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典故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程门立雪词语的意思
程门立雪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迎接或为了请某人出门,自己在门前站在雪地上等候而不顾受冷受苦。
常常用来形容对人非常敬重、重视以及对友谊或亲情的忠诚和执着。
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
据传,宋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兄弟苏辙在家中准备举行一场重要的宴会,邀请了许多重要的客人。
苏辙的好友程颢也受邀参加,但当天正值大雪纷飞,程颢便觉得出门太过困难。
然而,程颢是一位非常有礼貌、正直和坚持原则的人,他认为应该遵守承诺,因此他一定要去参加宴会。
于是,程颢决定在苏辙家门前立雪等待,表示他的诚意和对友谊的重视。
他在风雪中站了很久,直到苏辙看到了他的决心,才答应给他开门。
从此,程门立雪成为了一个象征忠诚、坚持和对友情的珍视的成语。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经常用来形容对某人非常尊重和重视,不惜付出自己的努力和牺牲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友情。
除了在友情方面的应用,程门立雪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方面的情感和态度。
比如,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对自己的事业、学术研究或公益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
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自己的家
庭、父母或伴侣的尊重和关爱。
总而言之,程门立雪这个成语传达了一种强烈的忠诚、执着和尊重的情感和态度。
它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也是一个激励人们追求高尚品质和优秀行为的榜样。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程门立雪都提醒我们应该重视和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程门立雪背后的故事
"程门立雪"是一个中国古代的成语,出自《宋史·程颢传》。
这个成语的典故背后是北宋时期两位著名学者程颢和程颐的故事。
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是兄弟,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两人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尤其是在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故事发生在程颐担任国子监祭酒的时候。
有一天,下起了大雪,程颐在讲学时,门外有一位学生名叫杨时,他是程颐的学生,也是后来的理学家。
杨时因为大雪无法离开,但又不想错过程颐的讲学,于是他就站在门外,在大雪中聆听程颐的教诲。
等到讲学结束后,杨时的身上已经积满了厚厚的雪,但他仍然恭敬地站在那里,没有丝毫的不耐烦。
程颐看到杨时的情景,非常感动,于是就说:“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程门立雪”的成语,用来形容学生恭敬师长,不畏艰难,求学心切。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杨时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师长的尊敬,也体现了程颐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教诲。
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佳话,被后人传颂不衰。
1。
程门立雪的故事和含义有哪些程门立雪,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礼节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体现。
它的故事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让人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也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心。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程门立雪的故事和含义。
一、程门立雪的故事程门立雪的故事相传起源于唐朝时期的一位名叫程颢的学者。
程颢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曾经在唐太宗的宫廷里当过官员,同时还很注重礼仪和人伦道德。
他在一次讲学前,听说他的学生朋友林彪要来得很晚,就在下着大雪的寒冷天气里等着他。
当林彪到达时,程颢的衣服已经被雪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白色,他冻得不可开交。
然而,程颢却热情地欢迎林彪,强烈表示他的关心和好意。
这种温暖的举动,打动了林彪,他感到非常惭愧和感激。
于是,他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让程颢穿上,自己就在雪地里站了很久。
这件事情深深地打动了程颢,他认为林彪的举动非常感人,非常不易,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和人伦道德。
于是,他写了一首诗,表达了他对林彪这种行为的崇敬和感激。
这首诗就是程门立雪这个词的典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礼仪和人伦道德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着一种文化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风气。
即使是在严寒的天气里,缺少食物和穿着,也不应该忘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怀。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人的优秀品行和规范。
二、程门立雪的含义程门立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义非常深刻,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方面,下面我们将会逐一讲解。
1. 代表着对人伦道德的尊敬程门立雪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尊敬和礼让的表现,代表着对人伦道德的尊重。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们有七种亲属关系,分别是父母、兄弟、子女、夫妻、堂党、族亲和姻亲。
这些亲属关系是各个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敬、相互信任、和睦相处和共同发展的基础。
程门立雪就是为了表达这种基础之上的关爱和尊重。
2. 代表着对师长和学术文化的崇敬程门立雪的行为还代表着对师长和学术文化的崇敬和尊重。
唐代的程颢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学者,他的思想和文化水平都很高。
程门立雪的完整故事内容
“程门立雪”的典故是记载在《朱子语录》中的一则小故事。
原文为:“游、杨二子初见伊川,伊川联目而坐,二子侍。
既觉,曰:‘尚在此乎?且休矣。
’出门,门外雪深一尺。
”
用白话文讲述完整的故事内容如下: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
有位进士叫杨时,他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放弃了高官厚禄,专程跑到河南拜程颢为师,虚心求学。
程颢去世后,杨时仍然立志求学,又想去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
当他们到达程家时,刚好遇上程老先生坐着闭目养神。
两人一心求学,便恭恭敬敬站在门口,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了。
两人不言不动,等了大半天。
当程颐醒来时,看到杨时和游酢站在门口,吃了一惊,说道:“你们两位还在这里没走?”这时候,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表情。
后来就有了“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比喻尊敬老师,虚心诚恳求学。
程门立雪的故事原文《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一则著名的典故,它讲述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两个道学家的故事。
称兄道友的程颢与弟子程颐,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二人都非常尊重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对道德、伦理、宇宙的道理有着深刻的研究和理解。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宋代文化精神的体现。
程门立雪这个典故,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时代。
据载,梁武帝一次想要去拜访著名的道士庐山况法师,于是他派了一位大臣去通知况法师,此时正值大雪天气。
但是况法师却让大臣告诉梁武帝,道家弟子不必奉献礼节,不必来迎接他。
从此以后,程颢、程颐二人就把门各自钉上了,立起了旗帜,以避免受到尊敬的人们的打扰。
后来,当范仲淹闻名于世,成为了宋代官场的最高权威人物,他曾向程颢、程颐请教思想问题。
这时,程颢、程颐二人很善意地为范仲淹讲解了儒家的理论。
范仲淹心感感激,提出要拜访程颢、程颐二人求取教诲,但是他们却特意钉上门匙,以避免被打扰。
这个故事之所以被后人传颂至今,就是因为这个细节所表示的高尚道德追求。
程门立雪的故事所表达的,是道家的逍遥思想,以及无私无欲的乐道心态。
它的精髓在于道家源于一种自得自由的心态,而不在于世俗的功名和利益。
当时的世界,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各有千秋,但是程门立雪的典故,却是一种互相尊重和平衡,以及对内心自由和平的追求。
这种思想和精神,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的心灵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程门立雪的故事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目前的社会中,个人利益和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对于职场、家庭、社会等各种关系的处理,需要有一种和谐、尊重、坦诚的态度。
程颢、程颐二人的示范,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应该如何做到心态清净,欲望自纯,以自由自尊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总之,程门立雪的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
它表达了道家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内心安宁、人际和谐的追求。
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影响重大,现在仍然有它存在的弥足珍贵的价值。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典故,讲述了北宋时期杨时和游酢向程颐先生请教问题,因老师程颐先生屋中闭目休息时,不忍心打扰老师休息,二人在寒冬中恭敬静立门口而被大雪覆盖成雪人的故事。
这个典故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用来表达对学习的坚持和对教育的尊重。
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杨时是一位特别喜好钻研学问的人,为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杨时到处寻师访友。
有一天,杨时和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为求得一个正解,他们俩一起去拜访程颐先生,请教问题。
正值隆冬,天寒地冻,求学心切的杨时和游酢不畏严寒,冒着寒风前往程颐先生家。
适逢先生屋中打坐养神,二人不忍打扰,便静立门外等候。
之后,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不一会,房前屋后一片白茫茫,但这阻挡不了求学心切的杨时和游酢,他们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先生醒来,发现侍立在雪地里的杨时和游酢,大吃一惊。
此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但二人并没有一丝的不耐烦,程颐先生见后大为感动,于是倾囊相授自己的学问。
杨时和游酢也不负众望,均成为饱学之士。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主要表达了几个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强调了学生对待学问的态度和精神,学生应该尊敬师长,保持谦逊和耐心。
其次,它强调了学习需要有持之以恒、认真的态度,为了实现目标,不畏艰难困苦。
程门立雪成语故事程门立雪,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它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忠诚、友情和正义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故事的主人公是齐国大夫程婴和他的好友孟尝君。
程婴是齐国的重要官员,他忠诚正直,深受齐国国君的信任。
而孟尝君则是齐国的贤臣,他和程婴是知交好友。
有一天,齐国国君听说了一个关于孟尝君的流言,怀疑他有叛国之心。
国君下令逮捕孟尝君,并将他囚禁在了监狱中。
程婴得知此事后,深感不忍,决定前去探望孟尝君。
当程婴来到监狱时,看到了孟尝君身穿单薄的衣衫,站在寒风中。
大雪纷飞,孟尝君却依然挺立在程门之外,面对着寒风恭敬不已。
程婴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知道孟尝君是无辜的,他选择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朋友的信任和支持。
程婴决定采取行动,他向国君请求释放孟尝君,希望国君能够明察秋毫,不要因为谣言而伤害无辜。
国君在程婴的坚定请求下,最终释放了孟尝君。
程门立雪的故事传颂至今,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一段佳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是可以经得起考验的,程婴和孟尝君之间的深厚友谊让人感动。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正义和忠诚是无价的,程婴在寒风中站立的那一刻,展现了他对朋友的忠诚和对正义的坚守。
程门立雪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典范。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可以学习程婴和孟尝君的精神,坚守正义,守护友情,不忘初心。
这个古老的故事,依然能够给我们启示和力量。
总之,程门立雪是一则感人至深的成语故事,它传达了正义、忠诚和友情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古代的佳话,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让我们铭记这个故事,让它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指引,不忘初心,守护正义,珍惜友情。
关于程门立雪的典故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在是比喻尊师。
那么程门立雪有什么典故的呢?今天小编推荐关于程门立雪的典故,欢迎阅读程门立雪的典故进士杨时,为了继续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而然地放弃了高官厚禄,独自一人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投在程颢门下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只有四十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有一天,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当时正遇上了程老先生闭目养神。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起大雪。
他们俩人为了不打扰先生休息,便恭恭敬敬地侍立在门外等候,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这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和游酢仍然站在门外等候,大吃一惊,问道:"你俩还在这里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种精神让程颐很受感动,于是,便收他俩为入室弟子,悉心传授,杨时和游酢果然不负所望,后来,各自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此典被后人称作"程门立雪"。
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程门立雪的解析程门立雪chéng mén lì xuě[释义]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比喻尊师。
[语出] 《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近义] 尊师重教[用法] 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程门立雪的勘误首先,程门立雪是在屋内而不在屋外,至少在屋檐下而不在冰天雪地之中。
描写这一典故的资料很多,最权威的有两种。
一是《宋史·杨时传》,一是《二程语录》,两处文字都如本文开头所作叙,全无门外立雪表述。
“辞海”描写也是如此。
门外积雪深达一尺,除了文学意境之外,主要是时间概念,类似日上三竿,两柱香功夫,别无它意。
现在人们不是望文生义,认为立雪程门当然站在雪中;要不就是为君者赞,站立雪中好学求教,多有感染力啊,以至于游酢祠堂的壁画,也是这样描绘。
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
宋代的杨时考到进士后不愿做官,专心研究学问。
他起先在颍昌(地名)拜理学家程颢为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程颢死后,四十多岁的杨时又和同学游酢一起到洛阳请教另一位有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弟弟)。
他们到程颐家时,程颐正在打瞌睡。
两人不敢惊动他,就侍立在门口。
程颐醒来后发现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
程门立雪由此而来。
程门立雪比喻尊师重道。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程门立雪
成语拼音:chéng mén lì xuě
成语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比喻尊师。
典故出处:《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成语例句: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他还不惜自费去了趟上海,以‘程门立雪’的虔诚,感动了高龄的俞振飞。
”。
程门立雪的典故
精选阅读(1):
,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现比喻尊敬师长。
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一样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齐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之后,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精选阅读(2):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程门立雪的意思指学生恭敬受教。
现比喻尊敬师长。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1、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程门立雪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一样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齐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松松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担心惊动打扰老师,就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之后,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相关人物
这则成语里的“程”就是指孝感著名理学家、“凤凰二程”中的弟弟程颐。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均为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
颢、颐二人孩童时代读书求学于姥姥家———孝感董湖西北隅(今孝南闵集乡一带)。
《孝感县志》云:“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
”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
二程在孝感学习、生活有十八年之久,平时即读书于其台之楼上,故也名程台。
“其楼曰夜月楼,虚窗晃明,美景澄清,无屋舍烟火之凑密、儿童鸡犬之声杂,其澄心悟道,深究理学,伊洛学派亦肇基于孝感”。
程颐十八岁后,游伊洛、进太学,就学于周敦颐,著《颜子好学论》等书,逐步创立了北宋著名的理学流派,构成独树一帜的“程朱理学”,其学说受到许多名彦硕儒的推崇。
之后,孝感百姓为了纪念二程,在程子港建起了二程祠,明末祠毁。
清顺治十八年(1661),孝感知县张擢士重建于东岳庙侧,构成著名的孝感古八景之一“程台夜月”。
可惜该楼毁于1968年,今仅存遗址。
精选阅读(3):
程门立雪的意思及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典故小时候大家就听说过,故事的主人公是杨时和游酢,此刻人们普遍认为程门立雪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恭敬受教、尊师重道,包括很多词语解释的网站和百度百科文库的解释都是这样,来揭秘吧不这么认为。
尊师重道和受教只是程门立雪的表现,这个词语的内在含义或价值,就应解释为求学坚定或心诚意坚更恰当点,为什么来揭秘吧有这样的看法,这要从说起。
程门立雪的意思及典故
故事的主人公叫杨时,从小就十分伶俐,有一年杨时赴县令途中,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