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汉文西学文献整理的新创获_邹振环
- 格式:pdf
- 大小:177.32 KB
- 文档页数:3
唐宋明清历代邹氏进士名录
邹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族之一,其成员在唐宋明清等历代科举考试中屡次获得进士称号,为中国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为您介绍唐宋明清历代邹氏进士名录。
唐代:
1. 邹元康(唐玄宗年间):邹元康是唐代初期的进士,以其才华和学识闻名。
他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成为唐代的进士之一。
宋代:
1. 邹廉(宋神宗年间):邹廉是北宋时期的进士,他以其精通经史文学和诗词才华著称。
他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了进士头衔,为宋代的文化繁荣作出了贡献。
明代:
1. 邹应龙(明仁宗年间):邹应龙是明代中期的进士,以其政治才能和行政能力而被赞誉。
他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明代的进士之一。
清代:
1. 邹启淦(清雍正年间):邹启淦是清代的进士,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才华吸引了众多的粉丝。
他在科举考试中斩获进士头衔,为清代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以上是唐宋明清历代邹氏进士名录的简要介绍。
这些进士们不仅是邹氏家族的骄傲,也代表了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通过其卓越的才华和勤奋的努力,成为了各个朝代的栋梁之才,为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Tongwen Press's Compilation of the Textbooks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 邹振环[1]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学术研究
页码: 115-123页
主题词: 晚清;同文馆;外语教育;教科书
摘要:晚清外语教学和教科书的编纂并非源自同文馆,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东同文馆等早期的官办外语学堂,在近代外语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外语教科书的编纂方面,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同文馆早期外语教学与教科书编纂的考察归纳出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清末三处同文馆可以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京师同文馆的成立,带动了上海和广州两地同文馆的设置.其次,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外语学堂,具备了世界最重要的几大语种的教学力量,开创了后来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的雏形.再次,同文馆为中国外交界和教育界提供了第一批具有双语能力的外交官、翻译人才和外语教习.<英文举隅>、<日语入门>、<英字指南>、<法字入门>和<英文话规>等书,是近代早期由同文馆毕业生编写的最早英文读本,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99尚小明刘桂生清代学人的幕府生涯及学术活动北京大学夏明方李文海灾害、环境与民国乡村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宝音德力根亦邻真才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邢文李学勤帛书《周易》与古代学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达力扎布王锺翰漠南蒙古历史初探中央民族大学戴鞍钢邹逸麟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 复旦大学彭南生章开沅中间经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近代手工业(1840-1936) 华中师范大学2001邹振环周振鹤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为中心复旦大学臧运祜杨天石九一八至七七事变时期的日本对华政策——以华北政策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吴义雄陈胜粦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1807—1851)中山大学2002余新忠冯尔康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南开大学关晓红桑兵晚清学部研究中山大学2003杨天宏罗志田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四川大学陈苏镇祝总斌《春秋》学对汉代政治变迁的影响北京大学2004冯胜君吴振武二十世纪古文献新证研究吉林大学陈谦平张宪文抗战前后中英关于西藏问题交涉之研究(1935-1947)南京大学2005戚学民朱育和严复《政治讲义》研究:文本渊源、言说对象及理论意清华大学高蒙河葛剑雄长江下游考古时代的环境研究--文明化进程中的生态系统和人地关系复旦大学张先清陈支平官府、宗族与天主教:明清时期闽东福安的乡村教会发展厦门大学2006李玉偿葛剑雄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820-1953)复旦大学韩小忙李范文西夏文正字研究陕西师大2007倪玉平徐凯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研究北京大学孙大权陈廷湘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四川大学张萍朱士光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陕西师大冯培红郑炳林敦煌归义军职官制度——唐五代藩镇官制个案研究兰州大学2008游自勇郝春文天道人妖:中古《五行志》的怪异世界首都师大郭培贵南炳文《明史•选举志》与明代选举制度考论南开大学张杨于群冷战与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1945-1969)东北师大2009余欣荣新江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北京大学严志斌刘一曼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10年陈志坚刘新成情与理的交锋--英国财产继承研究1200-1800 首都师范大学杨煜达邹逸麟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复旦大学2011王青晁福林上博简《曹沫之陈》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杨培娜陈春声濒海生计与王朝秩序——明清闽粤沿海地方社会变迁研究中山大学2012吕鹏袁靖广西邕江流域贝丘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陈侃理陈苏镇儒学、数术与政治——中国古代灾异政治文化研究北京大学2013马孟龙葛剑雄西汉侯国地理复旦大学肖灿朱汉民岳麓书院藏秦简《数》研究湖南大学。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题陕西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海运是古代东亚中国、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国家和地区之间往来的主要方式。
明清东南沿海,特别是以江浙为中心的江南,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各种势力角逐的舞台。
15—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及后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等,把中国的商品销往世界各地,带到世界性贸易环流中。
16世纪下半叶由菲律宾输入美洲的中国丝绸、棉布、夏布等,因价廉物美,十分畅销。
国际市场的巨额需求刺激了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江南的丝绸、棉纺织品,无论是在中日贸易,还是在南洋—太平洋—美洲的贸易之路上,甚至在中俄贸易之间,都占有重要地位。
如湖州所产丝绸,因其工艺精良而畅销全世界,被称为“湖丝”或“辑里丝”。
松江府及周边市镇生产的棉布是仅次于丝绸的出口品,在西方风靡一时。
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也促使优质生丝、丝绸、棉布畅销海内外,使人们看到了江南初露端倪的“外向型”经济。
江南的生丝、丝绸、棉布等通过全球化贸易流向世界各地,在这样的贸易结构中,海外各国一直处于逆差地位,通过丝银环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在与亚洲互动和世界接轨的这场经济贸易环流中,江南出产的纺织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清江南经济的长足发展,也为开埠以后江南经济的结构性转变打下了基础。
江南是明清时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学派林立、人才辈出的人文荟萃之地。
明末浙江余姚思想家朱之瑜“学问淹博”,“善能熔铸经史”,抗清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其学问和德行受到日本朝野人士的尊重。
朱之瑜提倡“学贵有用”,其思想对日本综合国学和神道、倡导尊王和大义名分的水户学影响很大,他还把江南先进的农业、医药、建筑、工艺技术带到日本,并参与设计建造日本的学宫、孔庙、圣堂、后乐园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清江南还是西学东渐的重要据点。
单选题1. 2019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_______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世界“文学之都”。
A 南京B 苏州C 淮安D 扬州2. 苏南地区利用江南的气候条件,在_______朝已开始试种双季稻,一年三熟。
A 清朝B 明朝C 宋朝D 明朝3. 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_________的丝织业在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
A 南京B 苏州C 扬州D 杭州4. 龙城,是_______的别称。
A 南京B 无锡C 常州D 苏州5. 常州的_______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
A 张惠言B 唐顺之C 瞿秋白D 盛宣怀6.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于今南京石头山置_______邑,此为南京第一个名称。
A 金陵B 建康C 越城D 白下7. 扬中市,因位于______中下游的江中而得名。
A 大运河B 扬子江C 淮河D 长江8. 西津渡,位于_____城西云台山麓,依山临江,是该地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始建于六朝。
A 镇江B 泰州C 扬州D 南京9. 苏州市水域占总面积的_________,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A 42.5%B 31.6%C 36%D 48%10. 在秦淮河上,哪一位作家和俞平伯曾同时泛舟又同时写下内容不同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历史名篇。
A 鲁迅B 朱自清C 徐志摩D 老舍11. 无锡人称________河为母亲河,久而久之河名成了无锡的别称。
A 大运河B 梁溪河C 玉带河D 长江12. 2008年,太仓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江南丝竹)之乡”。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太仓传统八大曲。
A 《三合如意》B 《慢三六》C 《慢六板》D 《三六》13. 北宋徽宗政和三年升润州为镇江府,因此地背山面江,为镇守_____重地,故名镇江。
A 城市B 江防C 交通D 军事14. 公元前472年,越相范蠡在今南京城南古长干里筑了一座_____,此为南京建城之始。
献给09考生的礼物(上)1、黄远生: t( S* {4 |5 G6 K4 J( 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 p1 X, O* Z, R# } m) R名天·厦大考研网" R. K) D" Q5 B! |2、于右任# h: k3 l( {' C3 s+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吁日报”、“民吁主报”。
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厦大考研网|厦门大学考研资料|厦门大学考研论坛|厦大考研真题|厦门大学论坛|厦大BBS|厦门大学考研资料下载|厦大考研复试分数线|厦大考研专业目录|厦大录取比例|厦大专业课辅导班2 ^' g6 ~: r; i4 o8 f; m( a1 `4 b4 a3 ^0 3、章太炎名天·厦大考研网b7 N4 X2 ]( X& O! X2 Z和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
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
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
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 A' F$ K0 Y# i/ m8 S1 |( h* e, 名天·厦大考研网( a) q0 s; X: x; P0 x, Y4、梁发厦门大学考研网|厦门大学考研资料|厦大考研论坛|厦门大学考研信息|厦大考研资料|厦门大学历年真题|厦门大学考研笔记|厦门大学考研经验|厦大考研中心|厦大专业课辅导班y) J% J8 h1 S+ x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
中华读书报/2013年/7月/24日/第013版
文化周刊
明清汉文西学文献整理的新创获
邹振环
晚明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期间中国思想学术演变之根本原因是因为与西学的碰撞。
在汉文化圈中所谓的“西学”,大致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西方人在中国或东亚地区用中文介绍的西方学问,二是中国或东亚学者所理解和认识的关于西方的学问。
笔者曾把晚明以来属于明清欧洲基督宗教之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所形成的汉文西学文献,分为三个类似考古学上的“堆积层”,一是在明末发现的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为代表的景教文献,二是明清间编译的汉文西学文献,三是19世纪以来西学家所留下的大量汉文西学译著。
而比较系统地发掘属于明清间编译的汉文西学文献的工作,大致开始在20世纪60年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汇编是1965年起陆续由台北学生书局推出的吴相湘主编的《中国史学丛书》第23号(1965年出版)、24号(1965年出版)和40号(1966年出版)。
前者为明末李之藻编刊于1626年的《天学初函》,其次为《天主教东传文献》一册,或称正编,继为《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三册,1972年,吴相湘主编的《中国史学丛书续编》又推出为数六册的《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
在大陆天主教西学研究尚未解冻的岁月里,这些明清之际影印本曾经给全世界明清西学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源。
新的一轮的文献收集和整理工作是由比利时的钟鸣旦教授与荷兰的杜鼎克教授联合发起的,台湾中央研究院的祝平一、黄一农教授等都参与了这些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如《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5册(台北:辅仁大学神学院,1996年)把原藏于上海徐家汇藏书楼,20世纪40年代末被耶稣会士带到菲律宾后又转道收藏于台湾的一批汉文文献公诸于世;之后钟鸣旦、杜鼎克又主编了《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12册(台北:台北利氏学社2002年),两位还与蒙曦一起主编了《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26册(台北:台北利氏学社,2009年)。
因此,全世界收藏明清天主教汉文西学文献最多的三个机构: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上海的徐家汇藏书楼和罗马的梵蒂冈教廷图书馆所收藏的相当一部分明清汉文西书已能重见天日。
文献的发掘和点校整理是相互相存的两个不同层面的工作。
20世纪80年代我随朱维铮先生求学时,就听说他有编纂利玛窦中文著译全集的计划,2001年我们读到了由他主编的《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该书在文字句读、标点分段和考辨版本文字的异同方面,做了许多重要的示范,开了系统整理明清某一传教士汉文西学著译的重要先例。
之后此一某一传教士汉文著译的全集还有叶农教授点校的《艾儒略汉文著述全集》(澳门文化艺术会2012年2月),该书多达119万字,系统收入了被誉为“西来孔子”艾儒略的汉文著述,叶农还将继续完成庞迪我等汉文著述全集的编校。
默默做着文献整理工作的还有周方駬先生,他编校的《明末清初天主教史文献丛编》(全5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收入了明万历年间至清康熙朝有关天主教史文献七种:《辩学遗牍》、《代疑篇》、《三山论学纪》、《天学传概》、《破邪集》、《辟邪集》、《不得已》,他利用在国家图书馆工作的便利,除若干孤本外,还取善本为底本,参校不同版本,进行校勘。
明清基督教汉文文献更为系统的标点工作是由一位韩国学者启动的,1994年郑安德博士在北京大学进修期间,参与了美国旧金山大学和鲁斯基金会的相关项目,以一人之力收集来自法国国家图书馆和梵蒂冈教廷图书馆的资料,完成了《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五卷(北京: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3年),皇皇五大册的标点本汉文西学文献集,为大陆干涸的学界提供了类似甘泉的文献。
如果说郑安德是源自编者对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后与传统中国文化、哲学、宗教发
生了怎样交涉的问题意识出发,来整理和编纂《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一书的,那么,放在笔者面前的厚厚四大本《明清之际西学文本》(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4月)则是编者黄兴涛教授出于近十年来从事清代新名词、新概念和西学影响史研究的需要,在《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细细摘抄的过程中,萌发了将这些影印本进行标点,以横排的形式,惠及更多的同好,以便让这些珍贵的资料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流通。
该书副标题“50种重要文献汇编”,其实全书收入了54种明清之际西学文本,字数多达165万字。
前有编者长篇序言《明清之际西学的再认识》,对此期传播的西学内容与蕴涵有深度解读。
通读全书,笔者觉得此编有几点值得特别加以介绍。
首先,编者长期从事中国学术史和文化史研究,与同类标点整理本相比,《明清之际西学文本》的选书范围很广,颇显学术史和文化史的特色。
如第一册注意从基督教传教文献选书,第二册的重点多涉及哲学、伦理学,第三册多自然科学,第四册属于天文历法、地理学、动物学、音乐和透视学等。
其中不少文献于研究现代一些新学科的生成,都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如《治平西学》之于政治学,《斐录答汇》之于广义哲学,《修身西学》、《逑友篇》之于伦理学,《童幼教育》之于教育学,《譬学》之于修辞学,《泰西人身说概》之于解剖学,《狮子说》、《进呈鹰论》之于动物学,《律吕纂要》、《律吕正义·续编》之于音乐学、《视学》之于透视学,等等。
其次,编者在选书时已经广泛调研过目前明末清初汉文西学文献的整理现状,对已经有过单独标点或横排出版的文献,不再重复收入,如利玛窦在明末西学东渐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因之前已有了“高品质的汇集、标点并题解”的《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因此编者不再“以水济水”,但对于该书未收的《斋旨》则加以补收。
《名理探》因有了1931年和1941年先后有上海徐汇光启社五卷排印本和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名著”本,以及1959年三联书店的“逻辑丛刊”本;《职方外纪》也因有了现代学者谢方的高质量的校释本,因此,《明清之际西学文本》均不再重复收入。
第三,编者注意利用上述台湾《中国史学丛书》系列和利用了上述钟鸣旦、杜鼎克、祝平一、黄一农等收集整理的几套“明清天主教文献”的影印本作为底本,同时也根据具体情况,参校和利用北京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等若干图书馆所藏的其他版本。
还有若干是编者自己录入或抄写的版本,如利类思的《进呈鹰论》以往学者讨论多据《古今图书集成》,编者利用了国家图书馆所藏清刻本作底本,并与《古今图书集成》中的《鹰论》互校,为读者提供了较好的版本。
不少西学文本,编者都校出了讹误或错漏,如首部天主教教理书《天主实录》,钟鸣旦等影印的原本有一张漏页,此次得以补足,堪称首次的“完璧”。
《况义》的原本也校正出不少错字,称得上是目前最为完善的本子。
第四,编者虚怀若谷,称自己的编辑方法仿效《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其实有继承也有发展。
文献标点、整理过程中实际包含着研究,如将散存于不同档案资料汇编中的《齐家西学》前四卷和后三卷合成;将分别藏于耶稣会罗马档案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斐录答问》一书的上卷和下卷汇集一本,使之以完璧,给读者阅读以方便,也给学者版本考察提供了初步的线索。
整理文本的一项重要工作即撰写简介,包括作者、著译、出版时间、成书背景和内容提要,这是传统目录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整理工作中难度最大的工作之一,因为其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实在是太广了。
全书各篇简介中显示出编者对学界研究前沿的重视(如南怀仁的《坤舆图说》简介中注意介绍和利用学界研究的新成果),并多少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认知新发明,颇显学术功夫。
细心阅读各篇简介,对此会留下深刻印象。
如利类思《狮子说》一篇简介中,编者指出利类思的研究方式,有别于明清时期中国本土的动物学著作,带有鲜明的西方印记,“可以视作东西方动物学交流的开端”。
虽寥寥数语,却可见编者研究心有所得。
作为一项耗时耗力巨大的工程,《明清之际西学文本》基本完成了编者自己设定的目标。
当然,书中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编者在序言中所述选书剔除原则中提到的《西儒耳目资》,其实并无由著名出版社单独标点或横排出版过,除了目前所能看到1626年“景风馆藏版”外,未有标点本,实在是应该重新整理横排再版的。
该书中有些版本的简介尚未能交代完整,如收入《修
身西学》依据的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全本,编者称与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全本内容相同。
但据笔者所知,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修身西学》系上海土山湾印书馆1923年第4版,经与《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一册收入的“古绛景教堂藏板”本对校,除制作了目录外,文字上还是有若干改动的。
作为由晚清新名词和新概念的专题研究引发而编的这一套文献,没有编纂一份翔实的人名、地名、书名索引当属明显的缺憾,笔者以为,如果编者能够同时设计一套新名词和新概念的索引,相信会为方兴未艾的东亚概念史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学术导引。
近代中国的知识生产与明清以来的西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
而明清以来留下的丰厚的汉文西学文献,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宝库,曾经在东亚世界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东西文化交流史的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
学术研究的进步,有赖于文献新资料的不断发掘和不断整理,相信《明清之际西学文本》的出版,将对近年来已蓬勃发展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基督教在华的传播史和明清学术文化史的研究,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