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22.16 KB
- 文档页数:10
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与思想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思想。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介绍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与思想,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文化艺术1.文学:明清时期的文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明代时期,杨慎、杨简和等人的词作为江南文学的代表,其作品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对后世影响深远。
随着明代文学的发展,小说也逐渐兴起,著名的《西游记》、《水浒传》等作品问世,为后来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
清代时期,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艺术性而闻名于世。
2.绘画:明清时期的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明代时期,文人画逐渐兴起,画家们以文人的情怀和审美追求创作作品。
清代时期,四王文人画成为主流,王翬、王时敏、王原祁和王鉴分别代表了明清时期绘画的不同风格。
他们追求笔墨之意境,强调笔墨的表现力和个人的独特风格,使得明清绘画达到了新的高度。
3.戏曲:二、思想1.文化交流:明清时期,明朝和清朝统治者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积极进行着和外国文化的交流。
明朝时期,东西方的文化开始发生碰撞,人们在接触中互相借鉴,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清朝时期,满族的统治者与汉族的文化发生接触,中国文化笼罩在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之下。
2.儒学思想:明清时期,儒学仍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明代的王守仁、杨嗣昌等人提出“理气论”和“心学”,激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启示。
清代的程朱理学则更加发扬光大,成为士人学术的主流,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3.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
明清时期,宋明理学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王弼、朱熹等重要思想家对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儒家学说,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明清时期的文化艺术与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学、绘画和戏曲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为后世的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明清文化明清文化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繁荣和变革,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明清文化的特点和传承。
首先,明清文化在艺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朝时期,绘画、雕刻、陶瓷器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
明代以文人画的兴起而闻名,这种画风追求意境和精神内涵,强调笔墨技巧和表现意念。
而清朝时期,宫廷画以及各种织锦、珐琅彩等工艺品也独树一帜。
此外,明清时期还有许多著名的剧种和曲艺形式,如京剧、昆曲、评弹等,它们都对后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明清时期文化思想上的变革也非常显著。
明朝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相互融合。
明代文人如王守仁、杨慎等提出了新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发展。
而清朝时期,王夫之、顾炎武等思想家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诠释,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念。
这种思想转变的背后,既是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也是文人士大夫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此外,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和礼仪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明代的社会风俗注重礼仪和仪式,尤其是官方的各种场合。
清朝时期,由于满族的入主,使得宫廷礼仪更加严谨和庄重。
此外,明清时期的家庭制度和婚姻观念也都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儿女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教,婚姻则更多是家族利益的考量,讲究门当户对和世系世交。
这些社会风俗和礼仪的传统在中国文化中扎根深厚,并且一直影响到现代。
最后,明清时期的文化传承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中国文化与外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
江南地区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兴盛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也为中国引进了新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
这些外来的文化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种传承和融合的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明清的中国的民间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民间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间文化表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魅力,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如民间艺术、民间传说、民俗习惯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明清时期的中国民间文化。
一、民间艺术明清时期的中国,民间艺术繁荣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传统绘画和剪纸艺术。
明清时期的绘画注重写实和肖像,以人物画、山水画为主要表现形式。
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剪纸艺术则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风格备受推崇。
剪纸不仅用于装饰和祭祀,还充当了民间故事和传说的载体,成为人们记录和传承历史的重要方式。
二、民间传说明清时期的中国传说故事丰富多样,充满了神奇和想象力。
其中,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代表了明清时期民间传说的巅峰。
这些传说讲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塑造了许多传奇的英雄形象,传达了社会正义和人性哲理。
同时,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传说,如白蛇传、嫦娥奔月等,这些传说多以民间故事和民间信仰为背景,渗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
三、民俗习惯明清时期的中国,民俗习惯非常丰富多样,与民间文化相互交织。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春节和中秋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代表着新年的到来和新的希望。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习俗活动,如贴对联、放烟花、腊肉、包饺子等,旨在祈求平安和幸福。
中秋节则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敲锣打鼓等,以表达对亲情的珍视和思念之情。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中国民间文化是多元而丰富的。
民间艺术通过绘画和剪纸等形式,展示了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民间传说通过各种故事,描述了丰富多样的英雄形象和社会哲理;民俗习惯则通过春节和中秋节等节日,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明清时期的中国而言,民间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柱。
明清时期的地方文化与民间习俗明清时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时期,其地方文化和民间习俗也是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发展。
在当时,由于地域辽阔,文化传承也随之异彩纷呈,各种地方文化和民俗习惯随之产生并提升至新的高度。
对于明清时期的地方文化和民间习俗,我们来具体探究一下。
一、民间习俗1.喜庆文化在明清时期,喜庆的传统文化是人们最为喜爱和尊重的文化之一。
无论是婚礼、生日、祭祀等场合,都会在节庆活动中展现出来。
例如,在婚礼中,婚庆活动场面盛大、热烈,嫁妆讲究、礼仪周密。
而在生日中,千古流传的“寿面”成为了寿宴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
2.祭奠文化在明清时期,祭祀文化也是人们民间重视的一个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文化也逐渐高雅化和精致化,不但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还引入了很多有关礼仪和文化的要素。
例如祭祀祖先可以全家人共同参与,祭祀礼品也讲究分类、形制和重量。
3.民间医学明清时期,民间医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习俗。
在那个时代,药物材料和配方出现了明显的特征和优势。
而在治疗疾病方面,讲究“一药多效”和“阴阳调和”,并注重整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二、地方文化1.地方文化的盛行在明清时期,由于地区和文化的差异,地方文化也随之盛行。
不同的地方,甚至是城市和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例如,北京是政治和文化中心,各种文化艺术相对发达,而在福建、江西一带,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则是受到尊重和广泛传承的文化。
2.文化的相互传递与影响明清时期,文艺作品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文化也得到了跨地区传递和相互影响。
例如,在通商口岸广州,外来文化影响较为明显,而在科举中心的应届士子中,传统文化和道德经验则受到了尊重和强调。
3.地方文化与时代发展在明清时期,遵循着一种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是不可能的。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文化和习俗也会逐渐变化和发展。
例如,在初期明朝时期,文学和绘画传统依然沿袭着唐代和宋代的传统;而在清朝时期,演唱剧、评书等形式的戏曲出现很快成为了民间的主要娱乐活动。
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与传统习俗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和清朝的崛起和灭亡。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也是中国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繁荣发展的时期。
1. 节日文化明清时期的节日文化是一个比较庞杂的范畴,包括了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还有一些地方特有的节日如南方的重阳节、北方的农历九月九等等。
在这些节日中,春节是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吃团圆饭、燃放爆竹等,并在大年初一进行拜年活动。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传统的龙舞、舞狮、打鼓等习俗。
端午节是另一个有趣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爱吃粽子、赛龙舟,还有一些地方特有的习俗,如南方的剪艾叶、南京的吃花卷等。
2. 婚俗在明清时期,婚俗是一个十分严格和规范的事情。
首先,结婚需要经过家谱和地契的考核,而这些考核标准也都是非常严格的。
然后,要进行聘礼和红白喜事等一系列节目,这些节目一般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和程序。
在婚礼上,还有一些特别的习俗,如伴娘、花轿等等。
其中,花轿是明清时期婚礼中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娘会穿上喜袍,坐在花轿中由亲朋好友抬着前往新房。
3. 祭祀文化在明清时期,祭祀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
无论是家族祭祀、村庄祭祀还是国家祭祀,都非常庄严和隆重。
其中,家族祭祀是最为普遍的一种。
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十五日,人们都会回到家乡进行祭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剧种文化在明清时期,戏曲文化也是非常繁荣的。
当时,京剧、黄梅戏、评剧等各种剧种都在不同的地区兴盛起来。
其中,京剧是最为有名的一个剧种。
它在明清时期的京城北京得到发展,并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愈发繁荣起来。
京剧有着华丽的戏服、精彩的唱腔和炫目的表演,深受人们喜爱。
以上就是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的一些概述。
虽然这些文化和习俗已经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但它们依然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底蕴。
明清文化特点范文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化在这个时期也有了一些特点和变化。
以下是明清文化的特点。
一、儒家文化的复兴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复兴。
明代儒家学者王阳明提出了“心学”,主张将道德修养放在个人内心,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明代以后儒家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清代儒家学者程朱理学更是得到了推崇和发展,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文人的崛起明清时期,士人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文人成为社会的核心力量,文人集团逐渐形成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人追求文化的精神境界,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他们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同时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人文精神。
三、书画艺术的繁荣明清时期,书画艺术繁荣发展。
文人雅士对书画的热爱和追求推动了书画艺术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流派。
明代文人以陆游、文征明为代表,清代有李流芳、石涛等。
书画成为文人雅士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文化精英的象征。
四、戏曲的兴起与发展明清时期,戏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重要娱乐形式。
明代兴起的话本戏和明朝杂剧,与宋元话本戏和南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戏曲的发展趋势。
清代的雍正时期,凭借《长生殿》来推动了戏曲的崛起。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戏曲剧作家和演员,如汤显祖、关汉卿、杨洪基等,对戏曲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明清时期,科技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明代科技的发达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如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等的发明使书籍的出版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得文化交流更加便捷。
清代科技的进步更加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如牙粉和椒盐腌熏法的发明促进了中国瓷器与西方瓷器的贸易。
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儒家思想的复兴、文人的崛起、书画艺术的繁荣、戏曲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是其中的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些文化和习惯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这个主题,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一、祭祀文化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明清时期,祭祀文化仍然非常流行。
人们通常会在特定的日子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祭祀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性质的祭祀,例如佛教寺庙的盂兰盆节,道教的三清节等等。
另一类是民俗性质的祭祀,例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
这些祭祀活动都有各自的独特内容和形式。
例如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语源于春耕,是为新年的开始而庆祝的。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对联、挂灯笼,拜年、赏花、放鞭炮、包饺子等等,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喜庆。
而清明节则是为祭祀祖先而设的,人们会去扫墓、烧纸、祭拜祖先,以表示对祖先的感恩和敬仰。
二、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在明清时期更是如此。
当时有南北风味之分,还有淮扬、鲁菜、川菜、粤菜等不同的风味。
同时,也有很多特色食品,例如月饼、汤圆、糖葫芦、糖画等等。
这些食品不仅美味可口,还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
在明清时期,有许多餐饮习俗,例如宴席、饮茶、品酒等。
宴席是指人们在喜庆的场合或者局限于社交活动中举行的盛大饮食活动。
在宴席上,人们会品尝各种美食,敬酒交杯,欢聚一堂。
饮茶则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品尝茶叶、交流心得的一种文化形式。
品酒则是指人们品尝各种酒类饮品,品评酒的好坏和口感。
三、戏曲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时的戏曲形式多样,有京戏、豫剧、越剧、评剧、粤剧等不同的地方风格。
在这个时期,戏曲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广受人们欢迎。
人们会到戏院中欣赏戏曲表演,或者在街头巷尾聆听小戏班的演出,欣赏各种不同的戏曲形式。
戏曲不仅是一种文化表演形式,同时也是一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明清时期的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有着巨大的变革,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和演变。
本文将从七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社会习俗与民俗文化。
第一,明清时期的婚姻习俗。
在明清时期,婚姻习俗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相亲和婚礼,几乎成为了每个人生活中必经的环节。
相亲通常是通过媒人来介绍双方家庭的情况,并决定是否符合条件。
婚礼的时候,一般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比如婚礼前会有拜堂儿、划龙舟等环节,而婚礼当天,则会有接新娘、入洞房等传统仪式。
第二,明清时期的饮食习俗。
明清时期,饮食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中式饮食,还有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比如西餐、满汉全席等。
同时,在明清时期,还形成了一些独特的食俗,比如端午节吃粽子、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等。
各个地方的食俗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湖南的辣椒、四川的火锅,都成为了当地人饮食文化的代表。
第三,明清时期的服饰习俗。
明清时期,人们的服饰非常考究,尤其是贵族阶层。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礼服等,女性则穿着旗袍、长衫等。
而且,在明清时期,衣着还有很多讲究,比如官服的颜色、纹样等都有很多规定。
此外,不同的职业也有着不同的服饰,比如医生、工匠等。
第四,明清时期的节日习俗。
明清时期,节日习俗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放鞭炮、贴对联、包饺子等。
还有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奠祖先等。
各个地方的习俗也有所不同,比如南方的端午节赛龙舟,北方的元宵节猜灯谜等。
第五,明清时期的戏曲习俗。
明清时期,戏曲是社交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
各种各样的戏曲剧种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比如京剧、评剧等。
人们喜欢去戏园子观看戏曲演出,同时也会有创作、研究等各种相关活动。
第六,明清时期的礼仪习俗。
明清时期,社会礼仪也非常重要。
比如宴会时的座次安排、礼品的赠送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尤其是官员之间的礼仪,更是讲究到了极致。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文化 明清时期的文化明清科技发展特点:传统科技世界领先,集大成科学巨著相继问世;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戏剧、小说);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西学东渐。
一、明朝科学巨匠和巨著:①、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东方医药巨典。
②、徐光启:《农政全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西方水利技术。
③、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地理巨著,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④、宋应星:《天工开物》,明代农业、手工业技术,收录外来技术。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进步的思想家(明清理学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早期反封建的民主思潮也出现。
出现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封建制度衰落。
) ——⑴、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否认孔子权威;揭露道家虚伪。
是反封建的思想先驱;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民主性。
⑵、黄宗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提出“工商皆本”主张;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⑶、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天下郡国利病书》反对君主专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踏实学风。
⑷、王夫之:①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
②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③提出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三、明清小说:《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最早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最早农民起义题材长篇小说。
《西游记》吴承恩,明,浪漫神话小说。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清,批判封建,古代最优秀小说。
《儒林外史》:吴敬梓,清,揭露科举腐败、讽刺小说。
《聊斋志异》蒲松龄,清,借神怪批判封建、文言短篇。
四、类书、丛书的编纂: 1、类书:①《永乐大典》明成祖,解缙;②《古今图书集成》,清,现存最大的类书。
2、丛书:《四库全书》乾隆,纪昀;最大丛书。
明清时期的文化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第七节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的著作成果;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明清小说;《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利玛窦与西学东渐。
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对理学的演变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潮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对其中反映的观点进行正确分析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明朝中叶,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明传奇和明清小说蓬勃发展,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产生了激烈的撞击,一些领域开始注意吸收来自域外的学说和技术。
教学要点一、科学技术的新成就程大位的《算法统宗》明安图及《割圆密率捷法》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三、理学的演变程朱理学的盛行王阳明的心学四、进步的思想家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李贽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五、明传奇和明清小说明传奇明清小说六、类书、丛书的编纂《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七、西学东渐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重点:科学技术新成就和科技巨著;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小说。
本节难点:理学的演变;对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的评价。
二、讲述本节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回忆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及这一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由此引入新课。
鉴于本节知识点较多,且部分内容已在初中学过,教师讲述中应按照高中教学的要求,侧重于重点问题的分析。
三、“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一目,应讲明四点。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此内容初中已学过,教师可围绕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强调其总结性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
该书不仅对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进行了全面总结,是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而且是一部生物分类学的经典之作。
它所采用的药物分类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
《本草纲目》于16世纪末刻版印刷后,很快流传到日本、朝鲜,先后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这部书是农学著作的集大成者。
因初中已学过,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其主要内容及成就,并紧扣教材归纳:全书60卷,60万字,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等12类,对有关农业生产问题,从政策、制度、生产技术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论述,所以教材指出:“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该书的一个特点是吸收了西方的科技知识。
该书水利类中引《泰西水法》两篇,其中讲汲水具三种:龙尾车、玉衡车、恒升车。
后两种和我国传统汲水具相比,由于使用了活塞,科技水平较高。
其中恒升车至今仍在我国的北方一些农村使用。
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此部分内容因初中学过,亦可围绕教材所述引导学生回忆。
首先,该书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徐霞客三十余年间,走遍了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该书即他对祖国地理、地质进行深入考察的科学记录。
其次,该书在科学上的贡献最主要的是它记录和揭示了我国西南广大石灰岩地区溶蚀地貌的特征。
他是世界上个对此种地貌进行大规模考察的人,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此部分内容初中学过,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
重点要让学生概括了解本书的内容及其学术地位。
本书的内容是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其学术地位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四、“进步的思想家”一目,应讲清四个问题。
教师首先应指出,明朝后期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代特点,具有民主的因素。
此目内容大部分初中学过,应重视理性分析,避免简单重复。
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李贽。
这部分内容初中已学过,教师可在引导学生回忆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分三方面进一步分析。
,批判孔孟儒家思想。
他说自己写《焚书》的目的就是将《论语》《孟子》的疵谬逐一揭发。
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说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因而表现了强烈的反传统、反教条的精神。
第二,批判程朱理学。
他揭露了理学家的虚伪,说“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对假人、假言、假事、假文深恶痛绝,要求“真心”“真人”。
这是要求个性解放的表现,在当时独树一帜,引起震动。
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可依据教材,分三方面分析。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
“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指君主争夺帝位时对天下之害,“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指君主得帝位后只图个人享乐而对天下之害。
这里,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不但在当时引起震动,而且推动了以后民主启蒙思想的兴起。
第二,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他不是主张废除君权,而是主张限制君权,因而提出改革君主专制的办法。
他提出君臣共治天下,反对将君主作为绝对权威,这已不是“君为臣纲”的旧规范,而颇具民主色彩了。
第三,他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反映了明清之际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依据教材,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
他注意对现实的迫切问题进行研究。
每到一处地方,均详细调查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
提倡实学,这种学风是值得提倡的。
第二,反对君主专制政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他把亡国和亡天下区分开来。
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则是所有人的事了。
这段话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
依据教材,从三方面分析。
,他具有唯物主义观点。
他对“气”和“理”关系的论述肯定了精神性的理依赖于物质的气,认为“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反对程朱理学关于物质实体之外,有所谓精神性的“理”存在的说法。
在道、器关系上,他认为器是性的,道是第二性的。
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第二,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认为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如水是一种物质,遇寒结成冰,遇热化为汽。
他认为事物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这些,都反映了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具有发展的观点。
王夫之用发展的观点看历史,批判传统的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趋势,是有历史规律可循的,由上古的野蛮变成后世的文明就是历史的规律。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是进步的。
因为郡守、县令如果“残民”就可以罢免,而分封制下则不能变更。
他这种发展的观点很可贵。
最后教师应指出,王夫之的思想是对理学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否定。
七、“明清小说”一目,应讲清两个问题。
一是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
二是六部小说的特点。
,关于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教师首先应指出,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
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
话本是说书人的底本,在说书人口头创作过程中,不断增加生动的故事情节,加工后的底文便作为书写文学在社会上独立流传,成为小说。
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
第二,关于六部明清小说,教师可让学生按教材所列表格的诸方面谈自己的认识,最后按表格内容掌握。
六、“类书丛书的编纂”一目,应讲清两个问题。
《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
关于《永乐大典》,教材从时间、主持人、性质、数量几方面进行介绍。
教师可补充说明:《永乐大典》是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规模很大,动用官员、文士两千多人,总计三亿七千万字,它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比法国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和《大英百科全书》均早300年。
其中所引材料一字不改,保存了宋元前大量文献资料。
可惜的是因数量太多,未能刻版。
正本约毁于明亡之时,副本至乾隆时尚存9678册。
后因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两次浩劫,《永乐大典》只剩64册。
解放后,经多方搜集,现藏215册。
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损失。
教师可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于《古今图书集成》,教材从时间、性质、数量、价值几方面作了介绍。
教师不必再补充。
该书是我国现存的一部规模最大、体例最好、用处最广泛的类书,全书一亿六千万字,比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多三四倍,是查找康熙前各种资料最主要的工具书之一。
最后,通过对以上二书的介绍,请学生看教材注释,归纳类书的特点。
《四库全书》。
教材从时间、主持人、性质、特点、数量、价值几方面进行了介绍,教师可稍加补充。
乾隆编此书的目的,在于他认识到继承和发扬封建道德文化,有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故提倡文治。
此书是规模庞大的丛书,收有图书3461种,79309卷。
篇幅之多可谓集我国古籍之大成。
该书对以往学术作了较全面的总结,保留了大量古籍,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贡献。
教师同时应指出,由于该书是官修书,乾隆帝对不利于封建统治、不利于清朝的图书内容,大肆禁毁。
修书期间,全毁两千四百多种,抽毁四百多种,即使收录其中,亦有很多文字被删削、窜改。
七、“西学东渐”一目,应讲清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传教士东来,我国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接接触和交流。
首先,教师应分析西方传教士来华的目的。
16世纪中期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在西欧、北美势力缩小。
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建立了耶稣会,作为传教组织。
由于西方的新教势力强大,耶稣会转向东方发展。
真正为其在中国传教奠定基础的人是利玛窦。
其次,分析利玛窦为何能在中国站稳脚跟,获准留北京传教。
主要包括他用西洋器物引起明神宗及官绅们的兴趣;广泛结交朝野人士;语言、装束顺应中国的习惯,重视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介绍西方科学技术。
因此,他得以在中国顺利开展传教活动。
利玛窦前后在中国活动近三十年,他在传教的同时,把西方文化带到了中国。
依据教材,可从五方面进行介绍。
比如,天文方面有《乾坤体义》,数学方面有《几何原本》和《同文算指》,地理学方面有《坤舆万国全图》,还带来了乐器西洋琴、西洋画圣母像、天主像等。
据统计,利玛窦在中国期间著书多达二十余种,其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十余种,对西学东渐起了突出的媒介作用。
随着西方传教士大量来华,明清之际出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
为了在中国传教,利玛窦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
他曾译《四书》为拉丁文,寄回意大利。
以后,在华传教士进一步把儒学介绍到西方。
中国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在当时欧洲有广泛的影响。
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了解利玛窦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