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线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雪线与林线教案教案标题:雪线与林线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雪线和林线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如何使用图表和实地观察的方式来判断雪线和林线的高度;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2. 雪线和林线的图表和示意图;3. 实地观察活动所需的装备和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幻灯片或黑板上的图片,向学生介绍雪线和林线的概念,并让学生描述它们的特点。
探究活动:2.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发放雪线和林线的图表和示意图。
要求学生根据图表和示意图,分析雪线和林线的高度在不同地区和季节的变化情况。
3.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区,并通过实地观察的方式,测量和记录该地区雪线和林线的高度。
学生可以使用测量工具如测量尺或测量仪器。
4. 学生回到教室后,小组讨论并总结观察结果,填写实地观察记录表。
然后,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总结。
讲解与讨论:5.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他们讨论雪线和林线的高度变化原因。
学生可以提出各种可能的因素,如海拔高度、气候条件、降雨量等。
6. 教师讲解并补充相关知识,解释雪线和林线的高度变化与地理和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
巩固与拓展:7.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份小组作业,要求他们选择一座山脉或地区,并使用图表和实地观察的方式,分析该地区的雪线和林线的高度变化情况。
8. 学生汇报他们的小组作业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总结与评价:9.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建议。
10.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在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拓展活动:1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地观察和研究,了解更多关于雪线和林线的知识,并可以进行相关的科学实验或项目研究。
教学延伸:此教案适用于中小学地理或生态学科的课程。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学科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雪线及其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一、典题示例读我国部分地区(城市)雪线高度预测图。
据此回答1~2题。
1.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A.纬度越低,雪线越低B.纬度越高,雪线越低C.纬度越低,雪线越高D.纬度越高,雪线总体呈降低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城市的纬度越高,雪线的高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2.敦煌、喀什、格尔木、拉萨与同纬度其他城市相比,雪线异常偏高,原因是这些地区( )A.海拔高,气温低B.海拔低,气温高C.气候湿润,降水偏多D.气候干旱,降水偏少答案:D解析:雪线的高度除受纬度导致的温度影响,也与降水量有关。
一般而言,在气候干旱、降水量较小的地区,雪线的高度偏高。
敦煌、喀什、格尔木、拉萨的雪线比同纬度城市偏高,主要受降水少的影响。
二、知识讲解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线为山体的雪线。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雪线及其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三、跟踪训练下图为局部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a、b、c、d、e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分别是( )A.地形生物大气水文土壤B.土壤生物大气水文地形C.土壤地形水文大气生物D.生物地形大气水文土壤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判断。
根据图示即可判断。
2.如果b遭到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②生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河流水位降低④土壤肥力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构成要素的变化及其他要素的影响。
如果b(生物)中的植被遭到大量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将降低,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
林线和雪线的知识点
林线和雪线是指有关地形特征的线形标识,分别用来表示林木覆盖率以及降雪特征和影响。
林线是一条水平弯曲或折断的线,表示一个特定地形区域林木覆盖率的边界。
林线一般作为林分界线,用来表示林草地的变化,分隔不同地形之间林木覆盖率的变化,以阐明林木密度及其分布特征。
林线上的点可以标记出特定的树种,以及指示森林的多样性和分布特征。
雪线,也称为雪面线,是一条水平弯曲的线,表示特定地形区域降雪现象最多的位置(最低等级)。
雪线是为了识别特定地形地区受降雪特性影响而设置的特殊线,用来测量地形性质和指示降雪特征,如降雪量、降雪预报和降雪变化情况等。
雪线的设定一般在山地地形中,标志着最低的山体地形,确定降雪率和降雪量。
通常情况下,林线和雪线不重叠,林线会相对更高的地方,雪线则会相对更低的地方出现。
林线也可以反映出大气污染的程度,在森林覆盖(植被覆盖)减弱的情况下,会显示出污染地区,从而便于相关专家评估环境污染情况。
林线和雪线都是遥感技术在地形特征和气候变化记录中的重要标识,广泛应用在地形测量、灾害监测和气候变化研究中。
通过林线和雪线的监测,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当前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性,从而用于科学合理管理自然资源和调整环境保护措施。
自然带及雪线高低分布的几点比较一.雪线的高低(一)雪线的定义: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线。
如右图示,雪线非常清晰,雪线位置的降雪量等于消融量。
不难看出该线刚好与0度等温线吻合。
该线以上出现了积雪,说明降雪量大于消融量。
雪线以下无积雪,说明降雪量小于消融量。
(二)雪线的影响因素:气温与湿度1.气温:温度高,则积雪消融量增大,0度等温线所在的海拔位置升高,雪线上升。
这里分三个方面来分析关于温度这个影响因素。
1)雪线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受温度影响,低纬地区,温度高,高山上的雪线海拔较高。
高纬地区温度低,高山上雪线海拔较低。
到两极附近,积雪就覆盖在整个地表。
这个知识点可以对两座海拔较高的高山的纬度高低进行比较。
例如图1中,如果甲、乙两座高山的雪线是由于纬度不同导致的,则可以判断出甲山的纬度比乙山高。
2)阳坡雪线高于阴坡。
一座山体,由于所处纬度不同,太阳辐射量在山体两侧有差异,导致同一海拔高度上的温度也不同,坡面两侧雪线会出现高低。
以阳坡与阴坡为例:阳坡温度高,积雪消融量大,雪线上升,阴坡与之相反。
3)近几年来,温室效应,两极冰川融化,各山体的雪线总体上出现了上升趋势。
例四川贡嘎山近几年来由于温室效应,冰川不断退却,同时水位大增,引发了多处泥石流灾害。
4)雪线也有季节的变化,在季节分明的地区,冬季雪线偏低,夏季雪线偏高。
2.湿度:降水的条件之一就是充足的水汽,水汽丰富的地区,降水容易一些,因此,雪线海拔较低。
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湿度对雪线的影响,以供大家参考。
1)迎风坡雪线海拔比背风坡低迎风坡降水充沛,背风坡为雨影区,相对干燥,同海拔高度上,迎风坡由于大量的降水导致温度比背风坡低,故雪线下降。
如图2:为位于南半球赤道附近的乞立马扎罗山南北两侧的自然带与雪线的分布,这里我们来研究雪线,发现雪线的海拔高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
原因就是南坡为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再如喜马拉雅山,其南坡是夏季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降水丰富,故雪线比北坡低。
高一地理雪线知识点雪线是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研究高山区域的气候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
在高海拔的地区,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下降,降雨量逐渐增加,从而形成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称为雪线。
它标志着高山上气温和降水的巨大变化,也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雪线的高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气候因素。
在较低纬度地区,由于气温较高,雨量充足,雪线往往较高。
而在高纬度地区或高海拔地区,由于气温极低,降雨转变为降雪,雪线则相应降低。
此外,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也会对雪线产生影响,前者湿度较大,降雨充沛,雪线相对较高,而后者则干燥,雨雪较少,雪线较低。
雪线的高度不仅随地理位置变化,还受到山脉形态的影响。
在狭长的山脉上,由于气候变化不大,雪线的高度通常较为稳定。
而在宽广的山脉上,由于不同地区气候条件的差异,雪线的高度则会有较大的变化。
此外,山体的坡度、坡向和海拔梯度等也会对雪线产生影响。
在较陡的山坡上,由于气温递减快,湿度逐渐增加,雪线较低;而在较缓的山坡上,湿度较低,雪线则相对较高。
雪线对于高山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在雪线以下,气温和湿度都较高,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形成了丰富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
而在雪线以上,气温低下,植被稀疏,主要以苔藓和低矮的植物为主,形成了高山嵩草和冰川草甸生态系统。
在雪线以上的高山地区,由于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植物生长缓慢,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
而在雪线以下的地区,气温适宜,湿度较高,适宜植物生长,因此生物多样性较高。
雪线还对人类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高山地区的冰雪资源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和能源资源,雪线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冰雪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性。
此外,雪线以上的高山地区通常寒冷干燥,资源匮乏,不适宜人类居住和农业生产。
而雪线以下的低海拔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和居住。
因此,人类活动往往集中在雪线以下的低海拔地区,形成了许多高山乡村和城市。
总之,雪线是研究高山区域气候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指标。
高考地理常考的垂直地带性问题垂直地带性是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垂直地带性的基本规律,很简单,就8条,常握这8条,所有的相关题目都可以拿下了。
闲言碎语不要讲,直奔主题里格啷1.概念定律:垂直地带性是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变化规律,自然带随高度更替,沿高度延伸。
如下图,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变化,基本沿等高线延伸。
2.因素定律:纬度地带性的基础因素是热量,经度地带性的基础因素是水分,而垂直地带性的这种带谱变化影响因素是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热量随高度变化好理解,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降水随高度变化略微麻烦些,如果山足够高,降水是随高度先递增后递减的。
先递增的原因是随高度增加温度降低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后递减的原因是前面把空气里的水汽都挤出来了,即使再降温,里面的水汽也不多了。
放到邯郸来说,如果是摩天岭这座相对高度1800米的山,降水应该是这样先增后减的,如果是鸡毛山这样10来米的山,那可能就增都不增,更别提后面的降了。
正是因为热量和水分随高度都在发生变化,也就引起了自然带的变化。
如下题: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
4.就相同海拔高度来说,该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A.大致相等 B.北坡较多C.南坡较多 D.难以判断5.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A.南坡3500米B.南坡2000米C.北坡3500米D.北坡2000米6.该山地所属山脉可能是A.南岭 B.秦岭C.阴山山脉 D.天山山脉答案是BDD,不再解析,放张图帮助大家理解下。
上面这个题是天山哦,天山是最经常被考的一座山,所以一定要记住天山的自然带的分布图,下图就是: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北坡2000米左右降水多对天山自然带的影响,在这个位置突然出现了一个山地针叶林带,林带的上下前后都是草原。
降水多少的主要影响就是这样,降水多,长树;少,长灌木;再少,长草;再再少,草也不长了,成了荒漠。
影响水分的因素除了降水,还有蒸发,降水多,水分充足,蒸发弱,也可以水分充足一些,尤其是降水少的地区,蒸发对水分的影响更大。
雪线是高中地理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部分,教材中把其归类为垂直地带性。
近几年高考中,不同程度的都出现了关于雪线的内容。
从高考题目看,主要是考察了雪线的影响因素、分布规律等相关内容。
所以,雪线在高考中并不能忽视,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强化训练,但是教材中对于这方面涉及并不多。
从考生的反响来看,雪线的知识学生不容易掌握,做题的可把握性不强。
一、雪线的纬度分布规律从全球来看,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和降水量密切相关。
赤道地区空气多对流上升,云层较厚,降水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而副热带地区多下沉气流,晴天多,降水少,热量充足,积雪较易融化。
因此,全球雪线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而是在副热带地区。
处在此范围的南纬20°~25°间的安第斯山雪线最高,主要在智利北部和玻利维亚西南部,一般高5500~6000米,最高可达6400米,成为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
在纬度40°的地方,根据气候的干燥程度,雪线高度在海拔2500~5000米之间。
到极地附近,雪线可降至地表。
此外,由于10°N的降水量比10°S多,因此10°S的雪线比10°N也要高一些。
总之,雪线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由副热带地区向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二、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地球上各地区雪线的分布高度起伏多变,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
大气环境改变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1、气候上的气温与降水都与之有关①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时雪线也高。
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例如,雪线高度在热带非洲为4500~5200米,到阿尔卑斯山降至2400~3200米,北极圈内在200米以下。
②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关系: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因为,在降雪量很少的条件下,要达到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必须有较低的年平均温度(即雪线位置必然较高),以使消融量和蒸发量减到很少;而降雪量很大的情况下,必须有较高的年平均温度(即雪线必然较低)方能融化大量的积雪,以保持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
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
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
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
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地球上各地区雪线的分布高度起伏多变,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
大气环境改变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1、气候上的气温与降水都与之有关系。
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时雪线也高。
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例如,雪线高度在热带非洲为4500~5200米,到阿尔卑斯山降至2400~3200米,北极圈内只有200米以下。
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关系密切: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因为,在降雪量很少的条件下,要达到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必须有较低的年平均温度(即雪线位置必然较高),以使消融量和蒸发量减到很少;而降雪量很大的情况下,必须有较高的年平均温度(即雪线必然较低)方能融化大量的积雪,以保持降雪量与消融量的平衡。
例如,我国的天山~祁连山一线,水汽来源主要受西风带控制,所以由天山西段向东,降水量递减,雪线升高,到天山东段雪线达5000 米以上,再向东到祁连山东段,由于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增多,雪线反而降低。
2、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
从山势上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
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
例如,中国天山南坡雪线高度为3900~4200米,而北坡雪线高度为3500~3900米。
3、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
其南坡面向印度洋,夏季西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年降水量在2000~3000毫米以上,在同等气温(低于0°C)情况下,南坡空气易达到过饱和,形成降雪,形成海洋性冰川,雪线高度在4500米左右;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年降水量一般只有600~800毫米,空气要达到过饱和,必须海拔升高,气温继续降低,才可能形成降雪,形成大陆性冰川,雪线大多在6000米左右,个别地区达6200米。