宅社区、乡间村庄等等。
众所周知,景观规划设计是整个人文生态系统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借助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是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
在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关系就是廊道、基质和板块之间的关系。
其次还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景观规划的指标调查。
指标调查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是整个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景观指标的调查,可以对规划区的绝大部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才能够有一定的依据建立规划方案。
但是在指标调查的过程中还是得注意指标选择的合理性,最重要的是指标的可量化性,这样才能进行科学的了解。
通常情况下来说,景观规划的生态指标调查工作,主要涉及到以下的指标。
一是生物物理环境调查,主要包括地址环境的调查、地形地貌调查、水文调查、气候调查、土壤调查以及自然灾害调查等;再者就是生态系统特征调查,主要包括物种调查、种群调查、群落调查及生态系统调查等,三是社会产业调查,包括人口调查、聚落调查、文化调查、产业活动调查及社会管理与政策调查、环境污染调查和人文灾害调查等。
远景景观设计研究院经典案例——黄龙溪古镇远景景观设计打造精致黄龙溪景观在古色古香的街道品茗,戏水,逛街,享受美食,细心的游客们发现,“五一”小长假期间,黄龙溪古镇又“变”了——硬件设施上处处精雕细琢,服务提升更加贴心周到,在文化的传承上,更加突出特色和游客参与性,黄龙溪古镇不仅变得更加温馨,也更有魅力了。
笔者了解到,黄龙溪古镇紧扣“天府第一名镇”的定位,按照“五一小变样,十一大变样”的目标,自今年2月起,景区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传承,精细化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启动了黄龙溪古镇提升工程,在巩固和提升“天府第一名镇”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除了在现有景致上的完善提升外,黄龙溪古镇改造工程二期涵盖了5大类34个项目,目前其形态建设,文态建设、业态建设、生态建设和管理服务的提升工程均已全面启动。
黄龙溪古镇改造工程二期主要以“清明上河图”为规划蓝本,修建了“上河衢田园水村”、“七星伴月古院落群”等各类仿古型建筑,总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上河衢田园水村”为黄龙溪二期景区的核心区域,其河域面积约3万平方米,所有建筑均临水而建,以川西民居风格为基调,极具明清风情。
黄龙溪“上河衢田园水村”——景观设计理念根据对黄龙溪原有建筑风格,我们设计团队确立了将黄龙溪所有建筑体设计为传统的川西院落式民居风格,不是单纯的明清式样,而是简洁大方、古朴自然,外观虽无华丽,却有古典淳朴之美。
运用大小不一的四合院、三合院、多进院、牌坊、照壁、阙楼、露台、耍坝等建筑构成错落有致的街坊里巷,再现出“百年老成都”的风情与繁华。
所有建筑及公共区域用材和工艺粗中有细、自然协调,具有高雅精致之美,横平竖直的人工堆砌痕迹。
在景观小品设计中,本案结合黄龙溪千年传承的龙文化、三国文化、商贸文化、古蜀文化、民俗文化等于建筑景观中巧妙布局,相得益彰。
如:民俗灯笼、撑弓吊瓜、石鼓地雕、八阵树林、竹海长廊、民俗画舫等。
同时本案配套系列廊房、露台、门坊、阁楼、封火墙、过街楼、涌泉井、舂米车以及具有黄龙溪文化特色的各式岛屿、码头、石雕、石作、桥梁等小品景观,赋予其文化内涵,形成本案“外形与灵魂”的完美结合。
黄龙溪古镇策划案开场视频:简单介绍黄龙溪古镇名字的由来旁白:黄龙溪古镇古称赤水,地处锦江、鹿溪河汇流处。
《水经注》载:“武阳有赤水其下注江。
建安二十四年,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
”千古一溪,因此得名“黄龙溪”。
整个片子共分三个篇章:“千年古民居,古镇黄龙溪”主讲黄龙溪的古香古色的民居,;“千古水码头,古镇黄龙溪”主讲黄龙溪的水文化,龙型水景街;“千古一情爱,古镇黄龙溪”主讲黄龙溪的风土人情,人们对古镇的依恋。
第一章千年古民居,古镇黄龙溪视频剪辑:古镇民居,展现古镇的的清幽旁白:古镇黄龙溪之所以为游人所青睐,是因为这里不仅山清水秀,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嘈杂;更因这里弯弯曲曲的石径古道、河边飞檐翘角的木质吊脚楼,街道上的茶楼店铺,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等,给人一种古朴而又新奇的感受。
这里的民居多半是明清时期留下的,保存的还是比较好。
视频剪辑:古镇古香古色的一些东西旁白:淡淡的古香,飘满大街小巷,镇上古牌坊、古寺庙、古建筑与古榕树浑然一体,古色古香。
街道两旁的老房子透着一种沧桑感,它们已经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展现着这里的古朴。
第二章千古水码头,古镇黄龙溪视频剪辑:水码头旁白:有着1700余年历史的川西古镇黄龙溪,是古代商贾繁荣的水陆码头,昔日的热闹非凡,历经千世不变,许多游人慕名而来。
视频剪辑:水文化,“龙形”街旁白:清清锦江水碧浪连天,滚滚鹿溪河呼啸奔涌。
水是承载古镇黄龙溪的灵魂,龙型溪流渠,穿行于千年古镇。
神似龙头的“黄龙吐水”腾空而卧,潺潺清泉从龙口喷涌而出,广场中央的铸鼎诉说着诸葛武侯沉鼎醒龙的传说。
鹿溪河畔黄龙摆尾,高6米的龙尾高高跃起,雄壮有力。
视频剪辑:游人和水亲密接触旁白:游人畅游于水景街,踩水车、看水碾、走石墩步、过独木桥,零距离和水亲密接触。
第三章千古一情爱,古镇黄龙溪视频剪辑:黄龙溪居民对古镇的热爱旁白:在黄龙溪古镇,你会随时看见兜售花环和花篮的的老人,会突然撞见在残损的窗格下纳鞋底的婆婆,会遇见三两个坐在吊脚楼下闲谈的老人,会看到街道旁那个做糖艺的老人,他们固守着这片土地,用自己的双手编制着生活。
历史古城镇逆向空间景观构成及其演化——以四川黄龙溪古
镇为例
姚萍;袁犁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10(026)001
【摘要】黄龙溪古镇的景观空间具有特殊的逆向空间组合特征,空间类型独特多样,整体上讲究内外环境的融合、人与空间的和谐,反映出内外景观空间层次的有序、交融而连续的特点,体现了外环境影响内环境、外空间引申内空间、不断派生物质和行为空间的逆向空间组合与生成序列.其逆向空间形态经历数百年的历史演化,景观空间不断延伸且合理发展,但新城区局部却受到现代城市设计空间模式的不利影响,对逆向空间景观的延续性有所破坏.通过对黄龙溪古镇逆向空间景观构成和演化的解析,有助于寻求原生态空间的关系及规律,为更好地恢复古环境空间的多维性和可持续性提供借鉴.
【总页数】6页(P21-25,31)
【作者】姚萍;袁犁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历史古城镇逆向空间时空演化及其消长解析——以四川黄龙溪古镇为例 [J], 袁犁;姚萍
2.古镇的情感空间、管理空间及其旅游开发——以天府古镇黄龙溪为例 [J], 廖丹
3.新型古镇运营的“黄龙溪模式” 四川省双流县黄龙溪古镇创新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J], 曾虎;
4.论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四川省双流县黄龙溪古镇为例 [J], 周学军;武晓琳;
5.原生态历史文化街区生成机制的研究与模拟——以四川高庙古镇、黄龙溪古镇为例 [J], 吕承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黄龙溪古镇的“一街三庙”和其独特建筑模式
王陌潇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黄龙溪古镇正街由北向南,依次建造了镇江寺、潮音寺和古龙寺,三座寺庙都是明清时期建筑,紧邻锦江,镇江寺在北面尽头与南面尽头的古龙寺遥相对立,潮音寺居中,与街道融为一体。
这种一条狭小街道上同时坐落着三座寺庙的建筑模式是相当独特的景观,根据目前的资料显示,中国仅此一处。
这种独特的建筑模式和当地的自然原因、风水学说、历史人文等都是息息相关的,其三庙及街道之间的微妙关系还有选址、朝向等也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总页数】3页(P79-81)
【作者】王陌潇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黄龙溪古镇为例探讨滨水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J], 伍静
2.新型古镇运营的“黄龙溪模式” 四川省双流县黄龙溪古镇创新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J], 曾虎;
3.浅析古镇民宿景观设计——以黄龙溪古镇为例 [J], 廖珮汀
4.原生态历史文化街区生成机制的研究与模拟——以四川高庙古镇、黄龙溪古镇为例 [J], 吕承哲
5.黄龙溪:“川西田园古镇”新形象——专访黄龙溪镇党委书记、黄龙溪古镇景区管理局局长侯超 [J], 阿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远景景观设计研究院经典案例——黄龙溪古镇
远景景观设计打造精致黄龙溪景观
在古色古香的街道品茗,戏水,逛街,享受美食,细心的游客们发现,“五一”小长假期间,黄龙溪古镇又“变”了——硬件设施上处处精雕细琢,服务提升更加贴心周到,在文化的传承上,更加突出特色和游客参与性,黄龙溪古镇不仅变得更加温馨,也更有魅力了。
笔者了解到,黄龙溪古镇紧扣“天府第一名镇”的定位,按照“五一小变样,十一大变样”的目标,自今年2月起,景区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传承,精细化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启动了黄龙溪古镇提升工程,在巩固和提升“天府第一名镇”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除了在现有景致上的完善提升外,黄龙溪古镇改造工程二期涵盖了5大类34个项目,目前其形态建设,文态建设、业态建设、生态建设和管理服务的提升工程均已全面启动。
黄龙溪古镇改造工程二期主要以“清明上河图”为规划蓝本,修建了“上河衢田园水村”、“七星伴月古院落群”等各类仿古型建筑,总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上河衢田园水村”为黄龙溪二期景区的核心区域,其河域面积约3万平方米,所有建筑均临水而建,以川西民居风格为基调,极具明清风情。
黄龙溪“上河衢田园水村”——景观设计理念
根据对黄龙溪原有建筑风格,我们设计团队确立了将黄龙溪所有建筑体设计为传统的川西院落式民居风格,不是单纯的明清式样,而是简洁大方、古朴自然,外观虽无华丽,却有古典淳朴之美。
运用大小不一的四合院、三合院、多进院、牌坊、照壁、阙楼、露台、耍坝等建筑构成错落有致的街坊里巷,再现出“百年老成都”的风情与繁华。
所有建筑及公共区域用材和工艺粗中有细、自然协调,具有高雅精致之美,横平竖直的人工堆砌痕迹。
在景观小品设计中,本案结合黄龙溪千年传承的龙文化、三国文化、商贸文化、古蜀文化、民俗文化等于建筑景观中巧妙布局,相得益彰。
如:民俗灯笼、撑弓吊瓜、石鼓地雕、八阵树林、竹海长廊、民俗画舫等。
同时本案配套系列廊房、露台、门坊、阁楼、封火墙、过街楼、涌泉井、舂米车以及具有黄龙溪文化特色的各式岛屿、码头、石雕、石作、桥梁等小品景观,赋予其文化内涵,形成本案“外形与灵魂”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