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MRI及DWI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537.82 KB
- 文档页数:6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MRI特征及临床表现目的总结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MRI特征及临床表现,提高临床对RPLS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RPLS患者的MRI资料,10例患者均行MRI常规检查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其中2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1例行MRI增强检查。
结果MRI检查示病变主要分布于后循环供血区,10例均有双侧顶枕叶皮质下白质不同程度受累,脑干、小脑受累3例,基底节、丘脑各1例,累及额叶2例,脑灰质受累2例,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水抑制序列呈高信号,DWI图呈等或稍低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高信号,为典型血管源性水肿表现,2例MRA未见异常,1例行增强扫描未见异常,9例患者及时治疗后1~4 d内缓解,1例患者首次MRI 检查后未正确治疗,5 h后复查MRI病灶范围增大,并出现新病灶,10例患者均于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8例复查MRI,病灶基本消失7例,1例大部分消失。
结论RPLS是一种可逆性临床影像综合征,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对疾病转归起决定性作用,常规MRI及DWI、ADC图具有明显特征性,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标签: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磁共振成像;临床表现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是一种临床影像综合征,最早由Hinchey等[1]于1996年提出。
临床以头痛、癫痫、视觉障碍、意识及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影像学检查显示以双侧后部脑白质为主的水肿区,如经正确及时的临床治疗患者可完全恢复。
本文总结2006年10月~2012年9月本院收集的10例经随访证实的RPLS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26~57岁,平均36岁,高血压脑病5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痫2例,尿毒症2例,肺癌化疗后1例。
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CT及MRI表现
张宗鸣;白亚飞;刘帅;关燕娜
【期刊名称】《现代医用影像学》
【年(卷),期】2010(019)001
【摘要】目的:探讨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CT、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6例患者纳入研究,女性5例,男性1例.4例行CT平扫,6例行常规MR扫描,2例行MRA.结果:4例患者病灶位于两侧顶、枕叶,另2例病灶广泛分布于两侧额、顶、枕、颞叶.病变以累及皮层及皮层下白质为主,CT上呈较对称的片状低密度灶,在常规磁共振上,T2WI及FLAIR呈高信号,T1WI呈略低信号.MRA显示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终末支未见明显狭窄.结论:FRES为血管源性水肿,好发于大脑后部的两侧顶枕叶局部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呈较对称分布,CT及MRI表现较具有特征性.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张宗鸣;白亚飞;刘帅;关燕娜
【作者单位】神华神东总医院影像科,陕西省神木县,719315;神华神东总医院影像科,陕西省神木县,719315;神华神东总医院影像科,陕西省神木县,719315;神华神东总医院影像科,陕西省神木县,71931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及MRI表现 [J], 翁淑萍;李跃明;庞万良;方如旗
2.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脑CT及MRI表现 [J], 魏磊;冯照新;范波胜
3.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的MRI表现 [J], 孙祥房;刘守标;孔刘生;柴善宾;胡伟宏
4.孕产妇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CT及MRI表现 [J], 周文明;付维东
5.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头部MRI表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MRI影像学分析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
方法分析8例RPLS 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癫痫发作、恶心、呕吐、精神障碍和行为改变。
MRI检查显示双侧大脑后部白质水肿,额叶、顶叶、颞叶、脑干、小脑、基底节区和大脑皮质亦可累及。
MRI表现T1WI为略低或等信号,T2WI 和FLAIR为高信号,DWI呈等或低信号,ADC图呈高信号。
结论RPLS的发病机制为急性脑白质血管源性水肿。
绝大多数患者通过积极的治疗后,症状、体征和MRI表现可以完全恢复至病前水平。
DWI和ADC 图对早期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RI imaging features,clinical manifestations,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 (RPLS).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imaging features of 8 cases with RPL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d headache,disturbance of vision,nausea,vomiting,epilepsy,conscious disturbance,psychiatric disorder and action abnormality.Neuroimaging test found that edema mainly appeared in the posterior cerebral white matter bilaterally,frontal lobe,parietal lobe,temporal lobe,brainstem,cerebellum and basal nucleus,and the grey matter could be also involved. The lesions showed hypointense or isosignal in T1WI,low signal in T2WI and FLAIR high signal. The lesion also demonstrated hyperintense in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map and hypointense or isosignal in diffusion 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 Conclusion Th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RPLS is acute vasogenic edema.The symptoms,signs and MRI features could fully recover in most of RPLS cases. DWI and ADC map may be crucial to the exac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early stage.[Key words] 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Diagnosis;Imaging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于1996年由Hinchey等[1]首先报道,是以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癫痫发作、恶心、呕吐、精神障碍和行为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及磁共振表现摘要目的:探讨大脑后部可逆性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PRES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
结果:12例患者MRI均显示病灶为双侧大脑对称性分布,顶枕叶12例,额叶4例,基底节区4例,胼胝体后部1例,脑干受累1例。
病灶主要位于皮质下白质区,其中有4例大脑皮质也部分受累。
3例DWI表现为低信号,ADC图表现为高信号。
1例DWI及ADC图均表现为高信号。
结论:PRES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应该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磁共振成像弥散成像资料与方法收治大脑后部可逆性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18~35岁,平均25岁。
9例妊娠期间或产后先兆子痫或子痫患者,1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2例为慢性肾病并肾性高血压患者。
检查方法:MR检查使用MRP-5000AD 0.2T永磁型磁共振扫描机检查8例,使用头部表面线圈。
扫描采用横断面FS T2WI、SE T1WI,矢状面采用SE T1WI 或FS T2WI。
其中2例进行2D-TOF(时间飞跃)法MRV检查。
另使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型磁共振检查病人4例,扫描均采用TSE T2WI、TSE T1WI、DWI(b=50,1000),冠状面采用FLAIR序列;3例进行3D-TOF MRA检查,2例进行2D-TOF法MRV检查。
复查4例。
结果部位及分布:MRI病灶基本上表现为双侧对称性分布,顶枕叶12例,额叶4例,基底节区4例,胼胝体后部1例,脑干受累1例。
病灶主要位于皮质下白质区,其中有4例大脑皮质也部分受累。
形态及信号:大部分病灶表现为大片状、斑片状等T 1或等长T 1、长T 2信号,边缘模糊,轻微的占位效应,皮髓质交界模糊,受累脑回肿胀增粗,脑沟变窄。
其中3例进行3D-TOF MRA检查,显示双侧大脑前、中及后动脉主干及分支走行自然,未见狭窄或闭塞,也未见血管痉挛征象。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磁共振表现作者:卢禹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06期【摘要】目的研究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表现。
方法分析13例PRES患者的磁共振表现,总结其特点。
结果 13例患者MRI均发现异常。
病变位于双侧额、顶、枕、颞叶脑7例,位于双侧顶、枕叶5例,位于双侧枕叶1例。
病变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11例,长T1长T2信号中混杂斑点状短T1短T2信号2例。
3例患者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病变呈高信号, 1例呈稍高信号, 9例呈等信号。
预后良好。
结论 PRES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特定病史及常见临床表现,可早期做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磁共振DOI:10.14163/ki.11-5547/r.2015.06.042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PRES)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影像学综合征,以双侧大脑半球后部对称性受累为特征性表现,且经合理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异常能够完全恢复。
因PRES发病率低,多数临床和影像医师对其认识不足,从而易导致误诊。
现将本院13例PRES患者资料总结如下,以增加对其影像学表现认识,提高正确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3例PRES患者中,女8例,男5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2.5岁。
病因:先兆子痫及子痫6例,高血压脑病3例,恶性肿瘤放疗后2例,恶性肿瘤化疗后2例。
呈急性起病11例,亚急性起病2例。
首发症状:精神与意识障碍10例,癫痫大发作2例,视觉障碍1例。
伴随症状:头痛9例,偏瘫4例,高热4例,共济失调3例,偏侧舞蹈症1例。
1. 2 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 achieve双梯度1.5 T MRI扫描仪,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
13例患者均在发病后5 d内行MRI扫描, 8例患者行增强扫描;12例患者在病情恢复或症状稳定后(11~24 d)复查MRI。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作者:李杰夫项劲驰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第04期[摘要]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是一种临床放射学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视力改变和癫痫等,影像学改变主要为累及双侧后脑部(顶枕叶)皮质下白质的可逆性改变。
部分病例可能会有皮质受累,T2加权像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像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改变。
表观弥散系数(ADC)增高提示血管源性脑水肿。
高ADC值治疗后可逆性好。
低ADC值则为不可逆损伤或者是真正的梗死。
病理改变大部分认为与血压自我调节功能失调及内皮细胞破坏有关。
自从该综合征首次被描述以来,许多病例报告显示多种疾病会引起此类综合征,包括高血压、子痫、应用细胞毒性及免疫抑制剂等,合理的诊断及治疗能够使症状及影像学改变迅速恢复,如果诊断不当,则可能会引起不可逆的细胞性脑水肿。
[关键词] 可逆性脑后部脑病综合征;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诊断[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a)-0163-03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一种影像学上表现为短暂性改变的后部脑病综合征,有着独特的CT及MR表现。
1996年Hiinchey等[1]首先报道,当时称之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灰质及白质均有改变,所以现在被称为PRES。
其临床特点为头痛、意识障碍、视力改变、癫痫等[2-4]。
单纯依靠临床特点很难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反,影像学检查则能够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随着磁共振应用的普及,此种综合征越来越多地得到诊断,成人、儿童及婴幼儿均有报道。
分析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影像特点和鉴别诊断发表时间:2019-11-14T09:11:34.95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1期作者:何瑞李刚祝青赵刚[导读] 客观地分析MRI上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显着特征,以及如何区分诊断与医生的诊断。
三台县人民医院四川绵阳 621100【摘要】客观地分析MRI上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显着特征,以及如何区分诊断与医生的诊断。
回顾性分析18例可逆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18例临床研究中的药物治疗方法及mri影像学诊断特点。
观察患者整体图像表现和彩色图像信号表现两个方面。
结果脑后部可逆性脑病患者的MRI表现主要分布于双侧外囊,左颞叶,双侧顶叶,右额叶和右颞叶,占38.88%(7/18)。
结论是脑损伤区域是可逆性后脑病的特发性MRI表现,并且大多数脑组织涉及各种信号损伤。
可逆性后部脑病的诊断方面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在临床实践的选择上,有明显的优势,患者没有不良反应。
【关键词】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MRI影像特点;鉴别诊断引言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近几年逐渐被认识的一种临床-神经影像学综合征。
首先报道称之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后来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病变不仅累及白质,同时也可累及灰质、小脑、脑干等部位,因此提出了新的命名,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目前被多数学者支持。
收集收治的16例PRES患者的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期正确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1月收纳的18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按照回顾性分析办法总结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12~29岁,平均(18.3±6.4)岁。
其中临床表现为12例子痫,5例肾功能不全,其中包括3例肾性高血压,1例紫癜性肾炎。
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人员合格通过医院研究内容培训考核。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0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其中原发性高血压4例;肾性高血壓3例;尿毒症2例;肺癌术后化疗1例。
结果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眼震、视力异常等。
CT表现主要以顶枕叶白质呈低密度改变为特征,增强后无强化或轻度脑回样强化;头颅MRI表现为双侧大脑后部白质对称性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和FLAIR像呈高信号;经脱水、降低颅内压、加强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2~3w后神经系统症状消失,复查MRI病灶完全或大部分消失。
结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具有一定特征性,早期明确诊断十分重要,经及时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标签: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2thy syndrome,PRES)又名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是目前正逐渐被更多医师所认识的临床-放射学综合征[1],笔者通过分析经临床和影像确诊的10例PRES 患者,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2]对该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计10例,其中男性患者2例,女性患者8例。
年龄22~41岁,平均年龄为31. 5岁;其中原发性高血压4例;肾性高血压3例;尿毒症2例;肺癌术后化疗1例;1.2 临床表现10例患者均出现突发的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及癫痫和头痛伴呕吐的症状,4例患者出现有视觉障碍,1例患者共济失调。
1.3 方法CT 检查者6 例,使用GE公司ProspeedⅡ型双排螺旋CT扫描,横轴位断层,层厚6mm,间距2mm,螺距1,连续扫描,扫描条件100~120kV 200~250mA;MR 检查者4例,使用西门子0.35T磁共振仪,采用头颅专用线圈,扫描参数:层厚5 mm,间隔3 mm,采用FSE T1WI(TR /TE450 ms/15 ms)、T2WI(TR /TE 1500 ms/70 ms),分别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扫描。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表现目的分析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表现,进一步提高对其MRI影像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例有详细临床、MRI影像资料的PRES患者,其中原发性高血压7例,子痫4例,免疫抑制药物所致2例。
结果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表现主要为双侧枕、顶叶皮层及皮层下白质的血管源性脑水肿,在T1WI上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FLAIR及T2WI上呈高信号,DWI上呈等、低信号,ADC上呈高信号。
治疗后随访MRI显示所有患者病灶逐渐减少、消失。
结论PRES的MRI改变主要为血管源性脑水肿,治疗及时可逆转。
出现了细胞毒性脑水肿提示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破坏,从而影响预后,因此认识PRES的表现对其早期诊断和临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MRI features of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Methods Thirteen patients with typical clinical symptoms and characteristic MRI features of PR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7 patients were secondary to primary 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4 cases were to eclampais,2 cases were to taking immunosuppressive drugs.Results The classic MRI features of lesions are mostly vasogenic edema of the parieto-occipital cortex and the infracortical white matter.Lesions on T1WI showed low or equal signal,and high signal on T2WI or FLAIR.It showed equal or slightly lower signals on DWI and high signal on ADC.MRI for follow-up showed complete or nearly complete absorption of lesions after active treatment.Conclusion PRES is a complex syndrome,acute or subacute onset.The main manifestation of MRI is vasogenic edema,and the atypical MRI features appearances,such as cytotoxic edema,reflect endothelial injury or disruption.Early diagnosis and early treatment must be emphasized to prevent irreversible brain damage.Key words:Posterior Reversia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rain edema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一组逐渐被认识的、多病因的、临床表现多样的、可逆性的中枢神经系统临床、影像学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