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末西学东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2
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述评摘要: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和文化高压政策的阻滞,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文化之林。
16世纪末后西方将近代科学文化传入中国,使中西文化得到一次全面的交流,给中国社会注入新的生命力,使中国觉醒并随时代的变革和民族意识日渐增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伴随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关键词:明清时期西学东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述评一、绪言什么是西学?西学是指西方产生并且传播到东方的学说,也被称为新学,也泛指西方近代文化总称。
西学这一概念是历史的产物,明朝万历年间,我国就将欧美等国家传入中国的科学文化统称为西学。
二、西学东渐的主要内容(一)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中国自古是个农业大国,历代统治阶层对天文学都极为重视,曾多次进行改革历法,但仍不尽完善。
直到16世纪下半叶,传教士利玛窦曾准确地预测到月食与日食的出现时间,在中国上层社会引起很大的轰动。
他撰写《乾坤体仪》和《浑盖通宪图说》等,艾儒略于《天问略》介绍了伽利略借助望远镜而得出的最新天文成果。
明末由徐光启修成《崇祯历书》突破了传统历法的弊端,为中国天文历法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数学:中国历代注重历法而历法的推算离不开数学。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所著的《几何原本》是一部具有严密演绎体的数学著作。
徐光启曾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书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成”,它取代了中国数学的经典《九章算术》标志着中国从传统走向近代数学革命性变化。
明末的《割圆人线表》及《大测》《同文算指》等数学著作的传入,奠定我国算术的基础。
清朝康熙时期,将明末清初的数学传入汇编成《数理精蕴》是一部总结性的数学巨著,也代表当时我国数学的最高水平。
地理学:在明末以前,坚信中国是世界的中心。
直到1589年,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图》,向中国人介绍了前所未有的地理知识。
测量经纬度、世界分为五大洲的概念、五带划分等使中国知识分子对原来除中国以外的世界感到震惊,并产生一种生存危机感。
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中介绍世界五大洲各国的风土风俗、气候名胜、经济政治,打破了中国“中国独居天下之中,东西南北皆夷狄”狭隘的世界观和愚昧的思想。
评价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现象引言明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而在这个时期,西学东渐现象逐渐兴起。
西学东渐指的是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等向东方传播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明朝末年出现,并在清朝初年得到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对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进行评价,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西学东渐的背景1.社会动荡:明代晚期,社会经济发展停滞,民生困苦,社会动荡不安。
2.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官员腐败以及对外侵略等问题使得国家陷入危机。
3.文化交流: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增多,带来了大量西方文化和知识。
西学东渐的影响1.科技进步:西方科技知识的引进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例如,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等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2.思想启蒙:西方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科学、民主和人权等观念的传播。
3.文化交流:西方文化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经济发展:西学东渐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繁荣,促进了贸易往来和商业发展。
西学东渐对明朝末年社会的意义1.启蒙思想:西学东渐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鲜的思想和知识,推动了中国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近代社会转变。
2.科技进步:西方科技知识对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后来的现代化奠定基础。
3.文化传承:西学东渐使得中西文化相互交流并融合,为后来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源泉。
4.经济繁荣:西学东渐带来了商业发展和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繁荣。
西学东渐在明末时期的限制与挑战1.保守势力的阻碍:明朝末年,保守势力对西学东渐持有排斥态度,限制了其发展。
2.文化冲突: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差异,文化冲突导致西学东渐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技术条件限制:明朝时期科技水平相对滞后,缺乏必要的技术条件来吸收和应用西方科技知识。
结论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评价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现象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明朝末年西学东渐的背景和原因
二、西学东渐的内容和影响
三、西学东渐的评价和反思
正文
一、明朝末年西学东渐的背景和原因
明朝末年,欧洲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而中国科学技术已经滞后。
这时,传教士来到中国,推动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传教士以中国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力,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大量引入了科学技术。
二、西学东渐的内容和影响
西学东渐实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播,传入的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医学等。
这些科学技术对中国社会和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同时,西学东渐也促进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文化交流。
然而,西学东渐在思想上对中国的影响较小。
虽然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但在信仰和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和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调整,逐渐走向衰落。
三、西学东渐的评价和反思
总体来说,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中欧文化交流。
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西学东渐在思想上的影响较小。
这也反映了文化传播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从西学东渐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和难度。
今天
的世界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和全球化,文化传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直接带来了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世界地理知识、域外文明知识以及诸多西洋器物,对于中国知识界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也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变化,这种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
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政治、教育、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的标准重新估定其价值,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这一历史过程被称为“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使得近代中国逐渐从单一文化逐渐向多元文化迈进,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关键词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思想观念文化影响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伴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西方文明的流入,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接受着挑战和考验。
西学和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差异,诸如纲常名教、专制独裁、男尊女卑、夷夏之辨、重农抑商、“天不变、道也不变”等一些旧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或否定,并逐渐为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重商、进步等一些新的价值观念所取代,民主和科学开始成为近代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
西学东渐的几次比较大的历史时期可以概括为洋务运动时期、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
因此也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进程。
“西学东渐”首先是以鸦片战争拉开帷幕的。
清政府末期一部分有先见之明的士大夫为了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
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仅仅表现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各类工厂,加紧军事建设,企图“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着这些西方式物质文明的传入,西方文明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渐染也悄然开始。
甲午战争以后,伴随着新的危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来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使得一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思想,卷入到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旋涡中,人们追求的社会目标有了明显的变化。
“昙花一现”——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的足迹开始踏入中国的土地。
这些来自遥远欧洲传教士们,顶着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给传统教会带来的巨大压力,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憧憬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
他们持着十字架传教,却没有像他们的同伴在东南亚国家一般在另一只手中握上宝剑。
他们以另一种和平的方式,开始了一场的文明之间的空前对话。
之所以称之为“空前”,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虽然可以追溯久远,但在16世纪中叶之前,这种交流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之上。
它基本停留在人们能够感知的物质层面之上,即使是宗教文化层面的传播——如唐时的景教与元时也里可温教的流传,也一直处于“倏兴亡乎,戛然而止的偶然的不连贯的状态”[1],最后也终随着朝代的沿革变迁而烟消云散无处寻觅。
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则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就地域的活动范围,来华传教士的人数极其科学文化素养,还是交流所达到的深度而言,都达到了前所未及的水平。
可以说,在这些传教士的引领之下,西方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以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2]。
这一场文明对话的结果如何,历来史学界众说纷纭。
就我认为,这一次的西学东渐,层次深,范围广,规模宏大却影响甚微。
这场文明对话,仅仅盛于明末清初之际几十年,而在清王朝之后漫长的历史中,却几乎杳无音迹。
因它只是昙花一现,所以过于夸大它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都有失偏颇。
它确实对于中国文化的更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为明清之际陈腐的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却没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
这些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终究没能帮助中国人走出中世纪。
它的声音,也直到晚清的枪声炮雨里,才被重新唱响。
西学东渐实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播,这场传播是以传教士为引导的,以中国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力的。
由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
“昙花一现”——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的足迹开始踏入中国的土地。
这些来自遥远欧洲传教士们,顶着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给传统教会带来的巨大压力,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憧憬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
他们持着十字架传教,却没有像他们的同伴在东南亚国家一般在另一只手中握上宝剑。
他们以另一种和平的方式,开始了一场的文明之间的空前对话。
之所以称之为“空前”,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虽然可以追溯久远,但在16世纪中叶之前,这种交流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之上。
它基本停留在人们能够感知的物质层面之上,即使是宗教文化层面的传播——如唐时的景教与元时也里可温教的流传,也一直处于“倏兴亡乎,戛然而止的偶然的不连贯的状态”[1],最后也终随着朝代的沿革变迁而烟消云散无处寻觅。
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则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就地域的活动范围,来华传教士的人数极其科学文化素养,还是交流所达到的深度而言,都达到了前所未及的水平。
可以说,在这些传教士的引领之下,西方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以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2]。
这一场文明对话的结果如何,历来史学界众说纷纭。
就我认为,这一次的西学东渐,层次深,范围广,规模宏大却影响甚微。
这场文明对话,仅仅盛于明末清初之际几十年,而在清王朝之后漫长的历史中,却几乎杳无音迹。
因它只是昙花一现,所以过于夸大它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都有失偏颇。
它确实对于中国文化的更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为明清之际陈腐的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却没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
这些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终究没能帮助中国人走出中世纪。
它的声音,也直到晚清的枪声炮雨里,才被重新唱响。
西学东渐实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播,这场传播是以传教士为引导的,以中国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力的。
由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
评价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现象摘要:I.引言- 介绍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现象- 阐述本文的目的和结构II.西学东渐的背景和原因- 明朝末年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欧洲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传教士的作用III.西学东渐的主要内容- 天文学- 数学- 地理学- 物理学- 生物学IV.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影响- 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影响V.西学东渐的局限性和问题- 传播过程中的困难和误解- 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制约VI.结论- 总结西学东渐的意义和影响- 展望未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景正文:明朝末年,随着欧洲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传教士的活动,西学东渐现象逐渐兴起。
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现象进行评价,分析其背景和原因,探讨其主要内容和影响,以及其局限性和问题。
首先,明朝末年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为西学东渐提供了土壤。
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日益激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与此同时,欧洲的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传教士们将先进的科学知识带到了中国。
这些知识的传入,为中国的知识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使得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开始关注和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
其次,西学东渐的主要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
这些知识的传入,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在明朝末年,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西学的传入为中国的知识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例如,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地理学知识,使得中国的士大夫们第一次了解到地球是一个球体,而不是此前所认为的平面。
这种新的认识,对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推动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例如,徐光启等士大夫引进的西方农业技术,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启示西学东渐是指欧美学术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现象,对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具有以下的启示:
1.加强对外汉语教育。
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需要加强对外汉语教育,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
2.借鉴西方国家的文化传播模式。
西方国家在文化传播方面有着很多先进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学习,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3.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传统,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或跟随西方文化。
4.开展文化交流。
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文化展览、艺术演出、学术研讨会等,加强与各国文化的交流,促进文化互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5.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认可中国,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
响
明末清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西学东渐进入中国的时期。
西学东渐指的是以西方科学和文化为主导,在中国传播、发展和引领传统文化发展的思想流派。
在这一时期,西学东渐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
首先,西学东渐在中国的政治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的民主理念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思想,出现了强调公民权利及民主制度的思想。
同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政治体制,如宪法制度、选举制度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其次,西学东渐在中国的社会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引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得到改善,更多的人开始重视教育和科技进步,有助于提高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
再者,西学东渐在中国的经济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方的经济理论和经济形式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
发展。
同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在中国被广泛应用,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技术水平和效率。
最后,西学东渐在中国的文化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引入使中国文化开始融合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
此外,西方文学、艺术、体育、哲学等方面的影响也使中国文化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总之,西学东渐给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试论明末西学东渐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从明末基督教教士谈起
【提要】从万历中叶一直到崇祯自杀、满清入关为止明末的思想界呈现出的特点就是光怪陆离,生机勃勃,在此期间除去政治上的朝代鼎革,学术和思想文化上也经历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西学东渐的热潮。
扮演中外交流使者的角色由阿拉伯人变成了传教士——披着儒服的神父,他们在明季这个大舞台上启动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闸门,而彼时的中国士大夫也呈现出截然不同于晚清的精神状态,他们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拜传教士为师,加入基督教。
那么在当时,基督教教士是如何传教,对中国有何影响,现在我们如何评价他们的历史表现,本文将一一为大家解答。
【关键字】明末传教士思想文化
历史溯源
基督教中国化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曾经四次传入中国,分别是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九年)景教东来,第二次是元朝的也里可温教、第三次来华的以沙勿略为代表的耶稣会,以及鸦片战争后的来华传教士,除去最后一次来华传教被视作中国遭受西方“文化侵略”而饱受诟病之外,其他三次都曾经在历史上赢得过相当光彩的名声。
唐代的景教会士阿罗本在太宗时曾经享受过房玄龄亲自率领仪仗迎接并且享受“翻经书殿,问道禁苑”的礼遇,元朝时也里可温获得统治者肯定有“钦赐薪俸”和免役免税的特权,明朝时耶稣会,道明会,方济各会,清朝的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都成为基督教传入中国的鲜明的载体。
其中明清时期的基督教传入尤其为大家所关注,其原因就是彼时的基督教会士真正实现了在贵族、社会上层公开传教,并且实现了一种全社会性的西学东渐的思潮。
而这其中,明末利玛窦等人的贡献不可小觑,而本文着重谈到的也是明末的西学东渐思潮。
新时期的开始
新航路开辟以后,基督教内部出现了分裂,新教出现,强烈冲击了天主教的统治地位,为了和新教竞争,天主教开始向“新大陆”派遣教士,传播福音。
沙勿略在1551年12月抵达广东上川岛标志着中国基督教历史上的一个新的时期——沙勿略时期,沙氏曾经在日本传教,并且通过在日本获得的经验“走上层路线”“文化研习和适应”等形成沙勿略方针,尽管当年12月沙氏本人被台湾土著杀死,但其路线方针被后来人发扬光大。
利玛窦和罗明坚在1583年抵达广东肇庆,拉开明清天主教和中国士大夫对话的序幕。
几乎同时的方济各会和道明会在中国进行传教,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他们的办法仍旧是沿用在美洲和非洲的路子,强迫中国人皈依天主教,放弃朝拜孔子,反而要接受天主——这一个前所未闻的神的洗礼。
这在中国民众中引起了恐慌,同时也引起了官府的不满。
相比于方济各会和道明会简单粗暴的方法,耶稣会采取了更加“中国化”的方法,这其中罗明坚、利玛窦充分发挥了个人的魅力。
他们的第一站是广东肇庆,利玛窦对填鸭式的传教方式深恶痛绝,而采用投其所好的方式向中国人卖乖,利玛窦本人头脑十分灵敏,记忆力超群,有着极为惊人的算术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这就不能不提到他的老师,他的老师是克拉维乌斯,创制了格雷历也就是公历,并且沿用至今,从师承也可见利玛窦的不凡。
利玛窦在1582年抵达澳门时,“埋头书案,一心学习中文”,到达广东后,曾经“着僧众服装”,将教堂命名为“仙花寺”,以“西僧”自称,表达了早期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对自身社会地位的定义。
但很快他就发现僧侣的地位并不高,相对应的是儒生的地位令利玛窦十分羡慕,于是利氏又蓄须留发,改着儒服,自西僧而改西儒,1594年,儒化趋势在传教士中得到普及,1601年利玛窦来北京并成功立足,直至去世。
西学东渐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基本上恪守了“以学问定位传教之原则”,并且引发了大规模的“西学东渐”“东学西传”。
西学东渐的主要内容仍是被认为格物致知之学,也就是西方的数学、物理学、医学、天文学等“实学”,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西方传教士带来的学问仍然是十分前沿和系统的,当时的天文学虽然托勒密理论在西方一统天下,但在传教士的书中也可以看到哥白尼的学说,这可以从相当程度上驳斥此时的传教士是“虚伪”“将西方的破烂兜售到中国”的看法。
据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中显示,作品可以分为七类,含圣书、真教辩护、神哲学、教史、历算、科学、格言等,达211种,罗明坚在《天主圣教实录》中率先使用“天主”一词,利玛窦不仅用汉文写《天主实义》,而且用拉丁文译读《四书》,被视为西方汉学的鼻祖。
在天文历算中引入了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和托勒密的地心说,在地理学领域,打破了中国固有的天圆地方引入了“地球”“五洲”的概念,数学领域,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在物理、水利、冶金、铸造,李约瑟认为“即使说他们把欧洲的科学和数学带到中国只是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但由于当时东西两大文明仍互相隔绝,这种交流作为两大文明之间文化联系的最高范例,仍然是永垂不朽的“
社会人文领域则有对托马斯·阿奎的《神学大全》的部分翻译,语言文字上利玛窦和罗明坚合著了《平常问答词意》是第一部中西文字典,《西字奇迹》创制了中国汉字第一个拉丁字母拼音方案,金尼阁《西儒耳目资》则尝试用西洋拼音方案来解释中国音韵,艾儒略所著《西学凡》涉及西方教育的所以基本学科,被认为“西方的孔子”。
中国的回应
虽然明朝在政治上是高度专制,但在文化上却能包容,在宗教上也能多教并存,形成了“文化多元,宗教复兴,理学兴盛”的局面,西学的加入更加促进了明朝末年思想界的活跃。
儒释道三教合流,禅宗独有“名僧辈出,出入儒道”,民间宗教也进入发达时期,教派众多,教义庞杂,但主张三教会通。
伊斯兰教中国化也得到很大发展,同时理学发展到新的阶段,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活跃。
徐光启位于中国三大柱石之首,可以作为中国士大夫接受西学的典型。
徐光启接受西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用西学来富国、强政,是中国睁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徐光启将西学归纳为三种:神学、哲学、象数之学,并且认为西方神学——天学,是最根本的学问,并将其和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联系起来,由此对西方神学做进一步的探讨。
徐氏的实践成功与否且不论,仅就徐光启主动接触新学问,并为实现中国国富民强而孜孜努力,徐氏的伟大之处就断然不可否定。
同样在思想界中西文化的对话不仅仅体现在西学东渐上,也有大量中国的思想传入西方并产生极大的社会效应(东学西传),礼仪之争对中西文化交流之间的隔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