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7讲 科学探究 讲义
- 格式:docx
- 大小:21.09 KB
- 文档页数:1
科学入门学员班级:年级:七年级课时数:3课时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科学学科教师:教学主题科学入门教学目标1.知道常见的科学现象,通过分析现象理解科学的含义2.认识常见的仪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3.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理解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4.知道长度、体积、温度的单位,及各单位间的换算以及它们的测量,注意事项,误差分析。
5.了解科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教学要点重点:掌握实验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形成测量的基本技能,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温度计和量筒,知道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难点:科学测量的标准步骤、注意事项、误差分析,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答题技巧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过程【作业讲评】作业完成量。
教师批改/学生互改,应打分,强化学员的竞争意识。
易错难点讲解。
建议学生有错题本。
【课堂导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奇妙的现象。
火山为什么会爆发?鸟蛋为什么会孵出小鸟?铅笔为什么会在水中“折断”?你想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吗?图1-1 壮观的火山爆发图1-2 破壳而出的小图1 - 3 铅笔在水中被“折断我们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周围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
种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芽,有些昆虫会蜕皮,有时天上会有流星……你想知道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吗?图1-4 种子长成幼图1-5 昆虫蜕皮图1-6 流星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内容讲解】【知识点1】观察和实验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1)直接观察是直接利用感官进行的观察。
单凭感官观察事物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2)间接观察是借助仪器进行的观察。
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
3、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是我们实验时应有的态度。
在实验时应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测量数据。
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课件7 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课件7,浙教版。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二章第五节“科学探究方法”的详细内容,重点探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基本科学探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能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和资料分析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和实际操作。
教学重点: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调查问卷、资料分析案例。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调查问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科学探究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 观察法教学(10分钟)(1)讲解观察法的定义和作用。
(2)举例说明观察法的具体应用。
(3)进行随堂练习:观察教室内的生物现象,填写观察表格。
3. 实验法教学(10分钟)(1)讲解实验法的定义和作用。
(2)举例说明实验法的具体应用。
(3)进行随堂练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 调查法教学(10分钟)(1)讲解调查法的定义和作用。
(2)举例说明调查法的具体应用。
(3)进行随堂练习:设计一份关于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并实施调查。
5. 资料分析法教学(10分钟)(1)讲解资料分析法的定义和作用。
(2)举例说明资料分析法的具体应用。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观察法,观察并记录一天内周围环境中的生物现象。
(2)运用实验法,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产生氧气。
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优秀课件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中《科学探究》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察与记录的方法、数据分析与处理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2. 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能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实验设计原则、数据分析与处理。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与记录、实验设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科学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过程、实验设计原则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道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实验演示与操作(20分钟)演示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6. 小组讨论与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解决。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科学探究的过程3. 实验设计原则4. 观察与记录方法5. 数据分析与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答案:(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2)示例:探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方案:将两盆相同的植物分别放在光照充足和光照不足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精美课件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中《科学探究》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以及探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具体涉及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和结论等环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过程中各环节的联系和运用。
教学重点: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环节的操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带领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生活中感兴趣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
5. 学生展示与评价(5分钟)各小组展示实验报告单,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2. 观察要点、假设方法、实验设计、验证结论3. 课后拓展任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个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答案要求:包括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环节,要求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2.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的一道科学探究题目,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答案要求:列出具体步骤,说明理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教师反思: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优秀优质课件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科学探究》这一章节内容。
具体包括:科学探究方法、过程以及实验设计原则。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基本方法和过程。
2. 学会设计简单实验,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实验设计原则和科学探究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显微镜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科学实验(如火山爆发实验),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科学探究基本方法和过程,如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验证某一科学现象。
4.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实验设计原则,如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
5. 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实验设计,大家共同讨论、分析、评价。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基本方法:观察、假设、实验、验证。
2. 实验设计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植物生长需要阳光”这一说法。
答案: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
2. 作业题目:列举生活中三个科学现象,并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分析、解释。
答案:现象描述、科学探究过程、结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思考自己在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过程中收获和不足。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解更多科学探究方法,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我深知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对于学生学习至关重要。
在本次教学中,我特别关注科学探究基本方法和过程,这是学生理解科学基石。
2024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课件7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课件7,对应浙教版教材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第3节。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与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推理与论证以及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掌握观察、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推理与论证等技能。
2. 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独立或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特别是推理与论证部分。
重点:观察与实验的方法,数据收集与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数据表格、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如醋与小苏打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2. 例题讲解:a. 讲解观察与实验的方法,举例说明。
b. 讲解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方法,结合实际例子。
c. 讲解推理与论证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
3. 随堂练习:a.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b. 学生收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c. 学生进行推理与论证,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观察与实验3. 数据收集与处理4. 推理与论证5.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观察身边的物体,描述其特点,并推测其用途。
b. 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2. 答案:a. 描述物体的特点,推测用途。
b. 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数据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小实验,提高观察与实验能力。
b.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分析。
c. 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课件7 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课件7,浙教版。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二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的方法”,详细内容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以及探究过程中的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及其在实际探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温度计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表、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为什么热水会比冷水先结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 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 示范:教师演示一个简单的探究过程,如“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4.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5. 练习:进行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2. 探究方法:观察、实验、推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所学科学探究方法,探究下列问题,并完成实验报告。
(1)比较不同液体的蒸发速度。
(2)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将所学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科学素养。
启智培优教育中心
第七讲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例题:有些地方有一种风俗,过年的时候,对来走亲戚家的小孩总要泡上一杯蜂蜜水。
但是经常会有这种现象发生:用热开水泡蜂蜜,蜂蜜会很快地溶解,整杯蜂蜜水甜甜的(这个现象叫做扩散);而用冷开水泡蜂蜜,蜂蜜很难溶解,有时会结成一团沉在杯底。
这说明,物质在水中扩散的快慢程度跟温度有关。
接下来,我们利用冷水、温水、开水、温度计、机械停表、滴管、红墨水、三只烧杯等实验器材,来探究扩散跟温度的关系。
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 提出假设;
(2) 设计实验方案;
(3)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 扩散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想想看,生活中还有哪一些也属于扩散现象?
分析: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并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和数据建立假设,再通过各种证据去验证假设,甚至需要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有关解释。
针对题目给予的具体事实,我们不难发现“物质的扩散跟温度有关”这样一个问题,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出“物质温度越高扩散越快”的假设。
依据所给予的实验器材,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1)取三只相同的烧杯,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温水和开水;
(2)用滴管吸取红墨水,分别往烧杯中滴入一滴红墨水,并开始用停表记时;
(3)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
(4)观察红墨水的扩散情况,当红墨水染红整杯水时,记录所用时间。
实验表明:水的温度越高,红墨水的扩散越快。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实验结论:物质温度越高扩散越快;也就验证了我们所提出的假设。
在生活中,有很多现象跟扩散现象有关。
比如:泡盐水、兑调鸡尾酒、用蚊香驱蚊等等
猜测和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