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通假字例析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18
课时18《劝学》《师说》活动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例句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①以为轮②虽有.槁暴.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君子生.非异也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⑥或师焉,或不.焉答案①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②“有”同“又”,再;“暴”同“曝”,晒③同“智”,见识④同“性”,天性⑤同“授”,传授⑥同“否”,不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金金.就砺则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黄金②博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③爪牙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④寄托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答案①金属制的刀斧等②广泛地学习③爪子和牙齿④托身,藏身⑤求学的人⑥两个词,跟随并且⑦一般人⑧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3.多义实词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4)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5)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登泰山记》)④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过秦论》)⑤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⑥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⑦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⑧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⑨来吾道.夫先路(《离骚》)答案(1)①借助②假期③假装④假如⑤临时委任(2)①横渡②断绝③停止、中断④停止呼吸、气绝⑤与世隔绝的⑥陡峭的⑦极⑧全然(3)①强健的、强大的②有力的、坚硬的③有余、略多(4)①传授②流传③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5)①道理②风尚③道路④方法、策略⑤思想、学说⑥志趣、意向⑦说、谈论⑧天道,自然的规律⑨同“导”,引导4.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使之然也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⑤用心一.也⑥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⑦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⑧小.学而大.遗⑨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⑩而耻.学于师答案①使动用法,使弯曲②名词作动词,游泳③使动用法,使……快 ④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⑤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⑥名词作动词,低于 ⑦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5.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⑤不拘于时 ⑥无以至千里答案 ①判断句,标志词:者……也 ②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 ③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 ④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 ⑤被动句,标志词:于 ⑥固定句式,标志词:“无以”,没有用来……的 6.文化常识(1)君子:特指______________的人。
通假字检测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1无能为也已。
,通“”,意思是。
2共其乏困。
,通“”,意思是。
3秦伯说。
,通“”,意思是。
4失其所与,不知。
,通“”,意思是。
《荆轲刺秦王》1秦王必说见臣。
,通“”,意思是。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通“”,意思是。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通“”,意思是。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通“”,意思是。
5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通“”,意思是。
《鸿门宴》1距关。
,通“”,意思是。
2要项伯。
,通“”,意思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意思是。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意思是。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意思是。
必修2《诗经》两首《氓》1氓之蚩蚩。
,通“”,意思是。
2匪来贸丝。
,通“”,意思是。
3于嗟鸠兮。
,通“”,意思是。
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通“”,意思是。
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通“”,意思是。
《采薇》1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通“”,意思是。
2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通“”,意思是。
3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通“”,意思是。
《离骚》1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通“”,意思是。
2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通“”,意思是。
3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通“”,意思是。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通“”,意思是。
5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通“”,意思是。
《孔雀东南飞》1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通“”,意思是。
2蒲苇纫如丝。
,通“”,意思是。
《短歌行》1契阔谈讌。
,通“”,意思是。
《兰亭集序》1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通“”,意思是。
《赤壁赋》1冯虚御风。
,通“”,意思是。
《游褒禅山记》王回深父。
,通“”,意思是。
必修3《蜀道难》1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通“”,意思是。
《寡人之于国也》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意思是。
2无失其时。
,通“”,意思是。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意思是。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文言文实词——通假字【知识点精讲】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4.偭规矩而改错。
5.忳郁邑余挓傺兮。
6.伏清白以死直兮。
7.进不入以离尤兮。
8.芳菲菲其弥章。
9.椎床便大怒。
10.蒲苇纫如丝。
答案:1.(泮,同“畔”)2.(莫,同“暮”,年末)3.(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
形容词。
)4.(错,通“措”,措施。
)5.(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6.(伏,通“服”,保持。
)7.(离,通“罹”,遭受。
)8.(章,通“彰”)9.(椎,通“捶”,捶打。
)10(纫,通“韧”,柔软结实。
)专题训练考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1 / 81.认识古文中特殊的“通假”现象。
2.掌握技巧,熟记常用“通假字”。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辨析“通假字”的技巧。
2、难点:熟记并在考试中运用技巧找出“通假字”。
三、导入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例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很明显,在这个句子中,根据语境,“生”的意义在这个句子中是解释不通的,这说明它应该是一个“通假字”,通“性”——本性。
“通假”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我们把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那么我们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怎样根据语境来推断出“本字”呢?四、专题解题思路指导(一)总结类型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指出它的本字。
借字本字字义(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又(2)其次诎体受辱诎屈弯曲(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敝(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5)境界危恶,层见错出见现(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智(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8)秋豪不敢有所近豪毫(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厌餍(10)张良出,要项伯要邀(1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之通假字(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1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矣(14)沛公不胜杯杓杓勺(15)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案按查明(16)使臣奉璧,拜送于庭。
高考文言文通假字汇总及练习1、木直中绳,糅以为轮。
(糅:同“煤”,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s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
)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
)13、暴秦之欲无厌。
(同“餍”,满足)14、当与秦相较。
(同“倘”,如果)15、万几宸翰之宝。
(同“机”)16、肇锡余以嘉名(同“赐”)17、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18、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措”,插。
)19、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20、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2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22、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23、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24、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25、共其乏困(同“供”,供给)26、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27、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28、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29、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30、可予不(同“否”)31、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32、召有司案图(同“按”)33、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34、设九宾于廷(同“傧”)3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3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37、请奏盆缶瓦秦王(同“缶”)38、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39、要项伯(同“邀”,邀请)40、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4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42、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43、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44、拔剑切而唱之(同"啖”,吃)45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46、泾流之大(同“径”,直)47、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48、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49、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通“记”,记述)50、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通“倡”,倡导)51、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52、俨骖跳于上路(“俨”通“严”,整治,有此一说)53、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54、青雀黄龙之轴(“轴”通“舳”,船)55、忽奔腾而砰湃(“砰湃”通“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56、夙遭闵凶(通“悯”,怜悯)57、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58、常在床蓐(通“褥”,草席)59、四十有四(通“又”)60、五尺之僮(通“童”,童仆)指出通假字并解释1、木直中绳,糅以为轮。
④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⑤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
⑥曲突徙薪亡恩泽()
⑦主人乃寤而请之()
答案:①“傍”同“旁”,旁边②“不”同“否”,否则③“嘿”同“默”,沉默④“息”同“熄”,灭⑤“乡”同“向”,当初;“弗”同“费”,破费⑥“亡”同“无”,没有⑦“寤”同“悟”,醒悟,觉悟。
在文言文的翻译中,如果结合语境推测出的意思和本字含义关系不大时,要考虑通假的可能。
注意通假的几种情况,要么字音相同,要么字形有联系。
二、偏义复词——特殊实词多关注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陪衬(衬字)。
例如:“冀缓急或可救助”,需救助的情况只能是“急”,故“缓”没有意义,“缓急”是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的类型有:①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②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类型典例
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没有“楫”的意义,“楫”是衬字
语素意义相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出”是出去,“入”是进来,在这里偏用“入”的意义,“出”是衬字
【精准点拨】
偏义复词识别“三根据”“三注意”
方法示例
三根据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
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
父,“父兄”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
这个语素上面
根据语法关系来判定
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状语“勤”只能修饰“作”,。
高考文言文《归去来兮辞并序》通假字及词类活用整理(1)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2)古今异义词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
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
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
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
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
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
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
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
)(3)一词多义心①因事顺心(心意)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
)夫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②乐夫天命傻奚疑?(助词)事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故①故伎求之(所以)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③四方之事(助词“的”)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奔①载欣载奔(跑去)②情在骏奔(奔丧)。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201、贾:通"价";钱。
名词。
"如有营,予佐尔贾。
202、简:同"拣"选,择。
动词。
"宏餍慈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同"拣";挑选,选拔。
动词。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03、缰:同"强";强大。
形容词。
"缰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疆:通"强";强壮。
形容词。
"始以疆壮出,及还,须发尽白204、介:同"芥";小草。
名词。
"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05、菁:通"精";精华,糟碎。
形容词。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206、迥:同"回";辣转。
动词。
"迥忆后街之屋。
"207、鸠:同"纠";集合。
动词。
"豪民于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
"208、沮:通"阻"阻止,阻挡。
动词。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
209、句:同"勾";勾取。
动词。
"虽小数,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210、具:通"俱"都,全,引申为详细。
副词。
"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11、距:同"拒";抗拒,把守。
动词。
“或走,或闭门旅距。
”"距关,毋内诸侯。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抗拒,抵御。
212、掘:同"倔",顽强,固执。
形容词。
"掘强沙塞之间,213、抗:通"亢";高。
形容词。
"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214、亏:同"诡"差异,不适应。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通假字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常见错别字综述案例:同“按”;检查,检查。
动词。
“叫秘书的病例图,就是从现在开始,十五年来一直给赵。
”板子:与“版本”相同;Word版本。
名词。
"印刷书籍,在唐朝还没有繁荣起来."暴力:同样的曝光。
动词。
“虽然有猛烈的暴风雨,但那些不再站立的人,就让它发生吧。
”暴力:用“暴露”来暴露。
动词。
“想起我爷爷,那霜露暴起,”时代:传“回”,背叛,忘记。
动词。
“我希望你不能比我优秀一倍。
”Be:和“穿”一样;盖住肩膀,动词。
"廉颇争米十斤肉,披甲上马."不:和“不”一样;不,副词。
“或老师,或心不在焉。
”不:和“不”一样;疑问语气词“察王能给我十五城寡妇的新娘吗?”镨:同样的“仇恨”;敌人,敌人。
“敌人已经被消灭,世界已经被决定,”From:与“垂直”相同;联手对抗秦。
动词。
之后,秦欲伐齐,齐与楚势均力敌。
"From:与“垂直”相同;与“横”相对,“和而联,和而统。
”From:与“垂直”相同;与“横”相对的是,“赵使求救,他跟随楚。
”当:通过“阻挡”;抵制。
动词。
“除了刘玉舟,没有人能当接线员。
”程度:与“穿越”相同;十字架,十字架。
动词。
“连夜飞向镜湖明月””还有:传“诶”;你人称代词。
“在某个地方,母亲在这里。
”反向:用“返回”返回。
动词。
“穷人是反根本的。
”冯:双手握住。
动词。
“本王将无一人,臣愿奉墙令。
傅:盛酒浆的陶罐。
名词。
“请把秦王装在锅里招待。
”傅:同“比”;富弼。
动词。
“如果你进入,你不能在家里刷土。
父亲:和“福”一样,古代男子名字下面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的父亲,余的父亲,安尚春的父亲。
"干:到“岸边”,“在侃侃砍下檀香木,让河水变干。
”胡:和“含糊”是同一个形容词。
南方的胡的声音在北方是清晰的。
"一:同“何”;什么事?疑问代词。
“也很容易看不见?”恒:横竖对立,“联恒外战群臣。
高考文言文复习通假字例析教学博苑2011-04-18 05525d56b7b401017duy高考文言文复习通假字例析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同“蚌”;河蚌。
“民食果损蜯蛤。
暴“同曝” 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 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暴同“曝”;晒。
动词。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桮同“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 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
动词。
“被明月兮珮宝璐。
”被同“披”;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同金生皆被绮绣,”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被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辟通"避”;躲避,逃避。
动词。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弊通“敝”;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 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不会。
副词。
“王曰‘不也’。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宁可共载不?”材同“才”;才能。
名词。
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材同“才”;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 仅,只。
副词。
“城中兵不满千,户裁及万。
”裁通“才”;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 彩色,颜色。
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
名词。
“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
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 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 “胡取禾三百廛兮?”唱通“倡”;倡导。
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同“抄”;抄写。
动词。
“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鉏同“锄”;锄头。
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地理上的南“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
动词。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
动词。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 抵挡,抵偿。
动词。
“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通“挡” 抵挡。
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当通“挡”;抵。
动词以尔汉而当汉半地,臣请往如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当通“挡”;遮挡。
动词。
“坦墙周庭,以当南日,”党通“倘”;倘若,偶然。
副词。
“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道同“导’;引导。
动词。
“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
名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钦?”吊同“掉”;落。
动词。
“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丁宁同“叮咛” 嘱咐。
动词。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
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
动词。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同"夺;强取,夺取。
动词。
“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堕通“隳”;毁弃。
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蛾同蚁蚂蚁。
名词土民蛾聚者万人,。
而通“尔”;”你的。
代词。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而通“尔”;你,你的。
代词。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的。
代词。
“若欲死而父,即前斗”而同“如” 象。
形容词。
“军惊而坏都舍。
尔同“耳” 罢了。
语气助词。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尔同“耳” 罢了。
语气助词。
“无他,但手熟尔。
”尔同“耳” 罢了。
语气助词。
“以头抢地尔。
”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非死则徙尔。
蕃通“繁”;多。
形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同“返, 返回。
动词。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反同“返” 返回,归来。
动词。
“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
”反同“返” 返回。
动词。
“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返回。
动词。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动词。
“盖亦反其本矣。
“反同“返”;往返,返回。
动词。
“使子路反见之。
”反同“返”;往返,返回。
动词。
“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反同“返”;往返,返回。
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奉通“俸” 俸禄,薪俸。
名词。
“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奉同"捧";两手托着。
动词。
“而察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奉同“棒”;两手托着。
动词。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奉同“捧两手托着。
动词。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 盛酒浆的瓦器。
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
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 "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盖通“盍”,为什么。
疑问代词。
“兴化部是日遂淩出华林部远甚。
”盖通“盍”;何不。
兼词。
“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干通“岸”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彀同“够”。
能够。
副词。
彀同“够”;达到。
动词。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估通“贾”;商人。
名词。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洗手。
动词。
“媵人持汤沃灌。
”函胡同“含糊” 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
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衡通"横” 跟竖、直相对,地理上的东西为“横”。
名词“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衡通“横” 梗塞,指不顺。
动词。
“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 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衡通“横”;与竖相对,地理上的东西为横,名词。
“左手倚一衡木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
名词。
“混黄华叶衰。
”画同“划” 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驩同“欢” 欢聚。
动词。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还同“环”;绕。
动词。
“秦王还柱而走。
”还同“旋”;回转、掉转。
动词“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皇通"惶” 恐惧,惊慌。
形容词。
“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
”皇通“惶”;恐俱,惊慌。
形容词。
“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
形容词。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皇同“凰” 传说中的雌凤。
名词。
“驾鸟凤皇,日以远兮。
”恍同“恍” 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
“恍惊起而长嗟。
”麾同“挥”;指挥。
动词。
“麾众拥豪民马前,”惠同“慧”;聪明。
形容词。
“甚矣,汝之不惠。
”惛通“昏”;昏乱糊涂。
形容词。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混同“浑” 水不筒,污浊,形容词。
举世沼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溷同“混”、“浑” 混浊。
形容词。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溷同“混”、“浑”;厕所。
名词。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 “出门看火伴”。
火同“伙”;一伙。
数量词。
古代军队“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疾“嫉”, ,嫉妒,憎恨。
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同嫉; 嫉妒,憎恨。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棘同“戟”;兵器。
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籍通“藉”;垫。
动词。
“籍柔覆温之躯。
”纪通“记”;记载。
动词。
“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贾通“价”;钱。
名词。
“如有营,予佐尔贾。
”简同“拣” 选,择。
动词。
“宏餍慈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同“拣”;挑选,选拔。
动词。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同“拣”;挑选。
动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 暴露,露出来。
动词。
“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 呈现,露出来。
“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 呈现,露出来。
动词。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 出现。
动词。
“路转溪头忽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
动词。
“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
动词。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出现,露出来。
动词。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见同现”; 现在。
副词。
“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缰同“强”; 强大。
形容词。
“缰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疆通“强”;强壮。
形容词。
“始以疆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糨同“浆”;用米汤汁浸渍。
动词。
介同“芥”;小草。
名词。
“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缙通“搢”;插。
动词。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缙同“搢” 插。
动词。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菁通“精”;精华,糟碎。
形容词。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景同“影”;影子。
名词。
“影从云合,而见一人,”景同。
影”;影子。
名词“荡荡空中景”。
景同“影”;影子。
名词。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迥同“回”; 辣转。
动词。
“迥忆后街之屋。
”鸠同“纠”;集合。
动词。
“豪民于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
”沮通“阻” 阻止,阻挡。
动词。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
句同“勾”;勾取。
动词。
“虽小数,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
副词。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通"俱" 全,都。
副词。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具通“俱” 都,全,引申为详细。
副词。
“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
副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都。
引申为“详细”。
副词。
“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具通“俱”;全,皆。
副词。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
副词。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同“俱” 都,全,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