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过程
- 格式:docx
- 大小:14.17 KB
- 文档页数:3
论西学东渐和启示摘要:西学东渐在中国近代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学的引入既冲击了传统学术,也冲击了封建的教育体制,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拯救中华的时代巨流,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国的改革运动、革命运动;其最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启示。
关键词:西学东渐,社会影响,深刻启示西学东渐在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
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使中国人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在更高的层次、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启了引进西学的大门;西学东渐第三阶段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其最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西学东渐的过程其实就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独立自强的现代社会的过程。
西学东渐,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被动到较为主动的过程。
一、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
1840—1860年的20年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不同寻常的时期。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西方列强的势力开始侵入中国。
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人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使传教士较早地进入中国,传教士是此时西学东传的主要媒介,西方宗教学说也就成为此时西学东传的一个主要内容。
据统计,《耶稣教略》、《圣书问题》、《圣经类书》、《圣会准绳》等宗教书籍的译介,约占此时引进西书的75%。
在通商口岸教堂林立,《新、旧约全书》更是被传教士广泛传播,随处可见。
宗教是帝国主义征服“异教”中国的一种文化手段,是为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服务的。
但带有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入,对于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对世俗君权的盲目崇拜动摇了,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巩固渐统治所极力宣扬的君权神授思想受到了冲击。
一些知识分子以此为契机,宣泄对封建统治秩序的不满,举起了反清的大旗。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西学东渐总体历程
“西学”,是指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思想文化。
明末清初之际,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开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交流,这就是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东渐。
西学东渐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至鸦片战争时期;其二,鸦片战争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前后。
1.第一个阶段(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至鸦片战争时期)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为了吸引中国士大夫并达到在宫廷立足和传教的目的,采用以科学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在译介大量的西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方面的书籍和著作,从而将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古老的中国开始感受到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代表人物和著作有:1602年,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1605年,利玛窦《乾坤体义》(《四库全书》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等等。
2.第二个阶段(鸦片战争以后直至辛亥革命前后)
这个阶段有三个层面:其一,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主张经世致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成为向西方学习的启蒙者,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
其二,洋务运动时期,西学的输入和传播主要是在洋务派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在物质与技术层面。
其三,戊戌变法时期和辛亥革命时期,西学的传播上升到更高层面和更广泛的范围,突破了纯粹对技术的引进,开始关注西方政治体制和西方学术思想。
代表人物主要是有魏源、梁廷柟、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总的特点是以介绍西方地理、历史、政治、军事著作为肇始,然后过渡到直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文化书籍等具体活动,最后资产阶级各派出于变革中国政治的需要,开始突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框,将探索的重点从“格物致知”转向直接为维新和革命服务的哲学科学社会领域。
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西学东渐,这个词听起来就像是个神秘的魔法,它让我们看到了西方文化一点一点地渗透进的生活中。
想想看,昔日的中国,士农工商,各自忙碌着,日子过得虽然简单,但也算安稳。
可这时候,西方的科学、文化、思想,就像一阵清风,慢慢地吹了过来。
开始的时候,大家可能只是好奇,就像小孩子第一次见到新玩具,眼睛都亮了。
在19世纪的时候,鸦片战争这场“意外”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原本生活在宁静日子里的中国人,突然被一群外来的“客人”给打扰了。
大家开始意识到,外面的世界好像挺精彩的,西方的科技和思想,简直是个宝藏。
这时候,很多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英语,研究西方的科技,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得不得了。
书本一摞一摞,翻得不亦乐乎。
那时候的翻译家们也真是个“拼命三郎”,把西方的著作翻译成中文,弄得我们现在的读者都感激不已。
说到这里,咱们就得提提这些翻译家,他们可真是个了不起的群体。
那些个热爱文字的人,真是把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个事业。
你想想,翻译一部厚厚的书,得多么细致和耐心,简直就是和时间赛跑。
他们把西方的哲学、科学、政治理念,像搬家一样,一点点地搬到我们的文化里。
就像大海捞针一样,费尽心血,结果终于捞出了珍珠。
于是,西方的思想开始在中国扎根,慢慢地开花结果。
咱们再说说教育,这可真是个大工程。
清末新政、洋务运动等等,都是为了赶上这股潮流。
新式学校就像雨后春笋,纷纷冒了出来,学习西方的课程,科学、数学、外语,样样都要试试。
这些新鲜的东西就像给古老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似乎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
传统和现代的碰撞,那真是个火花四溅的场面。
有人说,西方的东西不符合我们的文化,觉得这个那样不好,非要拿传统的东西来对着比。
可是,年轻人就不一样了,心中总是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愿意尝试,愿意打破常规。
于是,传统与现代就这样在交锋中不断磨合,最后变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历史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历史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是中国社会在19世纪的一场重大变革。
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在这场历史进程中,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以及社会制度等等,都被渐渐的传入了中国。
通过近代史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这场变革的诸多方面——从海运到洋务,从远东到近东,从道德标准到政治变革,这场历史进程拥有着丰富而又多彩的内容。
满清时期海运传递西方文化满清时期是中国近代的开端,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开始探索西学东渐的时候。
康熙年间,西方绘画技术被海运传入中国,使得中国的绘画风格有了一定的改变。
又如雾满楼、曾子曰这些名著,被快速的传播到了中国。
而康乾时期,清朝和欧洲的贸易迅速增长,产生了大量海运。
途中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交流的重要途径。
随着中国吸收西方文化的贸易增加,西方哲学思想、人文主义等渐渐传播至中国,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近代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改革,是中国政府在19世纪末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加快中国国内现代化进程而启动的。
随着西方文明、技术、商业等方面的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领悟了西方的强大。
在这一运动中,中国国家对工业化、科技提升、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投资,大大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踏上了走向现代化的征程。
革命思潮——自强运动自强运动是一场近代化运动,由思想家严复发起,旨在借助西方的力量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运动的兴起把中国带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大力推进了中国所需的改革医药、工业等方面的改革,这场运动带给了中国人民更多信心,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道德标准到政治变革西学东渐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对中国的道德标准、社会制度以及政治观念的推进。
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年轻一代西方风掀起的潮流,对中国的文化道德标准提出挑战。
在中国革命中,民主、社会主义等的思想也被广泛传播。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影响摘要:纵观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它的成就是巨大的。
从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历史,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构成社会变革的一条主线,其历史进程、特征及其影响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认真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在中外交流中认识和把握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西学东渐;教育思潮;文化层面;制度层面;空一行正文:中国近代历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的这段历史。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错综复杂,国际间是殖民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国内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从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认真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在中外交流中认识和把握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世界历史发展到近代,西学与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势差,表现为:中学仍植基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之中,西学已植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中学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西学已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阶段;中学仍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西学已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中学的承继仍以传统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为中间,西学的传播则以新式学校教育为桥梁。
因此,这时“西学东渐”的客观态势已经形成。
1840年,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东方的侵略,西学开始向长期与世隔绝的古老中国发起了冲击,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以鸦片战争为始点正式拉开帷幕。
这段历史的进程:先是一部分开明管理和士大夫抱着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目的,这时“西学东渐”的规模和影响主要限于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领域,其层次仅在文化的表层——物质层面。
接着,民主主义维新派和革命派便先后登上近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
清朝的西学东渐运动可以说是清朝后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它的影响远远超出当时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西学东渐是指中国学者和政府积极接触西方科技和文化,学习其知识与技术,争取取长补短,以期改善中国的现状,这一事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一、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清朝太平天国后王朝重新上台,内忧外患,需要强大的国力来维护国家安定、国土完整和社会发展。
此时,西方列强的强大使清王朝领导层意识到了对于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学习,开始了西方文化和科技传入的趋势。
这些西方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对清朝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翻译馆,为了传授西方文化和科技知识,派遣大量的学生到国外留学。
这些留学生在归国后,开始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洋务运动”。
二、“洋务运动”和著名学者“洋务运动”是清朝学者借鉴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以推动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产物。
其中教育改革、军事强化、交通运输、洋务工艺和工业等领域是“洋务运动”主要推动的内容。
“洋务运动”中涌现了很多出色的学者和科学家,他们在各自领域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袁崇焕和李鸿章在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他们兴修邮船、修筑铁路、规划新城、开办洋务学堂等,他们的工作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得以从理论走向实践。
此外,还出现了很多装备富有先进技术的铁甲舰和巨型军舰,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定的地位。
三、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传入对清朝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
清朝在工业,教育改革和国际关系等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工业方面,“洋务运动”让清朝获得了实际的工业化基础,包括成立了矿山公司、机器制造厂和煤矿公司等。
在教育方面,“洋务运动”使得清朝学者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提高了中国在文化和学术方面的实力。
清政府还派遣大量的学生到国外留学,他们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引领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和激发了中国的主体性。
国际关系方面,对于中国的开放和现代化运动,各个列强态度不同。
简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作者:刘仓有来源:《新课程·下旬》2018年第03期一、西学东渐层次明清之际,西方一批传教士来中国,把西方的天文、宗教、数学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我们把儒学、道学介绍给西方。
中西文化直接进行了交流和碰撞。
传教士东来,真实目的是传播天主教,向东方扩张势力。
明代来中国的利玛窦,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获准留北京传教,介绍西学,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顺治、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天主教在中国发展很快。
明朝徐光启积极引进西学,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著作。
康熙重用南怀仁修订历法,铸大炮。
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传入中国。
伴随日本、荷兰、葡萄牙和俄国等国对中国的入侵,民族矛盾逐渐凸显。
明中期后,明清统治者逐渐改革开放的外交政策,先后实行“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
1723年,雍正帝下令禁止传教,使“西学东渐”势头衰落下去。
二、器物层次19世纪中期,列强发动了旨在强占殖民地、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两次鸦片战争。
在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
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迷梦中惊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但是封建思想、天朝大国的理念依然是中国的主流思想,“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没有付诸实践,当然也达不到捍动封建思想的程度,其影响是很有限的。
19世纪60至90年代,清政府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等一系列农民起义,外有列强对中国的全方位侵略,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
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的统治,以李鸿章等一批封建官僚为核心,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形成洋务派,发动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仅依靠引进西方科技而使中国富强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三、制度层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发动“维新变法”,旨在渐进的变革中,逐步实现西方式的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亡,结果失败。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是指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逐渐引入西方的科学、文化、政治等思想和体制的一系列变革。
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出现了一股强烈的思想启蒙运动,旨在通过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知识与理念,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则是中国自身社会变革的需求。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陷入一片危机之中。
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制度成为中国追赶世界的必要手段。
二、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1. 文化改革:思想启蒙运动呼唤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自审和改革。
孔子思想被质疑,道统观念被颠覆,人们开始尝试西方的人文主义和科学理性的观念。
鲁迅、陈独秀等知识分子积极呼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构与思考。
2. 科学传播:西学东渐使得中国有机会了解到西方的科学知识。
从译著到直接前往西方留学,中国人开始学习和了解西方科学,带回了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新理论和实践方法,并在国内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3. 政治改革:思想启蒙运动催生了对封建专制政权的反思和要求变革的呼声。
著名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发生与思想启蒙运动密切相关。
思想启蒙运动为中国的政治进步提供了思想与理论基础。
三、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1. 文化觉醒:西学东渐使得中国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重塑,培养了对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思想的认同。
这对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觉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科学现代化:西学东渐使得中国初步了解到了西方的科学体系和现代化制度,在科技领域进步迅速。
从近代开始的西方化科学教育与科技研究,为中国追赶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3. 政治进步: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的政治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思想启蒙运动涌现出众多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者,为中国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希望能帮到你。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一: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二:西学东渐阶段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②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三:西学东渐的传入过程1、中西交往由来已久,有记载的直接往来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后几乎历代不竭。
16?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耶稣会传士发挥了主要作用。
其中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最为突出。
2、来华的传教士为了取得合法的传教地位,尽力地结交士大夫,讨好皇帝。
在此过程中,把西方的一些科学文明成果带到了中国。
1601年,利玛窦向明神宗万历皇帝进献了《坤舆万国全图》,这使他引进的西方世界地图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利玛窦是第一个将世界地图传入中国的人,同时也就将西方先进的地理学知识和测绘技术介绍进来,为我国近代地理学、制图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开明士大夫如徐光启等人,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近现代科学的影响
摘要:纵观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它的成就是巨大的。
从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历史,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构成社会变革的一条主线,其历史进程、特征及其影响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认真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在中外交流中认识和把握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西学东渐;教育思潮;文化层面;制度层面;空一行
正文:中国近代历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的这段历史。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错综复杂,国际间是殖民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国内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从文化冲突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认真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在中外交流中认识和把握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
世界历史发展到近代,西学与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势差,表现为:中学仍植基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之中,西学已植基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中学仍处于农耕文明阶段,西学已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阶段;中学仍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西学已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中学的承继仍以传统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为中间,西学的传播则以新式学校教育为桥梁。
因此,这时“西学东渐”的客观态势已经形成。
1840年,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东方的侵略,西学开始向长期与世隔绝的古老中国发起了冲击,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以鸦片战争为始点正式拉开帷幕。
这段历史的进程:先是一部分开明管理和士大夫抱着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目的,这时“西学东渐”的规模和影响主要限于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领域,其层次仅在文化的表层——物质层面。
接着,民主主义维新派和革命派便先后登上近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
此时,西学的引进已深入到文化的中层——制度层面。
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受到大力宣传,这是文化的深层——思想层面,其规模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
中国人选择马列主义,是经过半个多世纪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艰苦实践决定的,也是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
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近代除了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外,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所以,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思潮往往起着发轫起端的作用,或伴随着思想、文化的启蒙思潮,而推动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
洋务运动推进“西学东渐”,使对封建教育的改革由议论走向实行,开始仿照西方国家的做法创办新式学堂,开展留学教育,最终在洋务教育思潮的推动下,建立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
伴随着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改良主义教育思潮和民主主义教育思潮前呼后应,一昭一彰,成为变法和革命的开路先锋。
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新文化思潮,也是一场新教育思潮。
它以社会教育的方式,宣传民主和科学的理论,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教育、旧思想、旧礼教,对青年进行启蒙教育;之后,平民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实验主义教育思潮等纷争出现,使文化教育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二、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特征
中国近代史若以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粗略地勾画其历史轨迹,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代“西学东渐”是在西方列强对
中国不断地发动侵略与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侵略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一方面西学在中国落户,是西方列强政治、经济、军事侵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来的;另一方面,它又与中国的有识之士为争取民族生存,维护国家主权,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促进中国近代化所做的努力探索密不可分。
二者犬牙交错,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中国方面来看,主要是认识和制度上的原因。
在认识上,明清以后,中国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历史悠久和文化传统的优越感,使得国人常以
“天朝上国”自居,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
“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已尽,天
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
这种变局则产生了少数如林则徐、魏源和姚莹这样的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
1844年,魏源刊行
《海国、图志》,尽管他所论述的世界局势与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有很强的震撼力,但功利
主义与华夏中心色彩却表现得很浓厚。
1849年,徐继畬又刊行《瀛环志略》,他以更诚恳、更客观的态度
介绍西方各国。
遗憾的是,《瀛环志略》没有《海国图志》影响那么大,这或许能够说明当时中国人普遍
的接受心理:在大多数国人的心目中,西方人依旧是“夷”,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尊夷攘夷”、“师夷制夷”。
如“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就是他们对中西文化各自地位、作用的认识。
在制度上,女真贵族入关后,承袭明制,建立起更加完备的封建王朝。
从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来看,清代即使是“康乾盛世”,也是一个发展方向的错误,因为它不仅没有跟上世界工业革命的时代步伐,而且是背道而行。
所以,清王朝建立的封建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保守的制度。
这个制度本身就缺乏对外交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再加上近代以后清王朝的几任皇帝平庸无能,慈禧太后垂帘听政30余年,清王朝——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层始终是在被动中学习西方、接受西学的这也进一步说明,清王朝及其统治下的清末封建专制制度对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一直起着阻碍的作用。
通过对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不同性质的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的一般特征:一是文化创造,占取先机,有优先之势;二是文化继承,渊源不断,有承传之势;三是文化引进,兼容并包,有积蓄之势;四是文化吸收,优化组合,有综合之势;五是文化碰撞,相得益彰,有重构之势;六是文化交流,选择时机,有效率之势。
这些特征不仅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明显地表现出来,而且在世界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的历史中也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所以也可称之为文化教育交流与传播的规律。
三、“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近代西学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先导的,总体上是一种全新的“较高势能的文化”。
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西学东渐是一股主流趋势,因此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影响。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下,初步开始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也出版一些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著作。
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理论为指导,大张旗鼓地仿照西方国家的办法,制造新式枪炮和轮船,编练新式陆军与海军,举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及民用企业,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建学校,掀起了一股学西方办洋务的热潮;
其次是制度方面的影响。
就政治制度而言,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第一种是维新运动中倡导的君主立宪制,第二种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第三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新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等陆续传入中国,构成了中国近代化历史中的制度文化。
第三是思想教育方面的影响。
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近代至少有三次大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第一次
是洋务运动时期,掀起洋务思潮,从而冲击着陈腐的传统观念。
第二次是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西方民主主义制度和民权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化教育界出现了以介绍西方政治学说为主要内容,如何改造中国、改造社会的热烈讨论。
正因为有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才会有文化教育界的活跃局面,“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构成社会变革的一条主线同时对每一阶段的社会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这些教育思潮,从静态看是相互独立的,从动态看是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与教育思潮以及社会变革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今天我们向西方学习,这种倾向一定要克服,一定要用战略的眼光审视异质文化,既要注意一些具体、实用的东西,更要重视有深度、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P691
[2]毛礼锐,沈灌群. 中国教育通史(第四卷) [M ]. 济南:山
东教育出版社, 1988. 149.
[3]《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特征及其影响》
栗洪武胡春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4]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主要成就及经验教训》
郝振君(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