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 格式:ppt
- 大小:11.40 MB
- 文档页数:42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情说明指导书一、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概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RM)是指横纹肌细胞受损后,细胞膜的完整性改变,肌细胞内物质释放进入细胞外液和血循环中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肌痛、肢体无力、茶色尿,常并发电解质紊,急性肾功能衰竭(ARF),严重者有生命危险。
据报道,RM 患者中有10%~50%发生急性肾衰竭。
早期明确病因且能在其未合并严重并发症之前进行干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英文名称:rhabdomyolysis,RM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有关发病部位:全身常见症状:肌肉疼痛、肌无力、茶色尿、发热、心动过速主要病因:外伤、剧烈运动、药物、毒物、遗传代谢性疾病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肌酶水平测定、尿常规及沉渣镜检、凝血功能测定、MRI、肌肉活检重要提醒: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康复后一定要注意运动要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引起疾病反复。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发病特点病因总述:横纹肌溶解综合症的病因较多,大致可分为物理因素及非物理因素,其中物理因素包括外伤、运动及肌肉过度活动、电击、高热等。
非物理性因素有药物、毒物、感染、电解质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各种因素造成细胞内外的各种电解质紊乱引起细胞膜破坏,从而导致细胞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成分入血,进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基本病因:1、物理因素(1)外伤:任何导致肌肉损伤的病因都可引起 RM 的发生,最常见的为暴力或挤压伤,如爆炸、地震、建筑物倒塌等。
挤压伤造成大量肌肉组织缺血坏死,出现以肢体严重肿胀、肌红蛋白尿、高血钾等病理变化。
挤压伤发生时,骨筋膜室内压力急剧上升,压力长时间没有解除,导致肌肉缺血坏死,大量的肌红蛋白入血,肌红蛋白在肾小管沉积堵塞肾小管,导致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从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理机制、常见原因、临
床检验指标意义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一系列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小分子物质等)漏出。
常见原因
常见原因有过量运动、肌肉挤压伤、药物、自身免疫、肌酸磷酸化酶缺陷等原因,可导致其心肌酶谱结果异常增高,可导致肌红蛋白尿。
临床检验结果
尿隐血阳性程度一般来说与红细胞含量成正比,但也存在不一致情况,由于干化学法缺乏特异性,维C会导致假阴性结果,尿液被污染、尿路感染时某些细菌可产生过氧化物酶、女性白带污染可引起假阳性。
另一方面尿中红细胞被破坏,可导致隐血强红细胞少的现象,当干化学与镜检结果不符时应注意鉴别。
血红蛋白尿与肌红蛋白尿传统方法是肌红蛋白溶于80%饱和度的硫酸铵溶液中,而血红蛋白则不能,可资区别.但太繁琐,可利用大便隐血胶体金法只针对人血红蛋白,来鉴别诊断。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诊断标准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habdomyolysissyndrome)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通常是由于肌肉组织的损伤而引起的。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肌肉组织中的肌红蛋白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肌肉损伤和肾功能衰竭。
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且缺乏特异性,因此对该病的诊断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及其应用。
一、病因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1.肌肉损伤:如创伤、挤压、骨折、手术等。
2.药物:如氯丙嗪、苯妥英、氟柿酸、环孢霉素等。
3.感染:如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4.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高温等。
5.运动性损伤:如过度运动、长时间站立等。
二、临床表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常见症状包括:1.肌肉疼痛:常见于四肢、腰背部、腹肌等。
2.肌肉无力:常见于四肢、躯干等。
3.肌肉僵硬:常见于四肢、颈部等。
4.尿量减少:由于肾功能衰竭导致。
5.皮肤黏膜出血: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
三、诊断标准为了提高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诊断准确率,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标准为The European Renal Association-European Dialysis and Transplant Association (ERA-EDTA)诊断标准。
该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1.血清肌酸激酶(CK)浓度增高:在非运动情况下,CK浓度增高至正常上限的5倍或以上。
2.尿中肌红蛋白排泄:尿中肌红蛋白排泄量增加至正常值的5倍或以上。
3.电解质异常:如钙、磷、钾等。
4.肾功能异常:如尿素氮、肌酐等。
5.肌肉组织损伤:如肌电图异常、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四、应用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在患者出现肌肉疼痛、肌肉无力、肌肉僵硬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血清CK浓度检测和尿中肌红蛋白排泄检测,以明确诊断。
在治疗方面,及早发现和诊断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预防和治疗肾功能衰竭的关键。
肌肉溶解症,也叫做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它是指一系列影响横纹肌细胞的细胞膜、膜通道以及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的内容物(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小分子物质)等漏出,多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代谢紊乱。
它的发病因素有很多,比如固定姿势压迫肌肉、过度运动、高压电电击、全身性痉挛、烧伤或者被重物挤压,以及部分药物的不良反应都会导致。
可见局部肌肉的疼痛、压痛、肿胀、无力等肌肉受累的情况,也可有发热、全身乏力以及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的表现。
尿的外观呈茶色或者红葡萄酒色,甚至伴有肾功能衰竭。
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首先是早期的进行血透,迅速纠正酸中毒,及时恢复血流,减少肌肉损伤,纠正低血容量,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碱化尿液。
如果局部肌肉坏死严重,可以考虑进行切除坏死的肌肉。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也称为肌源性溶血综合征,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主要特点是骨骼肌组织的广泛损伤导致溶血和高血肌酸激酶(CK)水平。
这种疾病可能由多种遗传或后天原因引起,包括药物过敏、暴力运动、内分泌紊乱等。
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恶化,可以出现全身乏力、尿色深红甚至褐色、肌肉无力和压痛等临床表现。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包括定义、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
接下来,将对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进行综述,包括其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以及临床类型与分类。
然后,将详细介绍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诊断过程,包括临床评估与疑似判断、实验室检查与指标解释以及影像学检查与辅助诊断方法。
最后,将总结主要观点和结论,并对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或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概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疾病,并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加强对患者的早期识别和准确诊断。
此外,希望通过对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深入剖析,推动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并为治疗和预防探索新的途径。
2.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诊断标准部分的内容如下:2.1 定义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骼肌溶解导致血清中肌酸激酶(CK)显著升高并伴有特定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
其特点是溶酶体内储存的酶类被释放到细胞外间质和血浆中,损害了肾脏等重要脏器。
2.2 临床症状和体征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①运动后无力、肌肉僵硬或压痛;②尿色深茶样或棕黑色;③明显全身乏力、四肢无力和不耐劳动;④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终末期时,出现胸、腰等部位肌坏死,甚至发生急性呼吸窘迫。
体检可触及受累肌群硬化和压痛。
2.3 实验室检查诊断横纹肌溶解综合征需要以下实验室检查结果:①血清肌酸激酶(CK)显著升高,通常超过10倍正常上限;②尿液中存在肌红蛋白和/或血红蛋白,可通过尿液颜色变化来判断溶血的程度;③血清电解质和肾功能等其他相关生化指标异常,如血钾、BUN和肌钙蛋白等。
横纹肌溶解症诊断标准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肌肉病变综合征,其特点是肌肉纤维的溶解和释放,导致肌红蛋白等细胞内成分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肌肉疼痛、肌肉无力、尿色深、肾功能损害和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在临床表现方面,患者常表现为肌肉疼痛、肌肉无力、尿色深、肿胀和压痛等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血清肌红蛋白、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肌肉损伤标志物的水平明显升高,肌酸激酶的升高幅度可达正常值的数十倍。
此外,肌红蛋白尿、肾功能损害和电解质紊乱也是横纹肌溶解症的实验室检查特点。
在影像学检查方面,核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显示肌肉的水肿和炎症,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除了以上的诊断标准外,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肌肉损伤和肾功能损害的疾病,如急性肌炎、肌炎性肌病、肌病性溶血性贫血、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等。
因此,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其他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需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来明确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肌肉损伤和肾功能损害的疾病,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横纹肌溶解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肌肉溶解症怎么治疗
肌溶解症这种疾病又被叫做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此病对于身体有比较大的危害,此时患者一定要注意适当的锻炼身体,如果是患者患病过后身体消瘦,并且经常有倦怠以及乏力现象,那么一定要注意合理的补充营养,并且及时就医治疗。
本病患者还应该注意及时的解除忧虑或者紧张的情绪,积极避免情志内伤。
下面来介绍一下肌溶解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指一系列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多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
横纹肌的病因十分复杂,国外有人研究指出获得性病因就有190余种,遗传性相关的病因40余种,常见的原因有过量运动、肌肉挤压伤、缺血、代谢紊乱(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极端体温(高热、低热)、药物、毒物、自身免疫、感染等。
治疗主要目的:保护肾功能。
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注意出入量的监测;去除横纹肌溶解的诱因;避免加重横纹肌肌溶解的危
险因素。
预防急性肾小管坏死:容量复苏;碱化尿液;应用抗氧化剂保护肾小管细胞;血液透析或血液滤过:若已发生急性肾衰则可能需要肾替代治疗直至肾功能恢复。
其他并发症的治疗。
肌溶解综合征患者一定要注意戒烟,吸烟本身对身体危害就很大,而且,肌溶解综合征患者如果有吸烟的恶习,那么病情在短时间内就容易加重。
等病患者还应注意,可以服用一些能够促进身体脂肪代谢的药物,这样可以减少脂肪在身体里面堆积。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剧烈的肌肉疼痛:主要表现为肌肉疼痛、僵硬和无力感,常常累及四肢和躯干部位。
-尿色异常:尿色通常变为棕褐色或红色,与溶解的横纹肌纤维释放的肌红蛋白有关。
-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CK是横纹肌溶解释放的标志物,因此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者的CK常常显著升高。
2.实验室检查:
-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CK升高通常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早期和最常见的实验室异常。
-血尿素氮(BUN)和肌酐升高: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引起的肾脏功能损害常常导致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血清电解质异常: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引起的肾脏功能损害可导致电解质紊乱,如血钾、血钠和血钙的改变。
3.尿液分析:
-阳性肌红蛋白尿:尿液变为深棕色或红色,且尿液分析结果显示阳性的肌红蛋白,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典型特征。
-高比重尿: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引起的肾脏功能损害可导致尿液比重升高。
4.影像学检查:
-肌肉超声:肌肉超声检查可以帮助识别溶解的肌肉区域,显示肌肉
横纹的变化。
5.组织活检:
-如果有必要,组织活检可以用于确诊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具体以肌
肉活检为主。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并不仅仅依靠其中一项指标,
而是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尿液分析和影像学检查等多个方面。
同时,还应该与其他引起肌肉损伤和肾脏功能损害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如急性肾损伤、重症肌无力等。
综上所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尿液分析和影像学检查等多个方面,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指标可以对患者进
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