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通假字
- 格式:pdf
- 大小:632.07 KB
- 文档页数:8
【语文专题】通假字善:通“缮”;修治,拭擦。
动词。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沈:同“沉”:程度深。
副词。
“沈醉不知归路。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
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生:同“性”资质,禀赋。
名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声:通“伸”;陈述,说明。
动词。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识:通“志”,标志,记号。
名词“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识:通“志”;记住。
动词。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
动词。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食:同“饲”;喂。
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矢:同“屎”;粪便。
名词。
“然与式:通“拭”;古代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
名词兵车不式。
逝:通“誓”;发誓。
动词。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受:同“授”给,与。
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
”孰:同“熟”;煮熟了的。
形容词。
“宰夫顾熊蟠不孰,杀之,”孰:同“熟”;仔细。
形容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说高兴,愉快。
形容词。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说:同“悦;高兴。
形容词。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说:同“悦”;愉快。
高兴。
形容词。
“而民说之,”说:同“悦”;愉快。
形容词。
“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
形容词。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太:通“大”;大部分。
形容词。
“死者太半。
”汤:同“烫”:用热水焐。
动词。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田:同“畋”;打猎。
动词。
“今王田猎于此。
”帖:同“贴”;用标签标出。
动词。
“不用,则以纸帖之。
”帖:同“贴”;粘附。
动词。
“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名词。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涂:同“途”,道路。
名词。
“失迷涂知返,往哲是与”涂:同“途”;道路。
名词。
道路。
名词。
土:同“仕”作官。
动词。
“重争土豪,非下也,权重也。
”橐:通“托”;托付,委托。
动词。
“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顽:同“玩”;开玩笑。
高考语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案:通“按”,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2.颁:通“斑”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3.板:通“版”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4.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5.辟:通“避”,躲避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6.弊:通“敝”,困乏,疲惫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7.辩:通“辨”,区别例如:此大小之辩.也。
(《逍遥游》8.裁:通“才”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9.采:通“彩”,色彩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10.飡:通“餐”例如:适莽苍者,三飡.而反。
(《逍遥游》11.唱:通“倡”,倡导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沈:通“沉”例如:暮霭沈沈..楚天阔。
(《雨霖铃》13.绌:通“黜”,贬黜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4.垂:通“陲”,边关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白马篇》15.歠:通“啜”,给水喝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勾践灭吴》16.趣:通“促”,催促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17.卒:通“猝”,突然例如:卒.然边境有急。
(《论积贮疏》18.卒:通“猝”,仓促例如: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俗称“蘸火”。
这里指用药浸泡例如:使工以药淬.之。
(《荆轲刺秦王》20.厝:通“措”,放置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21.错:通“措”,措施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离骚》22.道:通“导”,引导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货殖列传序》23.得:通“德”,感激恩德例如: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常见的文言通假字》1.“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了。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2.“厌”同“餍”,满足。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3.“说”同“悦”,高兴。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4.“知”同“智”,明智。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5.“反”同“返”,返回。
今日往而不反.者(《荆轲刺秦王》)6.“见”同“现”,显现、出现。
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7.“卒”同“猝”,突然。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8.“距”同“拒”,据守;“内”同“纳”,接纳。
距.关,毋内.诸侯(司马迁《鸿门宴》)9.“要”同“邀”,邀请。
张良出,要.项伯(司马迁《鸿门宴》)10.“倍”同“背”,背弃。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司马迁《鸿门宴》)11.“蚤”同“早”,早些。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司马迁《鸿门宴》)12.“郤”同“隙”,隔阂、嫌怨。
令将军与臣有郤.(司马迁《鸿门宴》)13.“坐”同“座”,座位。
因击沛公于坐.(司马迁《鸿门宴》)14.“于”同“吁”,感叹词。
于.嗟女兮(《诗经·氓》)15.“说”同“脱”,摆脱、脱身。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诗经·氓》)16.“泮”同“畔”,边、岸。
隰则有泮.(《诗经·氓》)17.“错”同“措”,举措。
偭规矩而改错.(屈原《离骚》)18.“圜”同“圆”,圆凿。
何方圜.之能周兮(屈原《离骚》)19.“离”同“罹”,遭受。
进不入以离.尤兮(屈原《离骚》)20.“章”同“彰”,显著、明显。
芳菲菲其弥章.(屈原《离骚》)21.“帘”同“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箱帘.六七十(《孔雀东南飞并序》)22.“纫”同“韧”,坚韧。
蒲苇纫.如丝(《孔雀东南飞并序》)23.“悟”同“晤”,面对。
悟.言一室之内(王羲之《兰亭集序》)24.“冯”同“凭”,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苏轼《赤壁赋》)25.“无”同“毋”,不要。
高考文言文阅读通假字复习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一、概念辨析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为四种不同的文言现象,四者有着严格的区别,初学者常常将之混为一谈。
但现实中前三者确有相似之处,而“假借字”往往和其他三种难以区分,所以对于不够明确的情况,也往往用“通假字”统称。
1.古今字古代已有对应的字,后人又造新字来表达这个意思。
如“莫”为“暮”之古字,因“莫”被用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2.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如“泪”和“涙”,“睹”和“覩”。
3.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有临时作用。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因为古代的字很贫乏,所以用有限的字来表达意思。
4.假借字通假字常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
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
而六书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二、通假字的类别及特点1.从语音方面来看(1)同音通假: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
【例】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二章》)(“畔”通“叛”)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蚤”通“早”)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倍”通“背”)(2)双声通假:是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母相同,韵母不同。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1.党:通“倘”;倘若,偶然。
副词。
“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2.道:同“导’;引导。
动词。
“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3.得:通“德”;恩惠。
名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钦?”4.吊:同“掉”;落。
动词。
“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5.丁宁:同“叮咛”嘱咐。
动词。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6.读:通“逗”;即现在的“,”。
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7.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8.队:通“坠;坠落。
动词。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9.敚:同“夺”;强取,夺取。
动词。
“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10.堕:通“隳”;毁弃。
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11.而:通“尔”;”你的。
代词。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12.而:同“如”象。
形容词。
“军惊而坏都舍。
13.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14.蕃:通“繁”;多。
形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5.反:同“返,返回。
动词。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16.奉:通“俸”俸禄,薪俸。
名词。
“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17.奉:同“捧”两手托着。
动词。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18.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
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19.拂:同“弼”;辅弼。
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土。
20.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1.盖:通“盍”,为什么。
疑问代词。
“兴化部是日遂淩出华林部远甚。
”22.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23.估:通“贾”;商人。
名词。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24.灌:通“盥”;洗手。
动词。
“媵人持汤沃灌。
”25.函胡:同“含糊”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6.曷:同“何”;什么。
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27.衡:通“横”跟竖、直相对。
名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高考语文常见通假字与古今异义词高考语文常见通假字1.双声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亡无副词,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风放放逸,走失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左传僖公四年》没冒冒着没死以闻。
(《触龙说赵太后》)胡何为什幺胡瞻尔庭有县特兮?(《诗经伐檀》) 莫暮将近,晚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内纳接纳距关,毋内诸侯。
(《史记鸿门宴》)2.叠韵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景影像影子一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详佯假装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还旋回环,掉转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识志记住汝识之乎?(《石钟山记》)见现出现,呈现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从纵合纵: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邪耶表疑问语气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属嘱劝,请举酒属客。
(《赤壁赋》)说脱脱身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诗经卫风氓》) 泮畔边,岸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卫风氓》)卒猝仓促五万兵难卒合。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奉捧用两手托着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党倘倘若,偶然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天论》)3. 同音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案按审察,察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颁斑头发花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暴曝暴露,显露忠义暴于朝廷。
(《五人墓碑记》)倍。
高考语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考语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整理常见通假字1.双声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亡无副词,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风放放逸,走失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左传·僖公四年》没冒冒着没死以闻。
(《触龙说赵太后》)胡何为什么胡瞻尔庭有县特兮?(《诗经·伐檀》)莫暮将近,晚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内纳接纳距关,毋内诸侯。
(《史记·鸿门宴》)2.叠韵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景影像影子一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详佯假装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列传》)还旋回环,掉转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识志记住汝识之乎?(《石钟山记》)见现出现,呈现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从纵合纵: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邪耶表疑问语气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属嘱劝,请举酒属客。
(《赤壁赋》)说脱脱身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诗经·卫风·氓》)泮畔边,岸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诗经·卫风·氓》)卒猝仓促五万兵难卒合。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奉捧用两手托着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党倘倘若,偶然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天论》)3.同音通假通假字本字含义例句及例句出处案按审察,察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颁斑头发花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暴曝暴露,显露忠义暴于朝廷。
(《五人墓碑记》)倍背背叛,违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高考语文《通假字》复习资料A案:通“按”,审察,察看。
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B罢:通“疲”,疲劳。
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颁:通“斑”,头发花白。
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通“版”,字版。
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通“曝”,晒。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暴:通“曝”,暴露,显露。
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忠义暴于朝廷。
”倍:通“背”,背叛,违背。
如:“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通“披”,覆盖在肩背上。
如:“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看。
如:“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
如:“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
如:“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
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疲惫,衰败。
如:“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宾:通“傧”,迎接客人的人。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通“否”,不。
如:“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在用肯定、否定式表示选择的句子里,表示否定的一方面。
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C材:通“才”,才能。
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
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通“彩”,颜色,彩色。
如:“须臾成五采。
”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通“苍”,黑色。
如:“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通“脏”,脏腑。
如:“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唱:通“倡”,倡导。
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通“抄”,抄写。
如:“道中手自钞录。
”绌:通“黜”,罢免官职。
如:“屈平既绌。
”从:通“纵”,合纵,联合抗秦。
如:“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厝:通“措”,放置。
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高考高频文言文通假字1.案通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颁通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板通版:字版,雕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4.暴通曝:①晒。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②暴露,显露。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5.桮通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6.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7.被通披:①披散。
“屈原至于滨,被发行吟泽畔。
” ②穿上。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8.敝通弊:①困顿,失败。
“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②弊通敝,破旧,谦词。
“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
”9.辩通辨:差别。
“此小大之辩也。
”10.不通否:①副词,不。
“或师焉,或不焉。
”②疑问语气词,吗。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11.采通彩:色彩。
“须臾成五采。
”12.裁通才:时间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13.钞通抄:抄写。
动词。
“适中手自钞录。
”14.雠通仇:①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②仇恨。
“仇雠敌战之国也。
”15.绌通黜: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
”16.从通纵:①合纵。
“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②与“横”相对。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7.道通导:引导。
动词。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18.当:①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②当通倘,如果。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9.得通德:感激。
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0.度通渡:渡过,越过。
“一夜飞度镜湖月。
”21.堕通隳:毁弃。
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22.反通返:返回。
动词。
“人穷则反本。
”23.奉:①通俸,俸禄。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②通捧,捧着。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24.父通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5.盖通盍,相当于“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