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贫血治疗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3
血液透析治疗操作程序
一、患者准备:术前确认签署知情同意书、已开医嘱,并常规检查肾功能、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率及试管内凝血时间,监测生命体征。
二、用物准备:冲洗、消毒、测试透析机,预冲管路及穿刺针,用0.9%氯化钠配制肝素,据病人体重静脉推注肝素首次计量。
三、治疗室准备: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进出人员戴口罩并更换鞋子(或戴鞋套)。
四、建立动、静脉血管通路,常规透析3-4小时,术中每半小时监测生命体征,并追加肝素一次,同时掌握病人的脱水量,设定脱水值。
五、治疗结束后常规送检肾功能、电解质等,穿刺点加压包扎止血,血压稳定后护送回病房与病区护士交接。
六、以上操作均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血液透析患者管理标准操作规程—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一、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管理营养不良是透析重要并发症,也是贫血、微炎症状态和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病因。
相当一部分的透析患者存在蛋白质-能量消(protein-energy wasting,PEW),加重各种代谢紊乱,与患者死亡和住院事件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营养治疗是改善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贫血、骨矿物质代谢异常等并发症的重要基础。
(一)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常见病因1、摄食减少和厌食症。
2、高分解代谢状态。
3、炎症和共存疾病。
4、胰岛素抵抗。
5、代谢性酸中毒。
6、血液透析相关原因透析不充分、透析丢失等。
7、膳食限制。
8、药物。
(二)透析患者营养评估与治疗应综合患者年龄、生理需求及原发疾病等因素,在充分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水电解质等个体化的营养治疗方案,并通过定期监测进行调整。
二、容量管理容量超负荷是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
透析间期容量超负荷易导致患者高血压、心力衰竭,同时导致血液透析治疗时单位时间脱水量增加,易引起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心律失常、透析不充分等,长期容量超负荷是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容量超负荷和营养不良相互关联和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是血液透析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血液透析患者容量管理的目标通过容量管理达到最佳目标干体重。
最佳干体重的定义为:透析后可耐受的最低体重,此时患者仅有极轻微的低血容量或血容量过多的症状或体征。
采取个体化措施,以保持血容量过多与透析时低血容量之间的平衡。
(二)透析患者容量的评估内容1、病史和体格检查透析间期是否出现提示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如头晕目眩),透析中是否出现提示目标干体重过低的症状(如肌肉痉挛)。
注意体重与血压测定,透析前颈静脉搏动、外周或肺部听诊及水肿体征检查。
2、临床检验血清钠、血清钙及血浆钠尿肽浓度测定。
血液透析中输血规范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透析已成为治疗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一些患者可能需要输血以补充失去的血液。
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了一系列的输血规范。
本文将重点介绍血液透析中的输血规范,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透析患者输血的适应症在血液透析患者中,输血主要用于以下情况:1. 纠正严重贫血:当透析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降至较低水平,且存在相关症状(如乏力、心悸等)时,输血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并改善症状。
2. 肾移植术前输血:透析患者即将进行肾移植手术时,可能需要输注血液制品,以保证手术的成功进行。
3. 应激性出血:透析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出现严重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可能需要输血以控制失血量。
二、血液透析中的输血操作规范1. 适当评估:在决定是否进行输血前,临床医生应对患者的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评估,并全面分析患者是否存在输血的适应症以及潜在的风险。
只有在充分评估后才能决定是否进行输血。
2. 血型鉴定:在进行输血前,首先需要进行血型鉴定。
通过检测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确保输注的血液与患者的血型相符。
这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关键步骤。
3. 交叉配血:交叉配血是指将患者的血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进行配对试验,以检测是否存在血型抗体。
只有在交叉配血结果呈阴性的情况下,才可以继续进行输血。
这一步骤可以有效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4. 输血血液制品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血液制品。
常见的血液制品包括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和新鲜冷冻血浆等。
选择血液制品时,应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出血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5. 输血速度和剂量的控制:输血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输血血液制品的特点,合理控制输血速度和剂量。
过快或过多的输血可能导致输血反应或负荷过多的情况发生,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输血速度和剂量。
血液治疗操作规程1. 引言血液治疗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医疗手段,用于治疗各类血液相关疾病。
血液治疗操作规程的目的是确保血液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规范操作流程,减少风险。
2. 术前准备在进行血液治疗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确认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指标,评估治疗的必要性。
- 确认患者的血型、血液凝固功能等相关指标。
- 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不良反应史,排除禁忌症。
- 确保血液治疗所需的设备、药物和试剂齐全,并进行检查和校准。
3. 操作流程血液治疗的操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预处理:根据具体治疗需求,进行患者的预处理工作,如麻醉、净化等。
2. 血液采集:选择适当的采集方式,按照规范操作进行血液的采集。
3. 血液处理:根据治疗需求,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处理,如洗涤、分离等。
4. 血液输注:将经过处理的血液输注给患者,按照规范操作进行输注,确保输注的安全和有效。
5. 监测和观察:在血液输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6. 后处理:治疗结束后,进行相应的后处理工作,如清洁和消毒设备、记录治疗信息等。
4. 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血液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操作环境和设备的洁净。
- 根据规范操作程序,使用正确的设备和药物,避免混淆和错误。
- 定期检查和校准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 注意患者的病情和反应,及时处理并记录异常情况。
- 遵循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将废弃物正确处理,防止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
5. 结束语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血液治疗的操作流程,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在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操作,并注意安全事项。
任何操作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指标,加强沟通和协作,保障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马路交通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地区所有道路上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
第三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管理模式。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成立马路交通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地区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统筹协调和监督工作。
第五条交通管理部门负责马路交通安全的日常管理,包括交通信号、标志、标线等设施的设置和维护,交通秩序的维护,交通事故的处理等。
第六条公安机关负责马路交通安全的执法工作,依法查处交通违法行为。
第七条城市管理部门负责城市道路的维护和管理,确保道路设施完好,保障道路畅通。
第八条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参与马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章交通秩序管理第九条机动车应当在规定车道内行驶,不得随意变更车道、逆行、占用应急车道。
第十条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保持安全车速,不得超速行驶;(二)保持安全车距,不得强行超车、占用他人车道;(三)夜间行驶开启车灯,保持视线清晰;(四)遇有行人横过道路时,应当停车让行。
第十一条非机动车应当在规定车道内行驶,不得逆向行驶、占用机动车道。
第十二条行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在人行道内行走,不得进入机动车道;(二)通过路口时,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三)不得翻越隔离设施、横穿马路。
第四章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第十三条加强马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第十四条定期开展交通安全知识普及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素质。
第十五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第五章交通事故处理第十六条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并迅速报警。
第十七条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依法处理交通事故。
血液透析补铁治疗血液透析肾性贫血补铁治疗分口服及静脉补铁,通常考虑到补铁途径的实际便利性、有效性、安全性、与其他药物相互反应等。
口服补铁常用于非透析患者,但对于已经进入透析患者,静脉补铁的获益更大。
以下是几种常见血色素及转铁蛋白饱和度、铁蛋白水平:1、低Hb<100g/L、TSAT(转铁蛋白饱和度)≤30%和铁蛋白≤500ng/mL —这类患者应接受静脉铁剂治疗。
2、低Hb<100g/L、和TSAT>30%—这类患者不使用铁剂,开始ESA(促红素)治疗。
3、Hb≥100g/L、TSAT≤20%和铁蛋白≤200ng/mL —这类患者很可能缺铁,应该接受静脉铁剂治疗,可能与血红蛋白生成多,消耗铁过多有关,需及时补充铁。
4、Hb≥100g/L、TSAT>20%和铁蛋白>200ng/mL —这类患者不使用铁剂。
用法用量1、负荷剂量血液透析时给予一次100mg蔗糖铁,每周1-2次,连续10次(共1000mg)算一个疗程,复查缺铁四项,如果铁蛋白及转铁蛋白饱和度仍不达标,可再重复一个疗程。
有感染症状的患者,应在充分评估和治疗后再开始铁剂治疗。
如果患者同时使用ESA,则1g静脉铁剂预计可使血红蛋白从大约80g/L提升至110-120g/L。
2、维持剂量为保证ESA充分发挥疗效,大多数透析患者都需要持续补铁,确保有效的红细胞生成。
仍推荐静脉补铁,血液透析时给予一次100mg蔗糖铁,大致2周1次。
血红蛋白达标后,每3个月可能需要250-500mg铁来维持充足的铁储备,以支持ESA的促红细胞生成作用。
每3个月复查一次缺铁四项。
不良反应:所有静脉铁剂都可能导致急性反应,包括腹痛、恶心、胸痛、呼吸急促、皮肤潮红、瘙痒、皮疹、低血压和全身性过敏样反应。
`血液透析标准化操作规程(Hemodialysis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肾内科贾强一、定义及概述血液透析采用弥散、超滤和对流原理清除血液中有害物质和过多水分,是最常用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也可用于治疗药物或毒物中毒等。
二、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前准备(一)加强专科随访1、CKD4期(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30ml/min/)患者均应转至肾脏专科随访。
;2、建议每3个月评估一次eGFR。
3、积极处理并发症和合并症。
(1)贫血:建议外周血Hb<100g/L 开始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
(2)骨病和矿物质代谢障碍:应用钙剂和/或活性维生素D等治疗,建议维持血钙、血磷、血iPTH 70-110pg/ml。
(3)血压:应用降压药治疗,建议控制血压于130/80mmHg以下。
(4)其它:纠正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和高尿酸血症等。
(二)加强患者教育,为透析治疗做好思想准备。
1、教育患者纠正不良习惯,包括戒烟、戒酒及饮食调控。
】2、当eGFR<20ml/min/ m2或预计6个月内需接受透析治疗时,对患者进行透析知识宣教,增强其对透析的了解,消除顾虑,为透析治疗做好思想准备。
(三)对患者进行系统检查及评估,决定透析模式及血管通路方式1、系统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
2、进行心脏、肢体血管、肺、肝、腹腔等器官组织检查,了解其结构及功能。
3、在全面评估基础上,制定患者病历档案。
(四)择期建立血管通路1、对于eGFR<30ml/min/患者进行上肢血管保护教育,以避免损伤血管,为以后建立血管通路创造好的血管条件。
2、血管通路应于透析前合适的时机建立(具体见血管通路章)。
!3、对患者加强血管通路的维护、保养、锻炼教育。
4、建立血管通路。
5、定期随访、评估及维护保养血管通路。
(五)患者eGFR<15ml/min/时,应更密切随访。
1、建议每2-4周进行一次全面评估。
贫血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答】贫血的诊断标准,根据WHO推荐:年龄≥15岁,男性血红蛋白<130g/L;成年非妊娠女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妊娠女性血红蛋白<110g/L。
在诊断肾性贫血时,需考虑患者经常居住地的海拔高度及其他因素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治疗,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积极补充造血原料,包括铁剂。
(2)正规使用促红细胞生成制剂,如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3)充分纠正影响贫血治疗效果的其他因素(各种炎症、感染、失血、代谢性酸中毒、蛋白质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肾性贫血的治疗时机:由于成人透析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下降速度比非透析患者快,建议血红蛋白<100g/L时即开始用促红细胞生成制剂治疗;血红蛋白>100g/L的部分血液透析患者可以个体化使用促红细胞生成制剂治疗以改善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
铁剂的使用途径及剂量:(1)血液透析患者优先选用静脉途径补铁。
(2)口服补铁:剂量为200mg/d,1~3个月再次评价铁状态,如果铁的状态、血红蛋白没有达到目标值,或口服铁剂不能耐受者,推荐改用静脉途径补铁。
(3)静脉补铁:根据对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的监测来调整铁剂的剂量。
血红蛋白的监测时间:(1)无贫血病史,未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慢性肾脏疾病1~3期,至少每年测量血红蛋白1次;慢性肾脏疾病4~5期,至少每6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慢性肾脏疾病5期和已经开始透析治疗的患者,建议每1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2)有贫血病史,无论是否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慢性肾脏疾病3~5期未接受透析和慢性肾脏疾病5期已经开始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至少每3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慢性肾脏疾病5期已经开始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至少每个月测量血红蛋白1次。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使用途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静脉给药和皮下给药两种途径同样有效。
针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这个方面来说,皮下注射更优于静脉注射,因药液不存在浪费,并且可以延长有效药物浓度在体内的维持时间。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指南最新版本
前言
贫血是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根据最新研究结果和临床经验,本指南对原有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治疗方案进行更新。
一、诊断与发病机制
1. 根据标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水平低于100 /视为贫血。
2. 主要原因是肾功能不全导致红细胞生成素()分泌下降。
3. 感染、营养不良也是诱发因素。
二、治疗方案
1. 红细胞生成素()治疉:单独用药或联合铁剂。
2. 铁剂治疗:口服或静脉输注。
3. 血红蛋白水平目标值:目标水平在100-120 /之间。
4. 对特殊人群可能需要个体化治疗目标值。
三、疗效监测与
1. 每2周监测1次水平。
2. 加强对感染和营养状态监测。
3. 根据实际效果调整药物剂量。
四、新发现与传达
1. 注意个体差异,不设一个尺寸适合所有人。
2. 新药研发进展将及时传达给临床医生。
3. 持续优化指南,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服务。
以上内容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指南将按照研究进展不断更新和完善。
血液透析患者贫血治疗的探讨与分析血液透析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
然而,透析治疗也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如贫血。
贫血是由于患者的红细胞数量不足或者红细胞的功能异常而导致的病状。
本文将对血液透析患者贫血治疗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贫血的原因1.1 血液透析导致的贫血血液透析是通过机器模拟肾脏的功能,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和废物。
这种治疗方法会削减患者的血容量,从而降低血红蛋白的含量。
此外,透析过程中会丢失一些细胞成分,导致血红蛋白不足。
1.2 肾脏疾病本身引起的贫血肾脏疾病会导致患者贫血,因为肾脏负责分泌一种重要的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EPO能够刺激骨髓产生红细胞,而肾脏疾病会降低EPO的产生,从而导致贫血。
二、贫血对患者的影响2.1 贫血会导致身体机能受损贫血会降低身体的氧气供应量,从而导致身体机能的下降。
患者可能会感到疲乏、无力、头晕、心慌等症状。
2.2 贫血会影响治疗效果贫血会影响透析治疗的效果。
由于缺乏红细胞,患者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水分不能被有效过滤出来,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2.3 贫血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贫血会导致患者心脏负担加重,血管收缩不畅等症状,因此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三、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方法3.1 给予人工EPO给予患者人工EPO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贫血常用的方法。
EPO 是一种通过注射促红细胞生长的药物。
通过增加EPO的量,可以刺激骨髓增加红细胞产生,从而治疗贫血。
3.2 铁剂补充铁元素是血红蛋白合成的重要原料。
许多血液透析患者由于肠道吸收障碍等原因,导致血铁含量不足,从而导致贫血。
对于这种类型的贫血,可以通过补充铁剂来治疗。
补充足够的铁剂,可以刺激红细胞的产生,缓解贫血症状。
3.3 输血在一些严重贫血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输血治疗。
虽然输血治疗可以迅速提高红细胞数量,缓解贫血症状,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反应等。
四、注意事项4.1 饮食调理血液透析患者需要坚持低盐、低磷、低蛋白质的饮食。
1.目的
1.1.规范血液透患者贫血的治疗,以纠正患者贫血,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适用范围
2.1.适用于本院血液透析室贫血患者。
3.术语和定义
贫血:指人外周血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临床症状。
诊断:Hb<13g/dl(成年男性及绝经期女性)、HB<11g/dl(绝经期前女性)。
肾性贫血:是指因各慢性肾脏病进展导致肾脏损害所引起的贫血。
4.流程图
5.流程说明
5.1.血液透析患者常规查血常规每月1次,当发现贫血时查铁四项及大便潜血,以明确有无出血
及铁缺乏,如有应先预以纠正、补铁;如纠正缺铁后贫血仍未纠正,可考虑开始EPO治疗,必要时应行血液学检查,如有血液学疾病,给予相应治疗。
5.2.如患者不存在铁缺乏,当H b<10g/dl时启动EPO 治疗;起始剂量80~120u/Kg/W,皮下注射;
如采用静脉注射剂量:120~180u/Kg/W;
5.3.EPO剂量调整:若SF>200ng/ml且TSA T>20%时,当Hb<11~11.5g/dl 或Hct增长>2%,维持
原EPO剂量不变;Hb>12g/dl或Hb每月增长>3g/dl,减少EPO原剂量50%;若Hb<11g/dl 且Hct增长<2%,可能存在其它影响贫血纠正的原因:感染、感染、甲旁亢、消化道出血、营养不良等,应先预以纠正,如不存上述原因,增长EPO原剂量的50%。
5.4.之后查铁四项每3月1次,但遇病情变化时应增加检查频次;保证SF>200ng/ml且TSAT>20%,
如低于该目标,开始铁剂治疗或已经在使用铁剂治疗者,调整剂量或剂型,如无禁忌,首选静脉铁剂治疗;
5.5.血液透析患者控制目标:Hb10~11.5g/dl,最高不超过13g/dl;SF200~500ng/ml;TSAT 20%~50%。
6.支持文件
《内科学》第八版
《2012年KDIGO慢性肾脏病贫血指南》
7.相关记录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