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20.76 MB
- 文档页数:7
中西医结合治疗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 Syndrome,ERS)是一种由于剧烈运动导致的横纹肌溶解所致的疾病。
横纹肌溶解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是由于横纹肌细胞的变性、溶解和释放肌红蛋白而导致的,临床上多发生在剧烈运动或外伤后。
横纹肌溶解的临床特征主要包括肌肉疼痛、肿胀、压痛,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等表现。
在严重的情况下,横纹肌溶解可导致早期肾功能损伤、高钾血症、低钙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综合运用中医与西医的优势,可以更好地调理患者的体质,减轻症状,促进康复。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西医结合治疗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方法和效果。
一、中医治疗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中医认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由于肝气郁结、瘀血凝滞而致,具体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舒肝理气、活血化瘀、散结通络等。
1. 舒肝理气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常伴有肌肉疼痛、瘀肿、压痛等症状,这些都是肝气郁结所致。
舒肝理气是中医治疗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关键。
常用的药物包括柴胡、香附、川芎等,可以缓解肌肉疼痛,改善症状。
2. 活血化瘀横纹肌溶解会导致肌肉的瘀血凝滞,使得肌肉功能受损。
活血化瘀是治疗横纹肌溶解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红花、桃仁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
3. 散结通络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与中医认为的“痰浊”、“瘀滞”密切相关,因此更需要通过散结通络的方法,化解痰浊、疏通经络,促进病灶的排出和康复。
常用的药物有三七、藁本、桑寄生等,可以达到化痰散结、通络止痛的效果。
二、西医治疗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西医治疗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主要是针对病因和症状进行治疗,包括止痛、清除代谢产物、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1. 止痛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常伴有剧烈的肌肉疼痛,需要及时缓解患者的痛苦。
常用的止痛药包括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横纹肌代指机体肌纤维之上依序排列且明暗相间条纹状的肌肉组织,其中构成部分以骨骼肌以及心肌为主。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 )是指因挤压伤、运动、药物等原因导致横纹肌被破坏或裂解,导致细胞内容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钾离子等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肾功能损伤、内环境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肌红蛋白(myo-globin ,MB )属于横纹肌细胞质至关重要的构成物,具有运输和贮氧功能,当横纹肌细胞受损伤时MB 释放入血循环,血循环中的MB 增高,恶化至一定程度将产生肌红蛋白尿以及电解质代谢紊乱等诸多临床症状。
如未能及时干预将会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
此外,每年4月至10月在湖北地区食用小龙虾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者时有发生,多为轻症,但进展为重症病例多转入ICU 进行治疗,进入ICU 后多合并发生其他并发症,最严重的是急性肾损伤,若治疗方案选择不当,将会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因此重症治疗方式的选择在治疗重症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上显得极为重要。
1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发病原理所有可能致使肌细胞受损的原因均都有概率诱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发生,但许多轻症病例因症状不明显而不容易被临床医生察觉,引发误诊或是漏诊。
全面深入分析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发病原理有利于加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治疗效果。
临床多见的发病原因具体如下:(1)外伤所致:患者受到严重挤压伤、骨折等外伤均易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发生,出现血MB 升高,抢救人员稍处理不当将危及患者生命。
(2)肌疲劳:目前大多数年轻人喜欢健身运动,在经历高强度运动后可出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其病情严重程度与运动持续时间、运动强度以及受累部位密切相关,一般多出现在下肢,其具体发病机制可能与肌肉损伤和长期的能量消耗有关。
(3)饮食:大量进食小龙虾后可出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而且病情轻重与进食多少存在密切联系,具体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洗虾粉应用有关。
(4)肌缺血或是缺氧:ICU 患者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为休克,部分学者研究结果显示,ICU 内非创伤病患血液内肌红蛋白数值增加和休克期间缺血缺氧之间有密切关系。
中西医结合治疗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相关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后肌肉疼痛、肌肉僵硬、尿液变色等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通过
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中药治疗方面,可以选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强筋健骨等作用的中药。
桑
寄生、红花、地黄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来缓解
疼痛。
针对体内水肿的情况,可以选用黄连、赤芍、茯苓等具有消肿作用的中药。
一些具
有强筋健骨作用的中药如乌骨膏、羚羊角等,可以促进肌肉的修复和恢复。
针灸疗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针灸可以刺激特定的穴位,促
进气血循环和代谢、舒缓筋膜、缓解肌肉疼痛。
常用的治疗穴位包括肺经、大肠经、胃经等,如迎香、合谷、胃五等穴位。
还可以选择一些个体化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根据患者
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调整。
推拿疗法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推拿可以刺激肌肉、经络等组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和康复。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捏、推、拿等,可
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法进行治疗。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还应重视康复锻炼和运动的指导,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和体能。
康复锻炼可以通过物理治疗、理疗等方法进行,如热敷、电疗、牵引等。
运动指导也
是非常重要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
运动,防止再次发生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CVVH成功治愈1例横纹肌溶解综合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报道横纹肌溶解综合症(rhabdomyolysis,rm)是指一系列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漏出,包括肌红蛋白(mb),肌酸磷酸激酶(cpk)等酶类,离子和小分子毒性物质。
常常伴有威胁生命的代谢紊乱和急性肾功能衰竭(arf)[1-2]。
临床表现为肌痛、肿胀、无力、棕色尿,触诊肌肉有注水感。
现将我院2011年9月收治的1例因吸食“海洛因”致横纹肌溶解综合症,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病例介绍患者男27岁有吸毒史10年,因吸食“海洛因”后倒卧在宾馆。
当时神志不清,血压低下,四肢冰冷,尿少并尿呈酱油样,我院急诊科查“彩超示:双下肢血流缓慢,下肢有血栓形成”,k8.3mmol/l,cr295umol/l,tco210mmol/l。
拟“急性肾功能衰竭”收入院。
查体:bp115/70mmhg,平卧位,精神稍烦躁,起病来患者下肢痛明显,间有头晕头痛,无发热,进食时有呕吐非咖啡样胃内容物。
生化示:ck(肌红蛋白)20000iu/l。
入院诊断:横纹肌溶解综合症,arf,中毒性休克,高钾血症,中毒。
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股静脉留置单针双腔导管建立血管通路,选用贝朗crrt机,血流量150~200ml/min,/min。
置换液速度为3000ml/h,持续10~12h/d,常规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采用后稀释输入。
患者经过10+的治疗,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血清各项生化指标和肌酶到恢复正常水平。
痊愈出院。
一、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记录24小时出入量。
注意观察尿的颜色;24h心电监护生命体征,注意监测电解质变化,特别是钾离子。
注意监测凝血机制。
各种注射拔针后,穿刺点要按压5分钟以上,同时观察有无新增的淤斑。
急性肾衰期,营养很重要,应供给足够的热量和维生素。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除了创伤因素外,遗传性疾病、过量运动、肌肉挤压、缺血-代谢异常、极端体温、药物毒物和感染等因素也可导致横纹肌溶解。
2临床表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多样,早期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的进展,症状逐渐加重。
常见症状包括肌肉疼痛、无力、肌肉肿胀、皮肤感觉异常等。
严重时可能出现急性肾衰竭、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3诊断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等生化指标的检测以及肌肉组织病理检查。
同时,还需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4治疗治疗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关键是早期发现和积极干预。
治疗措施包括积极补液、调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平衡、控制感染等。
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或连续肾脏替代治疗。
同时,还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停止引起横纹肌溶解的药物、控制感染等。
尽管横纹肌溶解最初是在创伤患者中发现的,但目前非创伤因素引起的横纹肌溶解至少是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的5倍以上。
这些非创伤因素包括过度劳累、肌肉缺血、过度的高温和低温冻伤、电解质和渗透压的改变、代谢性疾病、遗传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和酒精以及感染。
其中,药物和酒精据文献报道,引起横纹肌溶解的药物达150余种,部分他汀类降脂药物引起横纹肌溶解已经得到证实。
临床上,横纹肌溶解的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肉肿胀和肢体无力,以及黑“茶色”小便提示肌红蛋白尿。
此外,肌酸激酶及其他肌酶均升高,肌酐、尿素、尿酸升高,血小板减少或DIC,部分患者可发热,白细胞升高,约30%的患者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
创伤性横纹肌溶解常伴有低血容量休克代谢紊乱及心脏受损。
为了诊断横纹肌溶解,临床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肌酸激酶和其他肌酶的测定,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的测定,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测定。
此外,还需要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血液凝固功能。
肌酸磷酸肌酶(CK)和同工酶是主要的肌酶之一。
当肌细胞受损或死亡时,CK会释放到血液中。
肌肉溶解症怎么治疗
肌溶解症这种疾病又被叫做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此病对于身体有比较大的危害,此时患者一定要注意适当的锻炼身体,如果是患者患病过后身体消瘦,并且经常有倦怠以及乏力现象,那么一定要注意合理的补充营养,并且及时就医治疗。
本病患者还应该注意及时的解除忧虑或者紧张的情绪,积极避免情志内伤。
下面来介绍一下肌溶解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指一系列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多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
横纹肌的病因十分复杂,国外有人研究指出获得性病因就有190余种,遗传性相关的病因40余种,常见的原因有过量运动、肌肉挤压伤、缺血、代谢紊乱(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极端体温(高热、低热)、药物、毒物、自身免疫、感染等。
治疗主要目的:保护肾功能。
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注意出入量的监测;去除横纹肌溶解的诱因;避免加重横纹肌肌溶解的危
险因素。
预防急性肾小管坏死:容量复苏;碱化尿液;应用抗氧化剂保护肾小管细胞;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若已发生急性肾衰则可能需要肾替代治疗直至肾功能恢复。
其他并发症的治疗。
肌溶解综合征患者一定要注意戒烟,吸烟本身对身体危害就很大,而且,肌溶解综合征患者如果有吸烟的恶习,那么病情在短时间内就容易加重。
等病患者还应注意,可以服用一些能够促进身体脂肪代谢的药物,这样可以减少脂肪在身体里面堆积。
2023横纹肌溶解症常见并发症及治疗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肌细胞破裂,细胞内容物释放入血而造成组织和器官损伤的综合征。
最常见并发症为急性肾损伤,其他并发症有肝损伤、筋膜室综合征、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目前常用治疗方法是液体复苏和碱化尿液,出现急性肾衰竭、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时,可采取血液透析治疗。
新的治疗方面包括生物制剂和干细胞治疗,但多处于研究阶段,最终的临床疗效有待观察。
因此明确横纹肌溶解症并发症机制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可能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横纹肌溶解症相关常见并发症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横纹肌溶解症是指创伤、缺血、药物、毒物、代谢因素以及感染使得肌膜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发生改变,肌细胞内容物短时间大量释放入血,造成组织和器官损伤。
横纹肌溶解引起全身并发症的主要机制是肌红蛋白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
其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包括无症状肌酸激酶(CK)升高、急性肾损伤、心律失常、筋膜室综合征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临床上多以补液、碱化尿液、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出现肾功能衰竭时可予以肾透析治疗。
随着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研究者对横纹肌溶解症的并发症有了新的认识,治疗方面有了新的方法。
本文从以上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横纹肌溶解症提供参考。
1.1 急性肾损伤7%〜10%的横纹肌溶解患者会发生急性肾损伤,而5%〜15%的急性肾损伤病例归因于横纹肌溶解症。
横纹肌溶解造成急性肾损伤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机制如下:(1)肾血管收缩致肾缺血。
局部水肿导致血管内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从而使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同时也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以及精氨酸加压素在内的众多体液调节因子增多。
此外,损伤的肌肉细胞释放的肌红蛋白可以消除一氧化氮的扩张血管作用。
大量组织因子以及血管内皮损伤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的级联反应,造成肾实质内微血栓的形成,进一步加重肾缺血。
(2)远曲小管中的肌红蛋白管型形成致肾小管堵塞。
中西医结合治疗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1. 引言1.1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简介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简称Rhabdomyolysis)是一种运动性损伤,通常由于极端运动或肌肉受伤引起。
该病症主要表现为肌肉溶解、肌红蛋白的释放和肾功能损害等临床症状。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包括肌肉疼痛、肿胀、乏力,血尿、蛋白尿等。
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起急性肾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涉及肌肉细胞膜的破坏、细胞内溶酶体的破裂、细胞内钙离子平衡失调等过程。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静脉补液、利尿、碱化尿液等,但局限性较大,不能有效解决病因和病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中医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祛风除湿、解毒等方法帮助恢复患者肌肉功能。
西医则可以利用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加速恢复过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综合了传统的治疗方法,还能更全面地应对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1.2 现有治疗方法的局限性目前西医治疗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但药物治疗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些药物可能会产生副作用,例如肝肾损害等,而且部分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疗效也会有差异。
长期使用药物也可能会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使得治疗效果减弱。
康复训练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康复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而且一些患者可能存在康复意愿不强或是康复过程中存在心理障碍等问题,影响了康复效果。
现有的治疗方法主要注重在解决症状和病症上,但缺乏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的治疗。
在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现有治疗方法对于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治疗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2. 正文2.1 中医在治疗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作用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运动性损伤,主要发生在高强度长时间运动后,特别是在未适应高强度训练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