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吗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吗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吗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吗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吗?“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脏腑机能的活动,都要依靠气。我们说的“气”大自然界的气不同,与中医说的“真气”是一致的。真气这种“气”在体内运行周身,成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也可以发于体外作用于他人,成为治病的一种手段。根据它分布在脏器的部分和不同功能,因而有不同名称。气在阳叫阳气,气在阴叫阴气,在脾叫脾气,在经络内叫营气,在经络外叫卫气,在中焦叫中气,在上焦叫宗气,在下焦叫元气。在一些中医医学文献中,还有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以及大肠气、小肠气等。其实,这些名称只是活动动能和生理现象的局部反映。如果说生成与作用来说,只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四种。

元气就是真气,承受于天,随着生命而来,是由“元精”化生,所以名之为“元气”,藏之于肾,依赖后天之精气为断滋养,才能发挥作用。元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通过经络运行于人体全身,五脏六腑得到元气的推动激发,从而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发育和活动。五脏六腑之气的产生,都源于元气。因此,元气充足,脏腑功能就是强健,身体就健康。如果先天不足,或者久病而损伤元气,则身体

衰弱,也容易患染其它疾病,所以,医学以培养元气为治病之本。

“宗气”,是由自然界吸入的氧气和由脾胃消化产生的水谷的精微结合而成的。它形成于肺而聚之于胸,具有帮助肺脏进行呼吸和贯通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因此,呼吸声间的强弱,血气的运行,肢体的活动能力,都与宗气有关,宗气不足,则可以引起血脉凝滞的病变。“营气”是脾胃转办理于肺中的精微物质,它进入脉道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随血液运动于周身。它的功能除了化生血液外,还有营养全身的作用。

“卫气是肾中阳气所化生,出自下焦,滋养于中焦,升发于上焦。卫气在发挥其功能时,必须依靠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之气。卫气和营气一样,皆生于水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卫气虽然行于脉外,却敷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毛,都有一种温暖和保卫的作用,是阳气的一部分,能使毛孔开合抵抗外邪,卫气虚则易汗易感冒。

在了解什么是气和气的作用后,就容易了解什么是气功了。气功是充分调动人体的本能力量并同疾病、衰老作斗争的一种方法。根据生理解剖学观察,人体内具有巨大的潜力,如果能进行合理的高速和锻炼,人的健康活动可以延至150岁

到200岁左右。人的身体是由无数细胞构成,身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这些现象都是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逐渐演变的结果,而细胞新陈代谢的动力就是“气”。先天的真气结合后天的宗气,沿着一定的路线有节律地充养全身。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节,精气损伤,使直拨运行的轨道发生故障,身体逐渐衰弱下去,病魔便乘虚而入,因而未老先衰,甚至夭折。气功就是根据生命形成、生成的规律,恢复元气的动行,充分发挥肌体内在活力,修复自我建设的本能,达到祛病延年的根本办法。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气的生理功能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它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故《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张景岳亦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类经?摄生类》)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此外,人体的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也都要依赖于气的推动而完成。如果气有所虚衰或气的推动、激发作用减弱,则均能影响及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或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或使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或运行迟缓,从而引起血虚、血液运行不利和水液停滞等病理变化。 温煦作用:所谓温煦,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人体的体温相对恒定,主要靠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内的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才能维持正常的循环运行。故又有“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等说法。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则不仅可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虚寒之象;还可

因某些原因,引起气聚而不散,气郁而化热,从而出现恶热喜冷、发热等实热之象。故《素问?刺志论》说:“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防御作用:机体的防御系统是非常复杂的,虽然包括了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但毫无异议,气在防御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如《卫生宝鉴》说:“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此皆卫外而为固也。”《医旨绪余》亦说:“卫气者,为言扩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正因为气有防御外邪之作用,所以,一旦外邪侵入人体,则气能趋于病所,积极与邪抗争,并能驱邪外出,使人体恢复健康。如《灵枢?刺节真邪》所说,邪气侵入人体“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止。……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所谓“气归之”、“气因于骨”,即是说明气有趋向病邪留“结”之处而与邪抗争的功能。而《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则是说气的防御作用减弱,则全身的抗病能力必然随之而下降,外邪则易于乘虚侵袭,从而使机体罹患疾病。 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指对于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具体可表现在:固摄血液,使之在脉管中循行,防止其逸出于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和调节其分泌排泄量,以防止其无故流失;固摄肾精,使其不妄泄而耗损;摄纳清气,能维持呼吸的深沉及清浊之气的正常交换;提固维系内在脏腑器官,使之保持正常的位置,而不致虚陷下垂。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复习进程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武者,练功需养气、运气——气为功力之源。医者,治病需活气血、调气机——气为诊疗之本。是故,习武行医均须知人体之“四气”也! 一、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难经》又称“原气”;《内经》虽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生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

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气充实。如《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2)生理功能: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元气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生理作用,与肾气的功能类同。由于肾精的主体成分是先天之精,肾精所化生

中医基础考试试卷

中医基础考试试卷 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有“喜燥恶湿”生理特性的是:() A、脾 B、胃 C、肠 D、胆 E、三焦 2. 、“泻而不藏”,用于概括()的生理功能: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肾 E、肝 3. 肺的宣发作用可体现于:() A、呼出浊气 B、向下布散精微 C、布散卫气 D、清理呼吸道异物 E、使血液会聚于肺 4. 下列哪一项不是肺的生理功能所主:() A、呼吸运动 B、宗气的生成 C、皮毛的润泽 D、水液的吸收 E、宣发卫气 5. 肝气亢奋时,患者的情志改变是:() A、抑郁 B、多愁善感 C、急躁易怒 D、喜笑不止 E、易悲 6. ()其华在爪: A、肝 B、肺 C、肾 D、心 E、脾 7. 称为“水谷之海”的是:() A、胃 B、脾 C、肾 D、三焦 E、小肠 8. ()既是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府: A、骨 B、胆 C、胃 D、小肠 E、大肠 9. 肾对水液的作用是:() A、主水 B、运化水液 C、统摄水液 D、宣发水液 E、通调水道 10. 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起温煦作用的是:() A、心阳 B、肝阳 C、肾阳 D、脾阳 E、肺阳 11. ()在窍为舌: A、肾 B、肝 C、心 D、肺 E、脾 12. 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骨 D、胆 E、小肠 D、脾肾两虚 E、心脾两虚

13. 痰的生成与贮存与哪两脏有关:() A、肺与肝 B、心包与三焦 C、脾与胃 D、脾与肾 E、肺与脾 14. 主要体现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是:() A、吸入清气 B、宣发卫气 C、生成宗气和调畅气机 D、生成宗气以助心行血 E、呼出浊气 15. 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 E、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16. 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肝脾 B、肺肝肾 C、肺脾肾 D、肝脾肾 E、心肺肾 17. 根据五行的相克规律,肾之“所不胜”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膀胱 18. 先有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这种疾病的传变称为:()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19. 行于头侧部的经脉是:() A、足太阴经 B、足太阳经 C、足少阳经 D、手太阳经 E、足阳明经 20. 何脏输精于皮毛?()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1. “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 A、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B、脏腑功能紊乱 C、气血淤滞 D、水液潴留 E、痰浊壅盛 22. 哪两脏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调节方面:() A、肺与肾 B、肝与肾 C、肺与肝 D、肝与脾 E、脾与肾 23.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互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正经不足作用的经脉是;() A、十五别络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 24. 毛发的荣枯主要与体内那两种物质的盛衰有关:() A.精与气B.气与血C.血与津液D.精与血E.津与气 25. 化生和贮藏精气用于概括()的生理功能: A、六腑 B、五脏 C、奇恒之腑 D、脑 E、髓 26. 肺的通调水道作用主要依赖于:() A、肺主一身之气 B、肺主宣发和肃降 C、肺主治节 D、肺主敛藏 E、肺主津液 27. 肺开窍于:()

人体阴阳之气与觉醒及睡眠

人体阴阳之气与觉醒及睡眠 一、《内经》关于睡眠与觉醒的机理: 《灵枢·营卫生会》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阳气盛瞋目,阴气盛瞑目。”经文指出,青壮年人阳气旺,阴血盛,阴阳平和,而营卫之气各自运行于正常的运行通道上,也就是阴气运行于脉管之中,卫气运行于脉管之外,阴阳相随,而使机体皮肤肌肉受到阴阳之气的润养而平和,所以,白天就会精神饱满,夜晚就会睡得香甜;而老年人因为阳气衰,阴血少,阴阳之气不平和,机体不能得到阴阳之气的润养而使皮肤肌肉枯萎,运行气血的经脉不通畅,五脏之气不协调,而夜晚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总而言之,人的睡眠与觉醒,与机体自身阴阳之气的平和与否,密切相关。阴阳之气平和,睡眠与觉醒就会正常,不平和,睡眠与觉醒就失常。也就是说病态的失眠与觉醒,与机体自身阴阳之气的平和与否的道理是相同的。《灵枢·寒热病》还指出,“阳气盛时,则人眼睛大睁,睡不着觉,阴气盛时,则人容易瞌睡。” 二、现代医学关于睡眠与觉醒的机理: 1、关于觉醒状态:觉醒状态是大脑神经功能恢复了兴奋与抑制的动态平衡的体现。觉醒状态分为行为觉醒与脑电觉醒。 (1)行为觉醒可能与中枢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功能有关,但具体机理还不明; 其一,觉醒睡眠与松果体的分泌功能有关;因为松果体是一个活跃的分泌器官。松果体分泌的物质有两类;一类为吲哚类,5-羟色胺,主要为退黑色素;另一类为多肽类,以去甲肾上腺素为主。 其二,《科普创造》1988年第四期,任光有先生的文章“人类第三只眼睛——松果体”一文指出:“松果体具有眼睛的部分功能,光线能通过人的视网膜,视神经,付视束,内则前

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一、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难经》又称“原气”;《内经》虽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三焦色气内察为紫色,正是元气的体现)。 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生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气充实。如《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通行元气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注:因为三焦对应肾前脐后五区元气极化所成之元精中的离精,为阳属火,为手少阳,足太阳,故能通行元气——卫气对应人体等离子体,可以通过电荷的灵动排布与组合抵消外场影响---一般由于趋肤效应分布于体表,所以卫气主表,该表面等离子体或可分布呈等离子体涡旋,造成经穴效应,可具极强的表面增强效应和类似先天卦和六气的对称特性——并在此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动静流场部分--少阳---等离子体正负电荷均衡,容易动态极化,恰应少阳枢之性质;也可脉动发光--扰动场部分--太阳---太阳发光也是如此,如基里安摄影,与火的本质也一致,但都与水气关系密切。伤卫的直接体现乃是身外光发生变化,或者如同基里安摄影颜色发生变化,或者形状和对称性发生变化--这正应先天卦、六气和生物整体磁场的对称性,表现非常敏感,诊病及其五行属性可通过观光直接实现,实际乃是从太阳卫气的盛衰变化角度来说的。运用之玄幽奥妙以中丹为最,反映了宗气---坎精的发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2)生理功能: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

中医学概论新选.

中医学概论 导论 一、什么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内伤病) (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 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 (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 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中医基础C

中医基础C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 )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近代 2、金元四大家中“补土派”的代表人物是( C ) A、刘完素 B、张元素 C、李杲 D、朱震亨 3、言人体脏腑之阴阳,则肾为( A ) A、阴中之至阴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 C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5、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 B ) A、内与外 B、明与暗 C、上与下 D、水与火 6、按五行生克规律,心的所胜是( C ) A、心 B、肺 C、肾 D、脾 7、称“罢极之本”的脏腑是( C ) A.心 B.脾 C.肝 D.肾 8、“朝百脉”是以下哪一个脏的生理功能?( C ) A、肝 B、心 C、肺 D、脾 9、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 D ) A.心肝肾 B.心脾肾 C.脾肝肾D.脾肺肾 10、脾在液为( C ) A、汗 B、唾 C、涎 D、泪 11、称为生气之根的是( B ) A.心B.肾 C.脾 D.肺 12、下列何项符合胃的生理特性( C ) A、喜燥 B、喜升 C、喜润 D、喜运 13、沿三焦下行于脐下以资先天元气的是( B ) A、中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14、脾的生理特性是( C ) A.喜条达 B.喜清肃 C.喜燥恶湿 D.喜润恶燥 15、常为外感致病之先导的邪气是( B ) A. 热邪 B. 风邪 C. 疠气 D. 寒邪 16、人体生长发育迟缓,责之于气的哪项功能减退( C ) A.凉润 B.中介C.推动 D.防御 17、风寒湿三气杂至可致“痹证”,其中“着痹”的特点是( D )

人体气血形成篇之一

气血篇之一 皇帝内经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乃生命之源,血乃生命之根,气血充盈则百病不生,气血虚亏百病皆生。 什么是气?他是怎么来的呢? 人体的正常运行,其实就是靠气来推动血液的运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体是气血双行.人体的气,是怎么来的呢? 他其实是

把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简称“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先天之精气,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先天之精气的生理效应;水谷之精气,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从饮食物中摄取而化生;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则依赖于肺

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因此,从气的来源或气的生成来看,除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等状况有关外,均与肾、脾胃、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肾、脾胃、肺等的生理功能正常并保持平衡,人体的气才能充沛;反之,肾、脾胃、肺等的生理功能的任何环节的异常或失去协调平衡,均能影响气的生成,或影响气的正常生理效应,从而形成气虚等病理变化。此外,

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脾胃的运化功能尤其重要。因人在出生以后,必须依赖饮食物的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而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营养物质,又完全依赖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才能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把其中营养物质化为水谷精气。先天之精气,必须依赖于水谷精气的充养,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

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多种生理功能。 1、推动作 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起着推动作用和激发其运动的作用。如果气的虚衰或气的推动、激活作用减弱,均能影响及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或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吗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四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吗?“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脏腑机能的活动,都要依靠气。我们说的“气”大自然界的气不同,与中医说的“真气”是一致的。真气这种“气”在体内运行周身,成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也可以发于体外作用于他人,成为治病的一种手段。根据它分布在脏器的部分和不同功能,因而有不同名称。气在阳叫阳气,气在阴叫阴气,在脾叫脾气,在经络内叫营气,在经络外叫卫气,在中焦叫中气,在上焦叫宗气,在下焦叫元气。在一些中医医学文献中,还有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以及大肠气、小肠气等。其实,这些名称只是活动动能和生理现象的局部反映。如果说生成与作用来说,只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四种。 元气就是真气,承受于天,随着生命而来,是由“元精”化生,所以名之为“元气”,藏之于肾,依赖后天之精气为断滋养,才能发挥作用。元气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通过经络运行于人体全身,五脏六腑得到元气的推动激发,从而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发育和活动。五脏六腑之气的产生,都源于元气。因此,元气充足,脏腑功能就是强健,身体就健康。如果先天不足,或者久病而损伤元气,则身体

衰弱,也容易患染其它疾病,所以,医学以培养元气为治病之本。 “宗气”,是由自然界吸入的氧气和由脾胃消化产生的水谷的精微结合而成的。它形成于肺而聚之于胸,具有帮助肺脏进行呼吸和贯通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因此,呼吸声间的强弱,血气的运行,肢体的活动能力,都与宗气有关,宗气不足,则可以引起血脉凝滞的病变。“营气”是脾胃转办理于肺中的精微物质,它进入脉道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随血液运动于周身。它的功能除了化生血液外,还有营养全身的作用。 “卫气是肾中阳气所化生,出自下焦,滋养于中焦,升发于上焦。卫气在发挥其功能时,必须依靠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之气。卫气和营气一样,皆生于水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卫气虽然行于脉外,却敷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毛,都有一种温暖和保卫的作用,是阳气的一部分,能使毛孔开合抵抗外邪,卫气虚则易汗易感冒。 在了解什么是气和气的作用后,就容易了解什么是气功了。气功是充分调动人体的本能力量并同疾病、衰老作斗争的一种方法。根据生理解剖学观察,人体内具有巨大的潜力,如果能进行合理的高速和锻炼,人的健康活动可以延至150岁

浅谈中医营卫二气的循行与人生命规律的关系

浅谈中医营卫二气的循行与人生命规律的关系简单的说,营即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有生化血液,营养周身的作用。卫即指人体抗御病邪侵入的机能。营卫二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动能力的精微物质,二者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时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1营卫二气的生成及功能: 营卫二气都由水合精气为其主要化气来源,但生成营气和卫气之后二者滋润、濡养的部位就有所不同即营行脉内、卫行脉外。营气是由中焦脾胃运化的水合精气生成的,也就是说营气乃水合精微中的精华部分。营气与血同源于水合精微,又与血同行于脉道中故营气与血关系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素问*痹论》曰“营者,水合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又由于营气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又称“荣气”。营气相对于卫气而言其性较柔和故其性属阴又称“营阴”。卫气主要是由生成营气余下的水合精气化生而成,其性较之营气刚悍,具有骠疾滑利之性故其性属阳,又称卫阳。因其具有活动力强,流动迅速,不受脉管约束的特性,所以分布遍及周身,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故《灵枢*本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营卫二气虽然都由水合精微生成,但由于分布和性能不同就决定了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营养和化生血液两方面。《灵枢*邪客》说:“营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细,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卫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正如《灵枢*本藏》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2营卫二气的循行: 从表面上看营卫二气分别行于脉内和脉外似乎各不相干,各司其职。实际上二气却循人体的经络、脏腑循环往复绵绵不绝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大环,共同调节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营气生成后始于手太阴肺经在宗气的推动下沿着十二经运行。白天运行二十五周次,夜间亦运行二十五周次,运行一昼夜即五十周次后亦于平旦复会于手太阴肺经。卫气始于足太阳膀胱经昼行于阳经二十五周次,夜行于五脏经二十五周次。一昼夜后亦于平旦复会于足太阳膀胱经。营卫二气虽一者脉内,一者脉外,各行其道,但一昼夜各行五十周次后却在夜半子时于内脏会合。营卫二气日夜循行不息,如同天地日月的运转一样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共同调节人体的生理机能。

藏象学说的形成与哪四方面因素 辨别是非

藏象学说的形成与哪四方面因素辨别是非 中医学是一门单纯的自然学科 中医学与古代哲学思想没有关系 中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无关 中医学的形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只有用直接观察法研究医学才是正确的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方法有哪几条?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大约时间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是哪部书?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什么?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书籍是哪部? 第一部脉学专著是什么?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什么?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什么?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是什么? 金元四大家都是哪些人,他们的学术思想特点是什么? 对温病学说作出较大贡献的明清四大医家都是谁? 明代哪两个医家对命门学说的影响较大? 清代王清任提出什么观点?著有什么书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整体观念的含义是什么?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的内容包括哪三大方面?人体在生理上的整体性表现有哪两个观点? 理解人体整体性在病理、诊断、治疗方面的体现 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在生理、病理、疾病防治方面的体现 理解人与社会环境统一性在生理、病理、疾病防治方面的体现 什么是证?如何理解病、证、症三者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同病异治?什么是异病同治? 如何认识辨病与辨证之间的关系? 精气 精、气各自源于什么“说”?精有哪两个含义? 精气学说包含有哪四条内容? 了解元气一元论的形成 气机气化 气化可以有哪几种形式? 精气学说主要影响了中医学形成哪些理论和认识?(精学说、气学说、整体观念) 阴阳 了解阴阳的形成来源 掌握分析事物现象的阴阳属性标准 什么情况下阴阳具有绝对性?什么情况下阴阳具有相对性? 阴阳学说包括哪几条内容?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反映的阴阳什么关系问题? 反映阴阳互根互用的《内经》中的认识有哪些?

脏腑的生理功能

脏腑的生理功能 脏腑是生化气血,通条经络,润养皮肉筋骨,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与气血,经络,皮肉,筋骨,精和津液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人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纽带,构成并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脏腑按其生理特点,分为脏、腑与奇恒之腑。脏,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腑,为六腑,即胆、胃、大小肠、三焦和膀胱;奇恒之腑则为脑、髓、骨、脉、胆以及女子胞(子宫)。于此我们暂不提及奇恒之腑。 脏腑大况 心与小肠,心司神智、血脉,为生命活动的主宰。肝居于肋下,起藏血,疏通调气作用。脾与胃同于中焦,脾为阴,主运动及统血;胃为阳,主受纳,共同完成消化,吸收与供给其他器官能量。肺朝百脉,与心类似于君臣,心为君,肺为臣,以肺气辅佐血液运行。肾主藏静,主骨生髓,关系人的生长发育;肾同时主水、纳气,藏有的元阴与元阳为人生长发育的根本。 五脏具体描述 (一)心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靠左,脊柱之前。样子像朝下的荷花花苞,外面包裹有心包。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即心主神志,心主血脉。五行中属火,在五脏阴阳中为阳中之阳,主宰人的生命。与小肠相表里。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指心气调节推动血液于脉中循环,环绕周身流动。心脉直接相连、互通,为 一密闭体系。在心、脉、血这一循环体系中心为主导。若心脏停止,则生命终止。心火旺,则面红舌赤,舌尖深红而起刺;心气虚,则血脉虚,脉象无力;心脉塞,则面舌均较暗,可见紫青。 2.心主神志,指心主神明,即心藏神。广义之神指心主宰人的一切生理活动,狭义之神指 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人的所有器官均在心的控制下彼此协调,以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但需明确,心主神志,其实为大脑的生理功能,为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映。 心主神志正常,则精神十足,反应迅捷;反之则精神萎靡,思维迟缓。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互相影响。 3.心与其他事物的关联 (1)心在志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与情绪中的喜相关。喜一般认为是良性的,因此喜有益与心。但若喜乐过度则会损伤心神。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前半句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后半句指心的盛衰可由面部观察而得知。 (3)心在窍为舌。指观察舌的表现,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状态。 (4)心在液为汗。指心和汗液有关联。通过主血脉和藏神的基础,司汗液生成与排泄,以调节人内外环境平衡。 个人理解:喜可以理解为激动,血液循环会加速,对心脏的负担就会加大,故欢喜过度易伤心。面部为血脉易体现之处,所以可以观察心的状态。舌为面部血管集中之处,易观察到血的状态进而看心。汗为血液的衍生物,亦可以观察心。 (二)肺 肺位于胸腔之内,横隔之上,分左二右三两肺五叶,是人体中位置最高的脏腑,因又称华盖。其性娇嫩,易染病,又称“娇脏”。肺为魄之处,气之主,五行属金。与大肠相表里。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1、何谓气?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 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2、何谓气机?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何? 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包括升、降、出、入四种。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如平衡失调,即叫“气机失调”。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有: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结、气闭。 阴阳学说: 1、什么是阴阳?事物的阴阳属性如何确定? 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2、阴阳学说有哪些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 (2)阴阳的互根互用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5)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3、阴阳学说如何概括人体的病理变化?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武者,练功需养气、运气——气为功力之源。医者,治病需活气血、调气机——气为诊疗之本。是故,习武行医均须知人体之“四气”也! 、元气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难经》又称“原气” ;《内经》虽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 (1)生成与分布:元气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生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 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 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

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气充实。如 《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 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 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2)生理功能: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元气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的生理作用,与肾气的功 能类同。由于肾精的主体成分是先天之精,肾精所化生的肾气也主要是先天之气,因而元气与肾气的构成成分大致是相同的,所发挥的功能也基本类似。元气的盛衰变化体现于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人从幼年开始,肾精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得到后天之精的补充而渐渐充盛,化生元气,促进生长发育。经过一段时期,从婴幼儿成长到青壮年,此时由于肾精充盛到一定程度,化生充足的元气,使机体发育,形体壮实,筋骨强健,同时具备了生

人体气机运行机制(汇总)2016.12.04

人体内部气机的运行模式 人体的气机运行模式是一个圆。这个圆不是人体自己所规定的,而是天体的运动在人体上的反应。比如地球的自转出现了黑夜和白天,黑白交替,轮转不休,就成了圆;也如地球绕太阳一周,形成四个季节,每年如此,便形成四季更替的圆。反应在人体,便是气机循环上的圆。 传统中医就认为,上心下肾,左肝右肺,中间为脾胃。以脾胃为中心,上下左右则构成一个圆,此圆的运动模式是左边升,右边降。如此轮转不休,则是一个健康的人,如果圆圈转动偏颇,则气机失常而为病,如圆圈不转,则气机不动而人死亡。 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气机开始上升的起点为肾,终点为心,负责上升的是肝,负责下降的是肺。这就是四脏的本性,只要四脏有能量供应,便不停发挥上述的作用。转动正常则精神平和而能起用,不正常则精神失常而现病态起用不遂。 圆圈不转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量供应不足。供应能量的是脾胃,假如脾胃不好,则吃进去的食物难以转化为人体的能量,那么四脏的能量来源就不能保证,失去了能量,自然其本身的功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圆的运动就失去正常。所以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调理脾胃者,建中、理中二方也。 阳气主升;阴液主降。故人体的气机升者,阳气之用也,降者,阴液之功也。肝气主升,然肝气不能骤然而升,乃缓缓的上升,以化心火。肝气之所以缓慢正常的原因,是有阴液的制约。假如阴液的制约不足,则肝气上升急速而出现病态,比如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甚或巅顶疼痛,木气化火,则上部火气旺盛。然而肝气上冲,居于上部,则下部必然是虚寒之表现。上部有热,则火刑金表现为消渴,口燥咽干,溃疡等,下部虚寒则表现为小便频,腰膝冷,拉肚子等,中部脾土无阳,不能消磨水谷,所以饥饿但不愿意吃饭。这是左路升的太过出现的病态。此为乌梅丸证。 如果左路升不起来,也就是阳气弱,阴液寒冷,气上升力度太弱,肝木不能化为心火,则表现为阳虚的症状,怕冷,手脚冰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小腹疼痛,拉肚子,小便淋漓不通,月经过多或崩漏等。此为当归四逆汤证。 左路升不起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肾中阳气虚弱,无力蒸腾,表现为下焦虚寒,心阳不足,目前大多数的心脏病、前列腺等疾病多属此类。 正常的人体肝气能缓缓的化火,此火不过旺也不过衰,为一平缓的气机。就在于其阴阳的和合正常。故右路气机的下降也由类似的问题。阳主升,阴主降,此时以阴气的下降为主,在阳气的制约下缓缓的下降。也就是露水的形成过程。阴阳正常,则气机缓缓下降,金生水载阳以入肾。如果水质不足,则下降的力量太小,阳升的力量太大,则气机就不能下降。由此,则气机上逆,出现上气咳嗽之证,因而咽喉干燥。 假如肺气降的太快,则心神自然不安,因为火的功能没有得到宣发,则神智不清,由于肺气旺故,则悲戚之情常存,悲哀不能自已,如神灵所主。治疗以甘麦大枣汤。肺气旺,由木气弱,小麦之生长功成于春,秉木气之全,故能助木以制金。 假如心阴不足,则也不能正常下降,由于肾阴即为心阴所化,所以也可以说是肾阴不足。此时用炙甘草汤来治疗。以生地养阴,阿胶养心血,麦冬清降,参枣草运中,用桂枝和生姜来运化。麻仁来润燥。心阴不足,也就是好比油少,燃烧中突然油断了,自然出现脉结代之相。所以炙甘草汤可以看做是给心脏加油用的。同时也是给肾脏补阴的处方。

人体之气的分类文档

人体之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根据组成部分不同,分布部位不同、功能不同、特性不 同可大致为四种:元气: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重要、最根本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的组成主要是肾所藏的先天精气,同时也依靠后天水谷精气的补充。正如《景岳全书》中所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 补先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元气根于肾,它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作用 于人体机体的各个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人体元气充沛, 各脏腑经络功能就好,生命力就旺盛,人体素质就强健。反之如果人 体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营养不良导致元气生成不足,或因久病、劳役过度、房室不节等使元气耗损太过,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而导致脏腑、 经络功能失调的病变。 宗气:宗气是由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与肺从 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互结合而成,它积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宗 气的盛衰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灵枢·五味》中说(宗气)上“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下“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而下行于足”(《类经·针刺类·解结推引》)。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

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 的强弱及其结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所以《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 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其病在中,……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这说明宗气具有推动心脏的搏动、调节心率和心 律等功能。 营气:营气是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的,它行 于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素问·痹论》中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 五脏,络六腑也。”营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所以《灵枢·邪客篇》说:“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卫气:卫气是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 部分所化生的,它行于脉外,活动力强,流运迅速,运行于皮肤、分 肉之间,护卫肌表,防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同时调 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正如《灵枢·本藏篇》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把肤理。司开合 者也,”又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  营气与卫气都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在脉中,主内守而属于阴;卫在脉外,主外卫而属于阳。营卫二者协调时,人体才能正常的 腠理开合、正常的体温、正常的防御能力,才能“昼精而夜寐”(《灵枢·营卫生会篇》)。如果营卫不和,就会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多

营气和卫气的生成之源

营气和卫气的生成之源 规划教材根据《素问·痹论》所论来说明营气和卫气的生成之源,本无可非议。但在对“水谷之精气”的认识上,对营气和卫气概念的表述上,仍有问题可商榷。 规划教材认为,“营气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以《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气亦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因其慓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故《素问·痹论》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一般认为,《素问·痹论》所说的“水谷之精气”与“水谷之悍气”是相对而言的:营气是水谷之气(谷气)中的精华部分或精专部分,也就是富有营养的部分,或言为水谷之精(即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以合《内经》“精化为气”之论;卫气是谷气中的悍烈部分,也就是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慓悍滑疾”而不受脉管约束的部分,或言为水谷之精(即水谷精气)中的悍烈部分所化生。两气虽都由水谷之精所化,但都不是谷气之全部。因此,言“营气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是不妥的。 规划教材的上述表述与五版教材不同,究其原因,可能是受了黄海龙先生撰写的《关于中医理论中“气”的几个问题》(中国医药学报,1991年第6期)一文的影响。该文对五版教材中的“营气是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之说提出了异议,认为不要提“精华部分”,只“强调营气是行于脉中的水谷精气”即可。规划教材与黄氏的意见一致,对营气的生成也不提“精华部分”,但对卫气仍保留“慓疾滑利”的表述。问题的焦点仍在于对《素问·痹论》所说的“水谷之精气”和“水谷之悍气”的理解。学过《内经》的人都知道,此处的“精气”是与“悍气”相对而言,不是与“水谷糟粕”相对而论的。营由水谷之精中的浓重而富有营养的部分所生,故言“水谷之精气也”;卫由水谷之精中的升浮而善运动的部分所化,故言“水谷之悍气也”。若只“强调卫气是行于脉外的水谷精气,营气是行于脉中的水谷精气”,则难以表达营卫之气的成分结构和相应功能。 既然规划教材已经表述“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那么,卫气也当相应地表述为: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这样就将营气和卫气的分布特点和主要作用表达出来,方可作为营气和卫气的基本概念。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营出中焦,卫出下焦”的争论。 “营出中焦,卫出下焦”,语出《灵枢·营卫生会》。对“营出中焦”,一般无异议,而对“卫出下焦”的争论焦点是“出下焦”还是出“上焦”。 对此“出”字,有人认为是“来源于”或“化生于”,即营气化生于中焦,卫气根源于下焦;有人认为是“从某处开始循行”,即营气由中焦进入手太阴经(手太阴经起于中焦)开始循行,《灵枢·营气》所谓“独得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卫气由下焦沿足太阳经开始循行,并如《灵枢·邪客》所说“尝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以上是认为“卫出下焦”是正确无误者的说法。如张介宾就坚持“卫出下焦”的观点:“卫气者,出其慓悍之滑疾,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不入于脉,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循头项下行,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日西阳尽则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阴分,其气自膀胱与肾,由下而出,故卫气出于下焦。”又说:“卫气属阳,乃出于下焦,下者必升,故其气自下而上,亦犹地气上为云也;营本属阴,乃自中焦而出于上焦,上者必降,故营自上而下,亦犹天气降为雨也。”张介宾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营出中焦,卫出下焦”的合理性,尤其指出了卫气与命门的关系,对认识卫气的来源及其防御机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此说在临床上对阳虚感冒、少阴伤寒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伤寒证,就可说明卫气根源于下焦的临床指导意义。故此说可存。 对“卫出下焦”,还有一种说法,即杨上善的《太素》、孙思邈的《千金》、王焘的《外台》、张志聪的《灵枢集注》等,均作“卫出上焦”。张志聪找了《灵枢》本书中的多条书证,论述“卫出上焦”的合理性。从卫气的输布来看,“卫出上焦”是合理的,因卫气敷布于体表,是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