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通假字复习
- 格式:pptx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31
历年高考题中的通假字《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14.故振慑同上。
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 (bīn xiàng) ,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
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
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
21. 轲既取图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
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诗经两首》34.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鸠兮。
(于,通“吁”,叹词。
)36.犹可说也。
(说,通“脱”,解脱。
)37.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38.岁亦莫止。
(莫,通“暮”)39.彼尔维何。
(尔,通“薾”,花盛开的样子。
通假字归纳辨识通假字的方法一个字,依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意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时,可考虑为通假字。
具体推断方法如下:(1)同音替换;【倍背——语音相同或相近】(2)增加偏旁:【共供——声旁字代形声字】(3)更换偏旁:【涂途——同声旁的字相代】(4)去掉偏旁:【材才——形声字代声旁字】【注意】:无论使用什么方法来推断“通假字”,都须结合语境,推测该字的含义。
1.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
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
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
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
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
”题目: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生欲豫焉豫:参与。
【】2.臣(鲍叔牙谦称)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3.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
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
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
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属.其家通明属:托付【】4. 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
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逐言甫于朝。
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
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车,卒不能办。
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
题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步兵答案:D。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汇总及练习1、木直中绳,糅以为轮。
(糅:同“煤”,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s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13、暴秦之欲无厌。
(同“餍”,满足)14、当与秦相较。
(同“倘”,如果)15、万几宸翰之宝。
(同“机”)16、肇锡余以嘉名(同“赐”)17、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18、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措”,插。
)19、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20、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2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22、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23、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24、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25、共其乏困(同“供”,供给)26、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27、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28、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29、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30、可予不(同“否”)31、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32、召有司案图(同“按”)33、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34、设九宾于廷(同“傧”)3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3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37、请奏盆缶瓦秦王(同“缶”)38、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39、要项伯(同“邀”,邀请)4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4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42、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43、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44、拔剑切而唱之(同"啖”,吃)45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46、泾流之大(同“径”,直)47、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48、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49、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通“记”,记述)50、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通“倡”,倡导)5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52、俨骖跳于上路(“俨”通“严”,整治,有此一说)53、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54、青雀黄龙之轴(“轴”通“舳”,船)55、忽奔腾而砰湃(“砰湃”通“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56、夙遭闵凶(通“悯”,怜悯)57、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58、常在床蓐(通“褥”,草席)59、四十有四(通“又”)60、五尺之僮(通“童”,童仆)指出通假字并解释1、木直中绳,糅以为轮。
高考语文《通假字》复习资料A案:通“按”,审察,察看。
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罢:通“疲”,疲劳。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颁:通“斑”,头发花白。
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通“版”,字版。
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通“曝”,晒。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暴:通“曝”,暴露,显露。
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忠义暴于朝廷。
”倍:通“背”,背叛,违背。
如:“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通“披”,覆盖在肩背上。
如:“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看。
如:“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
如:“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
如:“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
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
如:“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宾:通“傧”,迎接客人的人。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通“否”,不。
如:“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在用肯定、否定式表示选择的句子里,表示否定的一方面。
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C材:通“才”,才能。
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通“彩”,颜色,彩色。
如:“须臾成五采。
”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通“苍”,黑色。
如:“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通“脏”,脏腑。
如:“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唱:通“倡”,倡导。
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通“抄”,抄写。
如:“道中手自钞录。
”绌:通“黜”,罢免官职。
如:“屈平既绌。
”从:通“纵”,合纵,联合抗秦。
如:“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厝:通“措”,放置。
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高考复习之通假字高考复习之通假字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M: 同“蚌”;河蚌。
“民食果损M蛤。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暴:同“曝”;晒。
动词。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G:同“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G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 通“被”;顶。
动词。
“被明月兮宝璐。
”被:同“披”;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同金生皆被绮绣,”被: 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辟:通“避”;躲避,逃避。
动词。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弊:通“敝”;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蹋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蹋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不会。
副词。
“王曰:‘不也’。
”不:同“否”;吗。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通假字类试题专项练习1、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列缺霹雳,丘峦崩摧B.栗深林兮惊层巅C.青冥浩荡不见底D.失向来之烟霞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稿暴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3、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B.多于在庾之粟粒C.雉堞圮毁,蓁莽荒秽D.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谓其君不能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C.猥以微贱,当侍东宫D.夙婴疾病,常在床蓐6、下列各项中不完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秦王必说见臣因击沛公于坐B.无能为也已今日往而不反者距关,毋内诸侯C.失其所与,不知日以尽矣张良出,要项伯D.秦武阳色变振恐待吾客与俱令将军与臣有郤7、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②距关,毋内诸侯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令将军与臣有郤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⑦秋毫不敢有所近⑧拔剑切而啖之A.①②⑤⑥B.②④⑥⑧C.①③⑤⑦D.①④⑤⑧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B. 距关,毋内诸侯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D.大礼不辞小让9、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B.莫春者,春服既成C.早缫而绪D.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0、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当.察乱何自起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 我世世为洴澼絖.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C. 若火之始然.恶.施不孝D.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11、下列句子里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须臾成五采B.举酒属客C.君子生非异也D.用心一也1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高考高频文言文通假字1.案通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颁通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板通版:字版,雕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4.暴通曝:①晒。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②暴露,显露。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5.桮通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6.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7.被通披:①披散。
“屈原至于滨,被发行吟泽畔。
” ②穿上。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8.敝通弊:①困顿,失败。
“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②弊通敝,破旧,谦词。
“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
”9.辩通辨:差别。
“此小大之辩也。
”10.不通否:①副词,不。
“或师焉,或不焉。
”②疑问语气词,吗。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11.采通彩:色彩。
“须臾成五采。
”12.裁通才:时间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13.钞通抄:抄写。
动词。
“适中手自钞录。
”14.雠通仇:①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②仇恨。
“仇雠敌战之国也。
”15.绌通黜: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
”16.从通纵:①合纵。
“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②与“横”相对。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7.道通导:引导。
动词。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18.当:①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②当通倘,如果。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9.得通德:感激。
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0.度通渡:渡过,越过。
“一夜飞度镜湖月。
”21.堕通隳:毁弃。
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22.反通返:返回。
动词。
“人穷则反本。
”23.奉:①通俸,俸禄。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②通捧,捧着。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24.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5.盖通盍,相当于“何不”。
高考语文通假字复习资料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
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弊:通“敝”;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高考语文成语复习资料1.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
2.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3.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4.二三其德:形容三心二意。
5.载笑载言:边笑边说话。
6.信誓旦旦: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
高考名句默写通假字梳理高考名句默写通假字梳理: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论语·先进》)“希”通“稀”,稀疏。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诗经·氓》)“匪”通“非”,不是。
3.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4.旦暮见来而为日问日何如。
(《史记·项羽本纪》)“而”通“尔”,第二人称代词。
5.信誓旦日,不思其反。
(《诗经·氓》)“日”通“旦”,早晨。
6.秦王必说见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通“悦”,高兴,喜欢。
7.拜送书于庭。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通“廷”,朝廷。
8.召有司案图。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案”通“按”,查看。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孰”通“熟”,仔细。
10.空自苦亡人之地。
(《史记·苏武传》)“亡”通“无”,没有。
11.信义安所见乎?(《史记·苏武传》)“见”通“现”,表现。
12.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史记·苏武传》)“畔”通“叛”,背叛。
13.单于壮其节,朝暮遣来而而见之。
(《史记·苏武传》)第一个“而”通“以”,第二个“而”通“乃”。
14.器非犀利。
(《韩非子·喻老》)“犀”通“犀”,犀牛。
15.臣是以无请也。
(《庄子·逍遥游》)“请”通“问”,询问。
16.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战国策·秦策三》)“暴”通“曝”,暴露。
1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至”通“致”,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